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一 (8)
卷十一 (8)
1. 產後
顫振,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為治。急用十全大補。溫補氣血為主。如小產後半身肉顫。半身汗出。亦宜上法。若產後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而顫振。或瘛瘲者。當歸補血湯加荊芥穗。豆淋酒煎服。婦人胎前產後顫振瘛瘲。逍遙、歸脾、小柴胡、補中皆可選用。
傷風,產後傷風。須問惡露淨否。而後用藥。若未淨而小腹疼痛者。以行血理氣為先。金匱旋覆花湯、四烏湯選用。若惡露已淨。小腹不疼。但頭痛身熱足冷。自汗咳嗽。黃耆建中湯。頭重。香蘇散。若風寒並傷。營衛俱病。遍體痛無汗。敗毒散。虛甚著風者。不可發散。逍遙去朮加桂枝。得效雖遲無失。
傷寒產後傷寒。不可遽用小柴胡。蓋有黃芩在內。停滯惡血也。宜小建中湯、增損柴胡湯。時疫。柴胡四物湯、香蘇散。伏氣發溫。蔥白香豉湯。感冒氣食。香蘇散。產後得熱病。四肢暖而脈息和平者生。四肢冷而脈沉澀。煩熱甚而脈洪盛者。皆死證也。
瘧,產後痁瘧。在初產時絕少。即胎前久瘧淹纏。產後裡氣通達。無不霍然。間有微寒發熱不止者。此衛氣向虛。營血驟傷之故。但與內補當歸建中湯。熱多。倍芍藥。寒多。加黃耆。夜發。一倍當歸。三倍黃耆。不應。加生何首烏。虛熱不止。大便不實。加炮薑、茯苓。惡露不行。
小腹結痛。另用炮黑山楂。熬枯黑糖。伏龍肝湯煎服。或有產後一月半月。感犯風暑而瘧。小柴胡、補中益氣選用。風。加羌活、紫蘇。暑。加香薷、厚朴。隨證裁酌。但黃芩苦寒。無論惡露淨與未淨。皆非所宜。
痢,產後下痢有三。一者因胎前患痢。產後不止。昔人以為七日必死之候。若元氣未敗。脈有胃氣。可進粥食者。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多有得生者。一者因產後臍腹受冷。飲食不化。腹痛惡露不行。理中湯為主。白。加吳萸、木香。赤。加桂心、茯苓。一者因產後誤食生冷。
或臨產飲食過度。產後泄瀉下痢。亦宜理中湯。白。加枳實、茯苓、厚朴、木香。赤。加香附、炮楂熬糖。虛。加人參、肉桂。間有熱痢下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清理之。惡露已淨。痢久不止。腹痛後重。補中益氣升舉之。大抵產後下痢。惟宜顧慮元神。調和血氣。則積滯自下。
惡露自行。非若妊娠之有胎息。難於照顧也。
蓐勞,蓐勞者。因產理不順。疲極筋力。憂勞心慮。或將養失宜。虛風客之。致令虛羸喘乏。寒熱如瘧。百節煩疼。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中絞刺。當扶正氣為主。六君子加當歸。若脾肺氣虛。咳嗽口乾。異功散加麥冬、五味。氣虛頭暈。補中益氣倍用歸、耆。
肝經血虛。肢體作痛。四物加參、苓、朮、桂。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往來寒熱。六味丸加五味子。脾虛血弱腹痛。月經不調。歸脾湯倍木香。血虛有熱。增損柴胡湯。骨蒸勞熱。嗽痰有紅者。異功散去朮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熱而無痰乾咳。逍遙散用蜜煎薑、橘。
白話文:
產後
產後顫抖,通常是氣血虧損,導致虛火旺盛而生風。千萬不能當作風邪來治療,應立即服用十全大補湯,以溫補氣血為主。如果小產後出現半身肌肉顫抖、半身出汗的情況,也應該用相同的治療方法。若是產後昏迷不醒、口吐白沫並伴隨顫抖,甚至抽搐,可用當歸補血湯加荊芥穗,用豆淋酒煎服。婦女在懷孕前或產後出現顫抖、抽搐等症狀,逍遙散、歸脾湯、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等都可以選用。
產後感冒,必須先詢問惡露是否排乾淨,然後再用藥。如果惡露未淨且小腹疼痛,應以活血理氣為先,可選用金匱旋覆花湯或四烏湯。若惡露已淨、小腹不痛,但有頭痛、發燒、腳冷、自汗、咳嗽等症狀,可服用黃耆建中湯;若頭重,則可服用香蘇散。若是風寒同時侵襲,導致營衛功能失調,全身疼痛無汗,則可服用敗毒散。如果體質虛弱又感風邪,不可用發散藥,可用逍遙散去除白朮,加入桂枝,雖然見效慢,但不會有副作用。
產後傷寒,不可輕易使用小柴胡湯,因為其中含有黃芩,會阻礙惡露排出。宜用小建中湯或增損柴胡湯。如果是時疫,可用柴胡四物湯或香蘇散。如果是潛伏的熱邪發作,可用蔥白香豉湯。若是感冒或飲食不適,可用香蘇散。產後發熱,如果四肢溫暖且脈搏平和,是好轉的跡象;如果四肢冰冷、脈搏沉澀,或煩躁發熱、脈搏洪大,都是危險的徵兆。
產後瘧疾,在初產婦中很少見,通常是懷孕前就有瘧疾,生產後身體氣血運行順暢就會自然痊癒。偶爾有出現輕微寒熱不退的,這是因為衛氣虛弱、營血突然損傷所致。只需服用內補當歸建中湯,熱多時加倍芍藥,寒多時加入黃耆,夜晚發作時加倍當歸、三倍黃耆。如果沒有效果,則加入生何首烏。若虛熱不退、大便稀溏,則加入炮薑、茯苓。若惡露不行,另用炮製過的黑山楂,熬煮黑糖,用伏龍肝湯煎服。或者產後一兩個月,因感受風邪或暑邪而患瘧疾,可選用小柴胡湯或補中益氣湯。若屬風邪,則加入羌活、紫蘇;若屬暑邪,則加入香薷、厚朴。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用藥。但黃芩性苦寒,無論惡露是否排淨,都不宜使用。
產後腹部結痛,另用炮製過的黑山楂,熬煮枯黑糖,用伏龍肝湯煎服。或者產後一月半月,因感受風暑而發瘧,可用小柴胡湯、補中益氣湯治療。風邪引起的,加羌活、紫蘇。暑邪引起的,加香薷、厚朴。應根據具體症狀調整藥方。但黃芩性苦寒,無論惡露是否乾淨都不適合使用。
產後下痢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懷孕前就有痢疾,產後持續不止。古人認為這種情況七天內必死,但如果元氣未衰、脈象有胃氣、能進食粥類,可以用伏龍肝湯丸,隨症加減,許多人可以存活。一種是產後臍腹受寒,飲食不消化,腹痛、惡露不行,可用理中湯為主,腹瀉為白色,加吳茱萸、木香;腹瀉為紅色,加桂心、茯苓。一種是產後誤食生冷食物,或臨產前飲食過量,導致產後腹瀉,也宜用理中湯。腹瀉為白色,加枳實、茯苓、厚朴、木香;腹瀉為紅色,加香附、炮山楂熬糖。虛弱者,加人參、肉桂。間有熱痢、里急後重者,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清理。惡露已淨、痢疾久治不癒、腹痛、里急後重,則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總之,產後下痢,最重要的是顧護元氣,調和氣血,那麼積滯自然會排出,惡露也會自行排出,這與懷孕時需要安胎保胎的情況不同。
產後虛勞,是因為生產調理不當、過度疲勞、憂思勞慮,或產後調養失宜、虛風侵襲,導致身體虛弱、氣喘乏力、寒熱如瘧、關節疼痛、頭痛自汗、肢體倦怠、咳嗽痰逆、腹部絞痛。應以扶正氣為主,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如果脾肺氣虛、咳嗽口乾,用異功散加麥冬、五味子。如果氣虛頭暈,用補中益氣湯加倍當歸、黃耆。如果肝經血虛、肢體疼痛,用四物湯加人參、茯苓、白朮、桂枝。如果肝腎虛弱、自汗盜汗、寒熱往來,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如果脾虛血弱腹痛、月經不調,用歸脾湯加倍木香。如果血虛有熱,用增損柴胡湯。如果是骨蒸勞熱、咳嗽痰中帶血,用異功散去除白朮,加入山藥、丹皮、五味子、阿膠、童便。如果發熱而無痰乾咳,用逍遙散,並用蜜煎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