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一 (6)
卷十一 (6)
1. 產後
如見鬼神,產後傷耗血脈。心氣虛。則敗血停積。上干於心。遂至心中煩躁。臥起不安。如見鬼神。言語顛錯。誤作風治必殆。虛則四物湯換生地加桂心、炮薑、生蒲黃、石菖蒲。實則四烏湯加川連。煎成入龍腦一捻。服後得睡即安。心悸恍惚。語言錯亂者。千金遠志湯。如內虛敗血攻心。
狂言亂語者。龍齒清魂散。瘀積不行。腹脹喘急者。急用下瘀血湯攻之。庶或可救。稍遲必難挽回。此證多有心脾血少者。宜八珍加炮姜。則痰清神自安矣。
不語,產後不語。多因停積敗血。閉於心竅。神志不能明瞭。嚴氏清魂加蘇木、丹參。若因心腎氣虛而不能通於舌。則舌強不語。辰砂七珍散。或人參、石菖蒲等分。不時煎服。腎虛風熱。地黃飲子。肝木太過。柴胡清肝散。或小柴胡加鉤藤。脾受木侮。六君子加升麻、鉤藤。
氣血俱虛。八珍湯加菖蒲、遠志。不應。獨參湯加附子一片。峻補其氣。而血自生。若竟用血藥。則誤矣。
發痙,產後發痙。因去血過多。元氣虧極。或外邪相搏。或陰火內動所致。故傷寒汗下過多。潰瘍膿血大泄。多患此證須。大補氣血。或保無虞。若攻風邪必死。其證牙關緊急。腰背反張。四肢抽搐。兩目連札。十全大補。有汗。加炮姜。多汗。加附子。不應。並加薑、附倍人參。
多服始應。嘗治大虛之證。服參、耆數斤。附子數枚方應。若汗拭不及。兩手摸空者不治。
發熱,婦人產後血虛。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故多發熱。治宜四物補陰。而以炮姜之苦溫從治。收其浮散。使歸於陰。若氣血俱虛。惡寒發熱。煩躁作渴。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血虛至夜發熱。小腹腰脅作痛。四物加黃耆五錢。肉桂一錢。若作渴面赤。當歸補血湯。
若誤認為火證。投以涼藥。禍在反掌。然產後脾胃多虛。有過於飲食傷滯而發熱者。慎勿誤作血虛治。但遇產後發熱。若胸膈飽悶。噯氣惡食泄瀉等證。只作傷食治之。若發熱而飲食自調者。方用補血正法。產後大發熱。必用炮姜同茯苓淡滲其熱。一應苦寒並發表之藥。皆不可用。
凡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虛。此熱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耳。故以補陰藥加炮姜。大劑服之。且炮姜能入肺胃。散虛熱。入肝脾。引血藥生血。然不可多用獨用。必與補陰藥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也。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產後脈洪數。胎前脈澀弱多死。懷孕者脈宜滑數。
已產而滑數不改者。雖未必死。多費調理。
寒熱,產後因氣血虛弱。脾胃虧損而發寒熱。皆不足證。經云。陽虛則惡寒。陰虛則寒熱。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枯槁。切禁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為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補中益氣湯加薑、棗發越之。尺部脈弦。為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六味丸加肉桂以收攝之。
白話文:
產後如果看到幻覺,那是因為產後損傷耗損血脈,心氣虛弱,導致壞血停積,向上干擾心臟,於是造成心中煩躁、躺臥不安,好像看到鬼神,言語錯亂。如果誤認為是風邪治療,一定會很危險。如果是虛症,就用四物湯,把生地換成加桂心、炮薑、生蒲黃、石菖蒲。如果是實症,就用四烏湯加川連,煎好後加入一點點龍腦。服藥後如果能睡著就沒事了。如果心悸恍惚,說話顛三倒四,就用千金遠志湯。如果是因為體內虛弱,壞血攻心,導致胡言亂語,就用龍齒清魂散。如果瘀血積滯不通,腹脹喘急,就趕快用下瘀血湯來攻破瘀血,或許可以救治。稍微耽擱就會難以挽回。這種病症很多都是因為心脾血少,應該用八珍湯加炮薑,這樣痰液就能清除,神志自然安穩。
產後不說話,多半是因為停積的壞血阻塞了心竅,導致神志不清。可以用嚴氏清魂加蘇木、丹參。如果是因為心腎氣虛,導致舌頭不能靈活,造成舌頭僵硬不說話,可以用辰砂七珍散,或者用人參、石菖蒲等分量,不定時煎服。如果是腎虛風熱,就用地黃飲子;如果是肝木太過,就用柴胡清肝散,或小柴胡湯加鉤藤;如果是脾臟受到肝木的欺侮,就用六君子湯加升麻、鉤藤。
如果氣血都虛弱,就用八珍湯加菖蒲、遠志。如果沒效果,就用獨參湯加一片附子,大補元氣,而血自然就會產生。如果直接用補血的藥,那就錯了。
產後抽搐,是因為失血過多,元氣極度虧損,或者外邪侵襲,或者陰火在體內竄動所導致。所以像傷寒病發汗過多、用下法治療過多,潰瘍膿血大量流失,多會發生這種症狀,必須要大補氣血,或許可以保住性命。如果用治療風邪的方法來治療,必定會死。這種病症會出現牙關緊閉、腰背反張、四肢抽搐、兩眼不停眨動。要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有汗,就加炮薑,如果汗多,就加附子。如果沒效果,就加薑、附子,分量要比人參多。多服藥才會有效。我曾經治療過體虛到極點的病人,服用了好幾斤的人參、黃耆,以及數枚附子才見效。如果汗擦不及,兩手在空中亂摸,那就沒救了。
婦女產後血虛,陽氣沒有依附的地方,就會浮散於外,所以容易發熱。治療應該用四物湯來補陰,並且用炮薑的苦溫藥性來引導浮散的陽氣,使其歸於陰。如果氣血都虛弱,怕冷發熱,煩躁口渴,就用十全大補湯。如果發熱更加嚴重,就趕快加桂、附。如果血虛到晚上才發熱,小腹腰脅疼痛,就用四物湯加黃耆五錢、肉桂一錢。如果口渴面赤,就用當歸補血湯。
如果誤認為是火證,而用寒涼藥物來治療,那就很危險。然而產後脾胃大多虛弱,有些是因為飲食過度導致的消化不良而發熱,千萬不要誤認為是血虛來治療。只要遇到產後發熱,如果胸膈飽悶、打嗝、厭食、腹瀉等症狀,就直接當作消化不良來治療。如果發熱但是飲食正常,才用補血的正法來治療。產後如果發高燒,一定要用炮薑配合茯苓來淡滲其熱,所有苦寒以及發散的藥都不能用。
凡是產後發熱怕冷,都屬於血虛。這種熱不是因為體內有多餘的熱,而是因為陰虛產生內熱。所以要用補陰的藥加上炮薑,大量服用。而且炮薑可以進入肺和胃,散發虛熱;進入肝和脾,引導補血藥產生血液。但是不能多用也不能單獨使用,一定要和補陰的藥物一起使用。這是造化自然的奧妙。如果怕冷發熱又肚子痛,就應該去除惡血。產後脈搏洪大而快,懷孕前脈搏細弱而慢的孕婦多半會死。懷孕的婦女脈搏應該是滑而快。
已經生產後脈搏仍然滑而快,雖然不一定會死,但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調理。
產後因為氣血虛弱,脾胃虧損而導致的怕冷發熱,都是不足的症狀。《黃帝內經》說,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發熱。如果同時大便不通,就更加是氣血枯竭,千萬不能用發散和降火的藥物。如果寸口的脈搏微弱,那是陽氣不足,陰氣上侵入陽氣之中而導致怕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棗來發越陽氣。如果尺部的脈搏弦急,那是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而發熱,可以用六味丸加肉桂來收攝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