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6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67)

1. 虛熱

《聖惠》,蘆根散,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黃耆,人參,甘草(炙),麥門冬,知母(各半兩)

上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麥門冬湯,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甘草,龍骨(各四分),枳實,黃芩,茯苓,人參(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後渴不瘥,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服。

蘆根飲子,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淡竹青皮,人參(各八分),桔梗(五分),知母(十分),粟米(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栝蔞湯,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後虛熱渴。

栝蔞(五分),黃芩(三分),知母,蘆根(各二分),生米(二合),麥門冬(三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白話文:

《聖惠方》的蘆根散,治療小孩子高燒不退。

藥材包含:蘆根、黃耆、人參、炙甘草、麥門冬、知母(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粗略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七片竹葉和一百粒小米,煎煮至剩一半份量,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根據小孩的大小,自行斟酌加減藥量。

《嬰孺方》的麥門冬湯,治療小孩子夏天服藥後,過度腹瀉導致胃部虛弱發熱,口渴想喝水。

藥材包含:麥門冬、甘草、龍骨(各四分),枳實、黃芩、茯苓、人參(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加四升水,煮至剩一升半,分三次服用。服用此湯後如果口渴沒有改善,就取水芹煮成濃汁飲用,間隔著喝藥湯,如果情況嚴重,可以隨意飲用。

蘆根飲子,治療小孩子高燒,口渴且嘔吐不止。

藥材包含:新鮮蘆根(切段,五合)、淡竹青皮、人參(各八分)、桔梗(五分)、知母(十分)、小米(三合)

將以上藥材加五升水,煮至剩一升半,根據小孩的大小給予服用。

栝蔞湯,治療小孩子發熱口渴,或腹瀉後身體虛弱發熱口渴。

藥材包含:栝蔞(五分)、黃芩(三分)、知母、蘆根(各二分)、生米(二合)、麥門冬(三合)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五升水,煮至剩二升,像喝飲料一樣酌量服用。

2. 脾虛

錢氏白朮散

人參(切去頭),白朮,木香,白茯苓(去皮),甘草(銼,炒),藿香葉(各一兩),乾葛(二兩,銼)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海藏云,治發渴四君子加乾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過,炙乾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服,亦治虛渴法也。

白話文:

錢氏白朮散

將人參(切除頭部)、白朮、木香、白茯苓(去除外皮)、甘草(切碎後炒過)、藿香葉(各一兩),以及葛根(二兩,切碎)以上藥材磨成粗末。

每次服用一錢至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下一半的量,溫熱服用。如果像飲水般需要多喝,可以多煎一些給予服用,沒有時間限制。

李杲說,治療口渴可以使用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再加上葛根、枇杷葉(先用紅棗湯煮過,再烘乾使用),各等份,並加入少許木瓜一起煎煮服用,這也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口渴的方法。

3. 濕熱

五苓散(方見驚)

《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吃水太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心藏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行奔胃口,致孩子吃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滲泄,不及轉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後下涼心藏藥,然後止渴,乃效。

按:此亦五苓散證也。

《小方脈論》治渴先下淋藥方

鬱金,滑石(各一兩),旱蓮子(半兩)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小方脈論》欲止渴,次涼心藏藥方

烏賊魚骨,海浮石(各一兩),蒲黃(炒,半兩)

上末。每半錢,用枇杷葉煎湯下。

白話文:

《五苓散》(藥方在《驚》篇可見)

《小方脈論》提到,小兒口渴的病症,是因為喝了太多水,導致肚子脹、拉肚子。這個病的原因是心臟有熱,心臟和小腸相連,小腸也因此受熱。小腸熱了,熱氣就往上衝到胃口,導致小孩一直想喝水。喝進去的水,會被衝到小腸,又被小腸的熱氣滲透排泄掉,來不及進入大腸。治療方法,要先用利尿的藥,再用清心火的藥,然後才能止渴,這樣才會有效。

按:這也是可以使用五苓散的情況。

《小方脈論》治療口渴,先用利尿藥的藥方:

鬱金、滑石(各一兩)、旱蓮子(半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蔥湯調服。接著趕快服用三劑清心火的藥。

《小方脈論》想要止渴,接著使用的清心火藥方:

烏賊魚骨、海浮石(各一兩)、蒲黃(炒過,半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枇杷葉煎的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