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八·脾臟部(下) (39)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39)

1. 陽黃諸方

茵陳湯,治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宜此。

白話文:

茵陳湯,用來治療陽明病,出現發熱盜汗的症狀,這是因為熱邪過盛,無法發散造成的。只見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汗,汗液齊頸而返,小便不利,口渴引飲水漿者,這是因為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發黃。傷寒到了七八天,身體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部微滿的患者,可以服用此湯。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三錢半),梔子(大者,三枚)

白話文:

  1. 茵陳蒿:使用新鮮的茵陳蒿,用量為一兩(約 31 克)。

  2. 大黃:使用大黃,用量為三錢半(約 12.5 克)。

  3. 梔子:使用較大的梔子,用量為三枚。

銼散,以水一大盞,先煎茵陳減半,次納二味,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上銼散,用一大碗水,先煎茵陳,減半後,再放入另外兩種藥材,煎至八分,去渣,趁溫熱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小便應該像皁角汁一樣通暢,顏色鮮紅,一夜之間腹部就會減少,黃疸也會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藥量。

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髮熱。

梔子(八枚),黃柏(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犀角散,治小兒黃疸,一身盡黃。

犀角(鎊,一兩),茵陳,乾葛,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七錢半)

白話文:

犀角(磨成粉,一兩),茵陳、乾葛、升麻、龍膽草、生地黃(各半兩),寒水石(七錢半)。

上銼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兒忽發黃,面目皮肉盡黃,葛根搗汁和蜜服。

連翹赤小豆湯,治小兒傷寒,發黃身熱。

麻黃(去節),連翹,甘草,生薑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兩),杏仁(四十一個),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部)、連翹、甘草、生薑、赤小豆、生梓白皮(每種二兩),杏仁(四十一顆),大棗(十二枚)。

上銼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麥苗搗汁服之,立效。

羅謙甫治一小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漬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氣,而蒸熱搏於經絡,入於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遂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漬橘之黃,有餘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內經》言: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

白話文:

羅謙甫醫生治療一個小兒,在炎熱的夏季,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像醃橘子一樣黃,眼中的眼白也發黃,筋骨瘦弱,無法站立行走。這是因為夏季的暑熱,加上濕氣,使蒸熱搏擊經絡,深入骨髓,導致臟氣不調,所以脾臟乘虛侵犯心臟,濕熱相互結合,形成了這種疾病。心火旺盛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過盛則皮膚像醃橘子一樣黃,多餘的邪氣必定會侵犯自己所勝之臟腑,而欺侮不勝之處,所以腎臟和肝臟受到邪氣侵犯,導致筋骨瘦弱,無法站立行走。《內經》說:脾熱的人,面色發黃而肌肉蠕動。

又言:濕熱成痿。信哉斯言也,所謂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內經》曰:治痿獨取於陽明。正謂此也,加減瀉黃散主之。

白話文:

另有說法:濕熱使人痿弱。這話可真說到點上了!所謂的「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是說脾土退到根本位置,腎水得以復位,心火自然平息。而《內經》說:「治療痿弱,只取陽明經。」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加減瀉黃散為主方。

加減瀉黃散,方,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山梔,茯苓(各三分),澤瀉(二分)

白話文:

  • 黃連:5 分

  • 茵陳:5 分

  • 黃柏:3 分

  • 黃芩:3 分

  • 山梔:3 分

  • 茯苓:3 分

  • 澤瀉:2 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所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脾為土之主,其瀉法用苦味藥。」另有說:「脾屬苦,急食苦味以乾燥。」因此,本方用黃連、茵陳的苦寒來去除濕熱作為君藥。腎臟想要強固,急食苦味來強固,所以,黃柏的苦辛寒、強筋骨為臣藥。濕熱引起煩躁,用苦味瀉法,因此,黃芩、山梔子的苦寒止煩滿為佐藥。濕淫在體內,用淡味瀉法,因此,茯苓、澤瀉的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藥。

〔張渙〕,蘆根湯,治黃病。

蘆根(一兩,銼),茵陳,山梔子,黃芩,甘草(四味。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子芩散,治黃病。

黃芩,枯蔞根,茯神(各一兩),甘草,胡黃連(各半兩)

白話文:

黃芩、枯蔞根、茯神(各50公克),甘草、胡黃連(各25公克)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溫服。

茵陳湯,治小兒發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山梔子仁(各一兩),川大黃,川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兩)

白話文:

山茵陳、山梔子仁(各一兩),川大黃、川芒硝、木通、寒水石(各半兩)

上煎服,法同前。

三黃散,治小兒黃疸。

川大黃(銼,微炒,一兩),黃芩,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煎法同前,食後服。

雙連丹,治疸病。

川黃連(去須),胡黃連(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用黃瓜一枚,去穰,留一小蓋子,入二藥末後以蓋子蓋定,用麵裹,慢火燒,令面焦,去面,搗熟,如綠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溫水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白話文:

將上件搗成細末,取一根黃瓜,挖掉裡面,留一個小蓋子,將兩種藥粉放進去,蓋上蓋子,用麵粉包起來,用慢火燒,直到麵粉烤焦,去掉麵粉,將黃瓜搗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 7 到 10 顆,用溫水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病情酌情增減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