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八 (4)

1. 開導說

開導之法。蓋由陰虛火盛。經絡鬱滯。不得通暢而設。其處有五。謂迎香。內睥。上星。耳際左右。兩太陽穴也。內睥。正隊之衝鋒也。其功雖遲。漸收而平順。兩太陽。擊其左右翼也。其功次之。上星穴。絕其餉道也。內迎香。抵賊之巢穴也。成功雖速。乘險而徵。耳際。

擊其遊騎耳。道遠功卑。智者不取。此實極危之良術。挫敵之要機。與其閉門捕賊。不若開門逐之為良法也。若病淺而邪不勝正者。固內治而邪自退矣。倘或六陽炎熾。不若開導通之。縱使其虛。雖有所傷。以藥內治。而補其所虧。庶免瘀滯至極。而有潰爛枯凸之患。

白話文:

[開導療法]的說明。這種療法是為了處理陰虛火旺,經絡阻塞,無法順利運行的情況所設計的。主要作用於五個部位,分別是迎香穴、內睥穴、上星穴、耳際左右兩側以及太陽穴。

內睥穴,如同對敵人的主攻,效果雖然來得慢,但能逐漸收效,使病情平穩。兩太陽穴,像是打擊敵人的左右兩翼,效果次之。上星穴,則像切斷敵人的糧道。迎香穴,直指病源,效果雖快,但需冒險進行。耳際穴,則像是打擊敵方的遊騎兵,距離遠且效果有限,聰明的醫生通常不會選擇。

這確實是一種極為危險但有效的療法,能夠有效應對疾病。比起封閉門戶捉賊,不如開門趕走更為上策。如果病情輕微,邪氣不超過正氣,只需內部調理,邪氣自然會消退。但如果六陽過旺,不如採用開導疏通的方法,即使會讓身體一時虛弱,造成一定的損傷,我們可以通過藥物內部調理,補充身體所損失的,這樣可以避免瘀滯到極點,出現潰爛、乾枯或腫脹的問題。

2. 點服藥說

病有內外。治各不同。內疾已成。外證若無。點之何益。外有紅絲赤脈。若初發乃微邪。退後乃余賊。點亦可消。服之猶愈。內病始盛而不內治。只泥外點者。不惟徒點無功。且有激發之患。內病既成。外病已見。必須內外夾攻。點服並行。奈何人多愚拗。有喜服而畏點者。

有喜點而畏服者。不知內證既發。非服不除。外疾既成。非點不退。外障服而不點者。病初發。浮嫩未定者亦退。既已結成者。服雖不發不長。所結不除。當內外夾攻。方盡其妙。

白話文:

疾病有內在與外在之分,治療方法自然也大相徑庭。如果內在的疾病已經形成,但外表上卻看不出任何症狀,那點塗外用藥物又有何作用呢?若外表出現紅線或紅色血管,剛開始可能是輕微的邪氣,後期可能就是病氣殘留,點塗外用藥物可以消除這些,服用藥物效果更佳。

若是內在疾病正旺盛時,卻不進行內治,只依賴外用藥物,這不僅僅是浪費時間無效,甚至還可能引發病情惡化。當內在疾病已成形,外在病徵也已顯現,這時必須內外夾攻,點塗和服用藥物兩者同時進行。然而,大多數人因愚昧頑固,有人喜歡服用藥物卻害怕點塗,有人則相反。

他們不知道的是,內在的病徵一旦顯現,如果不通過服用藥物是無法根除的;同樣地,外在的疾病一旦形成,不通過點塗外用藥物是不會退去的。對於那些只服用藥物而不點塗的,如果疾病剛開始,病徵尚為輕微,病情或許會有所緩解。但如果病徵已固定形成,即使服用藥物,雖然病徵不再擴散也不再加重,但已形成的結節仍不會消失,這時就必須內外夾攻,才能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

3. 鉤割針烙說

鉤割針烙四者,猶斬刈之刑,剪戮凶頑之法也。如鉤,先須識定何處,皮肉筋脈浮淺,而手力亦隨病輕重行之。如針,先須識定內障證候可針,歲月已足,氣血寧定者,方與之針,庶無差誤。針後當照證內治其本,或補或瀉,各隨其證之所宜。若止治其標,不治其本,則氣不定,不久復為害矣。割,如在氣血肉三輪者可割,而大眥一塊紅肉,乃血之英,心之華也。若誤割之,則目盲,傷重者死。有割傷因而惹風,則為燥為潰爛,為漏為目枯。凡障若掩及風輪之重厚者可割,如攀睛胬肉,雞冠蜆肉,魚子石榴,赤脈虯筋,肉睥黏輪等證可割。凡鉤割見血,及針犯血絡,須以綿漬墨水裛之。余病及在風輪之淺者誤割之,則珠破而目損矣。烙能治殘風潰眩,瘡爛濕熱,久不愈者。輕則不須烙而能自愈。若紅障血分之病割去者,必須烙定,否則不久復生。在氣分之白者,不須用烙。凡針烙皆不可犯及烏珠。雖有惡障厚者,鉤割亦宜輕輕淺淺,披去外邊,其內邊障底,只點藥緩伐,久自潛消。若鐮割風毒流毒瘀血等證,當以活法審視,不可拘於一定。針瞳神發白,一切內障,在心融手巧,輕重得宜,須口傳目見,非筆下可形容也。

白話文:

鉤割針烙這四種治療方法,就像是對待嚴重罪行的懲罰,是處理頑固病情的方法。使用鉤法時,必須先確定患處在哪裡,皮膚、肌肉、筋脈是否淺顯,然後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力度。使用針法時,要先確定患者是否有適合針灸的內科疾病,並且確保他們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合適,氣血平穩,這樣才能進行針灸,避免出現錯誤。針灸後,應按照患者的病情進行根本性的治療,可能是滋補,也可能是排泄,具體取決於患者的需求。如果只治療表面症狀,不解決根本問題,那麼病情可能不會穩定,很快就會再次發作。

對於割法,如果病變出現在氣血肉三輪上,可以使用割法。但大眼角的一塊紅肉,那是血液的精華,心臟的表現,如果誤割了,可能會導致失明,嚴重的話甚至會致命。割傷後如果引風,可能會導致乾燥、潰爛、滲漏、眼睛乾澀。如果障礙物覆蓋了風輪且厚度較大,可以使用割法。例如攀睛胬肉、雞冠狀異物、魚子狀異物、石榴狀異物、紅色脈絡、虯曲的筋膜、肉質的虹膜粘連等症狀都可以使用割法。使用鉤割時如果出血,或者針刺到血管,應該用沾有墨水的棉花按壓止血。如果誤割了風輪上的淺表層,可能會導致眼球破裂,損壞視力。烙法可以用來治療殘餘的風熱、潰爛、濕熱,以及長時間未能痊癒的病情。如果是紅色障礙物,屬於血液問題,割除後應該進行烙法固定,否則很快就會再生。如果是白色障礙物,屬於氣體問題,不需要使用烙法。無論是針灸還是烙法,都不要觸碰到眼球。即使有嚴重的障礙物,使用鉤割時也要輕柔淺顯,去除外部障礙,內部障礙底部只需要用藥物緩慢消除,時間久了自然就會消失。如果使用鐮刀割除風毒、流毒、瘀血等病症,需要靈活應對,不能固守成規。針灸瞳孔和白內障,所有內科疾病,都需要心靈手巧,恰當使用針灸,這需要親身傳授和觀察,不是書面文字所能描述的。

4. 金針開內障論(造金針法)

張飛疇曰。內障一證。皆由本虛邪入。肝氣衝上。不得外越。凝結而成。故多患於躁急善怒之輩。初起之時。不痛不癢。視物微昏。或朦朧如輕煙薄霧。次則空中常見黑花。或如蠅飛蟻垂。睹一成二。瞳神漸漸變色。而至失明。初時一眼先患。次則相牽俱損。能睹三光者可治。

若三光已絕。雖龍樹復出。亦難挽回。古人雖立多名。終不越有水無水之辨。若有水而光澤瑩徹者易明。無水而色不鮮明者難治。忽大忽小。收放如氣蒸動者。針之立明。若久視定而不動者為死翳。縱水未枯。治之亦難全復。翳色白或帶青。或如爐灰色。糙米色者易明。若真綠正黃色者不治。

凡翳不拘何色。但有稜角。撥即難落。翳狀破散。及中心濃重者。非撥可除。若猶能視物者。其翳尚嫩。不可便針。俟翳老。然後針之。又一種翳色雖正。水縱不枯。目珠軟塌者。此必不治。不可輕用金針。如一眼先暗。而三光已絕。其後眼續患。亦難針治。若夫瞳神散大。

或緊小。或渾黑。或變色而無障翳。至不睹三光者。此內水虧乏。不在證治。倪仲賢所云。圓翳冰翳。滑翳澀翳。散翳浮翳。沉翳橫翳。棗花翳。白翳黃心。黑水凝翳。驚振內障等證。金針撥之。俱可復明。但針後數日中。宜服磁朱消翳等藥。後則常服補腎調養氣血之劑。以助其光。

其翳狀龍木論中已悉。不暇再述。姑以針時手法言之。若江西流派。先用冷水洗眼。使翳凝定。以開鋒針先刺一穴。續進圓針撥翳。或有開孔撥翳。俱用鴨舌針者。云雖龍樹真傳。但針粗穴大。每至痛極欲暈。余所用毫針。細而尖銳。取穴輕捷。全無痛楚。然必擇吉日。避風雨陰晦日。

酷暑嚴寒日。令病人先食糜粥。不可過飽。少停嚮明端坐。一人扶定其首。禁止傍人喧雜。醫者凝神澄慮。慎勿膽怯手顫。以左手大次二指。按開眼胞。使其轉睛向鼻。睜目如努出狀。右手大次中三指。捻正金針鑲處之上。看準穴道。從外眥一邊。離黑珠約半米長許。平對瞳神。

下針最便。必須手准力完。一針即進。切勿撓動。使之畏忍。所以開單瞽。須遮蔽好眼。方可進針。進針之後。以下唇略抵針柄。輕輕移手於針柄盡處。徐徐捻進。第一宜輕。稍重則痛。俟針進約可撥至瞳神時。以名指曲附大指次節。承其針柄。虛虛拈著。向上斜回針鋒至瞳神內夾道中。

貼翳內面往下撥之。翳即隨落。若不落。再如前手法。從上往下撥之。倘三五撥不下。須定穩念頭。輕輕撥去自落。惟死翳撥之不動者忌撥。有撥落而復起者當再撥之。其翳隨針捺於黑珠之下。略頓起針。緩緩捻出。但元氣虛人。針後每多作嘔。以托養神膏者屬胃氣也。須預備烏梅之類。

勿使其嘔為妙。嘔則防翳復上。上則一兩月後復針。翳既盡。不可貪功多撥。多撥則有傷損神膏。嘔動胃氣之害。凡翳嫩如漿。不沾針首。而不能撥下。或撥下而復泛上滿珠者。服補養兼消翳藥自明。先與千金磁朱丸七服。次與皂莢丸。生熟地黃丸並進。否則俟凝定再針。不可限以時日。

白話文:

金針治療內障眼疾,是因為身體虛弱,邪氣入侵,肝氣上衝,無法向外散發,凝結而成。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急躁易怒的人身上。初期不痛不癢,看東西有點模糊,像輕煙薄霧。接著,眼前會出現黑點,像蚊蠅飛舞,看一個東西會變成兩個,瞳孔顏色逐漸改變,最後失明。通常先從一隻眼睛開始,接著另一隻也會受損。如果還能看到光亮,就還有救。

如果完全看不到光亮,就算神醫也難以醫治。古人雖然對此病有很多名稱,但都不超出「有水」和「無水」的區別。「有水」且晶瑩透亮的容易治療,「無水」且顏色不鮮明的難以治療。如果眼睛時大時小,像氣體蒸騰一樣,用針治療效果明顯。如果眼睛長期固定不動,就表示是死翳,即使沒有完全乾枯,也很難完全治好。翳的顏色如果是白色或帶青色,或者像爐灰、糙米色,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正綠色或正黃色,就無法醫治。

無論翳是什麼顏色,只要有稜角,用針撥動就難以脫落。如果翳的形狀是破碎的、或中心濃厚的,就不能用撥針來去除。如果還能看見東西,表示翳還很嫩,不能馬上用針,要等翳變老之後再針。還有一種情況,翳的顏色雖然正常,水液也沒有乾枯,但是眼珠軟塌無力,這種情況就無法醫治,不可輕易使用金針。如果一隻眼睛先失明,且完全看不到光亮,後來另一隻眼睛也出現問題,也很難用針治療。如果瞳孔散大、或過於緊縮、或變得渾濁黑暗、或變色但沒有障翳,以致看不到光亮,這是因為眼內水液不足,不在治療範圍內。

倪仲賢所說的圓翳、冰翳、滑翳、澀翳、散翳、浮翳、沉翳、橫翳、棗花翳、白翳黃心、黑水凝翳、驚振內障等,都可以用金針撥開,使眼睛恢復光明。但是針灸後幾天,要服用磁朱消翳等藥物,之後要經常服用補腎、調理氣血的藥物,來幫助眼睛恢復光彩。

翳的各種形狀,龍木論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不再贅述。以下說明用針的手法。江西流派的做法是,先用冷水洗眼,使翳凝固,然後用開鋒針刺一個穴位,接著用圓針撥開翳,或者用開孔撥翳,都使用鴨舌針。雖然說是龍樹的真傳,但是針粗穴大,每次都會痛到幾乎暈厥。我所用的毫針,細而尖銳,取穴輕巧快捷,完全沒有疼痛。但必須選擇吉日,避開颳風下雨的陰天、酷暑嚴寒的日子。讓病人先吃稀粥,不能過飽,稍作休息後,面向亮處端坐。由一人扶穩頭部,禁止旁人喧嘩吵鬧。醫生要凝神靜氣,不要膽怯手抖。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撐開眼皮,讓病人轉動眼球看向鼻樑,睜大眼睛。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金針鑲嵌處的上方,看準穴位,從外眼角邊緣,距離黑眼珠大約半米長的地方,對準瞳孔下針最方便。下針時一定要手穩力道足,一針刺入,切勿搖晃,讓病人畏懼忍耐。所以治療單眼失明時,必須遮住好眼,才可以下針。下針之後,用下嘴唇稍微抵住針柄,輕輕移動手到針柄的末端,慢慢捻入。第一步要輕,稍重就會疼痛。等針進入大約可以撥到瞳孔時,用無名指彎曲抵住大拇指的第二節,托住針柄,虛虛地捏住,向上斜回針尖到瞳孔內夾道中。貼著翳的內側由上往下撥動,翳就會隨之脫落。如果沒有脫落,再用同樣的方法,從上往下撥。如果撥動三五次還不脫落,必須穩住心神,輕輕撥去,它會自己脫落。只有死翳撥動不了,不可強撥。如果撥落後又長出來,要再次撥動。翳隨著針被按壓到黑眼珠下方,稍作停頓後起針,緩緩捻出。但是元氣虛弱的人,針灸後常常會想嘔吐,這是因為胃氣受到影響。需要預先準備烏梅之類的食物,不要讓病人嘔吐,以免翳又跑回去。如果跑回去了,就要一兩個月後再針。翳都除掉後,不可貪功多撥,多撥會損傷神膏,引起胃氣不適。如果翳像漿液一樣嫩,不沾針尖,無法撥下,或者撥下後又覆蓋滿眼珠,服用補養兼消翳的藥物就會好轉。先服用七服千金磁朱丸,接著服用皂莢丸、生熟地黃丸。如果不行,就等它凝固後再針,不要限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