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2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27)

1. 冷痢用溫熱藥

〔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乾薑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大順飲(見吐)

養臟湯,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二錢半),白芍藥,白朮(各半兩),南木香,肉桂(去粗皮。各一錢),肉豆蔻,罌粟殼(去蒂,銼,蜜水炒),訶子肉(各一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米同煎。

《廣濟》療客冷白痢。

人參(六分),厚朴(炙),甘草(炙。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粱州櫸皮(八分,炙)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

當歸,黃連,龍骨(各四分),赤石脂,厚朴(炙),乾薑,酸石榴皮(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雄朱散,治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並,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黃(一分,細研、水飛過),乳香(細研),白礬(煆。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飲調下。一日三服。

玉脂散,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

白石脂,當歸(洗,焙乾),丁香,白朮(炮。各一兩),草豆蔻(去皮),厚朴(生薑汁製。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白痢艾湯

艾葉(微炒),當歸(各一兩),乾薑(炮),木香,訶梨勒皮(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養臟湯,治白痢頻並。

當歸(洗。焙乾),烏梅肉(炒乾),乾薑,黃耆,白朮(炮),龍骨(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最大小加減。

《聖惠》治秋深冷痢不上,灸臍下二三寸動脈中、三壯,炷如麥。

白話文:

冷痢用溫熱藥

海藏:治療白色痢疾,使用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比例混合,再加入一半份量的乾薑,並加入少許小米一起煎煮。

大順飲:(此方在「嘔吐」篇章中可見)

養臟湯:主要功能是生津液、補充元氣、溫暖腸道、止住痢疾。

藥材包含:人參(去除蘆頭)、炙甘草(各二錢半),白芍藥、白朮(各半兩),南木香、肉桂(去除粗皮,各一錢),肉豆蔻、罌粟殼(去除蒂頭,切碎後用蜜水炒)、訶子肉(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小杯,生薑兩片,紅棗一顆,煎煮至七分,空腹溫服。也可以加入少許小米一起煎煮。

《廣濟方》: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白色痢疾。

藥材包含:人參(六分),炙厚朴,炙甘草(各四分),茯苓,桔梗(各五分),炙粱州櫸皮(八分)。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入三杯水煎煮至剩一杯,根據病患體型大小,每次服用約一合。症狀減緩後即可停止服藥。服藥期間禁忌與平常一樣。

《嬰孺方》:治療五六歲孩童因寒冷引起的痢疾。

藥材包含:當歸、黃連、龍骨(各四分),赤石脂、炙厚朴、乾薑、酸石榴皮(各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三杯半水煎煮至剩一杯六合,分成四次服用。每次服藥間隔約一頓飯的時間。

雄朱散:治療小兒腸胃虛寒,經常腹瀉,日夜疼痛難忍。

藥材包含:雄黃(一分,研磨成細粉,用水飛過)、乳香(研磨成細粉)、煆白礬(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嬰兒每次服用約一指甲蓋的量,二三歲孩童每次服用約半錢。用陳米湯調服,每日服用三次。

玉脂散: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痢疾,大便呈青色,嚴重時會出現膿液。

藥材包含:白石脂、洗淨焙乾的當歸、丁香、炮製過的白朮(各一兩),去除外皮的草豆蔻、用生薑汁炮製的厚朴(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粥湯調服。可根據兒童體型大小增減劑量。

治白痢艾湯

藥材包含:微炒過的艾葉、當歸(各一兩),炮製過的乾薑、木香、炮製過的訶子皮(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約八分滿的杯子水,再加入少許小米,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飯前服用。

養臟湯:治療頻繁發作的白色痢疾。

藥材包含:洗淨焙乾的當歸、炒乾的烏梅肉、乾薑、黃耆、炮製過的白朮、龍骨(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加入一小杯水,並加入少許生薑和小米,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在哺乳或吃飯前服用。可根據體型大小增減劑量。

《聖惠方》:治療秋季因寒冷引起的痢疾,若病症未向上發展(意思可能是病情沒有好轉),可在肚臍下方二三寸的動脈處進行艾灸,灸三壯,每一壯如麥粒大小。

2. 寒熱雜合

香連丸,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南木香(半兩,不過火),淨黃連(一兩,銼,用茱萸炒,仍去茱萸),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用屋瓦,慢火焙乾)

上為末,用阿膠半兩,銼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缽內同前藥末亭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

白痢丸數同前,白薑湯空心下。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咽服。

金粟丸,治下痢赤白,水穀不化。

淨黃連(一兩),川芎,枳殼(制),穀芽(淨洗,焙乾),赤茯苓(去皮),白芷,南木香(各半兩),神麯(一兩,別研為末,作糊)

上,除木香別銼,不過火,餘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麯末煮糊丸,粟谷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湯下。或不拘時。

白附香連丸,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並,乳食減少。

黃連,木香(各一錢),白附尖(二個)

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治泄痢,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肉豆蔻,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肉豆蔻(煨,二個),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厚朴湯下。空心服。

小香連丸,治冷熱腹痛,水穀利,腸滑。

木香,訶子肉(各一分),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吉氏〕香連丸,治赤白痢。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二個),子芩(半兩)

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白話文:

香連丸:治療紅、白痢,伴隨口渴、腹痛的症狀。

  • 南木香(半兩,不要用火處理),淨黃連(一兩,切碎,用吳茱萸炒過,再去除吳茱萸),烏梅肉(二錢半,切薄片,用瓦片以慢火烘乾)。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將阿膠(半兩)切碎炒至膨脹,用水化開成糊狀,放涼後,加入藥粉中一起搗勻,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紅痢,每次服用33至77丸,用甘草湯在空腹時服用。白痢,藥丸數量同上,用白薑湯在空腹時服用。紅、白痢交替出現時,用溫米湯在空腹時服用。

金粟丸:治療紅、白痢,且食物消化不良的症狀。

  • 淨黃連(一兩),川芎、枳殼(製過)、穀芽(洗淨、烘乾)、赤茯苓(去皮)、白芷、南木香(各半兩),神麯(一兩,另外磨成粉,做成糊)。
  • 將南木香另外切碎,不要用火處理,其餘六味藥材烘乾後,和木香一起磨成粉末,用神麯粉煮成糊狀做成藥丸,如粟米般大小。每次服用70至100丸,用溫米湯在空腹時服用,或不拘時間服用。

白附香連丸:治療腸胃因氣受損,嬰兒因餵食冷熱食物不當,導致口渴、紅、白痢、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排不出來)、腹痛、頻繁排便,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

  • 黃連、木香(各一錢),白附尖(兩個)。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如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至30丸,用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早晚各服用四、五次。

豆蔻香連丸:治療腹瀉痢疾,無論寒熱、紅、白痢,或陰陽失調,以及腹痛、腸鳴、絞痛等症狀,效果顯著。

  • 黃連(炒過,三分),肉豆蔻、木香(各一錢)。
  •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小米飯做成如米粒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至30丸,早晚各服用四次。飯前用米湯送服。

木香丸:治療幼兒腹瀉,排出青白色或膿血相混的糞便。

  • 黃連(與吳茱萸一同炒過,再去除吳茱萸,一兩),肉豆蔻(煨過,兩個),木香(一錢)。
  •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如黍米般大小的藥丸。紅痢,用小米湯送服。白痢,用厚朴湯送服。空腹服用。

小香連丸:治療因寒熱引起的腹痛,水瀉,腸滑(大便難以控制)。

  • 木香、訶子肉(各一份),黃連(半兩)。
  •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米湯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至50丸,飯前頻繁服用。

吉氏香連丸:治療紅、白痢。

  • 黃連、木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兩個),子芩(半兩)。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醋漿湯送服,成人每次服用10丸,兒童每次服用5丸,空腹或午間再次服用,用薑蜜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