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19)
集之七·脾臟部(上) (19)
1. 熱瀉
湯氏云: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濕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證,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能取效。此證當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朮散渴去木香用之,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服之殊驗也。
白話文:
湯氏說:小兒熱瀉,大便黃而赤,或有泡沫,是因為臟腑中有積滯,或由於乳母好飲酒,或嗜食熱物,或出生後受寒濕蘊熱所致。醫生不明病情,只用豆蔻、訶子等藥物治療,就像用水澆石頭一樣,既不認識其證候,也不辨別其寒熱,用藥又不得法,怎麼能取得效果呢?此證應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證,治療方法應使用錢氏白朮散,去木香,加上五苓散(去除桂枝)也可以服用。如果熱勢很盛,則使用四逆散,大柴胡湯(均出自傷寒論)去除大黃,服用後會有顯著的療效。
更用黃連丸(疳)等劑,亦佳。調中湯(痢)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又有挾熱瀉痢而小便秘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裡熱)治之,即止。薛氏云:右腮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脾)。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渴)。
白話文:
另外使用黃連丸(治療疳病)的藥方,也很有效。調中湯(治療痢疾) 去掉大黃,加入黃連與枳殼。如果同時有熱證和瀉痢,太陽病與少陽病合病而導致腹瀉,服用黃芩湯,若有嘔吐則加入半夏。還有伴有熱證腹瀉痢疾,而小便便祕且赤色明顯者,使用加減四順清涼飲(治療裡熱) 來治療,可立即止瀉。薛氏說:右邊腮部顏色發紅,喝冷飲後會腹瀉,是胃經實熱引起的,服用瀉黃散(治療脾經實熱) 。怕冷怕熱,是胃經虛熱引起的,服用白朮散(治療口渴) 。
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翕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吐瀉)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宿食)。乳母尤當忌厚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白話文:
腮幫子及額頭全部發紅,這是心脾熱盛的表現,可以用瀉黃散加上炒黑的黃連來治療。
如果左臉頰和右臉頰都發紅,這是肝火侵犯脾土引起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減柴胡,並催吐或瀉下治療。
如果小孩突然受到哺乳食物的傷害,可以用保和丸治療(治消化不良)。哺乳的母親尤其要忌口,節制飲食,若哺乳母親飲食停滯而受到傷害,導致小孩出現吐瀉等症狀,應當治療母親的疾病。
總的來說,疾病剛開始發病時出現發熱,這是邪氣盛,也就是實證。疾病最終轉變為怕冷,這是正氣被奪,也就是虛證。長期患病而發熱,這是內部陰陽失調,真氣虛寒,而外部假性發熱的表現。長期腹瀉使元氣虛寒,應當根據上述證狀進行治療。
黃芩湯,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芍藥,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黃芩湯,可以治療腹瀉(下利)同時伴有頭痛,胸悶、口苦、咽乾等症狀,時而發熱(往來寒熱),而且嘔吐。脈象表現為浮大而弦硬,或僅有發熱而腹瀉的病症。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治挾熱泄利。
白話文:
上剉散。每次服用三錢,加一個大棗,一杯水,煎煮至七分熟,去除渣滓,溫熱服下。如果嘔吐,則加入半夏一兩二錢半,與生薑一起煎煮。
川楝子,黃柏(微焙炙),當歸(洗,焙乾),地榆(炙),黃連(去須炒。各半兩)
白話文:
川楝子、黃柏(稍微烤烘過)、當歸(清洗並烘乾)、地榆(烤過)、黃連(去除鬚毛並炒過,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木香(煨,半兩)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搗碎,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八分水煎煮至四分,去掉渣滓後溫服,在吃奶或進食前服用。
[香連丸]
黃連(用薑汁拌炒,二兩),木香(煨,半兩)
上為末。陳米飯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白話文:
磨成粉。用陳米飯做成綠豆般大小的丸子。一次服用二、三十粒米飲,也可以調節六一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