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八·脾臟部(下) (29)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29)

1. 哺露

〔湯〕哺露者,因乳哺不消,脾胃衰弱,漸不能食,血氣減損,肌肉不榮,柴骨羸露,吸吸苦熱,謂之哺露也。宜麝香進食丸(方見積癖)。

白話文:

哺露病:又稱吐乳症、吐乳反胃、吐乳反胃,是由於哺乳而引起的乳食不能消化,以致脾胃衰弱,逐漸不能吃飯,氣血減少,肌肉消瘦,骨頭瘦弱,怕熱,嘔吐乳食。治療方法是服用麝香進食丸。

〔曾〕哺露者,亦由乳哺不節,損於脾胃,脾胃損而飲食減,形容羸瘦,則臟腑之氣不能宣通,時間有熱,謂之哺露。此候與丁奚相去不遠,但食多吐逆,臟氣虛,冷而泄瀉無度,糞中有蟲,治法同前丁奚證藥,惟加養臟湯服之(方見赤白痢)。

白話文:

哺露:也是因為乳食餵養不節制,損傷脾胃,脾胃受損而飲食減少,形容枯瘦,則臟腑之氣不能宣發通暢,時間久了出現發熱,稱之為哺露。此病症與丁奚相去不遠,但多食嘔吐,臟氣虛,虛寒導致腹瀉不止,糞便中有蟲,治療方法同前面的丁奚證藥方,只加養臟湯服用即可(藥方見赤白痢)。

《聖惠》,人參丸,治小兒哺露,失衣當風,濕冷水浴,苦腹大,時痢,或寒熱如瘧,不欲食,縱食,不生肌肉,或不消化,四肢羸瘦。

白話文:

《聖惠》中記載的人參丸,是用於治療小兒哺露、失衣當風、濕冷水浴而導致的腹脹、腹痛、腹瀉,或寒熱交替如瘧疾,食慾不振,即使吃東西也長不胖,或消化不良,四肢瘦弱的疾病。

人參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湯洗七遍,去滑),黃耆,川大黃(微炒),白茯苓柴胡黃芩(各三分),訶梨勒(煨,用皮),甘草(炙微赤,銼),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一兩),芎藭(半兩)

白話文:

人參、麥門冬(去心、烘乾)、半夏(以熱水洗七次,去除光滑的表面)、黃耆、川大黃(稍微炒過)、白茯苓、柴胡、黃芩(各取三分),訶梨勒(烘烤取皮),甘草(烘烤至微紅,切碎),鱉甲(塗上醋,烘烤至金黃色,去除裙襴,各取一兩),芎藭(取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以粥飲下三丸,四五歲五丸,日三服,量大小加減。

2. 宿食

(食積寒熱,痢)

《傷寒論》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傷寒)。然同一發熱,而傷食者惟肚腹之熱為甚,且糞極酸臭,夜間潮熱,尤傷積之明驗也。小兒宿食不消者,胃納水穀而脾化之,兒幼不知撙節胃之所納,脾氣不足以勝之,故不消也。

白話文:

在《傷寒論》中提到,人如果患有宿食,可以根據以下幾點來辨別:

  1. 寸口脈浮而大:

  2. 按壓寸口脈時,會有澀滯感。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就可以判斷為有宿食,需要及時進行治療。此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傷寒)。

然而,同樣是發熱,傷食者獨有肚腹疼痛,且糞便極酸臭,夜間潮熱,更明顯指是傷積。

小兒宿食不消,是胃部納入了食物,但脾臟無法將之消化。因為小孩子年幼,不知道節制飲食的攝入,脾臟的機能不足以消化這些食物,所以才會造成宿食不消。

神麯、麥芽之屬,皆腐化之物,昔腎已謂能傷胃中生髮之氣矣,況進而三稜莪朮乎,況又進而牽牛、大黃巴豆乎,脾氣一受傷於食,再受傷於藥,至於下之,而氣已一脫矣,所存幾何,故夫克食之藥不可多用,下積之藥,尤不可不審其證之可下與不得不下,而後用也。錢氏論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白話文:

神曲、麥芽類藥物,都是腐化產生的東西,以前腎經中就已經說過可以損傷胃中生髮的正氣;何況加重使用三棱、莪朮?何況再進一步使用牽牛、大黃、巴豆?脾氣因飲食稍受損傷,再因藥物而進一步損傷,以致下瀉,這時正氣已經離散,所剩無幾了。因此,耗傷脾胃的藥物不能多用;治療下焦積滯的藥物,更不能不仔細辨證,確定是否可以下行,是否非下不可,纔可以服用。錢乙論述飲食不好消化,是因為脾胃虛寒,不能消化食物,應當用益氣健脾理氣和胃的辦法,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來治療。

保和丸,治飲食停滯,胸膈痞滿,噯氣吞酸,或吐瀉腹痛。(加白朮一兩即大安丸

白話文:

保和丸,可以用來治療因飲食停滯導致的胸口悶痛、腹脹、打嗝、嘔吐、腹瀉或腹痛。如果再添加一兩的白朮,就變成大安丸,效果更好。

神麯(炒),山楂半夏茯苓(各一兩),陳皮連翹,蘿蔔子(炒,五錢)

白話文:

  • 神麯(炒):將神麯炒至微黃。

  • 山楂:將山楂洗淨,切片或剁碎。

  • 半夏:將半夏洗淨,切片或剁碎。

  • 茯苓(各一兩):將茯苓洗淨,切片或剁碎,與其他藥材一起稱重,取一兩。

  • 陳皮:將陳皮洗淨,切絲或剁碎。

  • 連翹:將連翹洗淨,切碎。

  • 蘿蔔子(炒,五錢):將蘿蔔子炒至微黃,稱重,取五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

愚按:前方,行氣克滯之劑,若元氣無虧,暴停乳食而致斯證者,宜用此消導之。若元氣虛弱而乳食所傷者,必調補胃氣為主,而佐以消導。若乳食已消而作嘔者,乃胃氣被傷,當用異功散補之。不宜仍用前藥,重損胃氣,治者審之。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的行氣克滯之劑,若是元氣沒有虧損,暴飲暴食乳食而導致此症狀的人,應該使用這個藥方來消解導滯。如果元氣虛弱被乳食所傷的人,一定要以調理補益胃氣為主,並以消解導滯為輔助。如果乳食已經消化完了,卻還是出現嘔吐的症狀,說明是胃氣被傷了,應該使用異功散來補益胃氣。不應該仍然使用前面的藥物,以免再次損傷胃氣,治療時一定要仔細斟酌。

木香(二錢),黃連,陳皮,白朮(各三錢),枳實,山楂肉,萊菔子(炒),連翹,神麯(炒),麥糵(炒),砂仁(各一錢半)

白話文:

木香(10公克),黃連、陳皮、白朮(各15公克),枳實、山楂肉、萊菔子(炒)、連翹、神麯(炒)、麥糵(炒)、砂仁(每味7.5公克)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陳廩米湯下。

消食丸(又名消乳丸),治宿食不消。

白話文:

消食丸(又稱消乳丸),用於治療宿食不消。

砂仁,陳皮(炒),三稜(炒),神麯(炒),麥芽(炒。各半兩),香附(炒,一兩)

白話文:

砂仁、陳皮(炒過)、三稜(炒過)、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各半兩)、香附(炒過,一兩)

上末,曲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送下,大小加減。

七聖丸

三稜,蓬朮,川楝,青皮,陳皮,芫花杏仁

白話文:

三稜: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疼痛、腹痛、胸脅疼痛等症狀。

蓬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止瀉固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水腫、泄瀉、小便不利等症狀。

川楝:具有祛風止痛、理氣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牙痛、胃痛、腹痛等症狀。

青皮:具有疏肝理氣、燥濕化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悶脅痛、咳嗽痰多等症狀。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狀。

芫花:具有攻毒殺蟲、驅風止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牙痛、頭痛等症狀。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

上件等分,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漸干,次入蓬、稜同炒赤色,又入陳、練等再同炒一處,令微焦,取出為末,前藥如各半兩,杏仁亦用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不用,細研入巴豆二十粒去油,和勻,醋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兒常服二丸,臨臥溫熱湯送下。使日間所飧之物,一夜而化,永無疳疾,能使黃瘦子頓作化生兒,今之小兒可去巴豆,只入杏仁,名七聖丸是也。

白話文:

(藥方) 上述各藥等分,先用醋將芫花浸泡一夜,炒至逐漸乾燥,然後再加入蓬莪術、稜莪術一起炒至發紅,接著加入陳皮、練實等藥材,再次一起炒至微焦,取出研磨成細末。將前面所有的藥材各取半兩,再取半兩的杏仁,用湯浸泡,去皮尖及雙仁後,不去油,研磨成細末,將二十粒巴豆研磨成粉末,和前面所有的藥材一起拌勻,用醋糊做成米粒大小的丸劑。一歲的兒童服用二丸,於睡前服用,用溫熱的湯服用。服用本藥方能使日間所吃的東西,一夜之後消化殆盡,使兒童永無疳疾,也能使黃瘦的兒童變的健康肥胖,如今的小兒可不用巴豆,只加入杏仁,稱為七聖丸。

三稜散,主諸般停滯,疳積發熱,瀉痢酸醙,水穀不化,常服和脾胃,進飲食,長肌肉,益神氣。

人參(去蘆,七錢半),三稜(炮,銼),淨香附(各一兩半),青皮(去白),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片,麩炒),神麯(炒),穀芽(洗,焙),半夏(制),莪朮(醋煮透,濾干,銼焙),大黃(半生,半炮),紫蘇(去老梗。各半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白話文:

人參(去蘆,七錢半),三稜(炮,銼),淨香附(各一兩半),青皮(去白),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片,麩炒),神曲(炒),穀芽(洗,焙),半夏(制),莪朮(醋煮透,濾幹,銼焙),大黃(半生,半炮),紫蘇(去老梗。各半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翻譯:

人參(去蘆,七錢半),三稜(炮,銼),淨香附(各一兩半),青皮(去白),益智仁,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片,麩炒),神曲(炒穀芽)(洗,焙),半夏(制),莪朮(醋煮透,濾幹,銼焙),大黃(半生,半炮),紫蘇(去老梗。各半兩),甘草(半生,半炙,一兩二錢)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倉米百粒,煎七分。無時溫服。氣虛者,加白茯苓一兩。

莪朮丸,和脾益胃,消進飲食,寬膈快氣,悅色清神。

莪朮(炮,銼),三稜(炮,銼),淨香附(三味各四兩,醇醋浸七日,慢火煮乾,再焙),檳榔(一兩,薄銼),生牽牛末(一兩,另研),青木香(去蘆),穀芽(淨洗,焙乾),青皮(去白。各半兩),蓽澄茄丁香南木香(各四錢)

白話文:

莪術(炮製、銼碎),三稜(炮製、銼碎),淨香附(三味各四兩,用醇醋浸泡七天,用小火煮乾,再焙製),檳榔(一兩,薄薄銼碎),生牽牛末(一兩,另研)、青木香(去掉蘆),穀芽(清洗乾淨,焙乾),青皮(去掉白色的部分,各半兩),蓽澄茄,丁香,南木香(各四錢)。

上除檳榔、丁香、木香不過火,及牽牛末,餘七味銼焙,仍同檳榔、木香、丁香為末,臨入牽牛末和勻,水煮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無時,用淡薑湯下,溫茶、溫酒皆好,兒小者,丸粟米大,粒數、下法如前。

白話文:

把檳榔、丁香、木香、不經過火烘過的牽牛子,分別切碎,其餘七味藥材切碎後烘焙,然後與檳榔、木香、丁香一起搗碎成藥粉,最後加入牽牛子末拌勻。用麵糊和水煮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任意時間服用,用淡薑湯送服。也可以用溫茶或溫酒送服,兒童的用量減半。丸劑要製成粟米大小,服用劑量和方法與成年人相同。

三稜(煨,去皮毛),莪朮(去皮,炒),神麯(炒。各七錢),青皮,巴豆霜,小蘹香(炒),陳皮(各五錢),丁香,木香(各三錢)

白話文:

三稜:烘焙後,去除皮毛。

莪朮:去除皮,炒至熟。

神曲:炒至熟。

青皮:五錢。

巴豆霜:五錢。

小茴香:炒至熟,五錢。

陳皮:五錢。

丁香:三錢。

木香:三錢。

上為細末,醋調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生薑湯下。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濕面、辛辣、味厚之物,致填塞悶亂不快。

枳實(麩炒,五錢),黃連(酒浸,炒),大黃(濕紙裹,煨),白朮(各一兩),黃芩(五錢)

白話文:

  • 枳實(用麩炒,五錢)

  • 黃連(用酒浸泡,炒)

  • 大黃(用濕紙包裹,煨乾)

  • 白朮(各一兩)

  • 黃芩(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臨時量所傷多少,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以上述藥材製成藥粉,然後用湯浸泡蒸製的餅,製成如同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以白開水送服。依照受傷的程度酌量增減服用數量,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聖惠》,訶梨勒散,治小兒宿食不化,少欲飲食,四肢消瘦,腹脅多脹。

訶梨勒皮(三分),人參,白朮,麥櫱(炒令微黃),陳橘皮(去白),檳榔(各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

白話文:

  • 訶黎勒皮(三份):又稱訶子皮,是訶子植物的果皮,具有瀉下、消積導滯、降血脂等功效。

  • 人參(半兩):具有大補元氣、改善疲勞、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 白朮(半兩):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瀉等功效。

  • 麥櫱(炒令微黃,半兩):炒製後可緩和麥櫱的寒涼之性,具有養心益氣、清熱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

  • 陳橘皮(去白,半兩):陳放過的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化痰等功效。

  • 檳榔(半兩):具有驅蟲、殺菌、消積導滯等功效,但因檳榔果中含有檳榔鹼,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病變,甚至口腔癌。

  • 甘草(一分,炙微赤):炙過的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等功效。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日四五服。

〔朱氏〕,木香丸,治小兒氣,開胃進食。

木香,人參,白茯苓,青皮,陳皮,肉豆蔻(各一分),三稜(一兩,炮)

上為末,麵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丸,薑湯下。

〔朱氏〕,洗心散,治小兒乳食傷心作壯熱,喘息不調,咳嗽多睡。

甘草(一錢,生),麥門冬(一分半),皂角(半兩,入沙糖塗酥炙,後於盆下蓋良久出火毒,方用)

白話文:

甘草(一錢,生)、麥門冬(一分半)、皁角(半兩,加入砂糖塗上酥油烘烤,然後在盆子下面蓋著很久以去除火毒後,才能使用)。

上爛杵,不羅,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八分。作五服,時時吃。

養脾丸

人參,白朮,當歸川芎(各一錢半),木香,青皮,黃連,陳皮(各一錢),砂仁,山楂肉,神麯(炒),麥芽(炒。各五分)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川芎(各6克),木香、青皮、黃連、陳皮(各4.5克),砂仁、山楂肉、神麴(炒)、麥芽(炒。各2.25克)

上為細末,水調神麯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倉米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