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五 (3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32)

1. 嬰兒門上

石南散,治小兒通睛。

石南葉(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七枚)

為細末。每用少許吹鼻中。日三。內服牛黃平肝藥。

龜胸丸,治龜胸高起。

大黃(酒煨),麻黃(去節),百合,桑皮(薑汁炒),木通,枳殼,甜葶藶(微炒),杏仁(炒黑),芒硝(等分)

上七味。為細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蔥白湯化下。

菖蒲丸,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赤茯苓(各三錢),人參(五錢),丹參(二錢),天門冬(烘熱去心切焙),麥門冬(去心),遠志肉(甘草制),甘草(炙,各一錢)

為末。蜜丸。赤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燈心湯下。

清胃散(衄血門),異功散(四君子湯下),瀉黃散(癘風門),六味地黃湯(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逍遙散(虛損門),保元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溫脾散(四君子湯下),人參安胃散(保元湯下),活命飲(癰疽門),四物湯(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小續命湯(續命湯下),白餅子(備急丸下),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瀉青丸(下血門),硃砂安神丸(勞倦門),辰砂妙香散(溲血門),加味導痰湯(二陳湯下),四君子湯(方祖),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下),桂枝湯(方祖),烏蠍六君子丸(四君子湯下),加味清胃散(衄血門),加味逍遙散(虛損門),丁香楝實丸(疝門),加味通心散(疝門),保和丸(傷飲食門),惺惺散(四君子湯下),龍膽瀉肝湯(脅痛門),理中湯(方祖),錢氏白朮散(四君子湯下),清涼飲(燥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麻黃湯(方祖),參蘇飲(傷寒門),二陳湯(方祖),桔梗湯(方祖),涼膈散(方祖),小青龍湯(桂枝湯下),三拗湯(麻黃湯下),金匱麥門冬湯(咳嗽門),養胃湯(平胃散下),玉露散(白虎湯下),吳茱萸湯(嘔吐噦門),小柴胡湯(方祖),香連丸(佐金丸下),理苓湯(理中湯下),升陽益胃湯(保元湯下),五苓散(方祖),黃連犀角散(痢門),梔子仁湯(梔子豉湯下),黃芩清肺飲(梔子豉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蘆薈丸(婦人門上),四神丸(泄瀉門),消積丸(備急丸下),塌氣丸(傷飲食門),瀉心湯(伊尹三黃湯下),導赤散(暑門),梔子豉湯(方祖),酸棗湯(虛損門),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人參白虎湯(白虎湯下),三補丸(伊尹三黃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茵陳蒿湯(濕門),化蟲丸(蟲門),烏梅丸(理中湯下),沉香降氣散(氣門),沖和養胃湯(保元湯下),煮肝散(目門),益氣聰明湯(保元湯下),決明雞肝散(目門),梔子清肝散(耳門),消風散(咳嗽門),小烏沉湯(衄血門),止衄散(衄門)

白話文:

嬰兒門上

石南散:用來治療嬰兒眼睛發紅或眼球突出的問題。

  • 藥材:石南葉一兩、藜蘆三分、瓜蒂七枚。
  • 做法:將藥材磨成細末。
  • 用法:每次取少量藥粉吹入鼻孔中,一天三次。同時服用牛黃之類能平肝火的藥物。

龜胸丸:用來治療嬰兒胸骨突出,像烏龜殼一樣隆起的症狀。

  • 藥材:大黃(用酒浸泡後烘烤)、麻黃(去掉節)、百合、桑白皮(用薑汁炒)、木通、枳殼、甜葶藶(稍微炒過)、杏仁(炒黑)、芒硝,以上藥材等量。
  • 做法:將以上七種藥材磨成細末。把杏仁和芒硝一同研磨成油脂狀。再用蜂蜜將藥末調和成丸,大小如芡實。
  •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用蔥白煮的湯送服。

菖蒲丸:用來治療嬰兒心氣不足,導致無法說話的情形。

  • 藥材:石菖蒲、赤茯苓各三錢、人參五錢、丹參二錢、天門冬(烘乾去心後切開焙乾)、麥門冬(去心)、遠志肉(用甘草製過)、甘草(炙過),以上各一錢。
  • 做法:將藥材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赤豆。外層裹上硃砂。
  • 用法: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時用燈心草煮的湯送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劑,及其所屬的類別或出處:

  • 清胃散(出自「衄血門」)
  • 異功散(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瀉黃散(出自「癘風門」)
  • 六味地黃湯(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崔氏八味丸(源自古代醫方)
  • 逍遙散(出自「虛損門」)
  • 保元湯(源自古代醫方)
  • 六君子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溫脾散(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人參安胃散(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活命飲(出自「癰疽門」)
  • 四物湯(源自古代醫方)
  • 補中益氣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小續命湯(在「續命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白餅子(在「備急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柴胡清肝散(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瀉青丸(出自「下血門」)
  • 硃砂安神丸(出自「勞倦門」)
  • 辰砂妙香散(出自「溲血門」)
  • 加味導痰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四君子湯(源自古代醫方)
  • 人參敗毒散(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桂枝湯(源自古代醫方)
  • 烏蠍六君子丸(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加味清胃散(出自「衄血門」)
  • 加味逍遙散(出自「虛損門」)
  • 丁香楝實丸(出自「疝門」)
  • 加味通心散(出自「疝門」)
  • 保和丸(出自「傷飲食門」)
  • 惺惺散(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龍膽瀉肝湯(出自「脅痛門」)
  • 理中湯(源自古代醫方)
  • 錢氏白朮散(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清涼飲(出自「燥門」)
  • 大柴胡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麻黃湯(源自古代醫方)
  • 參蘇飲(出自「傷寒門」)
  • 二陳湯(源自古代醫方)
  • 桔梗湯(源自古代醫方)
  • 涼膈散(源自古代醫方)
  • 小青龍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三拗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金匱麥門冬湯(出自「咳嗽門」)
  • 養胃湯(在「平胃散」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玉露散(在「白虎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吳茱萸湯(出自「嘔吐噦門」)
  • 小柴胡湯(源自古代醫方)
  • 香連丸(在「佐金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理苓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升陽益胃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五苓散(源自古代醫方)
  • 黃連犀角散(出自「痢門」)
  • 梔子仁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黃芩清肺飲(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滋腎丸(在「大補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蘆薈丸(出自「婦人門」)
  • 四神丸(出自「泄瀉門」)
  • 消積丸(在「備急丸」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塌氣丸(出自「傷飲食門」)
  • 瀉心湯(在「伊尹三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導赤散(出自「暑門」)
  • 梔子豉湯(源自古代醫方)
  • 酸棗湯(出自「虛損門」)
  • 當歸補血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竹葉石膏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人參白虎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三補丸(在「伊尹三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十全大補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茵陳蒿湯(出自「濕門」)
  • 化蟲丸(出自「蟲門」)
  • 烏梅丸(在「理中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沉香降氣散(出自「氣門」)
  • 沖和養胃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煮肝散(出自「目門」)
  • 益氣聰明湯(在「保元湯」的基礎上變化而來)
  • 決明雞肝散(出自「目門」)
  • 梔子清肝散(出自「耳門」)
  • 消風散(出自「咳嗽門」)
  • 小烏沉湯(出自「衄血門」)
  • 止衄散(出自「衄門」)

這些方劑都是古代中醫常用的藥方,各自有不同的功效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