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九 (23)
卷九 (23)
1. 黃癉(目黃)
經云: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癉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溺黃赤安臥者,曰黃癉。食已如飢者,曰胃癉。目黃,曰黃癉。
金匱云: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黃家一證,大率從水濕得之。治濕之法,當利小便為第一義。然脈浮者,知濕不在裡而在表,又當以汗解之。設表濕乘虛入里而作癃閉,又當利其小便也。故下條云: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活法在心,可拘執乎?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黃癉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癉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酒黃癉,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此即枳實梔子豉湯之變名也。大病後勞復發熱,服枳實、梔子、豉三味,覆令微汗,使餘熱從外而解。若有宿食,則加大黃從內而解。此治酒癉之脈沉弦者,用此方以下之;其脈浮當先吐者,則用梔子豉湯,可不言而喻矣。蓋酒癉傷胃發黃,無形之濕熱,故宜梔子豉湧之;與谷癉之當用茵陳蒿者,涇渭自殊。即此湯亦自治酒食並傷之濕鬱,故可用下。觀枳實梔子豉湯之加大黃,亦是因宿食而用也。更有梔子柏皮湯治身黃髮熱一證,又以苦燥利其滲道也。合此比例而推,治黃之法,無餘蘊矣。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目黃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金匱治酒癉,用或吐或下之法,言雖錯出,義實一貫。蓋酒之積熱,入膀胱則氣體不行,必小便不利;積於上焦,則心中熱;積於下焦,則足下熱。其無心中足下熱者,則靖言了了而不神昏;但見腹滿欲吐鼻燥三證。可知其膈上與腹中,陰陽交病,須分先後治之,當辨脈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後。若但心中熱欲嘔吐,則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何取下為哉?其酒熱內結,心神昏亂,而作懊憹及痛楚者則,不可不下。故以梔子、香豉,皆治其心中懊憹;大黃盪滌實熱;枳實破結,逐去宿垢也。但以此劫病之法,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脾肺之陽氣盡傷,不能統領其陰血,其血有日趨於敗而變黑耳。然酒癉之黑,非女勞癉之黑也。女勞癉之黑,為腎氣所發;酒癉之黑,為敗血之色。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和,陽氣不化,陰血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氣耗血積,敗腐瘀濁,色越肌面為黑,味變於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齏狀,營血衰而不行,痹於皮膚,爪之不仁,輸於大腸,便如漆黑。其目黃與脈浮弱,皆病血也。仲景於一酒癉,臚列先後次第,以盡其治,其精而且詳如此。
白話文:
《黃疸(眼睛發黃)》
醫書上說,身體疼痛且膚色微微發黃,牙齒上有黃垢,指甲也呈現黃色,這就是黃疸。如果病人安靜躺著,小便呈現黃紅色,脈象細小而澀,且不喜歡吃東西,或者小便黃紅且喜歡安靜躺著,就叫做黃疸。如果吃完東西又感到飢餓,就叫做胃疸。眼睛發黃,也叫做黃疸。
《金匱要略》提到,各種黃疸疾病,都要以利小便為治療原則。如果脈象浮,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可以服用桂枝加黃耆湯來治療。
黃疸這個病症,大多是由於體內水濕引起的。治療濕氣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利小便。然而,如果脈象是浮的,就表示濕氣不在體內,而是在體表。這時就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表面的濕氣趁虛進入體內,導致小便不通暢,這時就又要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所以書中說:「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治療方法要靈活運用,不可固執。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來治療。
患有因喝酒引起的黃疸,一定會小便不順暢。症狀表現為心中發熱、腳底發熱,這是這種病症的特點。
因喝酒引起的黃疸,有時候可能沒有發熱的現象,但是神志清楚,只是會感到腹脹想吐、鼻子乾燥。如果脈象是浮的,應該先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脈象是沉弦的,則應該先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如果感到心中發熱、想吐,吐出來就會好轉。因喝酒引起的黃疸,如果感到心中煩悶、或有發熱疼痛,可以用梔子大黃湯來治療。
這其實是枳實梔子豉湯的變方。大病痊癒後,因過度勞累而再次發熱,可以服用枳實、梔子、豆豉這三味藥,然後讓身體微微出汗,使殘餘的熱氣從體表散發出去。如果體內有積存的食物,則可以加入大黃來從內部排出。這適用於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且脈象沉弦的病人,用這個方子來瀉下。如果脈象是浮的,則應該先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這點不用明說也應該知道。因為因喝酒引起的黃疸,會損傷胃部,產生無形的濕熱,所以應該用梔子豉湯來催吐。而像因飲食引起的黃疸,則應該使用茵陳蒿。
這兩者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自然不一樣。梔子豉湯不僅可以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也能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濕熱鬱結,所以也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觀察枳實梔子豉湯中加入大黃,就知道也是因為體內有宿食才使用的。另外還有梔子柏皮湯,可以用於治療身體發黃且發熱的病症,這也是用苦寒的藥物來利濕。綜合這些例子來推論,治療黃疸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
因喝酒引起的黃疸,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久而久之會變成黑疸,眼睛發黃,臉色發黑,心中感覺像吃了蒜泥一樣,大便呈現黑色,皮膚和指甲會麻木,脈象浮弱。雖然皮膚發黑,但仍微微發黃,可以藉此判斷。關於治療因喝酒引起的黃疸,《金匱要略》提出了或吐或下的方法,雖然說法有些不同,但道理其實是一致的。因為酒精積聚的熱氣,如果進入膀胱,就會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小便不利;如果積聚在上焦,就會感到心中發熱;如果積聚在下焦,就會感到腳底發熱。如果沒有心中發熱和腳底發熱的症狀,
則病人神智清醒,但會出現腹脹想吐、鼻子乾燥這三種症狀。這表示病邪在膈上和腹中,陰陽兩方面都出現了問題。應該先區分病情的主次,再根據脈象的浮沉來決定催吐還是瀉下。如果只是感到心中發熱想吐,這表示病邪完全在上焦,吐出來就會痊癒,為什麼要用瀉下呢?如果酒精的熱氣結在體內,導致心神昏亂,感到煩悶和疼痛,則必須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所以用梔子和豆豉,都是用來治療心中煩悶的症狀。
大黃可以清除體內的實熱,枳實可以破除結塊,排除體內的宿便。但是這種快速治療疾病的方法不能長期使用。如果長期使用瀉下藥,一定會損傷脾肺的陽氣,使其不能統領陰血,導致血液日趨敗壞而變黑。然而,因喝酒引起的黃疸變黑,和因過度勞累引起的黃疸變黑是不一樣的。因過度勞累引起的黃疸變黑,是腎氣的問題,而因喝酒引起的黃疸變黑,是敗血的顏色。是因為酒精的濕熱損傷了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陽氣無法化生,陰血無法運行。如果再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時間久了,脾胃的運化功能就會更加衰退。氣血虛耗,積聚的敗血瘀濁就會滲透到皮膚表面,使皮膚變黑,味道也影響到心臟,引起咽喉嘈雜,心臟像吃了蒜泥一樣辛辣。營血衰弱不能正常運行,阻塞在皮膚,導致皮膚麻木,輸送到大腸的血液也會像漆一樣黑。眼睛發黃和脈象浮弱,都是因為血液有病。張仲景對於因喝酒引起的黃疸,詳細說明了治療的先後順序,非常精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