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26)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26)

1. 熱痢用涼藥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白話文:

海藏醫師治療赤痢時,會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赤芍藥、當歸,再加入少量粟米一起煎煮。

黃連解毒湯,治時疾三日,已汗解,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亦治熱痢。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是治療時疾的三日藥方,患者已經出汗好轉,但仍然煩躁、悶熱、乾嘔,口乾舌燥、呻吟,胡言亂語、無法入睡,也可以治療熱痢。

黃連(三錢),黃柏(半兩),梔子(四個,擘),黃芩(一兩)

白話文:

黃連(15公克),黃柏(30公克),梔子(4個,剖成兩半),黃芩(60公克)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潑火散,治中暑煩躁,發渴口乾,及治血痢。

白話文:

將上方的銼散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去掉渣滓後服用。

潑火散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煩躁不安、口渴乾燥,以及血痢。

青皮(去白),赤芍藥,黃連(去須),地榆(各等分)

白話文:

青皮(去除白色部分),赤芍藥,黃連(去除須根),地榆(各等份)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

芍藥柏皮丸,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白話文:

【細末上為】,每次服用一錢,以冷開水調和。 如果存在積熱且導致氣血失常,可以加入甘草。

芍藥柏皮丸,用於治療各種惡性痢疾,伴有急劇疼痛、帶有膿血的症狀。

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殼。

白話文:

將藥品研磨成粉末,加水製成丸劑,丸劑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煮過的溫水送服。可加枳殼來增強藥效。

寬腸枳殼散,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枳殼(去穰、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白話文:

寬腸枳殼散,可以順暢氣機、止住腹瀉。

成分包括:炙甘草(六錢),去穰並炒過的枳殼(二兩四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在空腹時用沸水沖服。

三黃熟艾湯,治積,臟腑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服諸藥多不止,宜服之。

白話文:

三黃熟艾湯,用於治療積滯,臟腑下痢赤白痢,以及治傷寒四五日後大下熱痢,服用諸多藥物多不能止瀉,宜服此湯。

黃芩,黃連,黃柏(各七錢半),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地榆散,治瀉痢血痢。

地榆,訶子,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鹽米湯調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

地榆,訶子,厚朴(薑製。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服。

地榆飲,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甘草,芍藥,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

地榆,烏梅,柏皮,甘草,當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川草散,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白話文:

黃芩、黃連、黃柏(各七錢半),熟艾(半個雞蛋大小)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掉藥渣後溫服。

地榆散用於治療腹瀉帶血的痢疾。

地榆、訶子、甘草(等量)

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用鹽米湯調服。如果有熱象,可加入黃芩。

另一個方子:

地榆、訶子、厚朴(姜制。等量)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姜和棗煎煮後服用。

地榆飲用於治療冷熱引起的痢疾,伴有腹痛和頻繁出現的紅色或白色便便。

地榆、甘草、芍藥、枳殼(各二錢半)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清水煎煮。

另一個方子:

地榆、烏梅、柏皮、甘草、當歸(等量)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煎煮後服用。

川草散用於治療腹痛及紅色或白色下痢,不論病程長短。

川芎,白芷,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赤芍,當歸(酒洗),淨黃連(各五錢)

白話文:

川芎、白芷、甘草(一半生、一半烤。各七錢),赤芍藥、當歸(用酒洗過),淨黃連(各五錢)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薑湯調。赤痢,甘草湯調。赤白痢,溫米清湯調。並空心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需要將藥材研磨成末狀,每次服用半錢到一錢的劑量,並空腹服用。如果是白色痢疾,則用白薑湯服用。如果是赤色痢疾,則用甘草湯服用。如果是赤白痢疾,則用溫米清湯服用。

治熱痢備急方

用井花水調臘茶蜜,磨生薑,渴則飲之。

《本事》治小兒赤痢。

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聖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治小兒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錢氏黃柏丸,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梔子丸,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黃柏(三分),黃連(五分),礬石(四分),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臺》子芩湯,療小兒熱痢。

白話文:

治療熱痢的緊急方法:

使用井水調和蠟茶蜜,加入生薑磨成汁,口渴時飲用。

《本事》中提到治療小兒赤痢的方法:

搗取兩升青藍汁,分四次服用。(《聖惠方》中提到治療小兒因中蠱而下血)

治療小兒大便帶血:

取五分甘草,加六份水煎煮至剩下二份,去掉渣滓,讓一歲的孩子一天內服完。

錢氏黃柏丸,用於治療小兒熱痢及下血:

取去皮的黃柏半兩、赤芍藥四錢,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與飯混合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粒,在飯前以米湯送服。根據孩子的年齡調整劑量。

梔子丸,用於治療兒童熱痢不止:

取七枚梔子、三分黃柏、五分黃連、四分礬石、四枚炙烤至黑色的大棗,

將這五種成分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粒,白天三次晚上兩次。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到十粒。

《外臺》中的子芩湯,用於治療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知母,女萎(各六分),竹葉(切八分),黃柏,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白話文:

  • 子芩(12 公克):具有清熱洩火、益氣生津、固表止汗的作用。

  • 知母(6 公克):具有清熱瀉火、養陰潤燥、益氣生津的作用。

  • 女萎(6 公克):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 竹葉(切8 公克):具有清熱除煩、益氣生津、止嘔止吐的作用。

  • 黃柏(4 公克):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表止汗的作用。

  • 甘草(炙4 公克):具有補益氣血、緩解疼痛、調和諸藥的作用。

《聖惠》梔子仁散,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白話文:

《聖惠》梔子仁散,用於治療小兒熱痢引起的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食慾不振等症狀。

梔子仁,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黃柏,地榆(微炙,銼。各三分),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白話文:

梔子仁和當歸(切碎並稍微炒過,各取半兩),黃柏和地榆(稍微烤過並切碎,各取三分),黃連(一兩,去掉鬚根並稍微炒過)。

將上述藥材搗碎,細細篩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粥湯調和半錢的藥粉,每天服三到四次,根據小孩的大小調整用量。

烏梅散可以治療小兒因熱引起的腹瀉,症狀包括體溫升高、多渴且腹瀉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黃連(去須,微炒),藍葉(各一分),犀角(屑),阿膠(搗碎,炒令黃燥),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白話文:

烏梅(兩枚,略微炒一下,去掉果核),黃連(去掉根須,略微炒一下),藍葉(各一份),犀角(磨成碎末),阿膠(搗碎後,炒至黃色且乾燥),甘草(炙烤至微紅,並切碎,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搗碎,用粗篩過濾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去掉渣滓,待溫熱後服用,不限時間,根據兒童的年齡和體重調整劑量。

《形證》用於治療赤痢,[開胃散]

白朮,茯苓,人參(各半錢),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白話文:

白術、茯苓、人參(各半錢),連翹(去掉外皮和果核,十個)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藿香湯調和,服用半錢。

孔氏治療赤白痢病至極度消瘦的方法是:取一斤地榆,加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半,濾去渣滓,再煎熬到濃稠如蜜餳的程度,空腹時服用。

黃連例(錢氏法),加黃柏,為二聖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歸、乾薑,為駐車丸(治痢)。

白話文:

黃連例(錢氏的方法):加入黃柏,即為二聖丸(治療疳病)。加入橘皮,即為橘連丸(治療疳病)。加入榆仁,即為榆連丸(治療疳病)。加入黃芩、大黃,即為三黃丸(治療積熱)。加入阿膠、茯苓,即為阿膠丸(治療痢疾)。加入訶子、木香,即為小香連丸(治療痢疾)。加入豆蔻、木香,即為豆蔻香連丸(治療瀉痢)。加入木香、白附子,即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療痢疾)。加入阿膠、當歸、乾薑,即為駐車丸(治療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