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19)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9)

1. 熱瀉

湯氏云: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濕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證,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能取效。此證當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朮散渴去木香用之,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服之殊驗也。

更用黃連丸(疳)等劑,亦佳。調中湯(痢)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又有挾熱瀉痢而小便秘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裡熱)治之,即止。薛氏云:右腮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脾)。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渴)。

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翕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吐瀉)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宿食)。乳母尤當忌厚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黃芩湯,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焙乾),地榆(炙),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木香(煨,半兩)

上為末。陳米飯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白話文:

湯醫師說:小兒熱瀉,大便會呈現黃色或紅色,有時帶有泡沫,這是因為體內有積滯,或是母親喜歡喝酒、吃燥熱的食物,或是嬰兒出生時受到濕熱的影響。醫生如果不明究理,只用豆蔻、訶子等藥來治療,就像用水澆在石頭上,無法見效。因為他們不了解病症,分辨不出寒熱的差異,用藥也不對症,怎麼可能治好病呢?

這種病症,應該以小便量少顏色赤紅、口乾煩躁作為判斷依據。治療上應該使用錢氏白朮散,將其中的木香去除,再搭配使用五苓散(如果驚嚇,可以去掉桂枝)。如果發熱嚴重,就用四逆散或大柴胡湯(兩種都是治療傷寒的方子,但要去掉大黃),療效顯著。

也可以用黃連丸(治療疳積)等藥方,效果也不錯。若要用調中湯(治療痢疾),要去掉大黃,加入黃連、枳殼。如果夾帶熱邪而腹瀉,屬於太陽和少陽合併的病症,導致腹瀉,就要用黃芩湯治療,如果還嘔吐,就加上半夏。另外,如果腹瀉夾帶熱邪,而且小便量少顏色赤紅,甚至排不出來,就用加減四順清涼飲(治療體內熱邪)來治療,很快就會停止腹瀉。

薛醫師說:如果右邊臉頰呈現紅色,又喜歡喝冷飲,這是胃經有實熱,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治療脾臟的病)。如果怕冷喜歡熱,這是胃經虛熱,可以用白朮散(治療口渴)來治療。

如果右邊臉頰和額頭都呈現紅色,這是心臟和脾臟都有熱,可以用瀉黃散加上炒黑的黃連。如果左邊臉頰和右邊臉頰都呈現紅色,這是肝火侵犯脾土,要用四君子湯(治療吐瀉)加上柴胡。如果小孩暴飲暴食,就用保和丸(治療消化不良的積食)。母親尤其要注意避免吃濃膩的食物,節制飲食。如果母親因為飲食停滯而導致小孩出現吐瀉等病症,應該治療母親。

總之,開始生病發熱,是邪氣強盛的表現,屬於實證。最後轉變成寒症,是正氣虛弱的表現,屬於虛證。久病發熱,是體內真寒而表面假熱。久瀉導致元氣虛弱,應該參考前面的證候來治療。

黃芩湯: 用於治療腹瀉,伴隨頭痛、胸悶、口苦、咽乾,或是時冷時熱,同時嘔吐,脈象呈現浮大而弦,或是合併發熱而腹瀉。

  • 黃芩(1兩半)、芍藥、甘草(炙,各1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取三錢,加上一顆紅棗,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如果嘔吐,就加入半夏1兩2錢半,並用生薑一起煎煮。

張渙清胃散: 用於治療夾帶熱邪的腹瀉。

  • 川楝子、黃柏(微炒)、當歸(洗淨焙乾)、地榆(炙)、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一錢,加水八分煎煮至四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在吃飯或吃奶前服用。

香連丸:

  • 黃連(用薑汁拌炒,2兩)、木香(煨過,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陳年米飯做成丸子,像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二十顆,用米湯送服,也可以搭配六一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