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8)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8)

1. 冷瀉

〔薛〕湯氏云: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穀不化而泄。錢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當用益黃散(脾)加減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煩渴,冷積瀉也,理中湯(吐瀉)主之。若口鼻吸風寒之氣,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湯,後用異功散。命門火衰,不能溫蒸中州之氣,故脾胃虛寒者,用益黃散及八味丸(腎)。

脾胃虛弱者,五味異功散(吐瀉)。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虛熱)。脾氣虛寒者,人參理中湯。寒水侮土者,益黃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並冷者,加木香、乾薑。治者審之。

《百問》云: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吐)、理中湯(吐瀉)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復丹(大科中暑)、不換金正氣散(吐瀉)皆可,觀音散(吐瀉)、銀白散,加減調治,乃平和之劑也。

守中湯,理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利,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桔梗(去蘆,銼、炒),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干、銼片、炒微黃色。各二兩),白姜(四錢,炮),甘草(六錢,炙)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㕮咀水煎亦可,或用薑棗。

沒石子丸,治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證面或青或白,唇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若有是候,當服。

沒石子,木香,黃連,當歸,青皮(各二錢半)

上五味,為末,阿魏一分,酒半盞浸化,入面少許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

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或五倍子湯下。

〔張渙〕川椒丸,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並黑子揀淨,慢火炒香熟為度),肉豆蔻(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粟煎湯,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當歸(洗、焙乾),川芎,人參(去蘆頭),肉桂,芍藥(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溫中丸,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方見吐瀉。)

(孔氏)治臟腑不調,大便青色。

白朮,人參,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丹溪〕云: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白話文:

冷瀉

湯姓醫者說:所謂冷瀉,是因為脾胃虛弱寒冷,水穀食物無法消化而導致的腹瀉。錢仲陽說:如果嬰幼兒無法吃奶,腹瀉呈現褐色,身體發冷,這是體內陽氣不足的表現,應該使用益黃散(主要針對脾臟)加以調整。如果大便呈現清白色,口不覺得煩渴,這是因為寒氣積聚造成的腹瀉,應該使用理中湯(針對嘔吐腹瀉)來治療。如果因為口鼻吸入風寒之氣,或脾胃吃了生冷的食物而造成的腹瀉,應該先用理中湯,再用異功散。若是命門火衰弱,無法溫暖脾胃之氣,導致脾胃虛寒,就應該使用益黃散和八味丸(主要針對腎臟)。

如果是脾胃虛弱,可以使用五味異功散(針對嘔吐腹瀉)。如果是脾氣下陷,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針對虛弱發熱)。如果是脾氣虛寒,應該使用人參理中湯。如果是寒氣侵犯脾胃,應該使用益黃散。如果是肝氣過盛影響脾臟,應該使用四君柴胡散。如果手腳冰冷,可以加入木香、乾薑。醫生在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這些情況。

《百問》這本書說:對於冷積造成的腹瀉,沒石子丸效果很好,人參散(針對嘔吐)、理中湯(針對嘔吐腹瀉)加以調整後服用效果更佳,再加入肉豆蔻就能止瀉。來復丹(主要治療中暑)、不換金正氣散(針對嘔吐腹瀉)都可以使用。觀音散(針對嘔吐腹瀉)、銀白散等,經過調整後服用,也是比較平和的藥方。

守中湯,主要調理春夏交替之際,因為陰濕之氣過重,傷害脾胃,導致腹痛腹瀉,長期不止,漸漸發展成手腳浮腫,食慾不振的情況。

藥材組成:桔梗(去除蘆頭,切碎炒過)、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去除粗皮,瀝乾切片炒至微黃色,各用二兩)、白薑(炮製過,四錢)、甘草(炙烤過,六錢)。

以上藥材,切碎烘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沸水沖泡後空腹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稍微煮一下後再服用,或加入生薑、紅棗一起煮。

沒石子丸,主要治療嬰兒先因為受寒而腹瀉,或出現紅痢、白痢等症狀,久而久之變化成各種不同顏色的腹瀉,並且不止一種情況。外表看起來臉色青或白,嘴唇和舌頭乾燥,手微微發冷,全身時冷時熱,肚子內刺痛哭鬧,睡臥不安,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就應該服用此藥。

藥材組成:沒石子,木香,黃連,當歸,青皮(各用二錢半)。

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加入阿魏一分,用半杯酒浸泡化開,再加入少許麵粉攪拌均勻,煮成糊狀,搓成如小米大小的藥丸。

一兩歲的嬰兒服用如椒目大小的藥丸,四五六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五十丸。如果腹瀉是紅痢,用甘草湯送服;如果腹瀉是白痢,用乾薑湯或五倍子湯送服。

〔張渙〕川椒丸,主要治療兒童夏天因為受濕寒侵襲,進入腸胃導致腹瀉不止的情況。

藥材組成:川椒(一兩,去除閉眼、兩個相連的,以及黑色的籽,挑選乾淨後,用小火炒香炒熟),肉豆蔻(半兩)。

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用粳米飯和成丸子,如黍米大小。每次服用十粒,用米湯送服。根據兒童的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粟煎湯,主要治療腸胃感受風寒,導致腹瀉不止,身體發熱的情況。

藥材組成:白朮(炮製過),當歸(洗淨烘乾),川芎,人參(去除蘆頭),肉桂,芍藥(各用一兩)。

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生薑三片,小米一小勺,煎煮至水剩下一半,小米煮熟,去除藥渣,放溫後服用。

溫中丸,主要治療胃寒導致的白色腹瀉,伴隨腹痛腸鳴。(此方劑在嘔吐腹瀉章節有詳細說明。)

(孔氏的方子)主要治療臟腑功能失調,導致大便呈現青色的情況。

藥材組成:白朮,人參,茯苓(各用一錢),甘草(炙烤過,半錢)。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煎煮至七分,溫服。

〔丹溪〕說:腹瀉呈現青色,也是因為體寒引起的,應該使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取等量,用蜂蜜水調服。田氏說:大便呈現青色,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內部的脾氣不和,應該使用白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