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九 (11)
卷九 (11)
1. 汗
柴胡、葛根隨證主治。溫熱三陽合病。目合則汗。白虎湯。
頭汗,頭為諸陽之會。額上多汗而他處無者。濕熱上蒸使然。或蓄血結於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蓄血頭汗出。劑頸而還。犀角地黃湯。頭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飲。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氣湯。胃熱上蒸。額汗發黃。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陳。甚則茵陳蒿湯微利之。傷寒脅痛耳聾。
寒熱口苦。頭上汗出。劑頸而還。屬少陽。小柴胡加桂枝、苓、術和之。凡頭汗。服和營衛逐濕豁痰理氣散瘀藥。或發寒熱。下體得汗者。為營衛氣通。日漸向愈之機也。食滯中宮。熱氣上炎。亦令頭汗。生料保和丸。倍用薑汁炒川連。病後產後。悉屬陽虛。誤治必死。傷濕額上汗出。
下之微喘者死。下後小便不利者亦死。傷寒陰毒等證額汗。見緒論。
手足汗,脾胃濕蒸。傍達於四肢。則手足多汗。熱者。二陳湯加川連、白芍。冷者。理中湯加烏梅。弱者。十全大補去芎加五味子。
陰汗,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龍膽瀉肝湯加風藥一二味。風能勝濕也。或當歸龍薈丸。及二妙散俱效。陰囊濕者。以爐甘石煅過撲之。密陀僧末亦佳。
半身汗出,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若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或防己黃耆湯加川烏以散其濕。此證雖屬血虛。慎不可用四物陰藥。以其閉滯經絡故也。
石頑曰。汗之源不一。有因於衛氣疏者。有因於營氣熱者。有因於營衛不和者。蓋風邪干衛。則腠理疏。營氣乘表虛而外泄。則自汗。治當散邪為急。宜從仲景桂枝湯、小建中輩。遲則營氣外亡。邪氣內入。必變府實潮熱矣。又宜三承氣湯選用。此皆外感自汗也。若鬱熱內蒸。
亦必從空竅發泄。或從腸胃下奔。或從皮毛外達。則鬱熱得散。然外泄輕於下奔。蒸熱勝於乾熱。以此驗營衛之枯與不枯也。當從內傷虛損例治之。至於邪正交加。非汗不解。故少陽挾熱。或為盜汗。或腋汗脅汗。須知從陰陽交互時。及陰陽交互處發泄者。皆陰陽不和。半表半裡證。
小柴胡、逍遙散。皆合劑也。及乎挾風邪痰濕之類。亦多有之。至如頭汗。或為濕熱上攻。或為瘀血內結。亦屬陰陽不和。其於陰汗股汗。又為肝家濕熱下滲之徵驗。豈可一概施治乎。
〔診〕汗家腠理疏豁。其脈必緩。兼浮則為風。兼滑則為痰。兼大則為熱。兼弱為衛虛。兼芤為失血。兼遲為氣虛。兼細為陰虛。經云。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肺脈緩甚為多汗。尺澀脈滑。謂之多汗。病風人脈緊數。浮沉有力。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主病氣。
白話文:
柴胡和葛根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來使用。溫熱的病邪同時侵犯了三陽經,如果眼睛閉上就會出汗,這時可以用白虎湯。
頭部出汗,是因為頭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如果只有額頭出汗多,其他地方沒有,通常是濕熱向上蒸騰引起的,或者是體內有瘀血積聚在胃部,迫使津液向上逆行所致。瘀血引起的頭汗,汗水會流到脖子就停止。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而且口渴卻不能喝水,這是因為瘀血積聚在膀胱,可以用桃核承氣湯治療。胃熱向上蒸騰,導致額頭出汗發黃,小便不順暢,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茵陳治療,嚴重的話可以用茵陳蒿湯稍微通利一下。如果外感病導致脅肋疼痛、耳鳴、發冷發熱,頭部出汗到脖子就停止,這是屬於少陽病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茯苓、白朮來調和。凡是頭部出汗,都要服用調和營衛、祛濕、化痰、理氣、散瘀的藥物。如果發冷發熱,而下半身可以出汗,說明營衛之氣暢通,病情正在逐漸好轉。飲食停滯在中焦,熱氣向上升,也會導致頭部出汗,可以用生料保和丸,並加倍使用用薑汁炒過的黃連。病後或產後出汗,大多屬於陽虛,如果誤治就會導致死亡。外感濕邪導致額頭出汗,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出現輕微喘息就會導致死亡,如果瀉下後小便不順暢也會導致死亡。外感寒邪導致的陰毒等症,額頭出汗的情況在緒論中已經說明。
手腳出汗,是因為脾胃濕氣蒸騰,擴散到四肢而導致。如果屬於熱症,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連、白芍;如果屬於寒症,可以用理中湯加上烏梅;如果屬於身體虛弱,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去掉川芎,加上五味子。
陰部出汗,屬於下焦濕熱,可以用龍膽瀉肝湯加上一兩味祛風的藥,因為風可以勝濕,或者用當歸龍薈丸,以及二妙散也都有效果。陰囊潮濕,可以用煅燒過的爐甘石粉撲在上面,密陀僧粉也很好。
半身出汗,夏天只有半邊身體出汗,大多是氣血不足,體內夾雜寒飲所致,這是偏癱或夭折的徵兆。可以用大量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大建中湯等加上活血化痰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元氣稍微恢復,可以間斷服用小續命湯來疏通表邪,或者用防己黃耆湯加上川烏來祛濕。這種症狀雖然屬於血虛,但要謹慎使用四物湯等滋陰的藥,因為這些藥會閉塞經絡。
石頑說,出汗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衛氣疏鬆,有的是因為營氣過熱,有的是因為營衛不和。風邪侵襲衛氣,就會導致腠理疏鬆;營氣乘著表虛而向外發散,就會導致自汗,這時應該以散邪為首要任務,可以用張仲景的桂枝湯、小建中湯等。如果延遲治療,營氣就會耗散,邪氣就會內侵,一定會轉變成實熱潮熱,這時就要選用三承氣湯來瀉下,這些都是外感導致的自汗。如果體內鬱熱內蒸,也一定會從空竅發散,或者從腸胃向下排泄,或者從皮膚向外發散,這樣鬱熱才能散開。但是外泄輕於向下排泄,蒸熱勝於乾熱。可以用這個來判斷營衛是否枯竭。應當按照內傷虛損的例子來治療。至於邪正交加,非出汗不能解,所以少陽病夾雜熱邪,可能會出現盜汗或腋下、脅肋出汗,要知道從陰陽交替的時候,以及陰陽交替的地方發散的汗,都是陰陽不和的表現,是半表半裡的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逍遙散等合劑來治療。至於夾雜風邪痰濕等情況,也很多。至於頭部出汗,有的是因為濕熱向上侵襲,有的是因為瘀血積聚體內,也屬於陰陽不和。而陰部、大腿出汗,又是肝臟濕熱向下滲透的表現,怎麼能用一種方法來治療呢?
[診斷]出汗的人,腠理一定疏鬆,脈象一定緩慢。如果兼有浮脈,說明是風邪;如果兼有滑脈,說明是痰;如果兼有洪脈,說明是熱;如果兼有弱脈,說明是衛氣虛弱;如果兼有芤脈,說明是失血;如果兼有遲脈,說明是氣虛;如果兼有細脈,說明是陰虛。《黃帝內經》說,肺脈軟而散的,會出現大汗淋漓。肺脈如果很緩,也是多汗。尺脈澀,脈象滑,也是多汗。外感風邪的人,脈象會緊而數,浮沉都有力,如果出汗不止,呼吸急促,就會死亡。如果不是,就說明疾病將要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