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9)
集之八·脾臟部(下) (39)
1. 陰黃諸方
當歸散(見悲哭門夜啼條。)
當歸丸,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青黃,心腹多痛,或腹中氣滿,或時嘔逆,不欲飲食。(加枳殼尤妙)
當歸,白芍藥,人參,川芎(各三錢),甘草(炙),白朮(各半兩)
上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十丸,粥飲下,日三服,量大小加減。冷甚,加陳皮。
小半夏湯,治黃疸,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熱去必噦。
半夏(湯洗七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白話文:
當歸散(內容請參考悲哭門夜啼條。)
當歸丸,治療小兒因冷熱不調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大便顏色青黃不正常,心口和肚子經常疼痛,有時肚子脹氣,有時會想吐,不想吃東西。(加入枳殼效果更好)
藥方組成:當歸、白芍藥、人參、川芎(各三錢),炙甘草、白朮(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煮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三歲小孩每次服用十丸,用粥水送服,一天三次,可根據小孩年齡大小酌量增減。如果寒冷症狀嚴重,可加入陳皮。
小半夏湯,治療黃疸病,若小便顏色沒有異常,但想腹瀉且肚子脹滿,並出現喘氣症狀,這時不可用退熱藥,若強行退熱必定會打嗝。
藥方組成:半夏(用湯水洗七次)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水一碗,加入薑十片,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
2. 滲濕
茯苓滲濕湯,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而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黃芩,山梔,黃連,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各二錢)
上㕮咀,水煎。徐徐溫服。
白話文:
茯苓滲濕湯,用來治療小兒黃疸,症狀是發冷發熱、想吐又口渴想喝水、全身包括臉都發黃、小便不順暢、無法安穩睡覺、沒有食慾。
藥方組成:茯苓(五分)、澤瀉(三分)、茵陳(六分)、豬苓、黃芩、山梔、黃連、防己、白朮、蒼朮、陳皮、青皮、枳殼(以上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慢慢溫服。
3. 消食
消食丸,治小兒脾胃不和,常服、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仁,陳皮,三稜,蓬朮,神麯(炒),麥芽(炒),香附子(米泔浸,炒),枳殼,檳榔,烏梅(各半兩),丁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三十丸。
〔丹溪〕治小兒吐瀉黃疸方
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麯,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溫熟水調服。若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白話文:
消食丸,可以用來治療小孩子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消化不良。經常服用可以幫助腸胃舒暢,使氣機運行順暢,消除奶類和食物的積滯,使面色紅潤健康。
藥材包括:縮砂仁、陳皮、三稜、蓬朮、炒過的(神曲)、炒過的麥芽、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的香附子、枳殼、檳榔、烏梅(各半兩),丁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飯後用紫蘇湯送服二三十丸。
[丹溪]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黃疸的藥方
藥材包括:三稜、蓬朮、青皮、陳皮、神曲、麥芽、黃連、甘草、白朮、茯苓(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溫開水調服。如果因為吃奶或食物不消化引起的嘔吐腹瀉,可以加入山楂。如果因為季節性疾病引起的嘔吐腹瀉,可以加入滑石。如果有發燒症狀,可以加入薄荷。
4. 和胃
淡黃白者胃不和也,平胃散(不乳食)、調中丸(腹痛),渴者,白朮散(渴)。
白話文:
胃不舒服的人,臉色會呈現淡黃色或白色。如果沒有餵母奶或吃奶,可以用平胃散來調理;如果腹痛,可以用調中丸來處理;如果口渴,可以用白朮散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