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1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7)

1.

〔曾〕論瀉之原,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多用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煎服,並守中湯(本條)參苓白朮散(不乳食)、益中膏(本條)、沉香檳榔丸(不乳食)治之。

白話文:

曾氏論述瀉的根源,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等等的不同,下面分別說明。

冷瀉,大多是清澈的白色稀便,瀉下頻繁而量少,腹痛且腹中鳴叫,眉毛緊皺而眼睛呆滯,臉色蒼白,額頭有汗,多用沖和飲(治療慢驚)、當歸散(治療潮熱)合和,用水煎煮生薑後服用,另外還可用守中湯、參苓白朮散(不適合哺乳)、益中膏、沉香檳榔丸(不適合哺乳)來治療。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驚)或大順飲(吐),次以錢氏白朮散(渴)主之,香薷散(吐瀉)亦佳。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作瀉,面唇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子,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棗子煎服。

白話文:

  • 熱瀉:大便呈黃色,猶如倒吊的桶裡的水一樣,瀉過之後就停止,但過半日又會復發,伴有心煩口渴,小便黃少,吃奶一定會急促。先用五苓散(驚)或大順飲(吐),再用錢氏白朮散(渴)為主藥,香薷散(吐瀉)也很有效。

  •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又因生冷果食所傷,所以大便不聚而瀉,或者因乳母食用生冷肥膩之物,通過乳汁傳染給嬰兒,也能導致腹瀉。面脣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蛋,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再理積,然後固脾,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棗子煎服。

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吐),小者化癖丸(癖)、三稜散(宿食)、固脾和中散(吐瀉)、醒脾散(慢驚)。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以㕮咀五苓散(驚)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吐)、溫白湯調下香薷散(吐瀉),調中止瀉,錢氏白朮散(渴)、六和湯(吐瀉)亦好。

白話文:

理積,症狀較嚴重的用烏犀丸(吐)、症狀較輕的用化癖丸(癖)、三稜散(宿食)、固脾和中散(吐瀉)、醒脾散(慢驚)。水瀉,又叫做洞泄,是陰陽不調和,水穀不分,瀉出黃色水而小便少,番次多而沒有規律,多發生在夏秋之際,白天脫衣服納涼,夜晚失蓋受涼,冷熱交激,清濁混亂,或者由於母親感染熱症,乳汁有熱氣,就這樣哺乳,使嬰兒脾胃不調和,水穀混雜向下,用㕮咀五苓散(驚)加上薏苡仁、車前子、半夏,用生薑水煎煮服下,以糾正陰陽或者先用大順飲(吐)、溫白湯調下香薷散(吐瀉),調整疾病,使吐瀉停止,錢氏白朮散(渴)、六和湯(吐瀉)也不錯。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宿食)、烏犀丸(吐),續用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參苓白朮散(慢驚)、和中散(吐瀉)、香橘餅(本條)調理。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黏,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

白話文:

積瀉,是脾氣虛弱,乳食進入胃中,不能消化吸收,積滯日久,再受到冷食的傷害,傳導到大腸,遂成泄瀉,反覆不止,諸藥無效,這是因為積滯在脾胃,積滯既然未除,怎麼能痊癒,宜先去除積滯,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宿食)、烏犀丸(吐),續用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參苓白朮散(慢驚)、和中散(吐瀉)、香橘餅(本條)調理。驚瀉,糞便青綠如苔,稠厚若膠黏,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

先投五苓散(驚),次用三稜散(宿食),水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潮熱)、神麯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檳榔丸(不乳食),不驚丹(驚)調治。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㕮咀五苓散(驚)加黑牽牛,半生半炒,並薏苡仁、水、薑煎服。

白話文:

先服五苓散(驚嚇)、再服用三稜散(宿食),用生薑、倉米煎水服藥,或服用三解散(潮熱),將神曲、生薑煎成湯,再將藥粉加入湯中服用;並服用沉香檳榔丸(不吃乳食)、不驚丹(驚嚇)調治。風瀉,慢驚大病後會有此症,其大便稀、黃褐色,或夾雜不消化的乳食一起排出,這是脾虛所導致,或夾雜黑褐色的大便屬於腎虛,這是因為脾虛被腎水所剋制。若長期不進食,再有驚搐現象,應疏通腎水,去除脾風,再補脾,則可自行痊癒,避免復發。疏通腎水,將五苓散(驚嚇)的藥材磨碎,加入黑牽牛、一半生一半炒,連同薏苡仁、水、生薑煎服。

去脾風,瀉黃散(脾)。調脾氣,參苓白朮散(不乳食)。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和飲(慢驚)水蔥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潮熱)水煨薑煎服,及投勻氣散(疝)理中湯(吐瀉)。

白話文:

治療脾風(脾虛引起的風症):

  • 瀉黃散(一種中藥方劑,具有瀉黃、祛風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黃疸和腹瀉。

調理脾氣(脾胃虛弱):

  • 參苓白朮散(一種中藥方劑,具有健脾、補氣、生津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瀉等症狀。

治療臟寒瀉(寒邪侵襲臟腑引起的腹瀉):

  • 大便形狀像青竹色,不稀也不稠,或排出青水樣的大便。
  • 腹瀉之前會出現腹痛和腹鳴,大哭後腹瀉加重。
  • 多見於出生後三五個月內的嬰兒,周歲後症狀消失。
  • 病因可能是臍帶剪得太短,風寒從外部襲擊內部所致。

治療方法:

  • 先用沖和飲(一種治療小兒慢驚風的中藥方劑)水煮蔥白煎服,溫中解表。
  • 然後用當歸散(一種治療小兒潮熱的中藥方劑)水煮薑煎服,以及投勻氣散(一種治療小兒疝氣的中藥方劑)和理中湯(一種治療小兒吐瀉的中藥方劑)。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痿黃,肚脹腳弱,頭大項小,發稀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症癖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潮熱)加三稜、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吐)、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及化癖丸(癖)、蘆薈丸(疳)、沒石子丸(本條),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三稜散(宿食)、快膈湯(痞),自然痊愈。

白話文:

疳積引起的慢性腹瀉,症狀是面色萎黃、肚子脹大、腳骨虛弱、頭大脖子小、頭髮稀少且豎起、肌肉消瘦、不想飲食、白天怕冷晚上發熱,或肚子裡有硬塊,腹瀉後大便顏色不均勻,而且有特殊臭味,腹瀉不定時,有時一個月、半個月、十天,自己腹瀉自己停止,這種病症稱為疳積引起的慢性腹瀉。

首先用當歸散(有潮熱的)加上三稜、陳皮,用薑汁水煎服,然後用烏犀丸(可以催吐)、沉香檳榔丸(用於)不吃奶水)、化癖丸(治癖積)、蘆薈丸(治疳積)、沒石子丸(介紹如下),小孩子年紀較小的難以下丸藥,可以用三稜散(治宿食)、快膈湯(治痞積)治療,自然能夠痊癒。

若瀉或痢色青,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俱本條)與服,扶表救里,方進當歸散(潮熱)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吐瀉),清米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和脾胃去陰邪。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或腹瀉時,排泄物的顏色為青色,甚至淡黃色夾雜白色,症狀是寒氣多,熱氣少,這是陰邪戰勝陽氣的表現,這時應該服用守中湯、胃苓湯(全部在本條)一起服用,以扶助表氣,拯救裡氣,方可服用當歸散 (潮熱)加上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也適合和中調和,理中湯(嘔吐腹瀉)服用,清米飲空腹服用,可以溫暖脾臟,去除濕氣,益氣清神。症狀較嚴重的,理中湯內加入熟附子、水薑、棗子煎服,接著服用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可以調和脾胃,去除陰邪。

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肌瘦,煩躁不寧,宜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投,或服萬安飲(積熱)、四神丸。

《養生》治大小老虛之人不拘冷熱泄瀉。

白話文:

如果腹瀉或泄瀉,大便顏色青淡並且有泡沫,黃色黏稠,多為熱邪,少為寒邪,也會導致面色發黃、肌肉消瘦、煩躁不安,宜服用㕮咀五苓散,加入薏苡仁、車前子,用薑水煎煮服用,以祛散餘邪,仍可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入細末的五苓散,溫服,以退黃色,消散陽毒,再服用當歸散,用薑水和紅棗煎煮後服用,也可以服用萬安飲(用於治療積熱)或四神丸。

黃連(去須),白芍藥(並銼如豆),吳茱萸(各十兩)

白話文:

黃連(去掉須):10兩

白芍藥(切成豆子般大小):10兩

吳茱萸(各):10兩

上三味,釜內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或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綠豆、黃米大。小兒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並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

白話文:

將上面的三種藥材放入鍋中,用慢火炒到變成赤色,放涼後搗碎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煎煮到只剩下八九分,去渣,空腹飯前溫服,每天服用三四次,兒童酌情減量。或用將藥材浸泡在水中,蒸製成餅,丸成桐子大小。再丸成另一種藥丸,大小如綠豆或黃米。兒童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溫米飲下。如果做成散劑,可以用沸騰的湯或溫米湯調和服用,均可服用。患有腹瀉痢疾的人,如果不忌生冷魚肉、肥膩食物,就和不吃藥一樣。

一方,有木香,無芍藥,醋糊丸。

〔茅先生〕香連丸,治瀉利。

白話文:

一個方劑,含有木香,但沒有芍藥,用醋糊製成丸劑。

茅先生的香連丸,用來治療腹瀉。

木香,黃連(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肉豆蔻,訶子(炮去核。各半兩),阿膠(麵炒),硃砂(各一錢)

白話文:

木香、黃連(半兩茱萸,一同放於鍋內炒,炒至鍋內冒煙,取出,除去茱萸),肉豆蔻、訶子(烘焙去核。各半兩),阿膠(用麵粉炒),硃砂(各一錢)

上為細末。軟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乳香散,治一切瀉痢。

白話文:

將材料磨成細粉。用軟飯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到十四丸,用水送服。如果給小孩服用,需要將丸子壓碎。

乳香散可以治療各種腹瀉和痢疾。

乳香(二錢,用荷葉於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上,碗蓋,另研),肉豆蔻,白薑,甘草(炙),草果子(各一兩)

上細銼,用醋麵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去面為末,入乳香末拌勻。每服半錢、一錢,陳米飯飲調下。

白話文:

乳香(二錢,用荷葉包好,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乳香半融化,取出放在地上,蓋上碗,另行研磨),肉豆蔻,白薑,甘草(炒過的),草果子(每種藥材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