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0)
集之八·脾臟部(下) (30)
1. 食積寒熱
〔薛〕小兒食積者,因脾胃虛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積,其證至夜發熱,天明覆涼,腹痛膨脹,嘔吐吞酸,足冷肚熱,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證而兼寒熱者,名曰食積寒熱,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胃之下口者消之,腹痛痞脹,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後仍痛按之則止者補之。夾食傷寒者,先散之用參蘇飲。
熱甚便秘者,先利之用大柴胡湯。如無外感,但只傷食,不至於甚,保和丸調之。蓋脾為至陰之臟也,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熱,熱而兼寒,則又見所勝者侮所不勝矣。食未消者,消之則寒熱自止。食既消者,補之則寒熱自痊。若手足並冷喜熱飲食,此中州虛寒也,宜溫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氣下陷也,宜升之。
若夜間或侵晨泄瀉者,脾腎俱虛也,用四神丸(瀉)。手足並熱作渴飲水者,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脾)。大便秘結用大柴胡湯(潮熱)。手足雖熱,口不作渴、大便不實者,用白朮散(渴)。仍參腹痛腹脹,積痛積滯治之。
白話文:
小兒食積,是因為脾胃虛弱寒冷,消化不了奶水和食物,時間久了就形成積滯。這種情況會導致晚上發燒,天亮就退燒,肚子痛脹,想吐、吐酸水,腳冷肚子熱,喜歡睡覺、精神不佳,大便酸臭。如果上述症狀還伴隨忽冷忽熱,就叫做食積寒熱。如果食物積在胃的上口,就用催吐的方法;如果積在胃的下口,就用幫助消化的方法。肚子痛脹,按壓更痛,就用瀉下的方法;瀉下後還是痛,按壓後疼痛就停止,就用補益的方法。如果食積還夾雜外感風寒,就先用發散風寒的方法,用參蘇飲。
如果發熱嚴重且便秘,就先用通便的方法,用大柴胡湯。如果沒有外感,只是單純的食積,情況不嚴重,就用保和丸來調理。脾是屬於陰性的臟腑,所以凡是脾病,晚上一定會發熱。發熱又伴隨寒冷,就是脾的虛弱被其他臟腑欺負了。如果食物還沒消化,就幫助消化,寒熱自然會停止。如果食物已經消化,就用補益的方法,寒熱自然會痊癒。如果手腳冰冷,喜歡喝熱的、吃熱的,這是脾胃虛寒,要用溫補的方法。如果想大便卻拉不出來,這是脾氣下陷,要用升提的方法。
如果晚上或早上腹瀉,這是脾腎都虛弱了,用四神丸治療腹瀉。如果手腳發熱、口渴想喝水,這是脾胃有實熱,用瀉黃散來清瀉脾熱。如果大便秘結,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潮熱)。如果手腳雖然發熱,但是不口渴,而且大便不成形,可以用白朮散(治療口渴)。仍然要參考肚子痛脹的狀況,對症治療積滯引起的疼痛。
2. 食積痢
〔曾〕有食飽傷脾,脾氣稍虛,物難消化,留而成積,積敗為痢,腹肚微痛,先調胃氣,次理積,卻止痢,則病根自除。和中散(吐瀉)理虛養胃。三稜散(見前)、烏犀丸(積)助脾化積。沉香檳榔丸(積)、守中湯(瀉)進食止痢。仍忌生冷黏膩等物,不致復作。
《千金》治小兒食不知飢飽方
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白話文:
有人因為吃太飽而傷了脾胃,導致脾胃功能稍微虛弱,食物難以消化,堆積下來就成了食積。食積腐敗後就會變成痢疾,肚子會微微作痛。治療方法應該先調理脾胃的氣機,然後處理食積,最後再止住痢疾,這樣病根自然就能去除。可以用和中散(如果吐瀉嚴重)來調理虛弱的脾胃。三稜散(之前提過)、烏犀丸(針對食積)可以幫助脾胃消化積食。沉香檳榔丸(針對食積)、守中湯(止瀉)可以幫助進食並止住痢疾。同時要注意避免生冷、黏膩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這樣才不會讓病情再次復發。
《千金方》記載了一個治療小兒不知道飢飽的食療方: 用七次二個,共十四個鼠屎,燒成粉末,服用即可。
3. 痞結
(此痞在腹內,與心下之痞不同)
〔楊〕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熱實之證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按:進食丸有巴豆,豈宜常服,甘遂有大毒,瀉水如決江河,非十分壯實,十分危急,十分水氣,三者俱備,未可輕用,今以為痞結主方,謬矣。
〔薛〕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證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見證而主治之。一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余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克伐。
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漸復,諸證漸愈,乃朝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夕用異功散加當歸、芍藥而愈。一小兒患痞結,服克滯之藥。余謂屬形病俱虛,當補中氣。彼不信,仍行克伐,遂致虛火上炎,齒齦蝕爛,頷下結核。余用大蕪荑湯及異功散加減,用之而安。一小兒患痞結,久而四肢消瘦,肚腹漸大,寒熱嗜臥,作渴引飲。
用白朮散為主,佐以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漸愈,又以異功散加當歸,並六味地黃丸,又月餘而愈。一小兒患痞結,身熱如火,病狀多端,不可盡述,朝用五味異功散,夕用四味肥兒丸,月餘諸證稍愈,佐以地黃丸,自能行立,遂朝用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及蝦蟆丸,數服而愈。
《聖惠》,前胡散,治小兒腹內痞結,壯熱羸瘦多啼。
前胡,川大黃(各三分,微炒),枳殼(炒、微黃),赤茯苓,犀角(屑),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襴。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溫服。微利為度。
《聖惠》,甘遂破結散
甘遂(煨,二錢半,令黃色),青皮(浸,去白,焙),黃芩,川大黃(銼細,煨。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則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症、乳癖、痃氣、痞結,並皆治之。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是,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
巴豆霜(一錢二分),當歸(米泔浸一宿,炒),硃砂,代赭石(煆,醋淬七次),枳殼(炒),木香(各半兩),麝香(少許)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湯〕戶部張侍郎小娘子,患此蘊積結聚已經年矣,其候腹滿壯熱,大小便閉,不食。諸醫皆作虛熱潮熱,或作胃寒不食治,然既不食,大小便自然少,又欲作疳熱治,百藥俱試,而無一中,勢已窘迫,招予視之。問曰,合服何藥。答曰:當服甘遂、大黃。張驚駭曰,前諸醫者,皆用補劑,此女不進食久矣,不宜利動腸胃。
予答曰,信我者生,逆我者死。張曰,更有無甘遂而次於此藥方者,可否?予令即服大承氣湯,二服而愈。次日診之,尚有餘滯積實,其證,必過數日而腹閉,須服前藥,始可除根。數日後,果再閉,腹滿痞結,再投此藥,一服而痊。
上,疏利大便例。形氣俱實者宜之。
枳朮丸
白朮(四兩),枳實(二兩)
上為末,荷葉包煨爛飯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滾湯下。
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蔞根一兩。自汗者,加牡蠣二兩煆過。下利亦加。
快膈湯,理胸膈不快,飲食少進。亦能順氣和中,消導宿滯。
人參(去蘆),青皮(去白),縮砂仁,烏藥,良薑(制),香附子,甘草(炙。各一兩)
為細末。每一錢,溫鹽湯空心調服。
參朮陷胸湯
人參,白朮,茯苓,橘紅,半夏(各一錢),栝蔞(全用,細切,帶濕三錢),黃連,甘草(各五分)
上,用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七分,溫服。
潔古云,飲食不進,四君子加薑棗煎。
白話文:
[痞結]
(這裏講的痞結是在腹部內部,與心下的痞是不同的)
楊氏認為,痞指的是堵塞,結則表示實滯。熱氣積聚在胸膈之間,停滯的飲水聚集在腹部脅側,使得營衛之氣無法流暢,臟腑功能受阻,因此產生了脹滿感,進一步導致痞結的形成。這是因為熱邪實滯的症狀,偶爾會伴隨著高燒。根據《聖惠》記載,甘遂散是主要治療這種病症的藥方。這個藥方專治小兒痞結,即使服用其他湯藥時能短暫地得到排解,但實滯仍然存在,心下堅硬且脹滿,一按壓就會哭泣,體內有潛藏的熱邪,各種症狀同時出現。這個疾病應當疏導大便,破結散氣,之後應常服進食丸。
然而,進食丸中含有巴豆,真的適合長期服用嗎?甘遂有毒性,其利尿作用強烈如決堤的江河,如果不是身體極度壯實,病情極度危急,且體內水氣極度旺盛,這三個條件都具備的話,就不應該輕易使用。現在卻將其作為痞結的主要藥方,這實在是錯誤的。
薛氏認為,痞癖如果持續太久,飲食逐漸減少,脾氣必然虛弱。若長時間未能康復,首要目標應當是鞏固脾胃功能,讓身體正氣充足,積滯自然消除。如果一味地直接攻擊痞結,不僅不能有效消散,反而可能傷害脾臟。脾臟一旦受損,各種症狀就會接踵而來。在治療時,應當參照各種類型的疾病,以及根據實際症狀來進行治療。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癖,服用檳榔、蓬朮、枳實、黃連等藥物,結果痞結反而更加嚴重。我認為這是因為脾經血虛所致的痞結,不能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
後來我讓他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當歸,幾劑藥後,胃氣逐漸恢復,各種症狀也逐漸好轉。早上我讓他服用異功散加上升麻和柴胡,晚上服用異功散加上當歸和芍葯,最終病癒。另一個小孩患有痞結,服用了一些攻滯的藥物。我告訴他,他的病情是身體和疾病都虛弱,應該補中氣。但他不相信,繼續使用攻伐的藥物,結果導致虛火上升,牙齦腐爛,頷下出現結節。我讓他服用大蕪荑湯和異功散的加減方,最終病情穩定下來。還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結,長時間四肢消瘦,肚子逐漸增大,寒熱交替,嗜睡,口渴想喝水。
我讓他以白朮散為主,輔以四味肥兒丸,一個月後,各種症狀逐漸好轉。之後我讓他服用異功散加上當歸,以及六味地黃丸,一個月後,病情完全康復。還有一個小孩患有痞結,全身發熱如火,病狀多種多樣,無法一一描述。早上我讓他服用五味異功散,晚上服用四味肥兒丸,一個月後,各種症狀稍微好轉。輔以地黃丸,他可以自行行走站立。後來我讓他早上服用地黃丸,晚上服用異功散和蝦蟆丸,幾個服藥週期後,病情康復。
根據《聖惠》,前胡散用於治療小兒腹部痞結,伴有高燒和體重下降,常常哭泣。
前胡、川大黃(各三分,微炒)、枳殼(炒至微黃)、赤茯苓、犀角(磨成粉末)、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鱉甲(塗醋,烤至黃色,去除裙邊。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一半,去渣,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服用量,溫服。直到微微排便即可。
根據《聖惠》,甘遂破結散
甘遂(煨,二錢半,令黃色)、青皮(浸泡,去白,烘焙)、黃芩、川大黃(細切,煨)。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碗煎煮至剩六分之一,去渣,溫和服用。根據孩子的大小調整用量,當排便順暢時停止服用,之後以冷粥補充營養。
進食丸,用於治療乳食消化不良,心腹脹滿,高熱呼吸困難,嘔吐痰逆,腹鳴泄瀉,食物不易消化。或者下痢呈紅白相間,腹痛且大便困難。以及食症、乳癖、痃氣、痞結,都能得到治療。小兒胸膈部位熱邪實滯,腹部有飲水停留,導致營衛之氣痞塞,臟腑氣機不暢,疾病表現為腹部氣結脹滿或高熱。對於這種疾病,應當疏導大便,破結散氣。
巴豆霜(一錢二分)、當歸(米泔水浸泡一夜,炒)、硃砂、代赭石(煅燒,醋淬七次)、枳殼(炒)、木香(各半兩)、麝香(少量)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麪糊做成像芝麻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小孩服用一丸,用溫暖的米湯送服,根據虛實情況調整用量,飯後服用。用於治療食積發熱,體重下降,肚子膨脹,青筋暴露,肚子疼痛,哺露。
戶部張侍郎的小女兒,患有這種積聚結塊的疾病已經一年多了,症狀包括腹部脹滿,高熱,大小便不通,不進食。許多醫生都認為這是虛熱或潮熱,或者認為是胃寒不進食,但既然她不進食,大小便自然也會減少。他們想要按照疳熱來治療,各種藥物都試過了,但沒有一種奏效,情況已經非常危急,於是請我來看診。我問她應該服用什麼藥物。我回答說:應該服用甘遂和大黃。張侍郎驚訝地說,之前的醫生都使用補藥,這個女孩很久沒有進食了,不應該刺激腸胃。
我回答說,相信我的話她就能活,不相信我的話她就會死。張侍郎問我,除了甘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藥方可以替代,我讓他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服用了兩次後,病情就得到了改善。第二天我再檢查,發現還有殘餘的積聚實滯,症狀是,必定會在幾天後再次出現腹部閉塞,必須再次服用之前的藥物,才能根除病根。幾天後,她的腹部再次閉塞,痞結再次出現,我再次給她服用之前的藥物,一次服藥後就痊癒了。
以上是疏導大便的例子,適合形氣俱實的人。
枳朮丸
白朮(四兩)、枳實(二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的飯糰蒸熟,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空腹用開水送服。
枳實理中丸
枳實(十六片,麩炒)、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龍眼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水溶解後送服。連續服用二三服,如果感到胸中豁然舒暢並且口渴,可以加入栝蔞根一兩。如果出汗,可以加入煅燒過的牡蠣二兩。如果出現下痢,也可以加入。
快膈湯,用於治療胸膈不快,飲食減少。也能順氣和中,消導宿滯。
人參(去蘆)、青皮(去白)、縮砂仁、烏藥、良薑(制)、香附子、甘草(炙)。各一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溫鹽水調服。
參朮陷胸湯
人參、白朮、茯苓、橘紅、半夏(各一錢)、栝蔞(整用,細切,帶濕三錢)、黃連、甘草(各五分)
將這些藥材用水一鍾半,加入生薑三片和一個棗子,煎煮至剩七分,溫服。
潔古云,如果飲食減少,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薑棗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