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7)
集之八·脾臟部(下) (37)
1. 黃疸
錢乙論黃相似云:身皮目皆黃者,黃病也。身疼膊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面目指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看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也。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別有一證,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
古書云:諸疸皆熱也,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者,黃病也,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
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潔古云:陽黃則大小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搏,為陽病,法當先利小便,後下大便。陰黃則清便自調,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制腎水,當用益黃散,下使君子丸(益黃散方見脾,使君子丸方見疳。)凡治黃病腹脹,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黃。
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面赤飲水者是也。湯氏云:身疼膊背疼,大小便澀,皮膚面目齒爪皆黃,小便如屋塵色,利者易治,澀者難治,宜服五苓散加茵陳煎湯調,又宜服導赤散加茵陳煎。或身熱,宜服小柴胡湯,甚者服承氣湯。〔曾〕凡黃病者,不可一概而論,標本不同,證治亦異,乃脾胃氣虛,感受濕熱,鬱於腠理,淫於皮膚,蘊積成黃,熏發於外,故有此證。或脾胃虛弱,內因症癖,攻之而成。
然疳瀉亦主皮黃髮豎,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無色澤,身必發黃,此又本於疳病而作,致有是證。治法,若感濕熱而得,身黃如煙燻之色,以㕮咀五苓散加麻黃、水姜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亦好。
若得於疳癖者,其形如黃土相類,以醒脾散(慢驚)、化癖丸(積)醒脾快胃,磨積理疳,胃氣既和,飲食倍進,運化精微,榮養百骸,灌溉臟腑,五色各見於本部,精華乃形於面貌,其黃自除。〔薛〕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黃疸者,脾之色也,夫人身之神,貴於藏而默,用見於外,則內虛矣。
其證皆因脾氣有虧,運化失職,濕熱留於肌膚,發而為疸,錢仲陽所謂身痛背強,二便澀滯,遍身面目爪甲皆黃是也,小便褐色者難治。療法宜固脾為先,如專用克伐寬中,澹泄利水之藥,則鮮有不至危者矣。若初生及百日半年之間,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黃也,腹大食土為脾疳,兼作渴飲冷者,用瀉黃散(脾)。小便不利者,茵陳湯。
病後發黃,肢體浮腫者用白朮散(渴)。清便自調,肢冷嗜臥者益黃散(脾)。身澹黃白者調中丸(腹痛)及補中益氣湯(虛熱)加茵陳。身熱膈滿,肌膚面目皆黃者加減瀉黃散。辨其所以,若閉目壯熱,多哭不已,大小便赤澀,口中熱氣者,乃妊娠厚味,胎毒之候也,母子並服生地黃湯(胎黃),仍忌酒面五辛熱物。
設不自慎,誤傷脾土,急則變為驚風吐瀉,緩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眼目障閉,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虛發黃者,當於脾胃中求之。
白話文:
黃疸:
錢乙認為,全身皮膚和眼睛都發黃,就是黃病。如果身體疼痛、背部僵硬、大小便不順暢、全身發黃、臉、眼睛、指甲都黃、小便像屋塵的顏色、看東西都是黃色,而且口渴,就很難治癒,這是黃疸。這兩種情況多發生在大病之後。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生病後才出現,而是身體微微發黃,這是胃熱引起的,大人也是如此。另外,如果臉黃腹大,而且喜歡吃土又口渴,那就是脾疳。還有一種是天生就身體發黃,那是胎疸。
古書說,所有的黃疸都是熱症,顏色深黃的就是。如果顏色是淡黃而且帶白,那是胃虛弱、胃氣不和。有書說,顏色像煙燻黃,是濕氣引起的病,會全身疼痛。顏色像橘子黃,是黃病,但身體不痛。如果黃而乾燥,小便順暢,四肢不沉重,口渴想喝水,可以用梔子柏皮湯治療。如果濕氣引起的黃疸,小便不順暢,四肢沉重,雖然好像口渴卻不想喝水,可以用大茵陳湯治療。
如果大便順暢但顏色黃,可以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治療。如果時冷時熱,而且全身都發黃,可以用小柴胡加梔子湯治療。有醫家說,陽黃會大小便赤澀、身體發熱,這是脾土和心火相互作用引起的,是陽性的病,應該先利小便,再通大便。陰黃則是清便正常,但臉、眼睛和身體都發黃,四肢冰冷,這是脾虛不能控制腎水,應該用益黃散,再配使君子丸。凡是治療黃病腹脹,應該用茵陳蒿湯配合五苓散服用,如果想利小便,就去掉大黃。如果想通大便,就加入大黃之類的藥物。有陽性症狀的可以服用,例如臉紅且想喝水的。有醫家說,如果身體疼痛、背部疼痛、大小便不順暢、皮膚臉色指甲都發黃、小便像屋塵的顏色,大便順暢的容易治療,大便不順暢的難以治療,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陳煎湯調服,也可以用導赤散加茵陳煎湯服用。如果身體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嚴重的話用承氣湯。總之,黃病不能一概而論,病因和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通常是脾胃氣虛,感受濕熱,積在皮膚裡,堆積成黃,表現在外,所以出現這種病症。也可能是脾胃虛弱,內在有病,導致黃疸。
而且,疳病拉肚子也會導致皮膚發黃、頭髮豎立、肚子大、青筋暴露、肌肉消瘦、皮膚沒有光澤、身體發黃,這是疳病引起的。治療方法,如果是因為感受濕熱引起的,身體黃色像煙燻的顏色,可以用五苓散加麻黃、水姜一起煎煮,發汗後就會好。也可以用茵陳蒿湯配合五苓散服用。
如果是因為疳病引起的,身體黃色像黃土一樣,可以用醒脾散、化癖丸,來健脾開胃、消除積食、治療疳病。胃氣恢復後,飲食增加,營養吸收正常,可以滋養身體,使身體各器官功能正常,氣色也會恢復正常,臉色也會好轉,黃疸自然消除。有醫家說,黃色對應脾,所以黃疸是脾的疾病,人體內部的神,要隱藏在內,如果表現在外,就表示身體內虛了。
黃疸都是因為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濕熱停留在肌膚,發病為黃疸,就像有醫家說的,身體疼痛、背部僵硬、大小便不順暢、全身臉色指甲都發黃,小便呈褐色,這就比較難治。治療應該以健脾為先,如果只用一些攻伐、消脹、利水的藥物,病情會很危險。如果是剛出生或百日、半年內,不是因為生病而身體發黃,那是因為胃熱引起的胎黃,如果腹大喜歡吃土是脾疳,而且口渴想喝冷的,可以用瀉黃散治療。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茵陳湯。如果是病後發黃,而且肢體浮腫,可以用白朮散。如果大便正常,但是肢體冰冷、喜歡睡覺,可以用益黃散。如果身體淡黃帶白,可以用調中丸和補中益氣湯加茵陳。如果身體發熱、胸口悶脹、皮膚臉色都發黃,可以用加減瀉黃散。要辨別病因,如果閉著眼睛、身體發熱、哭鬧不停、大小便赤澀、口中有熱氣,那是因為孕婦飲食過於肥膩,導致胎毒,母子都要服用生地黃湯,而且要忌酒、麵食、辛辣熱性的食物。
如果不注意,損傷脾胃,嚴重的話會變成驚風、吐瀉,緩慢的話會肢體浮腫、小便不順暢、眼睛看不清楚,多會變成疳病。還有一種是脾虛引起的發黃,要從脾胃方面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