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一 (5)
卷十一 (5)
1. 產後
然間有六七朝即淨者。又未可一概論也。此雖產母稟質不同。而胎之所稟亦異。如胎息壯盛則氣血盡歸其子。瘀血自少。胎息孱弱。則氣血涵養有餘。瘀血必多。亦有產時去多。產後必少。產時去少。產後必多。勢使然也。曾見一婦。艱產異常。三朝下一血塊。大小形色。與茄無異。
此後絕無瘀血。惟小便如皂莢汁。其少腹略無痛楚。良由艱產過傷子宮。關閘廢弛。不能收斂。故其塊得下。世俗名兒枕者是也。大抵常產之婦。開闔有權。既產之後。子宮即閉。兒枕隨氣攻注。碎作小塊。續續而下。所以綿延日期。此則全塊頓出。自無淋瀝之患。即有餘血。
盡歸溲便矣。此後屢見數婦。證雖大異尋常。以意逆之。其理自若也。產後血脫津傷。大便自應艱澀。每至五七日始通。無足怪也。其有發熱譫語。脈滑實者。又當急攻以救津液。若兼少腹硬痛。又當破瘀為先。產後三朝。每有寒熱蒸乳。寒熱後。乳汁大行。此胃氣孚化。雖有餘病。
必無他慮。如無寒熱而乳汁充然者。血氣本旺也。若不寒熱。無乳汁。此營衛不調。總無所苦。急宜當歸內補建中湯。頻與調之。否則彌月後漸見寒熱骨蒸。而為蓐勞之患矣。
嘔吐,嘔吐惡露不行。二陳加當歸、蓬朮、肉桂、乾薑。胸腹脹滿。多是傷食。二陳加丁香。不應。加人參、炮薑、澤蘭、藿香。或抵聖散亦佳。如寒。理中湯加藿香。
呃逆,呃逆者。胃寒所生。產後氣血俱虛。風冷搏氣而逆上。乃胃氣虛寒之極。最為惡候。理中加丁香。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龍肝為末。用桃仁、吳茱萸煎湯。調下一錢匙。如人行五里再服。未應。急投參、附。遲則不救。
飽悶,產後飽悶。惡露不行。多因血逆。宜行瘀血為主。如有塊上升。飽悶欲吐者。二陳湯加薑、桂、香附、炮楂、蓬朮。塊不散。積久愈堅。琥珀黑龍丹。若惡露已淨而飽悶。受氣也。沉香降氣散。若敗血傷於脾胃而腹脹嘔吐者。抵聖散加鯪鯉甲、肉桂。孕婦服安胎藥過多。
或正產。或半產後。經一兩月。惡露未淨。此非敗血之比。宜導氣行血。若用止截誤矣。飲食停滯。六君子加木香、厚朴。大凡傷其脾胃者。當節飲食為主。
譫語,譫語多有血滯。亦有血虛著風而痰鬱者。不可專以痰斷。亦不可認為血逆。其發譫語。必脈大有力。始與證合。然又與產後不宜。故多難治。去血少者。血滯也。實則桃仁承氣、下瘀血湯。虛則龍齒清魂散。或四烏湯用赤芍、歸尾加桃仁、薑汁。去血多者。血虛也。蓋血虛則心神失守。
故譫語。必先養血。不可用參、術峻補。當歸內補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選用。著風兼痰鬱者。心經虛。故風痰客之。導痰湯加鉤藤鉤、薄荷。又方。益母草為末。薄荷湯為丸。童便服之。專治產後譫語。
白話文:
有些產婦在產後六、七天惡露就乾淨了,這也不能一概而論。這除了是因為產婦本身的體質不同外,胎兒的稟賦也不同。如果胎兒的氣息強盛,母體的氣血大多會供給胎兒,產後瘀血自然就少;如果胎兒氣息虛弱,母體氣血滋養有餘,產後瘀血就必然多。也有產時出血量多,產後瘀血就少;產時出血量少,產後瘀血反而多的情況,這是自然趨勢。我曾見過一位婦女,生產過程非常艱難,產後第三天排出一塊像茄子大小、形狀的血塊,之後就沒有瘀血了,只是小便像皂莢汁一樣,腹部也沒有任何疼痛感。這是因為艱難生產過度損傷子宮,導致子宮關閉的功能喪失,無法收縮,所以那塊血塊才能排出,世俗稱之為「兒枕」。通常情況下,正常生產的婦女,子宮開合有度,生產後子宮會自然閉合,兒枕會隨著氣機的推動,碎裂成小塊,陸續排出,所以惡露會持續一段時間。而這位婦女是整塊排出,自然就沒有淋漓不盡的困擾了,即使有殘餘的血,也會從小便排出。之後,我也見過幾位婦女,症狀雖然和一般的產婦大不相同,但仔細推敲,道理也是一樣的。產後由於失血耗津,大便自然會乾燥難解,通常要五到七天才能排便,這不足為怪。如果產後出現發熱、胡言亂語,脈搏滑數有力,這就應該趕快用藥來保住津液;如果同時伴有腹部硬痛,則應該先破除瘀血。產後三天左右,經常會有忽冷忽熱、乳汁開始分泌的現象。在忽冷忽熱之後,乳汁就會大量分泌,這是胃氣在正常運化,即使還有其他疾病,也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沒有忽冷忽熱但乳汁充足,則表示產婦本身氣血旺盛;如果既沒有忽冷忽熱,又沒有乳汁,這就是營衛不調,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就應該趕快服用當歸內補建中湯來調養,否則滿月後可能會出現忽冷忽熱、骨蒸勞熱等產後虛勞的病症。
嘔吐,如果嘔吐、惡露不下,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當歸、蓬朮、肉桂、乾薑來治療。如果胸腹脹滿,多半是傷食,可以用二陳湯加上丁香。如果沒有效果,再加入人參、炮薑、澤蘭、藿香,或者用抵聖散也可以。如果是寒症,可以用理中湯加上藿香。
呃逆,呃逆是胃寒引起的。產後氣血虛弱,風寒入侵,導致氣逆而上,這是胃氣虛寒到了極點的表現,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可以用理中湯加上丁香。古方則是將丁香、豆蔻、伏龍肝磨成粉末,用桃仁、吳茱萸煎湯,送服一錢匙,如果走五里路後症狀沒有改善,就應該立刻用人參、附子來救治,否則就來不及了。
飽悶,產後飽悶、惡露不下,多半是因為氣血逆行,應該以活血化瘀為主。如果有血塊上湧、飽悶想吐的情況,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薑、桂、香附、炮楂、蓬朮來治療。如果血塊沒有消散,長時間積聚會變得更加堅硬,可以用琥珀黑龍丹來化解。如果惡露已經乾淨卻出現飽悶,這是因為受了氣,可以用沉香降氣散來治療。如果敗血損傷脾胃,導致腹脹嘔吐,可以用抵聖散加上穿山甲、肉桂。如果孕婦服用過多的安胎藥,或是正產、半產後一兩個月惡露還沒有乾淨,這不是敗血引起的,應該用行氣活血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止血的方法就會誤事。如果是飲食停滯,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厚朴來治療。總之,凡是損傷脾胃的,都應該以節制飲食為主。
譫語,譫語多半是由於血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血虛受到風邪侵襲,導致痰鬱。不能單純認為是痰引起的,也不能認為是血逆。如果出現譫語,脈搏一定是有力、洪大的,這才符合病症。然而,這種情況又和產後不宜峻補的原則相違背,所以很難治療。如果出血少,則是血瘀,實證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下瘀血湯來治療;如果是虛證,則可以用龍齒清魂散,或者用四烏湯加上赤芍、當歸尾,以及桃仁、薑汁來治療。如果出血多,則是血虛,因為血虛就會導致心神失守,所以會出現譫語。這種情況應該先補血,不可用人參、白朮等峻補之藥,可以用當歸內補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等方劑來選擇使用。如果受到風邪侵襲又兼有痰鬱,則是因為心經虛弱,所以風痰會侵入。可以用導痰湯加上鉤藤、薄荷來治療。還有一個方子,將益母草磨成粉末,用薄荷湯製成藥丸,用童便送服,專門治療產後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