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20)
集之七·脾臟部(上) (20)
1. 傷食瀉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變蒸熱)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難止,亦不宜補,再傷又瀉,宜節飲食,當用進食丸(痞)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味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後異功散、四君子湯(俱吐瀉)調理,必取全安。
白話文:
湯氏說:凡是這樣的洩瀉,不能馬上用補藥。先用消食的藥,或者用紫霜丸(變蒸熱),吃到糞便積存物排盡了,然後就可以用補藥了。經典中說:食積瀉瀉得嚴重,要查明是由於疳病還是虛證,然後用補虛的藥。治療食積瀉可以使用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中湯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凡是因飲食不節造成的瀉,難以止瀉,也不宜用補藥,否則會造成再次損傷和瀉下,應該控制飲食,可以使用進食丸(痞)來瀉下積存的食物,然後使用錢氏加減益黃散,只用一種藥物補益,這纔是切要的治療方法。然後再用異功散、四君子湯(都有止吐瀉的作用)調理,一定要治到完全康復。
有腹中雷鳴下痢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樸散止之,白朮散以和氣調胃,調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丸、沉香煎、三稜丸(癖積)皆可服也。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胸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
白話文:
-
腹部有雷鳴般響聲,伴有腹瀉的,使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
如果是因受涼引起的腹瀉,使用香樸散止瀉。
-
白朮散可以調理胃氣,調中散、保安丸可以治療因飲食不節造成的腹瀉。
-
感應丸、沉香煎、三稜丸(癖積)都可以用於治療腹瀉。
-
東垣說:因飲食不節而引起的腹瀉,會有厭食的症狀。小兒腹瀉,是因飲食損傷脾胃,脾胃運作不正常,導致乳食不能消化而排出,如果出現噯氣有酸臭味、吞酸、胸膈脹滿、腹痛而且按壓後疼痛加重等症狀,即使腹瀉了,也是因為停滯在體內的物質還沒有消散,這時可以使用保和丸。
-
腹痛但按壓時不痛,說明乳食已經消化了,這時可以使用異功散。
脾氣傷而未復,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之物,及喜熱者,並加木香、乾薑。乳食已消,腹痛已止,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余有別證,當參各門。〔錢〕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
白話文:
脾氣受傷而尚未恢復,不思飲食的情況,可以使用六君子湯。而因受傷吃生冷食物,或是喜歡吃熱的食物,則再加入木香、乾薑。奶食已經消化,腹痛已經停止,但瀉肚子還沒停止的情況,表示脾失去上升的動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證狀,應該參考各個門類。〔錢〕黃承務的兒子兩歲,因為傷食而瀉肚子。眾多醫生都給予止瀉的藥,十幾天後,大便變成青白色,奶食不消化,身體發涼,而且還加上打嗝、昏睡,大家都認為情況很嚴重,於是叫來了錢。
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香橘餅,止積瀉傷冷。
白話文:
錢某人先服用了三劑益黃散和補肺散,三天後,他的體溫恢復且咳喘之症消失,然後以白餅子稍微通便。接著,他再服用了三劑益脾散,腹瀉的症狀就停止了。這是為什麼呢?
腹瀉是脾虛傷食所致,剛開始沒有服藥通便。腹瀉持續十天,上實(肺中有痰飲)下虛(脾胃虛弱),脾氣虛弱導致肺也虛弱,因為脾肺是母子關係。現在先補養脾胃,肺病症狀自然消退,所以體溫恢復正常,咳喘之症也消失了。之後再通便排出積滯的食物。
有人問道,為什麼不先通便再補養呢?回答說,大便呈青色,是臟腑虛寒。如果先通便,脾胃會更加虛弱。現在先實補脾胃,再通便,就不會虛弱了。之後再進一步補養,才能恢復健康。
木香,青皮(各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薑汁製),神麯,麥櫱(各半兩)
白話文:
木香一錢、青皮一錢、陳皮二錢半、厚朴(用薑汁製過的)半兩、神曲半兩、麥芽半兩。
上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
加減觀音散,止吐瀉,截虛風。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狀或餅狀。服用時以紫蘇和米湯調服。
加減觀音散可以止吐止瀉,還能截斷虛風。
黃耆,人參(各二錢五分),木香,甘草(炙),石蓮(去心),扁豆(炒),茯苓,白朮,全蠍,羌活(各一錢),防風,天麻(各二錢)
白話文:
黃耆、人參各二錢五分,木香、甘草(炙)、石蓮(去心)、扁豆(炒)、茯苓、白朮、全蠍、羌活各一錢,防風、天麻各二錢。
上銼散。薑棗煎。
調中散,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
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白話文:
上銼散。姜棗煎。
調中散,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這種情況下不適合立即進補,應該先使用消食藥物,或者用紫霜丸清除積滯,之後才能進行補益。
經典說:食瀉嚴重時,應當先處理疳積導致的虛弱,然後再進行補虛。良醫明白這些精妙的道理,就不必擔心疾病難以治癒。
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木香,乾薑(炮),藿香葉,香附子(炒,去毛),縮砂仁,甘草(炙),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調下。肚痛,白湯下。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白朮,木香,乾薑(炮製過),藿香葉,香附子(炒過,去毛),縮砂仁,甘草(炙製過),丁香(各等分)。
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是用於治療傷寒出汗之後,胃部不協調,心下感覺堅硬,肋骨下有積水,肚子裡有雷鳴般的聲音,腹瀉的症狀。
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兩半),乾薑(炮),黃連(各半兩),半夏(一兩一錢,湯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治小兒瀼瀉,傷食瀉。
白話文:
-
黃芩:甘草(煨製),人參(各一兩半)
-
乾薑(炮製),黃連(各半兩)
-
半夏(一兩一錢,用湯浸泡)
香附子(淨),砂仁(各一兩),白薑(炮),青皮(去穰),陳皮(去白),三稜(炮),莪朮(炮),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香附子(去雜質),砂仁(各一兩),白薑(乾後用火炮製),青皮(去果肉),陳皮(去白色內囊),三稜(炮製),莪朮(炮製),甘草(炙後。各半兩)
上為末,麥櫱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下,食前溫服。
杏霜丸,治小兒食積作瀉、並痢證。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麥芽粉調成糊狀製成丸劑,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三丸,用白開水送服,在飯前溫熱服用。
杏霜丸,用於治療小兒因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及痢疾症狀。
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巴豆(一兩,去殼油,炒焦,卻入杏仁、同炒),黃蠟(二兩,酒煮、綿濾),百草霜(炒、為末,二兩,用油六錢,炒勻)
白話文:
-
杏仁(三兩,去殼尖端,以麩皮炒熟)
-
巴豆(一兩,去殼、去油,炒焦,然後加入杏仁中,一起炒)
-
黃蠟(二兩,用酒煮沸,過濾出綿狀物)
-
百草霜(炒成粉末,二兩,加入六錢油,炒至均勻)
上,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綠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薑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餘服,效驗如神。
白話文:
將杏仁、巴豆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加入草霜,使其均勻混合,並加入融化的蠟,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丸劑。對於赤痢,先服甘草湯;對於白痢,先服生薑湯,服用三四劑之後,對於腹脹的症狀,服用十餘劑即可見效,效果非常顯著。
《醫局》開胃丸,治小兒腑臟怯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白話文:
《醫局》開胃丸,適用於治療小兒臟腑虛弱、因受風寒而引起的腹脅脹滿、腸鳴泄瀉,大便有時青色有時白色,乳食不消化的症狀;也可以治療因臟腑虛寒而引起的夜啼和因胎寒導致的腹痛。
木香,蓬莪朮,白朮,人參(去蘆頭),當歸(銼,微炒。各半兩),麝香(細研),白芍藥(各一分)
白話文:
木香、蓬莪朮、白朮、人參(去除蘆頭)、當歸(切碎,微炒,各半兩),麝香(研磨成細粉)、白芍藥(各一份)
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並乳食前服。
白話文:
把以上的藥物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然後將藥粉浸泡在湯中,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新生兒腹痛夜啼時,可以服用五丸,在哺乳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