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6)
集之七·脾臟部(上) (16)
1. 疳積吐
《本事方》治小兒疳積,黃瘦吐食。
川烏(一錢),定粉(三錢),艾灰(二錢),龍骨(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龍眼核大,捏作餅子。每服一餅,米飲磨下。
白話文:
《本事方》這個方子是治療小孩子因為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會出現面黃肌瘦、吐奶或吐食物的情況。
藥方組成:川烏(一錢),定粉(三錢),艾草燒成的灰(二錢),龍骨(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水做成丸子,大小像龍眼核一樣,再把丸子捏成餅狀。每次服用一餅,用米湯磨開後服用。
2. 補虛安胃
六神湯,脾胃虛吐瀉,不進飲食。
黃耆,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藿香(各等分)
每服三四錢,薑棗煎服。
《和劑》觀音散(吐瀉)
人參散,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吃乳驚觸,致作驚胕之狀,令小兒外證面唇青白,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瀉候,青黃紫白兼凍子,或如鼻涕雞子清者,或乳食不化,並宜服之,常服開胃益乳食。
人參,白朮,茯苓,沉香,白芍藥,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密器收之。遇小兒有前項形證,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並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白話文:
補虛安胃
六神湯,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問題。
藥材包括:黃耆、扁豆、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藿香(每種藥材的份量相同)。
每次服用三到四錢的藥粉,用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出自《和劑局方》的觀音散(主要針對吐瀉)。
人參散,治療小兒因為臟腑虛寒,剛吃下奶或食物就吐出來,或是因為吃奶時受到驚嚇,導致出現類似驚嚇的症狀。這些症狀會讓小兒臉色蒼白、嘴唇青白、手腳心發熱、口中多清口水、嘔吐不止,或者出現腹瀉,大便可能呈現青色、黃色、紫色、白色,或者像果凍一樣,或者像鼻涕或雞蛋清一樣。也可能出現奶或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這些都可以服用人參散來治療,長期服用可以幫助開胃、增進食慾。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茯苓、沉香、白芍藥、甘草(每種藥材的份量都是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密封容器保存。當小兒出現上述症狀時,半歲的小兒服用一字(古代計量單位),二三歲的小兒服用半錢,大一點的小兒服用一錢。用紅棗米湯沖調服用,也可以用陳紫蘇湯沖調。如果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可以用丁香湯沖服,用陳皮湯效果更好。
3. 雜方
《經驗方》治小兒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裹,炮過,同搗為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七,瘥。
掌中金,治小兒吃物吃乳,即吐下水乳,不得飲食。
白豆蔻(十四個),甘草(一兩,半炙半生),砂仁(十四個)
上為末。逐旋安掌中與他干啖,牙兒,干糝口中亦可。
釀乳法,治初生嬰兒凡有胎熱證,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豬苓(去黑皮),赤茯苓,天花粉(各一兩半),乾生地黃(二兩),山茵陳(用葉),甘草(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捏去舊乳,卻服。
〔錢〕葉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熱。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面㿠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丹〕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亦可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肉、川椒。
白話文:
雜方
《經驗方》 治療小兒時常嘔吐,無法定時。用五倍子兩個,一個生的,一個熟的,甘草一把,用濕紙包好,烤過,一起搗成粉末。每次用米湯調服半錢七的份量,就會好。
《掌中金》 治療小兒吃東西或喝奶後,立刻吐出水和奶,無法進食。
用白豆蔻十四個,甘草一兩(一半烤過,一半生的),砂仁十四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少量放在手掌中,讓小孩直接吃,或是直接塗抹在牙齒上,也可以撒在口中。
《釀乳法》 治療初生嬰兒凡是有胎熱的症狀,應讓乳母服藥,不要追求快速見效。治療方法應該是讓乳母吃藥,使藥效通過乳汁傳給嬰兒,使其慢慢解熱,這樣最為穩妥。如果立刻用寒涼的藥物來攻治,必定會損傷脾胃,加上嘔吐,一定會變成大病。
用澤瀉二兩半,豬苓(去掉黑皮),赤茯苓,天花粉(各一兩半),乾生地黃(二兩),山茵陳(用葉),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加水一杯,煎煮至六分,飯後擠掉舊乳,再服藥。
〔錢〕 如果吐出泡沫、痰或是白綠色的水,都是因為胃虛寒。如果吐出濃稠的口水和血,都是因為肺熱。如果吐水不止,屬於心痛胃寒。如果吐水並且心痛,就是蟲痛。如果口中吐出泡沫水,之後必定會有蟲痛。如果臉色蒼白,沒有精神光彩,口中氣息寒冷,不想吃東西,吐水,應該用補脾益黃散來治療。〔丹〕 冬天吐蛔蟲,多半是因為胃虛寒而導致蟲子作怪而吐,可以用錢氏白朮散加上丁香兩粒。也可以用理中湯去掉甘草,加上烏梅肉和川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