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8)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38)

1. 陽黃諸方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此。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梔子(大者,三枚)

上銼散,以水一大盞,先煎茵陳減半,次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減。

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

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鎊,一兩),茵陳,乾葛,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七錢半)

上銼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葛根搗汁和蜜服。

連翹赤小豆湯,治小兒傷寒,發黃身熱。

麻黃(去節),連翹,甘草,生薑,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兩),杏仁(四十一個),大棗(十二枚)

上銼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麥苗搗汁服之,立效。

羅謙甫治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加減瀉黃散,方,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山梔,茯苓(各三分),澤瀉(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所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也。

〔張渙〕,蘆根湯,治黃病。

蘆根(一兩,銼),茵陳,山梔子,黃芩,甘草(四味。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子芩散,治黃病。

黃芩,枯蔞根,茯神(各一兩),甘草,胡黃連(各半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溫服。

茵陳湯,治小兒發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山梔子仁(各一兩),川大黃,川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兩)

上煎服,法同前。

三黃散,治小兒黃疸。

川大黃(銼,微炒,一兩),黃芩,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煎法同前,食後服。

雙連丹,治疸病。

川黃連(去須),胡黃連(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黃瓜一枚,去穰,留一小蓋子,入二藥末後以蓋子蓋定,用麵裹,慢火燒,令面焦,去面,搗熟,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溫水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茵陳湯,治療因為陽明病發熱出汗的人,這是熱氣外散,無法發出來的狀況。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汗,汗只到脖子就停止,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這就是體內有瘀積的熱,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七八天後,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肚子有點脹滿,適合服用這個方子。

藥材包括:嫩茵陳蒿(一兩)、大黃(三錢半)、梔子(大顆的,三枚)。

將藥材切碎混合,用水一大杯,先煎煮茵陳到剩一半,再加入其他兩味藥材,煎到剩八分,濾掉藥渣,溫服,一天服用三次。小便會像皂角汁一樣,顏色是正紅色,一晚上肚子脹滿感會減輕,黃色從小便排出,藥量可以根據體型大小增減。

梔子柏皮湯,治療因為傷寒而導致身體發黃發熱的狀況。

藥材包括: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烤過)。

將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煎煮到剩六分,濾掉藥渣,溫服。

犀角散,治療小孩黃疸,全身都黃。

藥材包括:犀角(磨碎,一兩)、茵陳、葛根、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七錢半)。

將藥材切碎混合,用水煎服。另一個方子,治療小孩突然發黃,臉部、眼睛、皮膚都黃,用葛根搗汁,加蜂蜜服用。

連翹赤小豆湯,治療小孩傷寒,發黃發熱。

藥材包括:麻黃(去除節)、連翹、甘草、生薑、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兩)、杏仁(四十一個)、大棗(十二枚)。

將藥材切碎混合,用清水煎煮。另一個方子,用生小麥苗搗汁服用,效果很快。

羅謙甫治療一個小孩,在夏天身體發熱,胸口煩悶脹滿,皮膚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眼睛的白眼珠也黃,筋骨虛弱,不能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夏天天氣炎熱,加上濕氣,熱氣在經絡裡,進入骨髓,使臟腑之氣不平衡,所以脾臟就侵犯心臟,濕熱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種疾病。心火旺盛就會身體發熱、胸口煩悶,脾臟濕氣重就會皮膚像浸泡過的橘子一樣黃,多餘的氣必定會侵犯它所能克的對象,而欺負不能勝過它的,所以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導致筋骨虛弱,不能站立行走。《內經》說:「脾熱的人,皮膚會呈現黃色,而且肌肉會蠕動。」

又說:「濕熱會導致痿軟無力。」確實是這樣,所謂的「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就是說脾土退回它原先的位置,腎水得以恢復,心火自然平息。《內經》也說:「治療痿軟無力,應該從陽明經入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以使用加減瀉黃散來治療。

加減瀉黃散,這個藥方可以使脾土退回原位,恢復腎水,降低心火。

藥材包括: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山梔、茯苓(各三分)、澤瀉(二分)。

將藥材稍微搗碎,一次服用,用水一杯煎煮到剩六分,濾掉藥渣,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在飯後服用。服用一次後減半,等五天再服用,就會痊癒。

醫書說:「脾土之位的主宰,其泄瀉要用苦味藥。」又說:「脾臟怕濕,要趕快吃苦味的藥來燥濕。」所以用黃連、茵陳的苦寒之性來去除濕熱作為主藥。腎臟想要堅固,要趕快吃苦味的藥來堅固它,所以用黃柏的苦辛寒之性,強壯筋骨作為輔助藥。濕熱導致煩躁,要用苦味藥來泄熱,所以用黃芩、山梔子的苦寒之性來止住煩悶脹滿作為佐藥。濕氣在體內過多,要用淡味的藥來排出,所以用茯苓、澤瀉的甘淡之性,利小便,引導濕氣作為使藥。

〔張渙〕的蘆根湯,治療黃疸病。

藥材包括:蘆根(一兩,切碎)、茵陳、山梔子、黃芩、甘草(四味,各半兩)。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加入薄荷三片,煎到剩五分,濾掉藥渣,放溫後服用。

子芩散,治療黃疸病。

藥材包括:黃芩、栝樓根、茯神(各一兩)、甘草、胡黃連(各半兩)。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八分,煎煮到剩五分,濾掉藥渣,溫服。

茵陳湯,治療小孩發黃等疾病,全身像橘子一樣黃。

藥材包括:山茵陳、山梔子仁(各一兩)、川大黃、川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兩)。

煎煮方法和之前一樣,服用。

三黃散,治療小孩黃疸。

藥材包括:川大黃(切碎,稍微炒過,一兩)、黃芩、黃連(去除鬚根,各半兩)。

煎煮方法和之前一樣,飯後服用。

雙連丹,治療黃疸病。

藥材包括:川黃連(去除鬚根)、胡黃連(各一兩)。

將藥材搗碎,篩成細末,用一個黃瓜,去掉瓤,留一個小蓋子,放入兩種藥末,再用黃瓜蓋子蓋好,用麵包住,用慢火烤,讓麵焦掉,去除麵,搗爛,像綠豆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七到十粒,用溫水送服,根據小孩大小,自行增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