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幼科證治準繩》是明代醫學家王肯堂編撰的兒科巨著,在中醫兒科學領域佔有重要地位。這部著作不僅系統梳理了前代兒科醫學的精華,更融入了王肯堂獨到的見解與臨床經驗,特別是對小兒病理、診斷與治療原則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強調中醫五行理論與兒科病理的緊密結合,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與遵循的準則。

一、 兒科的獨特性與診治挑戰

王肯堂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醫家普遍認為幼科為「最難」,甚至稱為「啞科」,原因在於嬰幼兒無法清晰表達自身感受與病情,使得診斷必須高度依賴醫者的觀察、問診(透過家長)以及觸診等非語言溝通方式。這與診治成人有著顯著差異。他引述黃帝之言,說明這是一個需要特別處理的獨立醫學分支。

然而,王肯堂對此「難」字提出了獨特視角。他認為,相較於成人已歷經七情六慾的侵襲、臟腑受濁氣浸漬,幼兒的精神與臟腑相對「清淨」,尚未受到複雜因素的影響。因此,病變往往較為單純,對藥物的反應也更為敏感且易於見效,「投之以藥,易為見功」。他將此比喻為烹飪:處理精緻豐富的食物難以窮盡其變化,而簡單的藜藿之腹則容易處理見效。這番論述為兒科醫學注入了一層希望與信心,同時也提示醫者,正因幼兒對藥物敏感,更需謹慎辨別病因,精準用藥,避免誤治或過度治療而損傷其稚嫩的真元。

王肯堂也在序中批評了當時流傳的一些兒科書籍,認為它們或「蕪穢」、或「粗略」、或「有古無今」、或「掛一漏萬」,未能真正擔當幼科的準繩,這正是他編寫此書的動機,旨在提供一部更為全面、精確的指南。

二、 五臟理論在兒科病理中的核心地位

《幼科證治準繩》最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將五臟理論作為兒科病理診治的核心框架。王肯堂在書中反駁了將兒科病簡單歸結為內傷、外感、痰、驚、熱等籠統概念的做法。他強調,幼兒的病變主要源於「臟氣虛實勝乘之病」,這是因為他們尚未遭受成人複雜的七情六慾和飲食雜陳的影響。因此,精確辨識五臟的病理狀態(虛、實、勝、乘)對於兒科診治至關重要。

書中詳細闡述了五臟在兒科病中的表現:

  • 肝病:肝主風,實證表現為目直、大叫、項急、頓悶;虛證則見咬牙、多呵欠。治療實證推薦瀉青丸。
  • 心病:心主熱,實證見驚悸、發熱、飲水、發搐;虛證表現為臥而悸動不安。治療實證推薦導赤散。
  • 脾病:脾主困、主濕,實證表現為困睡、身熱、飲水、腹脹食積;虛證則見吐瀉、不思飲食、生風。治療虛證推薦益黃散,消積用保和丸(雖然保和丸未直接出現在提供的五臟病段落,但在兒科食積中是經典用方,且脾病強調食積,書中其他地方應有提及)。
  • 肺病:肺主喘,實證表現為悶亂、喘促、氣短;虛證則見哽氣、長出氣、呼吸不暢。治療實證(或肺熱)推薦瀉白散。
  • 腎病:腎主寒、主虛,王肯堂認為腎病多虛證,表現為體重無光、畏明、體骨重。僅在瘡疹(痘疹)時,腎實則變黑陷為逆證。治療虛證推薦地黃丸。

這種按照五臟歸類病證的方法,使得複雜的兒科症狀得以清晰化、系統化。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如何根據症狀判斷病變臟腑,例如泄瀉兼咳嗽氣上,被診斷為脾肺病,需合用瀉白散和益黃散,因為「脾苦濕,肺苦燥氣上逆」。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中「見痰知肺,見血知肝」等經驗與理論的結合。

三、 五臟間的相勝與五邪理論

王肯堂繼承並擴展了錢乙的五臟相勝理論,並引入了潔古的五邪(實邪、虛邪、微邪、賊邪、正邪)概念,極大地深化了兒科病機的理解。

  • 五臟相勝:這是基於五行相剋關係在病理上的體現。例如,肝病如果出現在秋季(肺氣主時),被認為是肝木乘勝於肺金(肝勝肺)。這提示肺氣虛弱無法制約肝木,肝氣過旺反侮肺。對於這種「受所制而不能制」的真強證,治療原則是「補脾肺而瀉肝」——補被剋之臟(肺),補母臟(脾生肺)以增強其子臟(肺),同時瀉乘勝之臟(肝)。反之,肺病見於春季(肝氣主時),則是肺金乘勝於肝木,治療原則是「補肝腎治肺」。這種根據病變出現的時間、季節與臟腑本身的屬性來判斷病機及其逆順(順者易治,逆者難治)的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臟氣法時」的思想在臨床上的應用。劉宗厚對此評論,認為這是對《內經》思想的擴充,發前人所未發,是小兒臟氣虛實勝乘病機的根本所在。

  • 五邪相乘:潔古的五邪理論進一步細化了臟腑間的病理傳變關係。

    • 實邪:子病及母,母從子實。如脾病及心(脾土生心火),脾實導致心火實。
    • 虛邪:母病及子,母從子虛。如心病及脾(心火生脾土),心虛導致脾土虛。
    • 微邪:所勝之臟來乘。如肺(金)乘心(火),金剋火,肺氣過盛或心氣虛弱皆可導致。
    • 賊邪:所不勝之臟來反侮。如腎(水)乘心(火),水剋火,但若腎氣過盛反侮心,則腎水為賊邪。
    • 正邪:本臟自病。 這種精細的病機分析,指導了臨床上的補瀉原則:「虛則補母,實則瀉子」,「瀉鬼(賊邪)補本臟」。王肯堂通過引用這些理論,為兒科複雜多變的病情提供了層層深入的辨證思路。

四、 痘疹與疫病的診治

雖然提供的片段未包含痘疹與疫病的詳細內容,但從自序中王肯堂特別提到對「麻痘一門尤加詳焉」,並為此收集了大量「寶秘、千金不傳」的書籍來看,痘疹作為小兒高發且凶險的疾病,在《幼科證治準繩》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應有專章或大量篇幅討論其病因、病機、不同階段的證候以及相應的治療方藥。王肯堂認為痘疹與胎毒、外感有關,其治療關鍵在於助邪外出(透發)與扶助正氣,避免毒邪內陷,這與中醫治療溫病的思想一脈相承。

五、 診斷方法的多元與創新

除了基於理論的辨證,《幼科證治準繩》在臨床診斷方法上也有獨到之處(根據引文前部的概括):

  • 察色診病:通過觀察小兒面部五色(青、黃、赤、白、黑)結合部位判斷病邪性質與病變臟腑,如面青主驚風、肝病,面赤主熱、心病,面黃主脾病、食積等,這符合五色與五行的對應關係。
  • 脈象分析:小兒脈象本就與成人不同,通常較快。書中教導醫者如何在快速的脈象中辨別虛實、寒熱、浮沉等,並結合臨床症狀綜合判斷,如脈緊見於風癇。
  • 三關指紋診斷法:這是中醫兒科極具特色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虎口處食指遠端三關(風關、氣關、命關)的絡脈(指紋)的顏色、形態、粗細、深淺來判斷病情,被認為能直觀反映邪氣的輕重深淺及預後,是兒科「啞科」的重要客觀診斷手段。

這些診斷方法的結合應用,為醫者在缺乏患兒主訴的情況下,提供了豐富而實用的診斷依據。

六、 常見病的治療原則與方藥

王肯堂在書中針對多種兒科常見病,基於其五臟理論和診斷方法,提出了具體的治療方案。雖然提供的五臟病段落主要列舉了與臟腑病變相關的方劑,但結合書名「證治準繩」以及兒科經典的性質,可以推斷書中應涵蓋:

  • 外感病(感冒、發熱):區分風寒、風熱,採用辛溫解表(如麻黃湯)或辛涼解表(如桑菊飲)。
  • 驚風:區分急驚(多實證、熱證,如高熱、痰熱)和慢驚(多虛證、寒證,如脾胃虛弱、氣血虧虛),分別用清熱化痰熄風(如抱龍丸)或健脾益氣扶正(如六君子湯)。
  • 食積:小兒脾胃嬌弱,易生食積。書中應有消食化滯的方劑,如前述的保和丸。
  • 泄瀉:區分寒濕、濕熱、脾虛等多種證型,採用溫中健脾(如理中湯)、清熱燥濕(如黃芩濃朴湯)等不同治法。

治療原則貫穿了「隨證施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核心思想,並特別強調了小兒用藥劑量宜輕,藥味宜少,以免傷及正氣。

七、 養護與預防的重視

儘管提供的片段未詳述養護預防內容,但作為一部全面的兒科著作,《幼科證治準繩》必然會強調日常養育的重要性。這包括新生兒的科學餵養(母乳與輔食的合理搭配)、避免乳食不節導致的脾胃損傷、注意乳母的飲食和情緒對乳汁的影響等。此外,應也會涉及適時進行疫苗接種(如人痘法,儘管書成時牛痘法尚未普及)等疫病預防措施,體現了「未病先防」的中醫預防思想。

八、 《幼科證治準繩》的學術價值

《幼科證治準繩》集王肯堂多年心血,融會貫通前代兒科醫學精華,並在五臟病機、相勝相乘理論的應用上有所創新和深化。其體系完整、內容豐富、辨證精細、治療有據,為後世中醫兒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書中對「啞科」診斷難點的認識、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把握、以及將五臟理論貫穿始終的辨證思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書中對痘疹的詳盡論述,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這一嚴重疫病的關注以及中醫在應對傳染病方面的努力。

總而言之,《幼科證治準繩》是一部承前啟後的經典兒科著作。王肯堂通過對五臟病機的深刻剖析,結合多種診斷方法和詳盡的治療原則,為後世醫家提供了辨證論治小兒疾病的「準繩」。其不僅體現了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更飽含了醫者對幼兒生命的關懷與救護之情,無愧為中醫兒科學的瑰寶。


自序

集之一·初生門 (1)

集之一·初生門 (2)

集之一·初生門 (3)

集之一·初生門 (4)

集之一·初生門 (5)

集之一·初生門 (6)

集之一·初生門 (7)

集之一·初生門 (8)

集之一·初生門 (9)

集之一·初生門 (10)

集之一·初生門 (11)

集之一·初生門 (12)

集之一·初生門 (13)

集之一·初生門 (14)

集之一·初生門 (15)

集之一·初生門 (16)

集之一·初生門 (17)

集之一·初生門 (18)

集之一·初生門 (19)

集之一·初生門 (20)

集之一·初生門 (21)

集之一·初生門 (22)

集之一·初生門 (23)

集之一·初生門 (24)

集之一·初生門 (25)

集之一·初生門 (26)

集之一·初生門 (27)

集之一·初生門 (28)

集之一·初生門 (29)

集之一·初生門 (30)

集之一·初生門 (31)

集之一·初生門 (32)

集之一·初生門 (33)

集之二·肝臟部 (1)

集之二·肝臟部 (2)

集之二·肝臟部 (3)

集之二·肝臟部 (4)

集之二·肝臟部 (5)

集之二·肝臟部 (6)

集之二·肝臟部 (7)

集之二·肝臟部 (8)

集之二·肝臟部 (9)

集之二·肝臟部 (10)

集之二·肝臟部 (11)

集之二·肝臟部 (12)

集之二·肝臟部 (13)

集之二·肝臟部 (14)

集之二·肝臟部 (15)

集之二·肝臟部 (16)

集之二·肝臟部 (17)

集之二·肝臟部 (18)

集之二·肝臟部 (19)

集之二·肝臟部 (20)

集之二·肝臟部 (21)

集之二·肝臟部 (22)

集之二·肝臟部 (23)

集之二·肝臟部 (24)

集之二·肝臟部 (25)

集之二·肝臟部 (26)

集之二·肝臟部 (27)

集之二·肝臟部 (28)

集之二·肝臟部 (29)

集之二·肝臟部 (30)

集之二·肝臟部 (31)

集之二·肝臟部 (32)

集之二·肝臟部 (33)

集之二·肝臟部 (34)

集之二·肝臟部 (35)

集之二·肝臟部 (36)

集之二·肝臟部 (37)

集之二·肝臟部 (38)

集之二·肝臟部 (39)

集之二·肝臟部 (40)

集之二·肝臟部 (41)

集之二·肝臟部 (42)

集之二·肝臟部 (43)

集之二·肝臟部 (44)

集之二·肝臟部 (45)

集之二·肝臟部 (46)

集之二·肝臟部 (47)

集之二·肝臟部 (48)

集之二·肝臟部 (49)

集之二·肝臟部 (50)

集之二·肝臟部 (51)

集之二·肝臟部 (52)

集之二·肝臟部 (53)

集之二·肝臟部 (54)

集之二·肝臟部 (55)

集之二·肝臟部 (56)

集之二·肝臟部 (57)

集之二·肝臟部 (58)

集之二·肝臟部 (59)

集之二·肝臟部 (60)

集之二·肝臟部 (61)

集之二·肝臟部 (62)

集之二·肝臟部 (63)

集之二·肝臟部 (64)

集之二·肝臟部 (65)

集之二·肝臟部 (66)

集之二·肝臟部 (67)

集之二·肝臟部 (68)

集之二·肝臟部 (69)

集之二·肝臟部 (70)

集之二·肝臟部 (71)

集之二·肝臟部 (72)

集之二·肝臟部 (73)

集之二·肝臟部 (74)

集之二·肝臟部 (75)

集之二·肝臟部 (76)

集之二·肝臟部 (77)

集之二·肝臟部 (78)

集之二·肝臟部 (79)

集之二·肝臟部 (80)

集之二·肝臟部 (81)

集之二·肝臟部 (82)

集之二·肝臟部 (83)

集之二·肝臟部 (84)

集之三·心臟部一 (1)

集之三·心臟部一 (2)

集之五·心臟部三 (1)

集之三·心臟部一 (3)

集之三·心臟部一 (4)

集之三·心臟部一 (5)

集之三·心臟部一 (6)

集之三·心臟部一 (7)

集之三·心臟部一 (8)

集之三·心臟部一 (9)

集之三·心臟部一 (10)

集之三·心臟部一 (11)

集之三·心臟部一 (12)

集之三·心臟部一 (13)

集之三·心臟部一 (14)

集之三·心臟部一 (15)

集之三·心臟部一 (16)

集之三·心臟部一 (17)

集之三·心臟部一 (18)

集之三·心臟部一 (19)

集之三·心臟部一 (20)

集之三·心臟部一 (21)

集之三·心臟部一 (22)

集之三·心臟部一 (23)

集之三·心臟部一 (24)

集之三·心臟部一 (25)

集之三·心臟部一 (26)

集之三·心臟部一 (27)

集之三·心臟部一 (28)

集之三·心臟部一 (29)

集之三·心臟部一 (30)

集之三·心臟部一 (31)

集之三·心臟部一 (32)

集之三·心臟部一 (33)

集之三·心臟部一 (34)

集之三·心臟部一 (35)

集之三·心臟部一 (36)

集之三·心臟部一 (37)

集之四·心臟部二 (1)

集之四·心臟部二 (2)

集之四·心臟部二 (3)

集之四·心臟部二 (4)

集之四·心臟部二 (5)

集之四·心臟部二 (6)

集之四·心臟部二 (7)

集之四·心臟部二 (8)

集之四·心臟部二 (9)

集之四·心臟部二 (10)

集之四·心臟部二 (11)

集之四·心臟部二 (12)

集之四·心臟部二 (13)

集之四·心臟部二 (14)

集之四·心臟部二 (15)

集之四·心臟部二 (16)

集之四·心臟部二 (17)

集之四·心臟部二 (18)

集之四·心臟部二 (19)

集之四·心臟部二 (20)

集之四·心臟部二 (21)

集之四·心臟部二 (22)

集之四·心臟部二 (23)

集之四·心臟部二 (24)

集之四·心臟部二 (25)

集之四·心臟部二 (26)

集之四·心臟部二 (27)

集之四·心臟部二 (28)

集之四·心臟部二 (29)

集之四·心臟部二 (30)

集之四·心臟部二 (31)

集之四·心臟部二 (32)

集之四·心臟部二 (33)

集之四·心臟部二 (34)

集之四·心臟部二 (35)

集之四·心臟部二 (36)

集之四·心臟部二 (37)

集之五·心臟部三 (2)

集之五·心臟部三 (3)

集之五·心臟部三 (4)

集之五·心臟部三 (5)

集之五·心臟部三 (6)

集之五·心臟部三 (7)

集之五·心臟部三 (8)

集之五·心臟部三 (9)

集之五·心臟部三 (10)

集之五·心臟部三 (11)

集之五·心臟部三 (12)

集之五·心臟部三 (13)

集之五·心臟部三 (14)

集之五·心臟部三 (15)

集之五·心臟部三 (16)

集之五·心臟部三 (17)

集之五·心臟部三 (18)

集之五·心臟部三 (19)

集之五·心臟部三 (20)

集之五·心臟部三 (21)

集之五·心臟部三 (22)

集之五·心臟部三 (23)

集之五·心臟部三 (24)

集之五·心臟部三 (25)

集之五·心臟部三 (26)

集之六·心臟部四 (1)

集之六·心臟部四 (2)

集之六·心臟部四 (3)

集之六·心臟部四 (4)

集之六·心臟部四 (5)

集之六·心臟部四 (6)

集之六·心臟部四 (7)

集之六·心臟部四 (8)

集之六·心臟部四 (9)

集之六·心臟部四 (10)

集之六·心臟部四 (11)

集之六·心臟部四 (12)

集之六·心臟部四 (13)

集之六·心臟部四 (14)

集之六·心臟部四 (15)

集之六·心臟部四 (16)

集之六·心臟部四 (17)

集之六·心臟部四 (18)

集之六·心臟部四 (19)

集之六·心臟部四 (20)

集之六·心臟部四 (21)

集之六·心臟部四 (22)

集之六·心臟部四 (23)

集之六·心臟部四 (24)

集之六·心臟部四 (25)

集之六·心臟部四 (26)

集之六·心臟部四 (27)

集之六·心臟部四 (28)

集之六·心臟部四 (29)

集之六·心臟部四 (30)

集之六·心臟部四 (31)

集之六·心臟部四 (32)

集之六·心臟部四 (33)

集之六·心臟部四 (34)

集之六·心臟部四 (35)

集之六·心臟部四 (36)

集之六·心臟部四 (37)

集之六·心臟部四 (38)

集之六·心臟部四 (39)

集之六·心臟部四 (40)

集之六·心臟部四 (41)

集之六·心臟部四 (42)

集之六·心臟部四 (43)

集之六·心臟部四 (44)

集之六·心臟部四 (45)

集之六·心臟部四 (46)

集之六·心臟部四 (47)

集之六·心臟部四 (48)

集之六·心臟部四 (49)

集之六·心臟部四 (50)

集之七·脾臟部(上) (1)

集之七·脾臟部(上) (2)

集之七·脾臟部(上) (3)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集之七·脾臟部(上) (5)

集之七·脾臟部(上) (6)

集之七·脾臟部(上) (7)

集之七·脾臟部(上) (8)

集之七·脾臟部(上) (9)

集之七·脾臟部(上) (10)

集之七·脾臟部(上) (11)

集之七·脾臟部(上) (12)

集之七·脾臟部(上) (13)

集之七·脾臟部(上) (14)

集之七·脾臟部(上) (15)

集之七·脾臟部(上) (16)

集之七·脾臟部(上) (17)

集之七·脾臟部(上) (18)

集之七·脾臟部(上) (19)

集之七·脾臟部(上) (20)

集之七·脾臟部(上) (21)

集之七·脾臟部(上) (22)

集之七·脾臟部(上) (23)

集之七·脾臟部(上) (24)

集之七·脾臟部(上) (25)

集之七·脾臟部(上) (26)

集之七·脾臟部(上) (27)

集之七·脾臟部(上) (28)

集之七·脾臟部(上) (29)

集之七·脾臟部(上) (30)

集之七·脾臟部(上) (31)

集之七·脾臟部(上) (32)

集之七·脾臟部(上) (33)

集之七·脾臟部(上) (34)

集之八·脾臟部(下) (1)

集之八·脾臟部(下) (2)

集之八·脾臟部(下) (3)

集之八·脾臟部(下) (4)

集之八·脾臟部(下) (5)

集之八·脾臟部(下) (6)

集之八·脾臟部(下) (7)

集之八·脾臟部(下) (8)

集之八·脾臟部(下) (9)

集之八·脾臟部(下) (10)

集之八·脾臟部(下) (11)

集之八·脾臟部(下) (12)

集之八·脾臟部(下) (13)

集之八·脾臟部(下) (14)

集之八·脾臟部(下) (15)

集之八·脾臟部(下) (16)

集之八·脾臟部(下) (17)

集之八·脾臟部(下) (18)

集之八·脾臟部(下) (19)

集之八·脾臟部(下) (20)

集之八·脾臟部(下) (21)

集之八·脾臟部(下) (22)

集之八·脾臟部(下) (23)

集之八·脾臟部(下) (24)

集之八·脾臟部(下) (25)

集之八·脾臟部(下) (26)

集之八·脾臟部(下) (27)

集之八·脾臟部(下) (28)

集之八·脾臟部(下) (29)

集之八·脾臟部(下) (30)

集之八·脾臟部(下) (31)

集之八·脾臟部(下) (32)

集之八·脾臟部(下) (33)

集之八·脾臟部(下) (34)

集之八·脾臟部(下) (35)

集之八·脾臟部(下) (36)

集之八·脾臟部(下) (37)

集之八·脾臟部(下) (38)

集之八·脾臟部(下) (39)

集之八·脾臟部(下) (40)

集之八·脾臟部(下) (41)

集之八·脾臟部(下) (42)

集之八·脾臟部(下) (43)

集之八·脾臟部(下) (44)

集之八·脾臟部(下) (45)

集之八·脾臟部(下) (46)

集之八·脾臟部(下) (47)

集之八·脾臟部(下) (48)

集之八·脾臟部(下) (49)

集之八·脾臟部(下) (50)

集之八·脾臟部(下) (51)

集之八·脾臟部(下) (52)

集之八·脾臟部(下) (53)

集之八·脾臟部(下) (54)

集之八·脾臟部(下) (55)

集之八·脾臟部(下) (56)

集之八·脾臟部(下) (57)

集之八·脾臟部(下) (58)

集之八·脾臟部(下) (59)

集之八·脾臟部(下) (60)

集之八·脾臟部(下) (61)

集之八·脾臟部(下) (62)

集之八·脾臟部(下) (63)

集之八·脾臟部(下) (64)

集之八·脾臟部(下) (65)

集之八·脾臟部(下) (66)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3)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4)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5)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6)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7)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8)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9)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0)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1)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2)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3)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4)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5)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6)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7)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8)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19)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0)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1)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2)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3)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4)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