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2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專方 (24)

1. 腹滿門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

半夏(一錢),厚朴,黃連,黃柏(上四味俱薑製),川烏(炮),乾薑(炮),吳茱萸(淨。用開口者。炒),草豆蔻(炒研),木香,人參(各五分),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

上水煎。稍熱食前服。大忌房勞。生冷炙煿。酒面糟醋鹽醬等物。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證。加麻黃五分。血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耆各五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三分。脾胃虛寒。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熱脹。

厚朴,半夏,黃連(三味俱薑汁炒),黃芩,枳實,白朮(二味同拌濕。炒焦。),乾生薑,茯苓,豬苓,澤瀉,人參(各五錢),甘草(炙。一錢)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後沸湯下。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加陳皮、砂仁各五錢。經脈濕滯。腹皮腿臂痛不可拊者。

加片子薑黃一錢。肺熱氣化不行。溺秘喘渴者。加知母三錢。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主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旨。總不出內經平治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郁遏中焦陽氣。有似乎陰之象。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

宣布五陽。為闢除陰邪之嚮導。即用連、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風水膚脹脈浮。證起於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法以鼓動其陰霾四塞乎。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豬苓、澤瀉以利導之。故專以潔淨府為務。無事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也。

附子粳米湯(金匱),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腹逆滿嘔吐。

附子(薑汁炮。切。),半夏(薑汁。炒。),甘草(炙。各三錢),大棗(十枚。擘),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良方。但用薑汁製附子一味。煮粥食之。

千金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

附子,當歸,厚朴,人參,橘皮,芍藥,甘草(各三錢。),乾薑(四錢),蜀椒(一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厚朴七物湯(小承氣湯下),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下),當歸龍薈丸(伊尹三黃湯下),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沉香降氣散(氣門),局方七氣湯(方祖)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導滯丸(傷飲食門)

白話文:

腹滿門

中滿分消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寒氣引起的腹部脹滿。 藥材包含:

  • 半夏(一錢)
  • 厚朴(薑製)
  • 黃連(薑製)
  • 黃柏(薑製)
  • 川烏(炮製過)
  • 乾薑(炮製過)
  • 吳茱萸(炒過,用開口的)
  • 草豆蔻(炒過研磨)
  • 木香(五分)
  • 人參(五分)
  • 茯苓(一錢五分)
  • 澤瀉(一錢五分)
  • 生薑(五片)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稍微溫熱時在飯前服用。服藥期間要特別注意避免房事勞累,以及生冷、油炸燒烤的食物,還有酒、麵、醋、鹽、醬等刺激性食物。如果身體發熱、脈搏浮大、呼吸急促、胸腹脹滿,這些有表證的狀況,可以加入麻黃五分。如果是因為血虛導致晚上煩躁發熱,可以加入當歸身和黃耆各五分。如果是陽氣下陷、小便赤澀不利,可以加入升麻和柴胡各三分。如果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可以去除黃柏,加入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熱氣引起的腹部脹滿。 藥材包含:

  • 厚朴(薑汁炒)
  • 半夏(薑汁炒)
  • 黃連(薑汁炒)
  • 黃芩
  • 枳實
  • 白朮(和在一起用濕的炒焦)
  • 乾生薑
  • 茯苓
  • 豬苓
  • 澤瀉
  • 人參(各五錢)
  • 甘草(炙,一錢)

將以上藥材和湯浸蒸餅一起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在飯後用熱開水送服。如果因為脾胃氣滯、食物積滯導致腹脹,可以加入陳皮和砂仁各五錢。如果經脈濕滯,腹部或腿臂疼痛不能觸摸,可以加入片子薑黃一錢。如果肺熱導致氣化功能失常,小便不暢、呼吸急促口渴,可以加入知母三錢。

東垣先生的「分消湯丸」分為兩種,一個主要功能是溫中散滯,一個主要功能是清熱利水。探究這些方子的立意,都是遵循《內經》平衡陰陽的原則,也就是去除體內積滯,開泄腠理、清理腸道等方法。這裡所說的「寒脹」,指的是下焦陰氣逆行上湧,阻遏了中焦的陽氣,表現出陰盛的現象。所以方子中雖然用了川烏的辛熱之性來宣發陽氣,清除陰邪,但同時也用了黃連、黃柏的苦寒之性來降泄。如果不是像風水病那樣的全身浮腫,脈象浮大、病症在表,就不應該輕易使用開泄腠理的方法來擾動陰氣。而「熱脹」,用黃芩的輕揚之性來降低肺熱,用豬苓、澤瀉來利水導濕,所以重點在於清理腸道,不需要使用開泄腠理,宣發陽氣等方法。

附子粳米湯: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療腹中寒氣引起的腸鳴、劇烈疼痛,胸腹脹滿、嘔吐。 藥材包含:

  • 附子(用薑汁炮製後切片)
  • 半夏(薑汁炒)
  • 甘草(炙)
  • 大棗(擘開)
  • 粳米 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五升煮到米熟湯成,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三次。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子。也可以只用薑汁炮製過的附子來煮粥食用。

千金溫胃湯: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胃氣不調、時常腹脹、咳嗽、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

  • 附子
  • 當歸
  • 厚朴
  • 人參
  • 橘皮
  • 芍藥
  • 甘草
  • 乾薑
  • 蜀椒 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後,用水九升煮到三升,分成三次服用。

其他提到的方劑

  • 大承氣湯
  • 大柴胡湯
  • 厚朴七物湯
  • 厚朴三物湯
  • 當歸龍薈丸
  • 四物湯
  • 四君子湯
  • 藿香正氣散
  • 沉香降氣散
  • 局方七氣湯
  • 生薑瀉心湯
  • 附子理中湯
  • 濟生腎氣丸
  • 枳實導滯丸 這些方子也都是治療相關疾病的常用方劑。

2. 水腫門

疏鑿飲,治水氣通身浮腫。煩躁喘渴。小便不利。

澤瀉,商陸,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淨),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檳榔(各七分),生薑(三片)

水煎。頓服。

禹功散,治陽水便秘脈實。初起元氣未傷者。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炒),木香(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加生薑自然汁。調如稀飲服。

沉香琥珀丸,治血結小腹青紫筋絆。喘急脹痛。

琥珀(另研。),杏仁(一作桃仁),蘇木,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隔紙焙),郁李仁(去皮。各一兩),沉香(另研。),陳皮,防己(酒洗。各五錢),麝香(一錢)

蜜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人參湯下。

三白散,治陽水囊腫。二便不通。

白牽牛(頭末。二兩),桑白皮(薑汁炒),白朮(生用),陳皮,木通(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空心淡薑湯送下。未效。再服。

實脾散,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

白朮(炒焦),附子(炮),乾薑(炮),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厚朴(薑製),大腹子(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為散。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治水以實脾為先務。不但陰水為然。方下所云。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儼然陰水當溫散。陽水當寒瀉之旨橫於胸中。夫陰水因腎中真陽衰微。北方之水不能蟄藏。而泛溢無制。倘腎氣不溫。則真陽有滅頂之凶矣。實土堤水。

寧不為第二義乎。何方中不用肉桂辛溫散結。反用木瓜、厚朴、大腹子耶。即有滯氣當散。厚朴尚可暫投。若大腹子之開泄大便。斷乎不可妄用也。

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

附子(炮。二兩。),白朮(炒焦。),肉桂,吳茱萸(揀去閉口者。炒),川椒(炒去汗),茴香,木香,厚朴(薑製。各一兩),澤瀉(炒),肉果(煨。各半兩),茯苓(一兩五錢)

為末。陳米飲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紫蘇湯或砂仁湯送下。

五皮散(局方),治濕熱積於脾經。面目四肢浮腫。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分)為散。每服五錢。水煎熱服。澹寮方。去骨皮、加皮。加桑皮、橘皮。治喘而腹滿。

五子五皮湯

五皮散加紫蘇子、萊菔子、香附子、車前子、葶藶子。一方。無香附子。多大腹子。加生薑煎服。

椒仁丸,治婦人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血化為水。名曰血分。

椒仁(炒),甘遂,續隨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郁李仁(去皮),黑牽牛(頭末),五靈脂(酒研。去砂土),當歸,吳茱萸(揀淨。湯泡。炒),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炒。二錢),蚖青(十枚。去翅足。糯米炒),膽礬,白砒(各一錢),石膏(三錢)

白話文:

水腫門

**疏鑿飲:**這個藥方治療全身浮腫,伴隨煩躁、喘氣、口渴、小便不順暢等症狀。

藥材包含:澤瀉、商陸、赤小豆、羌活、大腹皮(去除雜質)、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檳榔(各七分),以及生薑(三片)。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一次性服用。

**禹功散:**這個藥方治療屬於陽水的水腫,症狀為便秘,脈象有力。適用於水腫初期,身體元氣尚未損傷的患者。

藥材包含:黑牽牛(取頭部磨成粉末,四兩)、茴香(炒過)、木香(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生薑汁調和後,像喝稀飲料一樣服用。

**沉香琥珀丸:**這個藥方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小腹青紫色、筋脈繃緊、喘氣急促、脹痛等症狀。

藥材包含:琥珀(另外研磨成粉末)、杏仁(有版本寫桃仁)、蘇木、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用紙隔開烘焙)、郁李仁(去皮,各一兩)、沉香(另外研磨成粉末)、陳皮、防己(用酒洗過,各五錢)以及麝香(一錢)。

將以上藥材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可增至一百丸。空腹時用人參湯送服。

**三白散:**這個藥方治療屬於陽水的水腫,症狀為陰囊腫大、大小便不暢通。

藥材包含:白牽牛(取頭部磨成粉末,二兩)、桑白皮(用薑汁炒過)、白朮(生用)、陳皮、木通(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

**實脾散:**這個藥方治療屬於陰水的水腫。應該先用這個藥方來強健脾胃。

藥材包含:白朮(炒至焦黃)、附子(炮製過)、乾薑(炮製過)、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厚朴(用薑製過)、大腹子(各一兩),以及甘草(炙烤過,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加水煎煮後服用。治療水腫,首要任務是強健脾胃,不僅陰水如此,陽水也應如此。這個方子強調「治療陰水發腫,宜先強健脾土」的觀念,似乎暗示著陰水應溫散,陽水應寒瀉。其實陰水是因為腎中陽氣衰微,導致水液無法正常潛藏而泛濫。如果腎氣不溫,真陽恐怕會有消亡的危險。用強健脾土的方法來堵截水患,並非首要任務。這個方子為何不使用肉桂等辛溫散結的藥物,反而使用木瓜、厚朴、大腹子呢?即便有滯氣需要疏散,也只應暫時使用厚朴。而大腹子有開泄大便的功效,絕不可隨意使用。

**復元丹:**這個藥方治療脾腎虛弱導致的水腫。

藥材包含:附子(炮製過,二兩)、白朮(炒至焦黃)、肉桂、吳茱萸(挑選去除閉口者,炒過)、川椒(炒過去除汗水)、茴香、木香、厚朴(用薑製過,各一兩)、澤瀉(炒過)、肉豆蔻(煨過,各半兩)以及茯苓(一兩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陳年米湯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紫蘇湯或砂仁湯送服。

**五皮散(局方):**這個藥方治療因濕熱積聚於脾經,導致面部、四肢浮腫。

藥材包含: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澹寮的方子,去除地骨皮,加入桑白皮、橘皮,治療喘氣並伴有腹脹的症狀。

五子五皮湯:

在五皮散的基礎上,加入紫蘇子、萊菔子、香附子、車前子、葶藶子。另一種配方,則沒有香附子,而是增加大腹子。以上藥材加生薑煎煮後服用。

**椒仁丸:**這個藥方治療婦女因月經停止後,四肢出現浮腫、小便不暢通,因血液化為水液所致的疾病,稱之為「血分」。

藥材包含:椒仁(炒過)、甘遂、續隨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製過)、郁李仁(去皮)、黑牽牛(取頭部磨成粉末)、五靈脂(用酒研磨,去除砂土)、當歸、吳茱萸(挑選乾淨的,用湯泡過再炒)、延胡索(各五錢)、芫花(用醋炒過,二錢)、蚖青(十枚,去除翅膀和足,用糯米炒過)、膽礬、白砒(各一錢),以及石膏(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