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2)
集之八·脾臟部(下) (32)
1. 乳積
其候但是吐下乳來有酸臭氣,因啼叫未已,遽與乳吃,停滯不化而得。茅先生先用丁香散(吐瀉)調胃,後下牛黃丸取下奶積,後下勻氣散(不乳食),常服健脾散(不乳食)即愈。
《聖惠》乳癖之候,面色青黃,發歇壯熱,吐乳多睡,口內生瘡,漸漸黃瘦,腹內結塊不散,由乳母食飲無常,醉飽過度,便即乳兒,或乳母偏臥一向,乳兒不能迴轉,兒亦睡著,乳滯偏於脅下,因茲結聚成塊而痛者是也。
《聖惠》,京三稜散,治乳癖結實,或有滯惡停積不化,令兒日漸羸瘦,面色痿黃,春夏多發,不欲乳食。
京三稜,川大黃(微炒),檳榔,鱉甲,赤茯苓(各半兩),枳殼(麩炒微黃,二錢半)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逐下惡物為度。
〔張渙〕,三稜散,治小兒乳癖結實不瘥。
京三稜(炮,銼),赤茯苓,當歸(洗,焙乾),鱉甲(醋炙黃,去裙。各一兩),枳殼(麩炒,去穰),木香,白朮(各半兩)
上搗羅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聖惠》,化癖丸,治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巴豆霜(半兩),膩粉,硃砂(各一錢,研),黃鷹糞(二錢半),硇砂,雄雀糞(各一字)
上件都研如粉,用糯米飯和丸,如黍米大。一歲兒每服空心煎皂莢仁湯下二丸。取下惡物為度。
丁香化癖散(丹溪),治乳癖。
白丁香,密陀僧,硫黃(以上各二錢),硇砂(五分),輕粉(少許)
上研細末。每一歲兒服五分,男病,女乳調,女病,男乳調。出下黑糞為度,後用通膈丸泄之。
二丁丸(見疳門疳熱條。)
青礞石丸,治證同前。
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土)
為末。米飯丸綠豆大,捻餅子。每服二十餅,溫水下。
《玉訣》,銀白散,生胃氣,取下後宜服此方。
人參,茯苓,甘草(炙),白朮(麥麵炒),白扁豆(去皮),藿香葉
上各等分,末,一錢,紫蘇湯調下。
〔張氏〕治小兒奶癖方
用芫花(一兩,醋浸,三日,淨洗),大黃(半兩)
為末,入蒜一斤,同藥末研爛勻,男左女右,用藥塗在乳母手心,熨擦癖上。如聞得患人口中出藥氣,即時取了,立效。
《董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極效方
紫河車(二兩),寒食麵(三兩)
上同為細末。每用一匙許,水調塗足心,病在左塗左,病在右塗右,塗於紅帛上縛之。良久,其病大便中下去,救人多矣,大便盡洗去。
《孔氏家傳》治小兒奶癖方
上,用密陀僧不拘多少,研極細,以大蒜自然汁調稠稀得所,塗於有奶脾處,據其大小周遍,又不可塗之太過,須臾,候兒口中有蒜氣息,即是藥透,子細以手揉之,覺奶脾似消及五六分,即用溫漿水洗去,切須量度,不可令消盡,恐藥毒損氣也,如未消,藥先干,即以溫水潤之。
《譚氏殊聖》治月里孩兒奶癖方
紫河車(草),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醋調,拍成餅子,如大錢大。如左畔有癖者,藥貼左畔腳心,用緋帛扎,干後見效,左右一般使藥。
白話文:
嬰兒如果吐奶或拉肚子,排泄物帶有酸臭味,通常是因為嬰兒哭鬧不停,大人就急著餵奶,導致奶水停留在腸胃無法消化。茅先生會先用丁香散(幫助吐和瀉)來調整腸胃,再用牛黃丸來去除積奶,接著用勻氣散(讓嬰兒願意喝奶)來改善,最後長期服用健脾散(讓嬰兒願意喝奶)就能痊癒。
《聖惠》提到,嬰兒若有乳癖,臉色會青黃,時常發熱,吐奶且嗜睡,口內長瘡,逐漸變得黃瘦,腹內有硬塊不消。這是因為乳母飲食不正常,暴飲暴食後馬上餵奶,或是乳母習慣側睡同一邊,導致嬰兒無法轉動身體,也跟著睡著,使奶水積滯在側腹下方,進而結成硬塊而疼痛。
《聖惠》記載的京三稜散,可以治療乳癖結塊,或是有食物積滯不化,導致嬰兒日益消瘦,面色萎黃,春夏時節容易發生,不願意喝奶。
京三稜散的成分有:京三稜、微炒過的川大黃、檳榔、鱉甲、赤茯苓(各半兩)、麩炒過的枳殼(二錢半)。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後分兩次服用,一天可服用三到四次,直到排出不好的東西為止。
〔張渙〕的三稜散,也是用來治療小兒乳癖結塊不癒的。
三稜散的成分有:炮製過的京三稜(切碎)、赤茯苓、洗過焙乾的當歸、醋炙過的鱉甲(去除邊緣。各一兩)、麩炒過的枳殼(去除果瓤)、木香、白朮(各半兩)。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七片,煎至剩下一半,去除藥渣後放溫,隨時給嬰兒服用。
《聖惠》記載的化癖丸,可以治療乳癖結塊,長期無法消化,其他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化癖丸的成分有:巴豆霜(半兩)、膩粉、硃砂(各一錢,磨成粉)、黃鷹糞(二錢半)、硇砂、雄雀糞(各一字)。將上述藥材都磨成粉末,用糯米飯揉成丸子,像黍米一樣大。一歲的嬰兒每次空腹服用二丸,用皂莢仁湯送服,直到排出不好的東西為止。
丁香化癖散(丹溪)是用來治療乳癖的。
丁香化癖散的成分有:白丁香、密陀僧、硫黃(以上各二錢)、硇砂(五分)、輕粉(少許)。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一歲的嬰兒每次服用五分,男嬰用女乳汁調服,女嬰用男乳汁調服。排出黑色糞便後,再用通膈丸來幫助排泄。
二丁丸,說明在疳門疳熱條裡面。
青礞石丸,功效和前面一樣。
青礞石丸的成分有:硫黃(三錢)、青礞石、五靈脂、鍋底黑(各一錢半)、白丁香(一錢,去除泥土)。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米飯揉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然後壓扁成餅狀。每次服用二十個餅子,用溫水送服。
《玉訣》提到的銀白散,可以幫助恢復腸胃功能,在服用其他藥物排出積滯後,適合服用此方。
銀白散的成分有:人參、茯苓、炙甘草、用麥麩炒過的白朮、去皮的白扁豆、藿香葉。將上述藥材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紫蘇湯調服。
〔張氏〕治療小兒奶癖的方子:
用芫花(一兩,用醋浸泡三天後洗淨),大黃(半兩)磨成粉末,加入一斤蒜頭一起搗爛均勻,男嬰塗在乳母左手心,女嬰塗在乳母右手心,然後用手心去熨擦嬰兒的乳癖部位。如果能聞到嬰兒口中有藥味,就表示藥效已到,立刻停止使用,效果很好。
《董氏家傳》治療小兒奶癖的極有效方子:
用紫河車(二兩),寒食麵(三兩)一起磨成細末。每次用一匙左右,用水調勻後塗在腳心,乳癖在左邊就塗左腳心,在右邊就塗右腳心,塗在紅布上綁好。過一段時間,病就會隨著大便排出,很多人因此得救,大便排完後要洗乾淨。
《孔氏家傳》治療小兒奶癖的方子:
用不拘量的密陀僧,磨成極細的粉末,用大蒜自然汁調成濃稠適中的糊狀,塗在有奶癖的地方,範圍要與奶癖大小相符,但不要塗太多。過一會兒,如果嬰兒口中有蒜味,就表示藥效滲透了,用手輕揉,感覺奶癖消退了五六成時,就用溫米湯洗乾淨,注意不要完全消退,以免藥性過強傷身。如果藥先乾了,就用溫水潤濕。
《譚氏殊聖》治療剛出生嬰兒奶癖的方子:
用紫河車(草),人參(等分)磨成粉末,用好醋調成糊狀,拍成錢幣大小的餅狀。如果奶癖在左邊,就將藥餅貼在左腳心,用紅布綁好,乾燥後就能見效,左右兩邊使用方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