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八·脾臟部(下) (31)
集之八·脾臟部(下) (31)
1. 積
《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積病,可醫者九。面上虛腫是積。積者是脾之所繫,脾主身之肌肉,故應面,故知是脾積,其脾系土,土無正形,故早晚浮腫不定,多則早浮,其睡則脾不磨,上面作腫,若病後,此證則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面合地臥是積。何以合地,其受積在脾,是冷積,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屬陰,故知傷冷硬食得之,宜下熱積氣藥耳。腹脹是積。
白話文:
《漢東王先生家寶》上說,小兒積病,可以醫治的有九種。
- 面上虛腫是積。積是脾臟的病症,脾主人的肌肉,所以應合於面部,所以知道是脾積。脾的五行屬土,土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早晚浮腫不定,積多則早上浮腫,睡覺時脾不運化,上面就會腫脹。如果是在病後出現這種症狀,就是虛中積,宜用調脾、消積、行氣等藥物治療。
- 面合地臥是積。為什麼會面合地臥?因為積在脾臟,是冷積。怎麼知道是在脾臟?因為脾喜土,所以知道在脾臟。脾臟屬陰,所以知道是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而引起的。宜用下熱積氣藥物治療。
- 腹脹是積。
白話文:
面部朝下躺著是因為有積聚。為什麼會這樣躺著呢?因為積聚在脾臟,這是寒性的積聚。怎麼知道是在脾臟呢?因為脾喜歡土性,所以可以判斷出是在脾臟。脾臟屬陰,因此可以推測是因為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所導致的。應該使用能夠消除體內寒積的藥物來治療。
腹部脹滿也是由於積聚造成的。
其積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於氣,才當受積,其氣便冷,腹脹滿氣急,故知在肺,如腹脹,先宜調氣後轉,轉後更宜調氣。小便如油是積。其積在小腸,何以知之,其積受於脾,脾當傳心,心不受觸,則入小腸,小腸是心之府,故知在小腸,則節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發黃是積。
白話文:
如果積在肺部,如何才能知道呢?肺主氣,容易受到積滯,肺氣就會變冷,出現腹脹、氣急的症狀,因此可以知道積滯在肺部。如果出現腹脹,首先要調理氣機,然後再進行治療,治療後更要繼續調理氣機。小便如油是積滯的徵兆。
如果積滯在小腸,如何才能知道呢?小腸的積滯是由脾臟引起的,脾臟應該將積滯傳輸給心臟,但如果心臟拒絕接收,積滯就會進入小腸。小腸是心臟的住所,因此可以知道積滯在小腸。如果出現小腸積滯,則應節制飲食和水,小便如米泔油也是積滯的徵兆,發黃是積滯的症狀。
是積氣傷心,心主血脈,蔭遍身毛髮,被積氣所幹,則發黃,故知是積傷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積藥,此人必時復發熱也。芡實是積。其積在肺,受傳大腸,及有外傷冷而得,何以知之,其肺主西方庚辛金,其色白,後赤則是外邪,故知肺傳大腸,則為赤白痢也,宜取後調氣。兩眼黃赤、睛青、是積。
白話文:
這是積氣損傷了心臟,心臟主導血脈,遍佈全身的毛髮,被積氣所侵犯的話,就會發黃。因此,可以知道是積氣損傷了心臟,應該服用下空心散和去除積氣的藥物。這個人一定會時不時地再次發熱。芡實會積滯,積滯的部位在肺臟,然後傳播到大腸。如果再加上外傷受寒而引發,又是怎麼知道的呢?因為肺臟主導西方庚辛金,其顏色為白色,之後變成紅色就是外邪,因此可以知道肺臟傳到大腸,就會變成赤白痢疾。應該服用後調氣的藥物。兩眼發黃發紅,眼白發青,是積滯所造成的。
其積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東方甲乙木,色青,卻被積氣所幹,即黃赤,睛青者,眼屬五臟,肝是其主,肝若受積,故令眼睛青,是肝受積。若傳膽,其人口苦,不要吃物,宜涼藥退之。遍身虛腫是積。其積不在臟,只在腑,何以知之,為其積曾取,後被藥發動,即不在臟,故出皮膚之間為腫也,只宜下取虛中積藥,然後補之。多瀉白糞是積。
白話文:
-
積氣在肝臟,如何得知?肝臟主東方甲乙木,顏色青色。但被積氣所影響,就會變成黃赤色。眼睛青色,是因為眼睛屬五臟,肝臟是其主。肝臟若受到積氣,就會導致眼睛青色,這是肝臟受積的表現。
-
積氣傳染到膽囊,人的嘴巴會感到苦澀,不想吃東西。這時應該服用涼藥來退積氣。
-
全身虛腫是積氣的表現。積氣不在臟器,只在腑中。如何得知?因為積氣曾經被取過,後來被藥物發動,所以不在臟器中,而是出現在皮膚之間,形成腫脹。這時應該服用下取虛中積藥,然後再補益身體。
-
多次瀉出白色糞便是積氣的表現。
是受冷積在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積在脾,冷滑而瀉白糞,故知在脾,宜先轉,後熱藥補之。積病不可醫者六。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白話文:
受寒積在脾,怎麼知道呢?脾主化,受寒積在脾,就要滑瀉白色糞便,所以知道在脾,應該先轉移,再用熱藥補之。積病有六種不能醫治。喘急是肺積,肺主氣,其喘急則肺絕,其人當面白,全無血色,故不可醫也。面黑是腎積,其人面黑者,是腎絕也,人當不辨好惡,眼直無光,只得一日而死也。
吐熱氣是榮積,其不醫者,是血絕不可治也,血主心,心不能管,故出熱氣不止耳。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者氣也,胃氣不生,故手足生瘡,若衛絕,則氣不回,只得半日也。噁心吐乾嘔是胃積,何以不醫,胃主化食,其胃熱則惡吐,故不治,其人必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也。瀉久住又瀉是積,咬脾爛。
何以知其脾爛,其人當瀉白糞,為食不消,住了,卻放糞赤黑而死,即知脾爛不可治。
白話文:
吐熱氣是榮積,不醫治的原因是血絕,無法治療了,血主心,心不能管束,所以吐熱氣不止。手腳心生瘡是衛積,衛是氣,胃氣不能生發,所以手足生瘡,如果衛絕,則氣不回,只能活半天。噁心吐乾嘔是胃積,為什麼不醫治,胃主要消化食物,胃熱則惡吐,所以不治,這種人一定吃乳不化,不吃東西也乾吐嘔,面色青黃無血色。洩瀉好了又洩瀉是積,咬脾腐爛。
《寶鑑》論小兒五積,為臟氣不行,蓄積一處不動,故曰積。夫心為伏梁,在臍上,上攻其心,下攻胃口。脾為痞氣,在胃口上橫之。肝為肥氣,在臍之左邊。肺為息賁,在臍之右畔。腎為賁豚,在臍下。各有變動,非食之所成,乃氣積也,臟屬陰,故在一處而不動也。聚謂六腑之氣留聚也,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故其聚不定一處,發而腹痛。
積聚之候,皆面黃瘦劣,嗞啀不生肌肉,發立或肌體浮腫,腹急多困,多為水氣。
白話文:
《寶鑑》中提到小兒五積,是指臟器的氣運行不暢,積聚在一處不動,因此稱為積。以下是五積的詳細說明:
- 心積:心臟位於臍上,上攻心臟,下攻胃口。
- 脾積:脾臟位於胃口上方,橫在胃口上。
- 肝積:肝臟位於臍左側。
- 肺積:肺臟位於臍右側。
- 腎積:腎臟位於臍下。
五積各有其變動,不是由飲食造成的,而是氣積所致。臟腑屬於陰,因此氣積在一處不動。聚是指六腑之氣停留積聚,腑屬陽,陽氣運轉不停,因此其積聚不定一處,發作時會出現腹痛。
《真珠囊》虛中積候,凡驚中虛積者,謂因驚取,復驚發動是也,所下糞青穢。凡虛中有積者,因傷食而瀉又吐,如此漸虛,其病未瘥,故曰虛積也。又虛中之積,有積而頻頻取轉,卻取轉不著,致其積尚伏,故亦曰虛中積。若驚積取下,則糞隨驚青。如是食積,即糞成塊子。凡疳中虛積者,因疳病轉瀉,虛而疳不退,故虛中爾,所取下糞里白色也。
白話文:
「珍珠囊」一書中談到虛中積候,這種情況是指因驚嚇而引起身體虛弱,並且有積滯在體內的症狀。致病原因是驚嚇之後,又再次受到驚嚇,導致積滯發作,排出的糞便呈青黑色,惡臭。虛中有積的人,是因為傷食而腹瀉或嘔吐,導致身體虛弱,但積滯並沒有完全消除,所以稱為虛積。還有一種虛中之積,是積滯在體內,但反復取轉卻無法完全排出,導致積滯仍然潛伏在體內,這種情況也稱為虛中積。如果是因驚嚇而引起的積滯,則排出的糞便會隨著驚嚇而呈青色。如果是食物積滯,則排出的糞便會成塊狀。而疳中虛積的人,是因為疳病導致腹瀉,身體虛弱,但疳病並沒有完全癒合,所以體內虛弱,排出的糞便中會帶有白色物質。
〔曾〕凡嬰孩所患積證,皆因乳哺不節,過餐生冷堅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積停中脘,外為風寒所襲。或因夜臥失蓋。致頭疼面黃身熱,眼胞微腫,腹痛膨脹,足冷肚熱,喜睡神昏,飲食不思,或嘔或噦,口噫酸氣,大便醙臭,此為陳積所傷。如覺一二日,先以百傷飲(外感)發表,次當歸散(潮熱)水薑煎服,溫動積滯,方下烏犀丸、六聖丸,重與寬利,後用勻氣散(疝)調補。〔湯〕凡有積滯,須辨虛實,況孩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論也。
白話文:
曾氏認為:小兒患積食之症,皆因餵養不節制,小兒吃了過多的生冷堅硬的東西,脾胃無法消化,積滯停留在中脘,外感風寒所致。或因夜間睡覺時沒有蓋好被子,導致頭疼、面黃、身熱、眼皮微腫、腹痛腹脹、足冷肚熱、喜歡睡覺、精神恍惚、食慾不振、或嘔吐或呃逆、口吐酸氣、大便酸臭,這是陳積所傷。如果發現積滯一兩天,先用百傷飲(外感)發表,然後用當歸散(潮熱)加水煎服,溫化積滯,再服用烏犀丸、六聖丸,以增強胃氣,使大便通暢,最後用勻氣散(疝)調補。
湯氏認為:凡有積滯,都要辨別虛實,況且小兒虛瘦、長短、黑白、南北古今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予今之法,實者,可服進食丸。虛而微白芨疳瘦者,宜服肥兒丸(即三因肥兒丸見腹脹條)。〔薛〕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後以白朮散或五味異功散和之,渴加乾葛,吐加半夏。下而熱不退,或作嘔作瀉,飲食不思,此脾胃俱傷也,用六君子湯。
白話文:
我現在的方法,如果是實熱的,可以服用進食丸。如果是虛寒而微有疳瘦的,應該服用肥兒丸(就是三因肥兒丸,見腹脹條目)。〔薛〕在剛開始患病元氣還沒有受到損傷的時候,或者腹脹疼痛,大小便困難的,先用白餅子或者木香檳榔丸來瀉下。瀉下之後用白朮散或者五味異功散來調和,口渴的再加些乾葛,嘔吐的再加些半夏。瀉下之後熱勢不退,或者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這是脾胃都受了傷,用六君子湯來治療。
手足指冷,喜飲熱湯,此脾胃虛寒也,前方加炮薑、木香。面色黃白,目無精光,脾肺俱虛也,用四君子加柴胡、升麻。腹痛泄利下垂,或小便不利者,用四逆散。發熱晡熱,或瀉未已,脾氣下陷也;潮熱口渴,大便不調,欲變疳證也;並用補中益氣湯,佐以肥兒丸。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
必以調脾為主,而以消導佐之。古人所謂養正積自除。正此意也。
白話文:
四肢手足冰冷,喜歡喝熱湯,這是脾胃虛寒引起的,在此方中可加上炮製過的生薑及木香。面色黃白,眼睛沒有精神,這是脾和肺都虛引起的,可用四君子湯加上柴胡及升麻。腹瀉肚子痛,或者小便不順暢,可用四逆散。發燒、下午更熱,或者腹瀉還沒停止,這是脾氣下陷引起的;潮熱口渴、大便不正常,即將轉變成疳證,同時使用補中益氣湯,並佐以肥兒丸。經文說:邪氣匯聚的地方,那裡的氣必定是虛弱的,邪氣留而不去,疾病就會因此成為實症。
《千金》,紫雙丸,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方。
白話文:
《千金方》,紫雙丸,治療小兒發熱、頭痛、食慾不振、腹脹。或者小腹絞痛,大小便不通暢。或者腹瀉多次,小兒沒有其他疾病,只是飲食過量,不知道節制,哺乳不規律。或者驚悸、寒熱。只要用此丸來治療,若沒有治癒,可以再次服用。小兒想要大便,是藥物發揮作用的徵兆,食慾減退,呼吸不暢,夜裡哭鬧,說明腹內不調,都應該服用此丸,不用其他藥物,多次使用效果神奇,是千金方。
(臣億等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瘥駛,病重當用之,方中並無赤丸,而此用硃砂者,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赤丸也。)
白話文:
(臣張億和梁等詳細閱讀了古籍中的例證,凡是說服用「紫丸」的,即《前變蒸篇》中的四味,那是紫丸。如果服用紫丸沒有效果,則改服「赤丸」。赤丸可以治療瀉痢,大病時纔可服用它。方劑中沒有赤丸,按本條所用的「硃砂」,藥力較紫丸更強,懷疑這就是赤丸。)
巴豆(去皮),蕤核仁(去皮。各十八銖),甘草(炙,五銖),牡蠣(火煆赤),黃蠟(各八銖),甘遂,硃砂(各二銖),麥門冬(去心,十銖)
白話文:
-
巴豆(去皮):18銖
-
蕤核仁(去皮):18銖
-
甘草(炙):5銖
-
牡蠣(火煆赤):8銖
-
黃蠟:8銖
-
甘遂:2銖
-
硃砂:2銖
-
麥門冬(去心):10銖
上八味,以湯熟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歲兒服如荏子一雙,一歲二歲兒服如半麻子一雙,三四歲者服如麻子二丸,五六歲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七歲八歲服如小豆二丸,九歲十歲微大於小豆二丸,常以雞鳴時服之。至日出時不下者,投粥飲數合即下。
白話文:
以上八味藥:
-
將巴豆用藥湯煮熟,研磨成粉,用新布將油脂過濾掉。
-
分別將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這四味藥搗碎成粉,並過篩。
-
將蕤核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然後加入其他藥粉中,再一起搗兩千杵。
-
如果藥粉太乾,無法搓成丸,可以加入少許蜂蜜來調和。
服用方法:
-
半歲大的嬰兒服用如荏子大小的一丸,一歲到兩歲的兒童服用如半個芝麻大小的一丸,三歲到四歲的兒童服用如芝麻大小的兩丸,五歲到六歲的兒童服用如芝麻大小的兩丸,七歲到八歲的兒童服用如小豆大小的兩丸,九歲到十歲的兒童服用比小豆稍大的兩丸。
-
藥丸要每天在雞鳴時服用。
-
如果服藥後到日出時還未排便,可以喝幾杯粥來幫助排便。
丸皆雙出也。下甚者,飲以冷粥即止。
〔茅先生〕,青金丹,小兒諸積病悉主之。
白話文:
丸藥都是成對服用。病情嚴重時,給患者喝冷粥就能停止症狀。
茅先生的青金丹,可以治療小兒各種積滯病症。
滑石(末),白丁香(羅過),天南星(各二錢匕),青黛(羅過,平錢滿挑二錢),輕粉(重二錢),水銀(秤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銅銚內熔化,便下水銀拌和勻,傾出於地,冷用),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個,無缺損者,井華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白話文:
滑石(研成粉末),白丁香(過濾出液體),天南星(各取二錢匕),青黛(過濾出液體,用秤子稱取平錢滿挑二錢),輕粉(取重二錢),水銀(秤取二錢,先在銅銚內將二錢的錫熔化,然後加入水銀並攪拌均勻,倒出到地上,待其冷卻後使用),川巴豆(去掉皮和心膜,取七十二個,要求完整無損,用井華水浸泡一夜,懸掛在當風處吹乾,研磨成粉末)。
上前件藥同拌合,用軟飯為丸,如小綠豆大。巴豆不出油。依形證用湯使下。傷寒後取積,淡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炙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看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灰火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鮓湯下。
白話文:
以上各種方劑的藥物混合均勻,用軟飯做成小丸,大小約為綠豆那樣大。巴豆不要用出油的。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選服以下湯劑:傷寒後留下積食,用清淡的蔥湯送服。去除疳蟲,用牛肉湯汁送服。驚風導致肚子緊硬,臉色青黑,用金銀花、薄荷、蔥煮湯送服。由於受傷,觀察肚子裡及腹部皮膚有無輕微發熱,發脹,晚上發燒,症狀似疳又不是疳,臉色青黃,眼色發黃,此為腹中存積,用皁角子二七粒,灰火煨過,再用水一碗煎至半碗,服下。有積食伴隨腹瀉,用魚鯹湯送服。
氣積炒蘹香湯下。凡下此藥,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量大小加減。下須是四更初下,至天明通下。積來盡時,可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下些小涎來,亦不妨。
萬靈丸,主小兒諸積,依形證用之。
白話文:
將炒過的蘹香放進藥湯中服下。服用此藥時,一歲孩童服用十四丸,三歲孩童服用十八丸,七歲孩童服用二十四丸,可以依據患兒的體型大小增減藥量。服用藥物須在凌晨四點初服用,至天亮時就會通便。當體內的積食完全排出後,可以根據患兒的體徵和症狀,服用藥物進行調理。在服用此藥之前,可能會先吐出一些小口水,這也無妨。
木香,黃連,蓬莪朮(各半分),陳橘皮,青橘皮(各去瓤,一分),檳榔(一錢半重者一枚)
白話文:
木香,黃連,蓬莪朮(各半錢),陳橘皮,青橘皮(各去瓤,一錢),檳榔(一枚,重量為一錢半)
上為末,每匕藥一錢,用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醋煮,巴豆一枚煮藥令巴豆紫色,用杏仁一枚去皮尖燈火上煆留性,二味都研,用醋麵糊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五丸七丸十丸,薄荷薑湯吞下。
〔錢乙〕,消積丸
白話文:
將上列藥材一起研成細末,每藥匙的藥量1錢,另外加入巴豆1粒,並將其內膜去除,放入醋中煮。巴豆要煮到變成紫色。另外再加入杏仁1粒, 去除杏仁皮後,用針或牙籤將杏仁的尖端刺穿,在火上燒過留有餘香。這兩種藥材都研磨成粉末,然後加醋和麵糊製成藥丸,大小約莫是綠豆大小。每次服用5粒至10粒藥丸,用薄荷薑湯送服。
丁香(九枚),縮砂仁(十二枚),烏梅肉(三個,焙),巴豆(二枚,去皮油心膜)
白話文:
-
丁香(九片)
-
縮砂仁(十二片)
-
烏梅肉(三個,烘烤過)
-
巴豆仁(二個,去掉外皮和油心膜)
上為細末,麵糊丸,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三二丸,溫水下,無時。
紫霜丸,消積聚。
巴豆(去油心膜),杏仁(去皮尖。各二十一個),代赭石(一錢,研細水飛)
白話文:
將材料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三歲以上的孩童每次服用三到五丸,三歲以下的則每次服用二到三丸,用溫水送服,不拘時間。
紫霜丸可以消除體內積聚的病氣。
所需材料包括:去油心膜的巴豆二十一個,去皮尖的杏仁二十一個,以及一錢經過研細並用水飛法制備的代赭石。
上為細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至十丸,煎皂角仁湯下,無時,兒小者減之。
白話文:
把藥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做成像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最多十丸,用煎過的皁角仁湯送服,隨時都可以服藥,小孩減量服用。
真珠丸,取小兒虛中,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治大小便澀滯,療腹脹,行滯氣。
白話文:
真珠丸,用於治療小兒虛弱、一切積聚、驚涎、宿食、乳癖,有效治療大小便澀滯,並能治療腹脹,行氣化滯。
木香,白丁香(真者),丁香(末),輕粉(各半錢,留少許為衣),白滑石(末,二錢),巴豆(十四粒,水浸一宿,研極膩)
白話文:
- 木香,白丁香(真品),丁香(末),輕粉(各半錢,留少許作為藥衣),白滑石(末,二錢),巴豆(十四粒,用水浸泡一夜,研磨至極細膩)。
上為末,研勻,濕紙裹,燒粟米飯丸麻子大。一歲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八丸。炮皂子煎湯放冷下。挾風熱難動者,先服涼藥一服。乳癖者,減丸數,隔日、臨臥一服。
消堅丸,消乳癖及下交奶,又治痰熱膈實,取積。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末,均勻混合,用濕紙包裹起來,燒粟米飯丸,每一丸的大小如同麻子。一歲服用一丸,八九歲以上至十五歲服用八丸。將皁子煎煮成湯汁,放涼後服用。如果夾雜著風熱,難以活動的人,先服用一劑清涼藥物。女性乳房有結塊的,應減少藥丸數量,隔天晚上睡前服用。
硇砂(末),巴豆霜,輕粉(各一錢),黃明膠(末,五錢),細墨(少許),水銀沙子(兩皂子大)
白話文:
硇砂(磨成粉末),巴豆霜,輕粉(各一錢),黃明膠(磨成粉末,五錢),細墨(少許),水銀沙子(兩顆皁子大)
上,同研細末,少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倒流水下,一歲兒服一丸,食後。
白餅子,治小兒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
滑石,輕粉,半夏(湯洗,焙乾),南星(各一錢,為末),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水一升煮,水盡為度)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成細末,稍微加入一些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同芝麻。用倒流水送服,一歲的嬰兒服用一丸,在飯後服用。
白餅子可以治療小兒腹部有積塊、不進食、只喝奶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滑石、輕粉、半夏(需先用水清洗再焙乾)、南星(每種各取一錢,研磨成末),以及巴豆(二十四粒,去掉皮膜,用一升水煮至水分完全蒸發)。
上研勻,巴豆後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如小綠豆大,捏作餅子。兒三歲以上三五餅,三歲以下一二餅,蔥白湯下,臨臥服。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磨均勻,之後加入巴豆,將所有藥材與糯米飯混合,製成小綠豆般大小的丸劑,捏成餅狀。三歲以上的孩子服用三到五個餅劑,三歲以下的孩子服用一到兩個餅劑。藥劑使用蔥白湯送服,在睡覺前服用。
〔張渙〕,萬靈丹,治小兒脾胃久不和,挾積,服溫熱藥皆不效,此藥神妙。
白話文:
〔張渙〕,萬靈丹,用於治療兒童脾胃虛弱且積食,服用溫熱藥物均無效時的病症,此藥非常靈驗。
肉桂,川黃連,蓬莪朮(各一兩),肉豆蔻仁,檳榔,陳橘皮(去白,焙乾),木香,丁香(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巴豆(去皮心膜),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並燈上燒灰存性。各二七個)
白話文:
肉桂、川黃連、蓬莪朮(各一兩)、肉豆蔻仁、檳榔、陳橘皮(去白,焙乾)、木香、丁香(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巴豆(去皮心膜)、杏仁(麩炒,去皮尖。二件並燈上燒灰存性。各二七個)
上件同再搗拌勻,滴水丸黍米大。每服,未周晬一粒,二三歲二粒,三四歲三粒,五七歲五粒,十歲以上七粒,用生薑湯放冷下,乳食後。久積或乳癖,並宜常服。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再次搗成粉末,加入水拌勻,做成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周歲以內餵一粒,二三歲時餵兩粒,三四歲餵三粒,五七歲餵五粒,十歲以上餵七粒。用生薑湯放涼後服用,在喝完奶之後。長期積食或奶癖,都適合經常服用。
剪紅丸,磨癖積,殺諸蟲,進飲食,神效。男女老幼皆可服。孕婦勿服。
白話文:
剪紅丸: 可以磨除癖積、殺死各種蟲子,增進食慾,效果很好。男女老少皆可服用,但孕婦不能服用。
乾漆(炒煙盡),紫芫花(醋拌,炒。各一錢),巴豆(七粒,去皮膜心,不去油),斑蝥(七枚,去頭足翅,炒,研時、塞兩鼻孔)
白話文:
乾漆(炒至無煙),紫芫花(用醋拌後炒。各一錢),巴豆(七粒,去掉外皮和內心,保留油分),斑蝥(七隻,去掉頭、腳和翅膀,炒過後研磨成粉,在使用時塞入兩個鼻孔)
上為丸,醋糊丸梧桐子大。用紅砂包,紅線縛定,剪下來每服一丸,同後藥服之。
白話文:
做成丸劑,用醋糊做丸劑,每個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用紅砂包裹,用紅線綁緊,剪下每劑一丸,與後面的藥一起服用。
聖餅子,雷丸,三稜(生),莪朮(生),百部(微炒。各半兩),貝母,檳榔,大黃(生。各一兩),使君子肉(四十九枚,半生半炒),牽牛(生半斤,取頭末三兩半)
白話文:
聖餅子、雷丸、三稜(生)、莪朮(生)、百部(微炒,各半兩),貝母、檳榔、大黃(生,各一兩),使君子肉(四十九枚,半生半炒),牽牛(生半斤,取頭末三兩半)。
為細末用,皂角十錠捶碎,山茵陳(一兩),苦楝根皮(二兩),水四五碗,砂鍋內慢火煎至一小碗,將前末搜為丸梧子大,日乾。小兒粟米大。每服二錢半重。各隨後證,改湯使引下,五更初服。忌葷腥生硬油膩物,此方與諸方甚異,毋忽。小兒齁䶎喘急咳嗽,桑白皮湯下。
白話文:
作為細微粒末使用,皁角十塊搗碎,山茵陳(一兩),苦楝根皮(二兩),水四五碗,在砂鍋中用小火煎煮至一小碗,將前述藥材混合研磨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在太陽出來前曬乾。幼童則做成粟米大小丸藥。每次服用二錢半重。依據各人的症狀,改變湯藥或引藥,以便順利服用,在凌晨服用。忌食辛辣生硬油膩的食物,此方與其他方劑有很大不同,不可忽視。幼童因乾咳而喘急時,可服用桑白皮湯。
取寸白蟲,煎石榴根湯下。腳氣腫不可行,木瓜湯或蜜水下。取蛔蟲苗蟲,沙糖水下。小兒一切諸證,蜜水或沙糖水下。酒痢酒積,百藥煎湯下。婦人血脈不行,淡醋紅花湯送下。婦人血蠱,蔥白湯下。腸風下血,煎山梔子湯下。大小便不通,淡醋湯下。食積氣塊諸證,用溫蜜水、溫茶湯下。
白話文:
-
用一寸長的蛔蟲,用石榴根湯煎服。
-
腳氣腫脹不能行走,可以用木瓜湯或蜂蜜水送服。
-
取蛔蟲苗,用糖水送服。
-
對於小兒的各種疾病,可以用蜂蜜水或糖水送服。
-
酒痢和酒積,可以用各種藥物煎湯送服。
-
婦人血脈不通,可以用淡醋紅花湯送服。
-
婦人血蠱,可以用蔥白湯送服。
-
腸風下血,可以用山梔子湯煎服。
-
大小便不通,可以用淡醋湯送服。
-
食積氣塊等症狀,可以用溫蜂蜜水或溫茶湯送服。
真方五色丸子,治小兒一切所傷,痰涎壅塞,胸膈不利,乳食不消,變生癖積,脅肋片硬,按之疼痛,及治一切急慢驚風發搐,痰涎壅塞。
白話文:
真方五色丸子: 是一種治療小兒各種外傷、痰涎壅塞、胸膈不通暢、乳食不消化、變生癖積、脅肋片硬、按壓疼痛,以及治療各種急慢性驚風發作、痰涎壅塞的藥方。
青丸子:青黛(別研),南星(薑製。各半兩),巴霜(半錢)
紅丸子:硃砂(水飛),半夏(薑製。各半兩),巴霜(半錢)
白話文:
青丸子:青黛(另外研磨),南星(用姜處理。各半兩),巴豆霜(半錢)
紅丸子:朱砂(用水飛法處理),半夏(用姜處理。各半兩),巴豆霜(半錢)
黃丸子:大黃(煨),鬱金(各半兩),巴霜(半錢)
白話文:
黃丸子:大黃(用火煨過的),鬱金(各半兩),巴霜(半錢)
白丸子:白附子(生),寒水石(煅。各半兩),巴霜(半錢)
白話文:
白丸子:
白附子(生研成末,二錢),寒水石(煅研成末,二錢),巴霜(半錢)。
黑丸子:五靈脂(炒),全蠍(炒。各半兩),巴霜(半錢)
白話文:
黑丸子:五靈脂(炒過),全蠍(炒過。各半兩),巴霜(半錢)
上前五色藥,各另研為細末,入巴霜半錢同勻,麵糊丸粟米大。一歲服五丸,乳汁送下,量大小加減。或薑湯下。急驚,金銀薄荷湯。慢驚,生薑全蠍湯。
白話文:
把前面提到的五種顏色的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加入半錢的巴豆霜,混合均勻。做成粟米大小的麵糊丸。一歲的兒童服五丸,用乳汁送服,可以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或者用薑湯送服。急性驚風,服用金銀薄荷湯。慢性驚風,服用生薑全蠍湯。
下積丸,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縮砂仁(二十枚),使君子肉(五枚),烏梅,巴豆肉(不去油。各三枚)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治酒食積,通用。
白話文:
下積丸,用來治療因乳食過量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脹滿、呼吸粗重及體溫升高,可能會出現腹瀉或嘔吐。
配方包括:丁香(二十粒)、縮砂仁(二十枚)、使君子肉(五枚)、烏梅(三枚)、巴豆肉(三枚,不去油)。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與軟飯混合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丸,以陳皮湯送服。
五珍丸,適用於飲酒和食物過量造成的積滯問題,是一種通用的治療方法。
青皮,乾薑(燒,存性),蓬朮,五靈脂(各一兩),巴豆肉(去半油,一錢)
白話文:
青皮、乾薑(燒焦後,保留藥性)、蓬朮、五靈脂(各一兩)、巴豆肉(去除一半的油,一錢)
上為細末,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局方》,進食丸,治乳食不化,心胸脹滿,疳積肚疼。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粳米飯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粒,用米湯送服。
《局方》中的進食丸,用來治療乳食不消化、心胸脹滿以及疳積引起的腹痛。
木香(炮),枳殼(去白,炒),當歸,代赭石(各五錢),硃砂(另研,三錢),巴豆(去油膜,一錢),麝香(另研,五分)
白話文:
-
木香(用火炮製過)5錢
-
枳殼(去白色,炒過)5錢
-
當歸5錢
-
代赭石(又稱赤石脂)5錢
-
硃砂(另外研磨成粉末)3錢
-
巴豆(去除油膜)1錢
-
麝香(另外研磨成粉末)5分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一歲二丸,量兒大小加減,米飲送下。
六聖丸(曾氏),治諸積和胃,大能主氣厚腸,消疳快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製成像黍米一樣大小的丸子。一歲的孩子服用兩丸,根據孩子的體型大小適當增減劑量,用米湯送服。
六聖丸(曾氏),能治療各種積食問題,調和胃部,非常能夠補氣增厚腸壁,消除疳積,使膈部舒暢。
莪朮(炮,銼),淨黃連,陳皮(去白),白薑(炮。各五錢),南木香(二錢半)
白話文:
莪朮(用火炮製,並銼成碎末),乾淨的黃連,陳皮(去除白色的內皮),乾薑(用火炮製,各五錢),南木香(二錢半)
上除木香不見火,餘四味銼焙,同木香為末,每一錢重,巴豆三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切,入乳缽細研,同前藥再研勻,醋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五更空心淡薑湯下。利三五行,勻氣散止補(方見疝)。常服助脾化積,進食消疳,臨睡以淨湯或湯酒下三粒及五粒。每次止丸藥末三錢,淨巴豆九粒為則,不可多合,久則味散。
白話文:
將木香去掉後研磨,其餘四種藥材研磨後與木香混合研末,每次取一錢,取巴豆三粒去殼膜心並保存油脂,切碎後放入研缽細研,與前三味藥一起研勻,用醋煮麵糊丸成麻仁大小。每次服用十五粒至二十五粒或三十五粒,於凌晨空腹時服下,並喝淡薑湯。該藥方可利三五行,且能行氣、散結、止痛和補益(方劑見疝氣)。日常服用可幫助脾胃運化積滯,促進食慾,消化積食,睡覺前用淨湯或湯酒送服三粒或五粒。每次配藥時只需三錢丸末和九粒淨巴豆,不可多配,因為放久了藥味會散掉。
烏犀丸(曾氏),主諸積滯,夾驚夾風,溫胃調脾,消進飲食,吐逆醋餿氣,面黃肌瘦,不拘孩兒生後歲月遠近,並宜可投。
白話文:
烏犀丸(曾氏),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積滯,夾雜驚嚇和風寒,溫暖胃部調理脾臟,促進飲食消化吸收,消除反胃酸腐氣體,改善面黃肌瘦的症狀。不論兒童出生後多少年,都可以服用。
烏犀(即皂角,銼三寸長皮,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盆蓋定,存性冷用,七錢),硫黃,白薑(各三錢半),陳皮(去白),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白話文:
-
烏犀(即皁角):取三寸長的皁角皮,在灰火中燒烤至冒青煙為止,取出後馬上用瓦盆蓋起來,保持性冷,備用,七錢。
-
硫黃:三錢半。
-
白薑:三錢半。
-
陳皮(去白):五錢。
-
川烏(炮去皮臍):五錢。
-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七十七粒。
上先研硫黃細,除巴豆外,餘四味同焙為末,卻薄切巴豆細研,同前五味藥末杵勻,用粳米飯包作一大粽子,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缽內爛杵,細布兜緊,絞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以藥末亭分同杵細軟,丸粟粒大。取諸積,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並用淡薑湯泡冷飯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治積吐有醋餿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入米醋少許,候溫,空心下。
白話文:
-
首先將硫磺研磨成細末,去除巴豆之外的四味藥材,一起烘炒成藥末,然後將巴豆切成薄片,研磨成細末,與之前五味藥末混合均勻,用粳米飯包成一個大糉子,放在小瓦瓶中盛水煮熟,等冷卻後取出,在沙缽中搗爛,用細布袋紮緊,擠出如稠糊狀的藥液,放在另一個容器中,將藥末分批加入藥液中,一起搗磨至細膩柔軟,丸成粟米粒大小的藥丸。
-
服用時,取適量藥丸,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用淡薑湯沖泡冷飯,取汁到小杯中,五更天剛亮時空腹服用,藥物會促進排便三到五次,服用後以勻氣散固攝止瀉。
-
治療積食嘔吐有酸臭氣,每次服用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加少許米醋,等溫熱後,空腹服用。
水晶丹(曾氏),治驚積、食積、蟲積,腹脹煩啼,心惡食減,面黃,並宜通利。此藥有頑積,驚重風緊,涎多熱極,乃可服,非常用之劑。及急驚後風痰未盡,免生癡疾,宜再投。
白話文:
水晶丹(曾氏)
主治:驚嚇導致的積滯、飲食積滯、蟲子引起的積滯,症狀包括腹脹煩躁啼哭、精神不振、食慾不振、面色發黃,宜通利大便。此藥適用於頑固積滯、驚嚇嚴重、風邪緊盛、流涎增多、熱極的癥狀,不適合作為常規用藥。在急性驚嚇後,風痰未盡,以避免產生癡呆疾病,宜再服用。
南星(銼作小塊,湯煮少時),半夏(湯泡去滑。各三錢),滑石(四錢),輕粉(五十帖),淨蕪荑(二百片),巴豆(五十粒,去殼,湯泡七次,又去心膜,作兩半,水煮少時,曬乾碎切)
白話文:
-
南星(將南星切成小塊,然後用湯煮一會)
-
半夏(用熱水浸泡半夏,以去除滑膩感。各三錢)
-
滑石(四錢)
-
輕粉(五十帖)
-
淨蕪荑(二百片)
-
巴豆(五十粒,去殼,用熱水浸泡七次,再去除內膜,切成兩半,然後用清水煮一會,曬乾後切碎)
上,前三味焙為末,拌和輕粉外,蕪荑、巴豆同碎切,在乳缽內細杵,入前藥末再拌勻,如烏犀丸內製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糯米湯泡蔥白,取汁小盞,五更初空心下,過三五行,進勻氣散調補。下風痰,淡薑湯空心服。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前面的三種藥材先焙炒成末,拌和輕粉,外加蕪荑、巴豆一同切碎,在乳缽裡細細研磨,再加入前面藥末拌勻,像烏犀丸一樣製成糊丸,每丸像麻仁一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到二十五丸或三十五丸,用糯米湯泡蔥白,取汁倒入小茶杯,在凌晨五點左右空腹服用,過了三到五天,再服用均氣散調補。如果是風痰,則用淡薑湯空腹服用。
《聚寶方》,聖餅子,取一切積及虛中積、下風涎藥,取病甚穩,全不搜攪。
白話文:
《聚寶方》,聖餅子,取一切積聚和虛空中積聚、沉降的涎藥,取病勢非常穩固,一點都不搜檢攪拌。
輕粉,粉霜(各四錢),石燕子(大者二枚,先為細末),延胡索(大者二十八個,為末)
白話文:
輕粉、爽身粉(各四錢),石燕子(大的兩片,先磨成細粉),延胡索(大的二十八粒,磨成粉末)
上四味同研勻,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仍放厚,陰乾。每服一餅,先用熟水浸軟,冷漿水調下,臨臥更深服,後急漱口。此藥只取積滯,並不損氣,更臨時加減。若下驚積,則每料更入硃砂、生龍腦各一錢重,小兒一餅作四服,或便捏成小餅子。
白話文:
將上面的四種藥同研勻,滴水和丸如大棋子大小,放厚一點,陰乾。每次服用一餅,先用熟水浸泡軟,再用冷漿水調下,在臨睡前服用,之後立即漱口。此藥只針對積滯,並不損傷元氣,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加減。如果要治療驚積,則每份藥材再加入硃砂、生龍腦各一錢重,小孩子的劑量減半,或者做成小餅子。
〔吉氏〕,追魂散,治果子傷積。
白丁香,輕粉,官桂(去粗皮。各三錢)
白話文:
吉氏的追魂散,用來治療因食用果子造成的消化不良。
配方包括:白丁香、輕粉、去粗皮的官桂,每種材料各三錢。
上為末。冷水調下半錢。睡時服,來日取下所傷物,用異功散煎紫蘇、木瓜湯調,三服,和氣。(異功散方見吐瀉。)
白話文:
將上藥打成粉末。用冷水調和,分半錢服下。睡覺時服用,第二天取出傷物,用異功散煎煮紫蘇、木瓜湯來調和服用,服用三次,就可以和解胃氣。 (異功散的方劑在吐瀉篇中有介紹)
沉香檳榔丸,和脾助胃,進食清神,寬胸快膈,順氣調中,悅顏色,壯筋骨,理面帶痿黃,肌膚瘦弱,過食生果停寒在裡,乳癖腹脹作疼,及吐利瘧腫瘥後,諸疳蟲積。
白話文:
沉香檳榔丸:
-
調理脾胃,幫助消化,使食物能充分吸收。
-
舒緩胸悶腹脹,促進氣血運行。
-
調理氣血,使氣血通暢。
-
使面色紅潤,看起來更健康。
-
增強筋骨力量。
-
治療各種面部皮膚病,如面黃肌瘦、肌膚瘦弱。
-
治療過食水果引起的寒氣停留在體內,引起乳房腫脹疼痛,以及吐瀉瘧疾腫瘤癒合後,體內積聚的各種蟲子。
沉香,檳榔,檀香,南木香,丁皮,三稜(炮,銼),神麯(炒),莪朮(炮),麥芽(洗,炒),厚朴(刮去粗皮,薑汁炙),蒼朮(米泔浸,銼,炒黃),使君肉(銼瓦上焙乾),青皮,陳皮(各去白),縮砂仁,益智仁,淨香附,枳殼(去穰,麩炒燥),良薑(制。各半兩),甘草(炙,一兩半)
白話文:
沉香、檳榔、檀香、南木香、丁香皮、三稜(炮製後,切碎)、神曲(炒製)、莪朮(炮製後)、麥芽(洗淨,炒製)、厚朴(颳去粗糙的外皮,用薑汁炙烤)、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切碎後炒至黃色)、使君肉(切碎後放在瓦片上烘乾)、青皮、陳皮(去除果瓤)、縮砂仁、益智仁、淨香附、枳殼(去除核,用麩子炒至乾燥)、良薑(用醋浸泡,然後去除醋汁)及甘草(炙烤,份量為其他藥材的1.5倍)。
上,除前五味不見火,餘十五味銼焙,仍同沉香等為末,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米湯無時送下。兒小不能吞嚥,煉蜜丸如芡實大,每以一丸至二丸溫湯化服。
《集驗》,蓬朮丸,治乳食不化,心腹脹滿,一切所傷。
白話文:
上等沉香,除前五味不用火之外,其餘十五味要先切碎烘乾,以沉香等藥材磨成粉末,再用麵糊和水煮成丸丸,每個丸的大小和麻仁差不多。每次服用 30 丸到 50 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沒有時辰限制。兒童如果不能吞嚥,可以將藥材製成蜜丸,大小和芡實差不多,每次服用一丸到二丸,用溫熱的水化開服用。
三稜,莪朮(並煨),淨陳皮,淨香附(炒),蘿蔔子(炒。各半兩),砂仁,淨青皮,淨枳殼(麩炒),胡黃連,蘆薈(各三錢),胡椒(二錢半)
上細末,糊丸黃米大。每三十丸加至四五十丸,溫米飲下,日三二服。忌生冷硬物。
白話文:
三稜、莪朮(都先烤過)、淨陳皮、淨香附(炒過)、蘿蔔子(炒過,各半兩)、砂仁、淨青皮、淨枳殼(用麩炒過)、胡黃連、蘆薈(各三錢)、胡椒(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