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三·專方 (10)
卷十三·專方 (10)
1. 腹滿門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
半夏(一錢),厚朴,黃連,黃柏(上四味俱薑製),川烏(炮),乾薑(炮),吳茱萸(淨。用開口者。炒),草豆蔻(炒研),木香,人參(各五分),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
白話文:
中滿分消湯是用來治療中滿寒脹的,由半夏、厚朴、黃連、黃柏(以上四味都用薑汁制)、川烏(炮)、乾薑(炮)、吳茱萸(淨,用開口者,炒)、草豆蔻(炒研)、木香、人參(各五分)、茯苓、澤瀉(各一錢五分)、生薑(五片)組成。
上水煎。稍熱食前服。大忌房勞。生冷炙煿。酒面糟醋鹽醬等物。身熱脈浮喘滿。有表證。加麻黃五分。血虛至夜煩熱。加歸身、黃耆各五分。陽氣下陷。便溺赤澀。加升麻、柴胡各三分。脾胃虛寒。飲食不磨。去黃柏加益智仁、蓽澄茄、青皮各二分。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熱脹。
厚朴,半夏,黃連(三味俱薑汁炒),黃芩,枳實,白朮(二味同拌濕。炒焦。),乾生薑,茯苓,豬苓,澤瀉,人參(各五錢),甘草(炙。一錢)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後沸湯下。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加陳皮、砂仁各五錢。經脈濕滯。腹皮腿臂痛不可拊者。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稍微溫熱後在飯前服用。嚴禁房事勞動,以及生冷、炙烤、酒、麵、糟、醋、鹽、醬等食物。如果身體發熱,脈搏浮動,呼吸急促,有表證,可以加五分麻黃。如果血虛,夜間煩躁發熱,可以加五分歸身、黃耆。如果陽氣下陷,排便時尿液赤澀,可以加三分升麻、柴胡。如果脾胃虛寒,飲食消化不良,可以去黃柏,加二分益智仁、蓽澄茄、青皮。
中滿分消丸,主治中滿熱脹。
厚朴、半夏、黃連(三味用薑汁炒)、黃芩、枳實、白朮(二味一起拌濕,炒至焦黃)、乾生薑、茯苓、豬苓、澤瀉、人參(各五錢),甘草(炙,一錢),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丸藥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飯後用沸水送服。如果脾胃氣滯,食積脹滿,可以加五錢陳皮、砂仁。如果經脈濕滯,腹部、腿、胳膊疼痛,不能觸摸,可以加五錢陳皮、砂仁。
加片子薑黃一錢。肺熱氣化不行。溺秘喘渴者。加知母三錢。東垣分消湯丸。一主溫中散滯。一主清熱利水。原其立方之旨。總不出內經平治權衡。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等法。其方下所指寒脹。乃下焦陰氣逆滿。郁遏中焦陽氣。有似乎陰之象。故藥中雖用烏頭之辛熱。
宣布五陽。為闢除陰邪之嚮導。即用連、柏之苦寒以降泄之。苟非風水膚脹脈浮。證起於表者。孰敢輕用開鬼門之法以鼓動其陰霾四塞乎。熱脹。用黃芩之輕揚以降肺熱。則用豬苓、澤瀉以利導之。故專以潔淨府為務。無事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是肺熱氣化不行,出現溺秘喘渴的症状,可以在方劑中加入薑黃一錢和知母三錢。東垣分消湯,一方主溫中散滯,另一方主清熱利水。這兩種方劑的立方用意,都符合內經的平治權衡之法,去菀陳莝,開鬼門潔淨府等。方劑所針對的寒脹,是下焦陰氣逆滿,郁遏中焦陽氣,類似陰象。所以藥方中雖然用了烏頭的辛熱來宣布五陽,以闢除陰邪,但也用連翹、柏葉的苦寒來降泄。除非是風水膚脹脈浮,證起於表,否則不應輕用開鬼門之法,以免鼓動陰霾四塞。如果患者是熱脹,可以用黃芩的輕揚來降肺熱,再用豬苓、澤瀉利導,專以潔淨府為務,不需要開鬼門宣布五陽等法。
附子粳米湯(金匱),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腹逆滿嘔吐。
附子(薑汁炮。切。),半夏(薑汁。炒。),甘草(炙。各三錢),大棗(十枚。擘),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良方。但用薑汁製附子一味。煮粥食之。
千金溫胃湯,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
附子,當歸,厚朴,人參,橘皮,芍藥,甘草(各三錢。),乾薑(四錢),蜀椒(一合)
白話文:
附子粳米湯,適合治療腹中寒氣、雷鳴般疼痛、胸腹脹滿、嘔吐的症狀。附子用薑汁炮製切片,半夏用薑汁炒,甘草炙,大棗去核,粳米,以上五味用五升水煮米,煮熟後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另外,還可以用薑汁製附子單獨煮粥食用。
溫胃湯,適合治療胃氣不平、時常脹痛、咳嗽、難以進食的症狀。附子、當歸、厚朴、人參、橘皮、芍藥、甘草各三錢,乾薑四錢,蜀椒一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厚朴七物湯(小承氣湯下),厚朴三物湯(小承氣湯下),當歸龍薈丸(伊尹三黃湯下),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沉香降氣散(氣門),局方七氣湯(方祖)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九升水煮沸,直至熬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此外,文中提及多種中醫方劑,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厚朴七物湯、厚朴三物湯、當歸龍薈丸、四物湯、四君子湯、藿香正氣散、平胃散、沉香降氣散、七氣湯等,並說明其各自的用法和應用範圍。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導滯丸(傷飲食門)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枳實導滯丸(傷飲食門)。
2. 水腫門
疏鑿飲,治水氣通身浮腫。煩躁喘渴。小便不利。
澤瀉,商陸,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淨),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檳榔(各七分),生薑(三片)
水煎。頓服。
禹功散,治陽水便秘脈實。初起元氣未傷者。
白話文:
這方劑用來治療因水濕停滯導致的全身浮腫、煩躁喘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藥物包括澤瀉、商陸、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茯苓、檳榔和生薑,以水煎服。這方劑也可用於治療因陽水停滯導致的便秘、脈搏沉實等症狀,特別適用於初期元氣尚未受損的患者。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炒),木香(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加生薑自然汁。調如稀飲服。
沉香琥珀丸,治血結小腹青紫筋絆。喘急脹痛。
琥珀(另研。),杏仁(一作桃仁),蘇木,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隔紙焙),郁李仁(去皮。各一兩),沉香(另研。),陳皮,防己(酒洗。各五錢),麝香(一錢)
白話文: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炒),木香(各一兩),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生薑汁調成稀粥狀服用。
沉香、琥珀丸,用於治療血凝結在小腹,導致青紫色筋絡繃緊,伴隨呼吸急促、腹脹疼痛。
琥珀(另研磨),杏仁(一作桃仁),蘇木,赤茯苓,澤瀉(各五錢),葶藶(隔紙焙),郁李仁(去皮,各一兩),沉香(另研磨),陳皮,防己(酒洗,各五錢),麝香(一錢)。
蜜丸綠豆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人參湯下。
三白散,治陽水囊腫。二便不通。
白牽牛(頭末。二兩),桑白皮(薑汁炒),白朮(生用),陳皮,木通(各一兩)
為散。每服二錢。空心淡薑湯送下。未效。再服。
實脾散,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
白朮(炒焦),附子(炮),乾薑(炮),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厚朴(薑製),大腹子(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白話文:
蜜丸,用綠豆做的,要很大顆。每次服用四五十顆,最多可以加到一百顆。空腹的時候,用人參湯送服。
三白散,用來治療陽水導致的囊腫,以及大小便不通。
白牽牛(取頭末兩兩),桑白皮(用薑汁炒過),白朮(生用),陳皮,木通(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次服用。
實脾散,用來治療陰水導致的腫脹。這個方子先要補脾土。
白朮(炒焦),附子(炮製),乾薑(炮製),茯苓,木香,木瓜,草果仁,厚朴(用薑製),大腹子(各一兩),甘草(炙過,五錢)。
為散。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服。治水以實脾為先務。不但陰水為然。方下所云。治陰水發腫。宜此先實脾土。儼然陰水當溫散。陽水當寒瀉之旨橫於胸中。夫陰水因腎中真陽衰微。北方之水不能蟄藏。而泛溢無制。倘腎氣不溫。則真陽有滅頂之凶矣。實土堤水。
寧不為第二義乎。何方中不用肉桂辛溫散結。反用木瓜、厚朴、大腹子耶。即有滯氣當散。厚朴尚可暫投。若大腹子之開泄大便。斷乎不可妄用也。
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
附子(炮。二兩。),白朮(炒焦。),肉桂,吳茱萸(揀去閉口者。炒),川椒(炒去汗),茴香,木香,厚朴(薑製。各一兩),澤瀉(炒),肉果(煨。各半兩),茯苓(一兩五錢)
白話文:
這藥方用來散水氣,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水煎服用。治療水腫,首要任務是健脾,不僅陰水如此,這方子也寫著治療陰水腫脹,應該先補脾土。很明顯地,陰水應該溫散,陽水應該寒瀉的原則深深印在腦海中。陰水是因為腎中真陽衰弱,北方之水無法封藏,而泛溢無度。如果腎氣不溫,那麼真陽就會有滅頂之災的危險。補土以堤防水患,難道不是第二個重要原則嗎?為什麼方子中不用辛溫散結的肉桂,反而用木瓜、厚朴、大腹子呢?即使有氣滯需要散,厚朴尚可暫時使用,但大腹子會開泄大便,絕對不可隨便使用。
復元丹用來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浮腫。
方劑:附子(炮製,二兩),白朮(炒焦),肉桂,吳茱萸(揀去閉口者,炒),川椒(炒去汗),茴香,木香,厚朴(薑製,各一兩),澤瀉(炒),肉果(煨,各半兩),茯苓(一兩五錢)
為末。陳米飲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紫蘇湯或砂仁湯送下。
五皮散(局方),治濕熱積於脾經。面目四肢浮腫。
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分)為散。每服五錢。水煎熱服。澹寮方。去骨皮、加皮。加桑皮、橘皮。治喘而腹滿。
五子五皮湯
白話文:
最後,把陳米煮成糊狀,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紫蘇湯或砂仁湯送服。五皮散,出自局方,用於治療濕熱積聚脾經導致的面目四肢浮腫。五加皮、地骨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等量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水煎熱服。澹寮方去掉了骨皮和加皮,加入桑皮和橘皮,用於治療喘息伴腹脹。五子五皮湯。
五皮散加紫蘇子、萊菔子、香附子、車前子、葶藶子。一方。無香附子。多大腹子。加生薑煎服。
椒仁丸,治婦人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血化為水。名曰血分。
椒仁(炒),甘遂,續隨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郁李仁(去皮),黑牽牛(頭末),五靈脂(酒研。去砂土),當歸,吳茱萸(揀淨。湯泡。炒),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炒。二錢),蚖青(十枚。去翅足。糯米炒),膽礬,白砒(各一錢),石膏(三錢)
白話文:
五皮散加入紫蘇子、萊菔子、香附子、車前子、葶藶子的配方。其中,沒有香附子,但有較多的大腹子。需用生薑煎水服用。
椒仁丸,用於治療婦女先因月經停止,後出現四肢浮腫,小便不暢,血液轉化為水,稱之為「血分」的病症。
配方包括:椒仁(炒)、甘遂、續隨子(去皮,即千金子)、附子(炮)、郁李仁(去皮)、黑牽牛(頭末)、五靈脂(酒研,去砂土)、當歸、吳茱萸(選淨,湯泡後炒)、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炒,二錢)、蚖青(十枚,去翅足,糯米炒)、膽礬、白砒(各一錢)、石膏(三錢)。
為末。曲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橘皮湯下。
葶藶丸,治先因小便不利。後至四肢浮腫。名曰水分。
甜葶藶(隔紙焙),續隨子(去皮。各五錢),干筍末(一兩)
為末。煮紅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煎萹蓄湯送下。大便利者禁用。
人參丸,治月經不利。血化為水。四肢浮腫。亦曰血分。
人參,當歸,大黃(酒蒸),瞿麥穗,赤芍藥,赤茯苓,肉桂(各二兩),苦葶藶(熬。一兩)
白話文:
曲糊丸,藥物研磨成細末,包覆在曲糊中製成丸狀,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一丸,應於空腹時以橘皮湯送服。
葶藶丸,此方治療的情況是先有小便不順暢,接著出現四肢浮腫,被稱為水分病。
材料包括:甜葶藶(需隔紙烤焙)、續隨子(去皮後,各使用五錢)、乾筍末(一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與紅棗肉一起煮熟,製成丸狀,每個丸子大小約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丸,並以煎好的萹蓄湯送服。若服用後出現大便稀軟,則應避免繼續使用。
人參丸,此方適用於月經不通暢,血液轉化為水,導致四肢浮腫的病症,也被稱為血分病。
材料包括:人參、當歸、大黃(需以酒蒸過)、瞿麥穗、赤芍藥、赤茯苓、肉桂(各使用二兩)、苦葶藶(需熬煮過,使用一兩)。
為末。煉白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米飲下。
增損流氣飲(痞滿門),葶藶木香散(五苓散下),胃苓湯(平胃散下),羌活勝濕湯(濕門),歸脾腸(保元湯下),金液丹(方祖),越婢加朮湯(麻黃下),耆芍桂酒湯(桂枝下),桂枝加黃耆湯(桂枝湯下),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下),枳朮湯(方祖),浚川散(伊尹三黃湯下),神祐丸(十棗湯下),神芎丸(伊尹三黃湯下),五苓散(方祖),理苓湯(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真武湯(朮附湯下),小青龍湯(桂枝湯下),蘇子降氣湯(七氣湯下),除濕湯(平胃散下)防己黃耆湯(方祖),越婢湯(麻黃湯下),防己茯苓湯(防己黃耆湯下),蒲灰散(益氣散下),麻黃附子湯(麻黃湯下),杏子湯(麻黃湯下)
白話文:
將白蜜煉成丸,丸如梧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時用米飲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