《張氏醫通》~ 卷九 (33)
卷九 (33)
1. 番痧
嘗考方書。從無痧證之名。惟觸犯臭穢。而腹痛嘔逆。世俗以瓷器蘸油刮其脊上。隨發紅斑者。謂之曰痧。甚則欲吐不吐。欲瀉不瀉。乾嘔絞痛者。曰絞腸痧。近時有感惡毒異氣而驟發黑痧。俗名番痧。卒然昏倒腹痛。面色黑脹。不呼不叫。如不急治。兩三時即斃。有微發寒熱。
腹痛麻瞀。嘔惡神昏者。或濈濈汗出。或隱隱發斑。此毒邪焮發於表也。亦有發即瀉利厥逆。腹脹無脈者。此毒邪內伏。不能外發也。所患最暴。多有不及見斑而殂者。經謂大氣入於臟腑。雖不病而卒死是也。初覺先將紙捻點淬頭額。即以蕎麥焙燥。去殼。取末三錢。溫湯調服。
重者。少頃再服即安。蓋蕎麥能煉腸胃滓穢。降氣寬胸而治濁滯。為痧毒之專藥。但服過蕎麥者。後患別病。藥中有綠礬者。切勿犯之。其毒甚面黑者。急於兩膝後委中穴。砭出黑血。以泄毒邪。蓋驟發之病。勿慮其虛。非此急奪。束手待斃。以此病起於漠北。流入中原。故以番痧目之。
原夫此病與瘴癘相似。瘴則觸冒山嵐瘴氣。此則觸冒惡毒異氣。與時行疫癘不殊。但時行則沿門闔境傳染。此則一人驟感。死於一日半日之間。不似時行之可以遷延數日也。又此病與傷寒之伏氣相似。伏氣發溫。熱毒自里達表。此則一身驟感異氣。無分表裡臟腑。亦不似中寒暍暑。
本虛不勝寒暑之暴也。又此病與揮霍撩亂相似。霍亂是客邪與水穀之氣相併。此則正氣暴逆。不能與邪相亢也。又此病與關格相似。關格是上下不通。病純屬裡。此則兼有斑痧表證也。大略與臭毒相類。然臭毒所觸穢氣。此則觸冒惡毒。較之癘疫尤劇。初起昏憒不省。脈多沉匿不顯。
或渾渾不清。勿以腹痛足冷而與溫藥。倘蕎麥一時難得。或服之不應。即宜理氣為先。如香蘇散加薄荷、荊芥。辛涼透表。次則辟邪為要。梔子破湯加牛蒡、生甘草。解毒安中。表熱勢甚。清熱為急。黃芩湯加連翹、木通。分利陰陽。如見煩擾腹脹。脈來數疾。急投涼膈散。
如局方以竹葉易生薑。則毒從下奪。熱劇神昏。雖合三黃。多不可救。煩渴引飲遺尿。速清陽明。白虎湯加蔥、豉。使毒從表化。以上諸法。在未經誤藥。庶可挽回一二。若病家疑信未真。慎毋輕治。脫或變生反掌。取咎未便。曾見一商。初到吳會。暢飲酣歌。席間霎時不安。
索生薑湯一啜而逝。又有朔客到楓。覓混澡浴。忽然眩暈嘔逆。到舟即斃。繼有醫者。飯後寒熱腹痛。手足逆冷。不終夕而告殂。更有文學。鄉居到郡作吊。歸即腹痛。坐立不寧。語言不次。然見客猶能勉力作揖。診之。六脈模糊。是夜即便捐館。邇來卒患腹痛死者。比比皆然。
雖無斑現。靡不謂之番痧。近有年少新婚。陡然腹痛麻瞀。或令飲火酒半甌。而腹痛轉劇。旋增顱脹。身發紅點。與蘆根汁得吐乃解。復有鼻衄口燥。胸腹略見紅斑。啜童子小便稍寧。醫與蔥白、香豉濃煎。仍入童便。續續與之。得大吐汗出而痊。若斑點深赤。毒在血分者。
白話文:
翻閱醫書典籍,從來沒有「痧」這種疾病的名稱。只有因為觸犯了污穢之物,導致腹痛、噁心嘔吐的情況。世俗之人會用瓷器沾油刮人的背部,如果出現紅色斑點,就稱之為「痧」。嚴重時會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乾嘔並伴隨絞痛,這種情況被稱為「絞腸痧」。
最近出現一種因為接觸了惡毒的異常氣體而突然發作的「黑痧」,俗稱「番痧」。患者會突然昏倒、腹痛、臉色發黑腫脹,不說話也不叫喊。如果不趕快治療,兩三個時辰內就會死亡。有些患者會稍微發冷發熱,腹痛、麻木暈眩、噁心嘔吐、神智不清,或者大量出汗,或者隱隱出現斑點,這表示毒邪在體表發作。
也有患者發病後馬上腹瀉、四肢冰冷、腹脹無脈,這表示毒邪潛伏在體內,無法向外發散。這種病發作非常迅速,很多人來不及出現斑點就死了。正如《內經》所說:「大氣進入臟腑,即使沒有生病也會突然死亡。」
剛開始發病時,先用紙撚點上藥物塗在額頭上,然後用炒乾的蕎麥去除外殼,取出蕎麥粉三錢,用溫水調和服用。病情嚴重的,稍後再服一次就會好轉。這是因為蕎麥能夠清理腸胃中的污穢,降氣寬胸並治療濁滯,是治療痧毒的特效藥。但服用過多蕎麥的人,以後容易得其他疾病,而且藥中含有綠礬時,絕對不能服用蕎麥。
如果毒素很深,臉色發黑的,要趕快在兩膝後的委中穴刺出血,以排出毒邪。因為這種病發作迅速,不用擔心患者體虛,如果不趕快排出毒邪,只能束手待斃。這種病最早起源於漠北地區,後來傳入中原,所以被稱為「番痧」。
這種病與瘴氣引起的疾病相似。瘴氣是接觸山林中的瘴氣,而番痧則是接觸了惡毒的異常氣體,與流行的傳染病相似。但是,傳染病會在一家一家、整個區域傳播,而番痧是一個人突然發病,在一天半天內就死亡,不像傳染病那樣可以拖延好幾天。
這種病又與傷寒的潛伏病邪相似。潛伏病邪發作時,熱毒會從體內向外發散。而番痧則是一身突然接觸了異常氣體,不分表裡臟腑,也不像中寒、中暑那樣,是身體虛弱不能承受寒暑的侵襲。這種病還與霍亂相似,霍亂是外來的邪氣與水穀之氣相結合,而番痧則是正氣突然逆亂,不能與邪氣抗衡。
這種病又與關格病相似,關格病是上下不通,病在體內,而番痧則兼有斑點、痧疹等表證。大致上與接觸臭毒相似,但臭毒是接觸污穢之氣,而番痧是接觸惡毒之氣,比瘟疫更嚴重。剛開始發病時,患者會昏迷不醒,脈搏多沉伏不明顯,或者混濁不清。不要因為腹痛、腳冷就給予溫補藥物。
如果一時難以取得蕎麥,或者服後沒有效果,就應該先調理氣機。可以使用香蘇散,並加入薄荷、荊芥,以辛涼的藥物疏散表邪。其次要祛除邪氣,可以使用梔子豉湯,加入牛蒡、生甘草,以解毒安中。如果表熱很嚴重,要以清熱為優先,使用黃芩湯,加入連翹、木通,以分利陰陽。如果出現煩躁不安、腹脹、脈搏快速等症狀,要趕快服用涼膈散。
如果像局方那樣,用竹葉代替生薑,那麼毒邪會從下泄出,熱勢加劇,導致神昏,即使服用三黃瀉心湯,大多也無法救治。如果出現煩渴、飲水過多、小便失禁的情況,要趕快清泄陽明之熱,使用白虎湯,加入蔥、豆豉,使毒邪從體表排出。以上這些方法,在沒有誤用藥物的情況下,或許可以挽回一二。如果病家猶豫不決,千萬不要輕易治療,如果病情突然變化,將會難以承擔責任。
曾經見過一位商人,剛到吳地,飲酒唱歌,席間突然感到不適,喝了一口生薑湯就死了。還有一位北方來的客人,到楓地尋找混浴,突然感到眩暈、噁心嘔吐,剛到船上就死了。還有一位醫生,飯後發冷發熱、腹痛、手腳冰冷,不到晚上就死了。還有一位文人,在鄉下到郡裡弔唁,回家後就腹痛,坐立不安,胡言亂語,但見到客人還能勉強作揖。診脈時,六脈模糊不清,當晚就去世了。最近因為腹痛而突然死亡的人,非常多。
雖然沒有出現斑點,也都稱之為「番痧」。最近有年輕人新婚,突然腹痛、麻木暈眩,有人給他們喝了半杯火酒,結果腹痛更加劇烈,接著頭顱腫脹,身上出現紅點。喝了蘆根汁後吐出來才好轉。還有人鼻出血、口乾舌燥,胸腹略微出現紅斑,喝了一些童子小便才稍微好轉。醫生用蔥白、豆豉濃煎,再加入童子小便,連續服用,大量吐出並出汗才痊癒。
如果斑點深紅,表示毒素在血液中,要濃煎益母草,加入少許蜂蜜,溫服,效果最快,因為它可以專門排出惡血。或者加入半杯生蘿蔔汁,都是為了散血。還有人誤認為是傷寒而用發散藥,導致全身發紫如雲而死亡。也有人誤認為是麻疹而服用檉柳、櫻桃核湯,導致咽喉疼痛、失音而死。更有人因為飲食停滯或感冒,誤認為是番痧,而服用寒涼解毒藥,反而減少衣被,不小心吹了風寒,導致煩躁不安而死。
因為番痧是突然接觸了惡毒的異常氣體,無法通過脈象診斷,所以辨證治療非常困難。因此,近代很多人採用火罐、針刺等方法。要知道,因為接觸惡毒的異常氣體而引起的番痧,屬於外因,用火罐是適合的。因為接觸污穢之氣而引起的番痧,屬於不內不外因,不用針刺不足以驅除邪氣。但是,如果針刺不出血,就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