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33)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33)

1. 蠱痢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犀角煎,治小兒谷痢,挾毒。

地脈草,黃連,葳蕤(各十二分),黃柏,竹茹,茜草(各八分),蜜(一升),人參(六分),牡蠣(十分),粱州櫸皮(十四分),干藍(四分),犀角(屑),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餘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白頭翁散,治蠱毒痢,及肛門脫出。

白頭翁,黃連(去須,微炒),茜根(銼,焙乾),蘇枋木,故舊鼓皮(炙令黃焦。各一兩),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地榆丹,消毒止痢。

地榆(炙,銼),黃連,干藍葉,川升麻(各一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宣連丸,治毒痢。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於瓦上燒乾,再為末),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七粒,和皮燒),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蔔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小品方

取薺苨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白話文:

《嬰孺》犀角煎

治療小兒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且帶有毒素。

藥材:地脈草、黃連、葳蕤(各12份),黃柏、竹茹、茜草(各8份),蜂蜜(1升),人參(6份),牡蠣(10份),梁州櫸皮(14份),乾藍(4份),犀角(屑)、甘草(各5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1斗(約10升)煮至剩2升半,濾掉藥渣,加入蜂蜜,再用火煎煮至剩2升。

服用方法:3歲兒童每次服用1合(約20毫升),3到4歲兒童每次服用1合半(約30毫升),每日白天服2次,夜晚服1次,用量可根據情況調整。

〔張渙〕白頭翁散

治療因蠱毒引起的腹瀉,以及肛門脫出。

藥材:白頭翁、黃連(去除鬚根,稍微炒過)、茜草根(切碎,烘乾)、蘇枋木、舊鼓皮(烤至黃焦,各1兩),犀角(屑)、地榆(烤過並切碎,各半兩),甘草(1分,烤過)。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1錢(約3克),用水一小盞(約50毫升)煎煮至剩6分,濾掉藥渣服用。用量可根據兒童大小酌情增減,在乳食前服用。

地榆丹

解毒止瀉。

藥材:地榆(烤過並切碎)、黃連、乾藍葉、川升麻(各1兩),川楝子、苦楝根(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用軟飯將藥粉和成丸,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10粒,用米湯送服。用量可根據兒童大小酌情增減,在乳食前服用。

宣連丸

治療毒性腹瀉。

藥材:宣連(1錢,磨成粉,用雞蛋清和成餅狀,在瓦片上燒乾,再磨成粉)、肉豆蔻(1個,去核,裡面塞入乳香,不拘多少,用紙包好,用火煨至黃色),硃砂、木香(各半錢),杏仁(7粒,帶皮燒過),巴豆(4粒,燒過,也可放7粒)。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醋糊和成丸,大小如蘿蔔子。用陳米湯送服7粒。如果是赤痢,用槐花湯送服。

寶童方

治療因臟腑毒素引起的腹瀉,用於吃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

藥材:槐花(半兩,炒過),白礬(1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1錢(約3克),用陳米湯送服。

《孔氏家傳》治療蠱毒的小方子

取薺苨根搗成粉末,用酒服一方寸匕(約1.5克),很快就會好。另外一個方法,可以加入地榆、臭椿根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