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36)
集之二·肝臟部 (36)
1. 目睛瞤動
〔薛〕目者,肝之竅也,肝膽屬風木,二經兼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則風火內生,故目睛為之瞤動,經曰:曲直動搖。風之象也。宜用四物益其血,柴胡、山梔、清其肝,陰血內榮,則虛風自息矣。若因肝經血燥而自病者,用六味丸以滋其源。因肺金克肝木者,用瀉白散以平金邪。
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
白話文:
眼睛是肝臟的孔竅,肝和膽都屬於風木,這兩條經脈也兼有相火的性質。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血液不足,就會產生內部的風火,因此眼睛會不由自主地跳動,就像經書說的「曲直動搖」,這是風的徵象。應該用四物湯來補養血液,用柴胡、山梔來清理肝火,使陰血充足,虛風自然就會平息。如果是因為肝經血虛乾燥而引起的眼跳,可以用六味丸來滋養肝臟的根本。如果是因為肺金克制肝木引起的,可以用瀉白散來平息肺的邪氣。
如果眼眶跳動,這是因為肝木克制脾土的緣故,可以用抱龍丸。如果眼跳好轉後,仍然有驚悸失眠,或者睡覺時抽搐磨牙、眼睛跳動,這是因為血虛不能滋養筋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上茯苓、五味子。總之,病症的發生,有餘的是因為邪氣過盛,不足的是因為正氣虛弱。凡是病症的病氣過盛,都應該認為是不足,這種病症兼有肝脾的問題,多半是慢驚風的前兆。
2. 唇口蠕動
〔薛〕唇為脾之華,口乃脾之竅。又陽明之脈,環唇口而交人中,陽明胃也,是以脾胃虛者,多有此證,不獨病後而已。夫脾主涎,脾虛則不能收攝,多兼流涎,或誤認為痰,而用祛逐之藥,則津液益枯,不能滋養筋脈,遂致四肢抽搐,病勢愈甚,原其治法,與慢脾風相同,當用大補脾胃之藥加升麻、柴胡,切勿用青皮、龍膽草之類。
兼察其色,黃者脾弱也,青者肝勝也,青黃不澤,木來剋土也,青赤相兼,木火風熱也,黑為寒水反來侮土,白為氣虛亡陽,凡此,宜用六君子湯加小柴胡湯。若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或泄瀉嘔吐,面色痿黃,皆脾胃有傷也,宜用白木、黃耆、川芎、當歸、人參、陳皮、肉豆蔻、神麯、乾葛、白芍藥、黃連、炙甘草、白茯苓以補胃氣。若脾胃虛弱者用五味異功散,虛寒,加木香、炮姜。
若脾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升其陽。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以生津液。若肝木侮脾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以制肝補脾。
白話文:
嘴唇是脾臟精華所顯現的部位,嘴巴則是脾臟的孔竅。另外,陽明經的脈絡環繞著嘴唇和口腔,並在人中處交會,而陽明經對應的是胃,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常常會有嘴唇或口腔蠕動的現象,不只是生病後才會出現。
脾臟主管口水,脾虛時就無法收攝口水,常常會伴隨著流口水,有時會被誤認為是痰,而使用化痰的藥物,反而會使津液更加枯竭,無法滋養筋脈,進而導致四肢抽搐,病情更加嚴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和慢脾風的治療原則相同,應該使用大補脾胃的藥物,並加上升麻、柴胡,切忌使用青皮、龍膽草之類的藥物。
同時要觀察臉色,臉色偏黃代表脾氣虛弱,偏青代表肝氣過盛,臉色青黃且沒有光澤,代表肝木之氣來剋制脾土。臉色青赤交雜,代表肝火和風熱旺盛。臉色發黑,代表寒水反過來侵犯脾土。臉色蒼白,代表氣虛陽氣衰亡。遇到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小柴胡湯。如果出現四肢輕微抽搐,或是有時發熱有時畏寒,或是腹瀉嘔吐,臉色萎黃,這些都是脾胃受損的表現,適合使用白木、黃耆、川芎、當歸、人參、陳皮、肉豆蔻、神麯、乾葛、白芍藥、黃連、炙甘草、白茯苓等藥材來補養胃氣。如果脾胃虛弱,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如果體質虛寒,可以加入木香、炮姜。
如果脾氣下陷,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陽氣。如果口渴,可以使用七味白朮散來產生津液。如果是肝木之氣來侵犯脾土,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芍藥,來抑制肝氣並補養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