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45)
集之六·心臟部四 (45)
1. 麻疹
麻疹浮小而有頭粒,隨出即收,不結膿疱,北人謂之糠瘡,南人謂之麩瘡,吳人謂之痧,越人謂之喑,古所謂麻,聞人氏所謂膚疹是也。與前所謂脾為疹者不同。小兒有出一二次者,出輕而日數少者名奶疹子,出稍重而日數稍多者名正疹子,又,出於痘前者名奶疹子,出於痘後者名正疹子。
初出亦與痘瘡相似,但痘發於臟,麻發於腑,臟屬陰,其病本深,故難出難收,而藥於溫平為宜。腑屬陽,其病本淺,故易出易收,而藥於清涼為宜。萬氏云:痘大而焮腫者,少陽三焦火也,陽道常饒,故大而腫。疹小而碎者,少陰心火也,陰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穀之道路,脾胃主納水穀,治痘專以脾胃為主。
心肺屬陽,而位乎上,心火旺則肺受之,治疹專以肺為主。觀其咳嗽者,火炎則肺葉焦舉也。鼻流清涕者,鼻為肺之竅,以火爍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淚出,肺熱則移於肝,肝之竅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熱證也。
按:既是心火刑肺金,即是賊邪,其證當重,何反輕於痘,余每治麻疹,但據見證以瀉白散加減,大劑投之,即至危困之證無不愈者,其他時師用苦寒降火,辛溫發表,而阽於危亡者不可勝數,安在其為心火刑肺也。
春溫、夏暑、秋清、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冬應寒而反溫,陽氣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於來春必發瘡疥,未出痘疹者,必感而出,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者,故一時傳染,大小相似,但見疹痘之出,即宜先服三豆湯、代天宣化丸(二方俱見前預防)以預解之。
麻疹初出,全類傷風發熱,咳嗽鼻塞,面腫涕唾稠黏,全是肺經之證,有末傳泄利者,有一起即兼泄利者,肺與大腸相表裡,表裡俱病也,惟不可觸冒風寒,及於正蒸熱時啖食,能變輕為重,不可不慎。麻疹形證亦同,有如發風疹疙瘩,擁起如雲頭,色赤成癍,隨見隨沒者。
有如粟米頭糠,三番俱見而不沒,至三日後方收漸沒者。然皆謂之麻疹,其於欲出未出之際,當用發表之藥發之,則易出易愈也。麻疹,有發熱至十餘日始見者,大抵主在發散肺經之熱毒者、始事也,調理補養病後之元氣者、終事也,其間或兼風,或兼痰,或傷食,並隨宜加對證之藥,其有變證,即隨病用對證之藥,要不亂投湯劑,則兒無事矣。
疹喜清涼,痘喜溫暖,此法人皆知之,然疹子初出,亦須和暖則易出,所以發苗之初,只要發出得盡,則毒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實,而後毒解也,痘子成實之時,若大溫熱,則反潰爛不收,是痘之後,亦喜清涼也,故治痘疹者,無過熱,無過寒,溫涼適宜,陰陽自和,是為得之。
【初熱】痘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為異耳。輕者以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主之,重者以金沸草散主之,兼泄利者,合升麻葛根湯,以白芷代葛根。此余創立治法,用之無不效者,即十分危證,守而勿失,終於必濟,每見諸書所定方,類皆苦寒辛涼發表之劑,不盡對證對經,恐有誅罰無過之失,用者詳之。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際,雖寒勿用桂枝。
白話文:
麻疹剛出現時,會長出很小且頂端有顆粒的疹子,疹子出現後很快就會消退,不會形成膿皰。北方人稱它為「糠瘡」,南方人稱它為「麩瘡」,吳地人稱它為「痧」,越地人稱它為「喑」,古代所說的「麻」,以及聞人氏所說的「膚疹」都是指這種病。這跟之前所說的「脾為疹」的情況不同。小孩子可能會長一到兩次麻疹,長得比較輕微、病程比較短的稱為「奶疹子」,長得比較嚴重、病程比較長的稱為「正疹子」。另外,在出痘瘡之前長的麻疹稱為「奶疹子」,在出痘瘡之後長的麻疹稱為「正疹子」。
麻疹剛開始出現時,跟痘瘡很像,但痘瘡是從內臟發出來的,而麻疹是從腑(六腑)發出來的。內臟屬陰,病在深處,所以比較難以發出,也難以消退,用藥要以溫和、平和為主。腑屬陽,病在淺處,所以容易發出,也容易消退,用藥要以清涼為主。萬氏說:痘瘡大而紅腫,是少陽三焦火旺盛的表現,陽氣通常比較充足,所以痘瘡會比較大而腫。麻疹小而細碎,是少陰心火旺盛的表現,陰氣通常比較缺乏,所以麻疹會比較小而密集。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脾胃主導水穀的納入,治療痘瘡主要以脾胃為主。
心和肺屬陽,且位於上方,心火旺盛會影響到肺,所以治療麻疹主要以肺為主。觀察麻疹病人咳嗽的情況,那是因為火熱上炎,導致肺葉焦灼的緣故。鼻流清涕是因為鼻子是肺的通道,火熱燒灼肺金,導致液體流出。眼睛流淚,是因為肺熱會傳到肝,而肝的通道在眼睛。如果病人用手抓眉毛、眼睛、嘴唇、鼻子和臉,那也是肺熱的表現。
照這樣看,既然是心火克制肺金,那應該是比較嚴重的病邪,病情應該會比較嚴重,為什麼反而比痘瘡輕呢?我每次治療麻疹,都是根據看到的症狀使用瀉白散加減,大劑量服用,即使是危急的病症也能治好。其他醫生使用苦寒的藥物來降火,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導致病人死亡的例子數不勝數,怎麼能說是心火克制肺金呢?
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清涼、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陽氣過度外洩,火熱的時令提前到來,人們如果感受到這種氣候,到了來年春天一定會長瘡疥。如果沒有出過痘疹的人,也一定會因此而發病。雖然說是胎毒,但沒有不是因為天氣原因引起的,所以會一時之間傳染,大小症狀都差不多。只要看到麻疹或痘瘡出現,就應該先服用三豆湯或代天宣化丸(這兩個藥方都在之前的預防章節中提到)來預先解毒。
麻疹剛開始出現時,很像傷風感冒,會發燒、咳嗽、鼻塞、臉腫、流濃稠的鼻涕和口水,這些都是肺經的症狀。有些人在麻疹過程中會腹瀉,有些人在麻疹剛開始就伴隨腹瀉,這是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表裡都生病了。在麻疹期間,最忌諱吹風受寒,以及在麻疹發熱的時候吃東西,這些都會使病情由輕轉重,一定要謹慎。麻疹的形狀也很多樣,有些像風疹疙瘩,突起像雲頭一樣,顏色發紅且形成斑點,隨時出現隨時消退。有些像小米粒一樣,連續出現三次都不會消退,要到三天後才逐漸消退。但這些都屬於麻疹。在麻疹將要發出但還沒發出之際,應該使用發散的藥物來幫助發出,這樣就容易痊癒。麻疹也可能在發燒十幾天後才出現,這主要是因為要先發散肺經的熱毒,這是麻疹的開始。之後要調理和補養病人病後的元氣,這是麻疹的結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兼有風邪、痰濕或飲食積滯,就根據情況加入對症的藥物。如果有其他變證,也要根據情況使用對症的藥物,總之不要亂投藥,這樣孩子就沒事了。
麻疹喜歡清涼,痘瘡喜歡溫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麻疹剛開始出現時,也需要溫和的環境才能容易發出,所以發苗的初期,只要能盡快發出,毒素就能解除,不像痘瘡必須先發苗,然後長出秀,最後成熟,才能解除毒素。痘瘡在成熟的時候,如果過於溫熱,反而會潰爛無法痊癒,所以痘瘡成熟之後也喜歡清涼。因此治療痘瘡和麻疹,都不能過於溫熱,也不能過於寒涼,只要溫涼適宜,陰陽自然調和,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初期發熱】痘瘡和麻疹在發熱初期,很多都像傷寒,但麻疹會出現咳嗽、噴嚏、流清鼻涕、眼皮腫、淚水汪汪、臉色發紅、腮部發赤,或者噁心、腹瀉,或者用手抓眉毛、眼睛、鼻子和臉,這些是麻疹與傷寒不同的地方。輕微的麻疹可以用瀉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來治療,嚴重的可以用金沸草散來治療,如果兼有腹瀉,可以合用升麻葛根湯,用白芷代替葛根。這是我自己創立的治療方法,用過的人都覺得有效,即使是十分危急的病情,只要堅持使用,最終也能痊癒。我發現很多醫書上所定的藥方,大多都是苦寒辛涼發散的藥劑,並不是完全對症對經,恐怕會造成藥物誤用,使用者要仔細考慮。總之,麻疹在將要發出和剛發出時,即使天氣寒冷也不要使用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