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9)
集之七·脾臟部(上) (9)
1. 津液少
豆蔻散,治虛寒而渴(本條)
白朮散,治虛熱而渴(渴)
《聖惠》治渴不止。
筍籜,扁豆藤(各半兩),人參(一兩)
上細銼。分六服,每水一小盞,煎五分,不時,量分,稍熱服。
〔張渙〕三和散,治吐利,津液燥少。
白茯苓(一兩),烏梅肉(炒乾),乾木瓜
各等分,為細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時時服。
治霍亂煩渴。香豆散
藿香,肉豆蔻(各一兩),白扁豆,人參(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為末。每一錢,水八分盞,姜二片,煎四分,溫服。
〔丁時發〕人參散,治虛熱及吐利煩渴疏轉後服。
人參,茯苓,桔梗,乾葛(各半兩),生犀角,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燈心煎五分。煩渴,入新竹葉,量服。
白話文:
津液少
豆蔻散,治療因虛寒引起的口渴。(此處原文條列)
白朮散,治療因虛熱引起的口渴。(此處指口渴)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口渴不止的藥方:
筍籜(筍殼)、扁豆藤(各半兩)、人參(一兩)。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用一小杯水煎煮五分鐘,不拘時,依個人情況分次稍熱服下。
〔張渙〕三和散,治療嘔吐、腹瀉,導致體內津液缺乏乾燥的狀況。
白茯苓(一兩)、炒乾的烏梅肉、乾木瓜(各等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五分鐘,溫熱後隨時服用。
治療霍亂引起的煩躁口渴,可用香豆散。
藿香、肉豆蔻(各一兩)、白扁豆、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一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一錢,用八分杯的水加兩片薑,煎煮四分鐘後,溫服。
〔丁時發〕人參散,治療虛熱及嘔吐腹瀉後引起的煩躁口渴,適用於病況稍緩後服用。
人參、茯苓、桔梗、葛根(各半兩)、生犀角、炙甘草(各一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中杯水加燈心草煎煮五分鐘。如感到煩渴,可加入新鮮竹葉一起煎煮,依個人情況服用。
2. 心腹痛
《聖惠》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外臺》療霍亂心腹刺痛,吐利。
茯苓,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甘草(炙),厚朴(炙。各四分)
上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合,溫服。
人參散,治霍亂心腹痛不食。
人參,白朮,芎藭,草豆蔻,厚朴(姜炙),當歸(炒),陳皮(去白),丁香,桂心(各一分)
上,搗羅為散。不時薑棗米飲調半錢,量服。
治霍亂乳食不消,腹心滿痛。
訶梨勒皮(半兩),木香,當歸(炒),白朮,藿香,陳皮(去白。各一分)
為細末。不時薑湯調半錢,量服。
肉豆蔻散,治霍亂吐瀉腹痛。
肉豆蔻,桂心(各一分),人參(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姜少許,煎五分,不時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白話文:
心腹痛
《聖惠方》認為,小孩子因為身體忽冷忽熱、飲食不規律,導致體內陰陽清濁之氣互相干擾,腸胃功能紊亂,就會引起霍亂。而心腹疼痛,是因為寒氣和身體的真氣互相衝擊,有時向上攻擊心臟,有時向下攻擊腹部,所以產生疼痛。
《外臺》提到,治療霍亂引起的心腹刺痛、嘔吐和腹瀉的藥方如下:
茯苓、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炙甘草、炙厚朴(各四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片。加入兩升水煮成六合,溫服。
還有一個叫做「人參散」的藥方,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心腹疼痛、食慾不振:
人參、白朮、芎藭、草豆蔻、薑炙厚朴、炒當歸、去白的陳皮、丁香、桂心(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隨時用薑棗米湯調服半錢,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另外,還有一個藥方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脹滿疼痛:
訶梨勒皮(半兩)、木香、炒當歸、白朮、藿香、去白的陳皮(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隨時用薑湯調服半錢,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最後,還有一個叫做「肉豆蔻散」的藥方,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和腹痛:
肉豆蔻、桂心(各一分)、去蘆人參、炙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和少許薑,煎煮五分,溫服。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調整用量。
3.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
治之當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
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白話文:
鄭氏說:小孩子吐瀉,是因為外感風寒,或內傷乳食,或是孩子哭鬧不停、氣息不順時,就餵奶,使得氣往上逆就停滯在胸口,導致嘔吐;氣往下逆就傷到脾胃,導致腹瀉;上下之氣都逆亂,就會同時出現吐和瀉。凡是小孩子只有吐而沒有瀉,這是逆症,這種吐,通常會有痰並引發驚嚇,十個裡面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如果只有瀉沒有吐,或是同時出現吐和瀉,如果持續很久都沒好轉,也會變成陰癇(小兒抽搐)。
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暫時停止餵奶,病情輕微的停一天,嚴重的停三天,應該頻繁給予稀粥,搭配藥物很快就會有效,十個裡面有八九個會痊癒。有些人不相信這個說法,認為小孩子依賴乳汁為生,不肯暫停餵奶,覺得乳汁絕對不能斷。殊不知孩子會生病就是因為乳汁造成的,如果再餵食原本讓孩子生病的乳汁,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吃藥有什麼用呢?其中有少部分人雖然沒有停止餵奶,吃藥後也會痊癒,那是因為病情輕微的關係;但也很多人因此由輕症轉為重症,甚至夭折。
《活幼心書》說:小孩子吐瀉不止,最重要的是要節制餵奶,慢慢用藥調理就一定會好。所謂的「節」,就是節約的意思,一天餵三次或五次就好,每次餵奶都不能過飽,這樣吐就會減少,並且間隔餵食一些稀粥,也能夠調和脾胃。常常看到有人不懂這個道理,只想要趕快吃藥求速效,動不動就斷奶三四天,導致孩子飢餓、胃虛,哭鬧不停,反而引發其他病症。因為人以食物為生,孩子非得靠乳汁才能活,怎麼可以完全斷奶呢?然而乳汁就是血,血屬於陰,性質寒冷,吐太多會導致胃虛弱,所以要節制餵奶。醫生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乳母也應該服用調和氣血、調理脾胃的藥物。
我的想法是,不如孩子已經長大能吃其他食物的,就完全斷奶,等他康復;孩子還小不能吃其他食物的,就節制餵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