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一·初生門 (3)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一·初生門 (3)

1. 預防

內托至奇湯

天門冬,麥門冬,人參,白朮,當歸,茯苓,薏苡仁,川芎,陳皮,甘草,桔梗,銀杏(去皮)

上,加糯米煎,頻頻服。

小兒平時患疳積,肚大有青筋,四肢羸瘦,變為丁奚,倏然痘發,此謂之三仙入洞。治之且莫消疳積,厚朴、檳榔、柴、連冷藥及抱龍丸之類,皆不可用,宜服益黃散、滴滴金可也。

滴滴金

蝦蟆肚內有黃金,取出金來和酒服。

小兒風寒腠理,時發火熱,自頭連身,遍啟丹瘤,愈未幾而痘隨形焉,痘家謂之倒掛銀瓶。多發肝心二經痘,忌用三黃,宜犀角地黃湯、紫草散可也。

犀角地黃湯

犀角(用乳汁磨,一錢),牡丹皮,芍藥,生地黃

上,加燈草,水煎服。

小兒未痘之前,火烙臉赤,眼睛直豎,手足撒搐,口燥讝語,驚厥屢次,不數日而痘隨形焉,痘家謂之霜橋印跡。此與尋常驚後出痘者不同,凡先驚後痘,痘出驚止,決繫心經之痘,多是吉徵,此則驚甚體虛,或見痘而驚不止,硃砂、金石毫不可用,宜茯神湯可也。

茯神湯

生地,當歸,甘草,白芍藥,茯神,遠志,桔梗

上,加燈草、姜煎服。

小兒未痘之前,身熱自汗,口中咯血,或鼻衄,或溺血,不數日而痘隨形焉,謂之藕池踏水。心官失守,致血妄行,宜清心按火,不可妄用寒涼之劑,野仙獨聖散可用也。

野仙獨聖散

匾柏,玄參,地榆,血見愁,生地黃,木通,芍藥,當歸身,甘草,乾薑

小兒未痘之先,身發火熱,飲食懶飧,肚腹膨脹,眼胞浮腫,睡臥不安,不數日而痘隨形焉,謂之石鼓無鳴。宜理脾補氣,參苓白朮散加減用之可也。

參苓白朮散加減

人參,茯苓,山藥,白扁豆,白朮,陳皮,蓮肉,薏苡仁,當歸,防風,枳實

上,銼為散。隨宜加減。

小兒身發火熱,自汗不止,眼睛昏花,呵欠啼叫,未愈而痘隨見焉,謂之赤澤栽蓮。宜斂汗補肝,宜黃耆熬人乳,頻頻服之,並固真湯可用也。

固真湯

綿黃耆(二兩,蜜炒),酸棗仁(四兩),人參,白芍藥,當歸,生地黃,茯苓,甘草,陳皮

上㕮咀。生薑煎服。

小兒平時父母不能護從,恣其出入,跌磕傷損頭面肢體,未愈而痘隨出焉,謂之破甕澄漿。宜補血扶脾,籠金湯可用也。

籠金湯

木香,生地黃,芍藥,紅花,當歸,甘草,白芷,土木鱉,橘紅,木通,桔梗,白朮

上,加薑棗煎服。

兒輩胸膈飽脹,飲食厭惡,身發火熱,嘔吐頻頻,未愈而痘隨發焉,醫家謂之逐鹿亡羊。此與尋常先吐後出痘者不同,大凡因發痘而吐,毒隨吐減,出痘必輕,今則先因胃氣有傷,腹脹惡食,吐又頻頻不止,則危迫之象矣,須要調理脾胃,如紫霞黃露飲可用也。

紫霞黃露飲

乾薑,半夏,藿香,砂仁,枳殼,陳皮,豆蔻,白朮(炒),青皮

白話文:

預防

內托至奇湯

使用天門冬、麥門冬、人參、白朮、當歸、茯苓、薏苡仁、川芎、陳皮、甘草、桔梗、銀杏(去皮)。將以上藥材加入糯米一同煎煮,頻繁服用。

如果小孩平時患有疳積,肚子很大且有青筋,四肢卻很瘦弱,變成丁奚的狀況,突然間又長出痘疹,這稱之為「三仙入洞」。治療時切記不要消除疳積,像厚朴、檳榔、柴胡、黃連等寒涼藥物,以及抱龍丸之類的藥物都不可使用,應該服用益黃散或滴滴金。

滴滴金

取蝦蟆肚子裡面的黃色物質,取出後和酒一起服用。

如果小孩因為風寒侵襲,皮膚表面出現發熱,從頭到身體長出紅色瘡疹,剛好沒多久又隨即出現痘疹,痘疹醫生稱之為「倒掛銀瓶」。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肝經和心經,要避免使用三黃類的藥物,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或紫草散。

犀角地黃湯

使用犀角(用乳汁磨成粉,約一錢),牡丹皮、芍藥、生地黃。將以上藥材加入燈心草,用水煎煮服用。

如果小孩在長痘疹之前,臉色發紅如火烙,眼睛直愣愣的,手腳抽搐,口乾說胡話,經常驚厥,沒過幾天痘疹就隨之出現,痘疹醫生稱之為「霜橋印跡」。這和一般受到驚嚇後長痘疹的情況不同,通常是受到驚嚇後長痘疹,痘疹一出驚嚇就停止,多是心經的痘疹,屬於吉兆。但這種情況是驚嚇嚴重導致身體虛弱,有時長出痘疹驚嚇也不會停止,這時硃砂、金石之類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應該服用茯神湯。

茯神湯

使用生地、當歸、甘草、白芍藥、茯神、遠志、桔梗。將以上藥材加入燈心草和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小孩在長痘疹之前,身體發熱、容易流汗、口中吐血或流鼻血、或是小便出血,沒過幾天痘疹就隨之出現,這稱之為「藕池踏水」。這是因為心臟機能失調,導致血液亂流,應該清心降火,不要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可以使用野仙獨聖散。

野仙獨聖散

使用扁柏、玄參、地榆、血見愁、生地黃、木通、芍藥、當歸身、甘草、乾薑。

如果小孩在長痘疹之前,身體發熱、食慾不佳、肚子脹大、眼皮浮腫、睡不安穩,沒過幾天痘疹就隨之出現,這稱之為「石鼓無鳴」。應該調理脾胃、補氣,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加減藥材。

參苓白朮散加減

使用人參、茯苓、山藥、白扁豆、白朮、陳皮、蓮肉、薏苡仁、當歸、防風、枳實。將以上藥材磨成粉。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加減藥材。

如果小孩身體發熱、流汗不止、眼睛昏花、打呵欠啼哭,還沒好痘疹就出現了,這稱之為「赤澤栽蓮」。應該收斂汗液、補肝,可以使用黃耆熬人乳,頻繁服用,也可以使用固真湯。

固真湯

使用蜜炙的綿黃耆(二兩)、酸棗仁(四兩)、人參、白芍藥、當歸、生地黃、茯苓、甘草、陳皮。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如果小孩平時父母沒有好好照顧,任由其跑來跑去,跌倒碰撞傷到頭面四肢,還沒好痘疹就出現了,這稱之為「破甕澄漿」。應該補血健脾,可以使用籠金湯。

籠金湯

使用木香、生地黃、芍藥、紅花、當歸、甘草、白芷、土木鱉、橘紅、木通、桔梗、白朮。將以上藥材加入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小孩胸腹脹滿、厭食、身體發熱、頻繁嘔吐,還沒好痘疹就出現了,醫生稱之為「逐鹿亡羊」。這和一般因為長痘疹才嘔吐的情況不同,通常是因為長痘疹才吐,毒素會隨著嘔吐排出,痘疹也會比較輕。但這種情況是因為先傷到胃氣,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又頻繁嘔吐,是很危險的徵兆,需要調理脾胃,可以使用紫霞黃露飲。

紫霞黃露飲

使用乾薑、半夏、藿香、砂仁、枳殼、陳皮、豆蔻、炒白朮、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