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4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42)

1. 水腫

〔演山〕腫脹二證,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證候多喘,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錢〕腫病,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

白話文:

〔演山〕腫脹這兩種症狀,是由於身體虛弱又有積滯造成的,久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日積月累逐漸發生變化,症狀多為喘息,要根據病情輕重、盛衰、表裡等情況來確定治療方案,先鞏固身體的根本,再治療表面的症狀,這樣才能痊癒。〔錢〕腫病是腎熱傳給膀胱,熱盛反逆侵犯脾胃,脾虛不能控制腎水,反而被腎水剋制,脾臟跟著腎水流動,脾臟主掌四肢,所以流走而全身面部都腫脹。如果加上喘息,病情就更嚴重。為什麼呢?腎水過盛而剋制脾土,反過來又剋制心火,心火又剋制肺,肺被心火剋制,所以喘息。

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令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侵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白話文:

有人問道,心臟刑剋肺臟,肺臟本來就比較虛弱了,怎麼還會喘鳴呢?

中醫師回答說,造成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1. 第一種情況是肺大喘,這是五臟逆亂引起的。

  2. 第二種情況是腎水水氣往上走,侵犯到肺臟,導致大喘,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治療。

曾氏治法,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沖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得臥,為心水。

白話文:

曾氏的治病方法,追根溯源,標本兼治。腎臟是元氣之源,滋生水液;肺臟主導呼吸,化生金屬。腎臟是根本,肺臟是標本,都屬於陰性,容易積聚水液。腎臟是胃的關鍵,關鍵不通暢,樞機不運轉,水液不能運行,滲透到脈絡皮膚,就會出現浮腫。應該查明內外成因,再進行治療。小孩的話,憑脈象來確定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證,短氣不能平臥,是心水。

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閉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

白話文:

兩側腰部緊痛,是肝水病。大便稀軟不成形,是肺水病。四肢痠痛沉重,是脾水病。腰痛,腳冷,是腎水病。口苦咽乾,是膽水病。適時虛弱,適時健壯,是大腸水病。腹脹,四肢消瘦,是膀胱水病。小便不通暢,是胃水病。小腹急促脹滿,是小腸水病。然而脈浮者為風為虛,脈沉伏者為水病,脈沉則脈絡虛,脈伏則小便不通,這就是正水病,脾脈虛大,多患有脾臟腫大,久拖不治,就變成水腫了。

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制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赤白痢)疏解,次醒脾散(慢驚)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然此證,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

白話文:

脾臟屬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經常受到濕氣的侵襲,濕氣容易損傷脾臟,血液轉化為水,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水分,水分就不能正常運行,積蓄在皮膚上,所以就會出現浮腫。患病初期,早上眼皮浮腫,到了下午稍微消退,可以用羌活散(赤白痢)疏通解開,接下來用醒脾散(慢驚)為主藥,期間服用南星腹皮散。如果脾功能虛弱,則用燥熱的藥物,如草果、縮砂之類。雖然這種症狀,在夏季和秋冬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但是春天則不然,因為春季水勢泛濫,加上肝木旺盛而脾土受克,不能控制水分,所以難以治療,病情時好時壞,需要慢慢調養才能見到效果。

若脾熱而困,又以熱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蓋手足背與臍凸,即脾之外候。

白話文:

如果因為脾胃有熱,而用熱藥來燥化,雖然火能生土,也可以戰勝水,但是如果燥化太過,脾胃無法承受火熱,那麼熱氣就會更加嚴重,導致不吃飯,出現發燒口渴的症狀。醫生如果再繼續使用燥性藥物,就會導致臉色轉為浮腫,脾胃敗壞,手腳背部都腫脹。手腳背和臍凸是脾胃的外部表現。

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曰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只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傷寒)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蔥煎服。夏以五苓散(驚)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

白話文:

如果有人沒有經過詳細診斷,就急著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腫脹,那麼在瀉下之後,腫脹可能會消退,然後就說這是瀉藥的功勞。然而,他們不知道脾臟在瀉下之後會變得更加虛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腫脹就會像以前一樣復發。世人只知道瀉下腫脹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卻不知道「十次補益,不要一次瀉下」的道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根據四時節氣使用藥物來解表、通利小便。

春天,可以用七寶散(治療傷寒)加上麻黃、桂枝、赤茯苓,用薑和蔥煮水煎服。夏天,可以用五苓散(治療驚風)加上麻黃、車前子、薏苡仁。

秋以清肺飲(嗽)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沖和飲(傷寒)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並用水薑蔥煎,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香陸胃苓丸、赤蒼飲頓服,自然獲安。蓋《內經》云: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小便),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

白話文:

秋天的咳嗽症狀,可在清肺散的基礎上,加上羌活、細辛、商陸。冬天的傷寒症狀,可沖服沖和飲,其中要加入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種藥方,都用水薑蔥煎服,然後再服用滋潤救脾導水湯劑,以促進排泄,這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此外,還可以服用香砂胃苓丸、赤蒼飲,以緩解症狀。

《內經》中說:發汗,以清除體內的邪氣;利小便,以排出體內的水分;平復體內的陰陽平衡,以達到健康狀態。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有初中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咳嗽),次以三白散為治,餘證,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湧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泄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驚癰鶴膝)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復。

白話文:

從初中開始就覺得有痰液,咳嗽氣喘,小便不通暢,這正是肺和腎臟的問題。首先服用解表散來緩解咳嗽的症狀,然後用三白散來治療。其他的症狀比較輕的,可以用商陸丸來治療。所以經上說:症狀比較重的,就用湧吐的方法來治療。症狀比較輕的,就用滲泄的方法來治療。凡是得這種病的,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不能用猛烈的藥物來治療,企圖快速見效,以免虛脫。如果痊癒後再次感染外來的風寒,導致滿面虛浮,可以用排風湯(驚癰鶴膝)來治療,並繼續服用之前的救脾湯,避免病情反復。

飲食之忌,惟鹽醬齏鮓濕面,皆味鹹能溢水者,並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者三月,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白話文:

飲食上應忌諱的,只有鹽、醬油、齏(醃製食品)、鹹菜、濕面,這些都是味道鹹、能滲水流出來的東西,以及其他生冷帶毒的食物,也都應該避免食用。如果是嚴重的病症,需要半年才能治癒,如果是輕微的,則需要三個月。只有脾胃恢復平衡,腫脹消退,氣血充實了,才能在飲食中逐漸加入少量的鹽,這樣疾病纔不會再復發。因此,劉氏說:「治療腫病不容易,養護身體更難。」在忌諱的食物方面,一定要詳細審慎。如果有長久不消的腫脹,服用下浚川丸就會有效。

南星腹皮散,主腫疾欲愈未愈之間,脾胃虛慢,氣促痰喘,腹脹胸滿,飲減,精神困,小便不利,面色痿黃。

白話文:

南星腹皮散,主治腫疾在將要癒合卻又沒有完全癒合的時候,脾胃虛弱遲緩,呼吸短促、痰多喘氣,腹部脹滿、胸部憋悶,食慾不振、精神睏倦,小便不利,面色痿黃。

南星(制,一兩),大腹皮(淨洗,焙乾),生薑皮,陳皮(去白),青皮(去白),桑白皮(銼炒),甘草,扁豆(炒,去殼。各半兩)

白話文:

南星(先以水洗淨,然後用一斤的酒泡服,已去毒性者,一兩),大腹皮(將皮刮淨,洗淨,焙乾,半兩),生薑皮(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青皮(去白,半兩),桑白皮(切碎,再炒,半兩),甘草(半兩),扁豆(炒熟,去殼。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香陸胃苓丸,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和薑兩片一起煎煮至七分滿,隨時可以溫熱服用。

香陸胃苓丸用來治療長期不愈的腫脹疾病,這種藥能夠強健脾臟並促進水分代謝,多服會有效果。

丁香(去梗),商陸,赤小豆,陳皮(去白),甘草(炙。各二兩),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干、銼片,炒微黃色),澤瀉(去粗皮。各二兩半),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白朮(各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

白話文:

丁香(去除花梗)、商陸、赤小豆、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炙用。各二兩)、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宿,去除粗皮、濾乾、切片,炒至微黃色)、澤瀉(去除粗皮。各二兩半)、赤茯苓(去皮)、豬苓(去皮)、白朮(各一兩半)、肉桂(去除粗皮,一兩)、厚朴(去除粗皮,用生薑汁炙烤至香熟,二兩)

上,除丁香、肉桂不過火,余藥銼焙,同二味為末,用面微炒,水浸透煮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谷大吞服之,粒數、引子,並如前法。

白話文:

  1. 丁香和肉桂不要用火炒過,其他藥材都要切碎焙乾,和丁香、肉桂一起磨成粉末。

  2. 將粉末與麵粉一起微炒,然後用水浸泡至透,煮成糊狀,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

  3. 每服30-50粒或77粒,空腹時溫開水送服。

  4. 對於兒童,可以將丸劑做成粟米大小,讓他們吞服。

  5. 丸劑的數量和引子,都按照上述方法。

赤蒼飲,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咳嗽有痰及腫,嘗服神效。加草果仁炮過,水薑棗煎投。

白話文:

赤蒼飲,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邪引起的臉色浮黃,或全身浮腫,食慾減退,氣機不暢,小便赤紅,腹部脹大,咳嗽有痰,以及腫脹等症狀。服用後有明顯療效。

加入炮製過的草果仁,與水、生薑和紅棗一起煎煮服用。

赤茯苓(去皮),蒼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濾干、銼片,炒微黃。各一兩半),枳殼(制,一兩),藿香(和根),半夏(湯煮透,銼焙乾),淨香附,紫蘇(和梗),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香熟),陳皮(去白。各七錢半),甘草(炙,一兩二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白話文:

赤色茯苓(去皮),蒼朮(去粗皮,用米泔水浸泡一夜,過濾乾燥,切片,炒至微黃。各一兩半),枳殼(制過,一兩),藿香(連根),半夏(用湯煮熟,切碎,烘乾),淨香附,紫蘇(連梗),厚朴(去粗皮,用薑汁炙烤至香熟),陳皮(去白。各七錢半),甘草(炙過,一兩二錢)

三白散,解初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白話文:

三白散,可以治療中晚期的腫脹疾病,四肢的皮膚囊腫浮腫,大小便不利,都是因為膀胱內蘊熱,風濕相互交加所引起的。

白牽牛(半生半炒,杵碎),桑白皮(銼、炒),白朮,木通(去皮節),陳皮(去白),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白牽牛(生的一半、炒的一半,搗碎)、桑白皮(銼碎、炒)、白朮、木通(去除皮和節)、陳皮(去除白色的果肉)、甘草(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服。

商陸丸,治水腫小便不通,勿拘遠近。

商陸(一兩),淨黃連(半兩)

上焙,為末,薑汁煮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溫紫蘇熟水空心下,或溫蔥湯。

浚川丸,治水腫及單腹滿脹,氣促食減,遍身面浮。

白話文:

服用時,每次取二錢藥粉,加一盞水煎至七分滿,不限時間服用。

商陸丸,用於治療水腫和小便不暢,無論病程長短。

成分:商陸(一兩),淨黃連(半兩)。 制法:將上述藥材焙乾後研成細末,用生薑汁調和面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三十到五十丸,用溫熱的紫蘇水空腹送服,或者用溫蔥湯送服。

浚川丸,適用於治療水腫以及腹部脹滿、呼吸急促、食慾減退、全身及面部浮腫等症狀。

大戟,芫花(醋炒),沉香,檀香,南木香,檳榔,蓬莪朮,大腹皮(洗,焙乾),桑白皮(銼炒。各半兩),黑白牽牛(曬研、取生末,一兩),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白話文:

大戟:有大毒,須慎用。

芫花:醋炒後使用。

沉香、檀香、南木香、檳榔、蓬莪朮、大腹皮(洗淨,焙乾)、桑白皮(切碎炒過,各半兩)。

黑白牽牛(曬乾研磨,取生藥粉,一兩)。

巴豆(去掉外殼和內膜,保留油脂,三十五粒)。

上,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丸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餘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加牽牛末和勻,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杵勻,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蔥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

白話文:

除牽牛子和巴豆外,前一個藥丸的成分包括沉香、檀香、木香和檳榔,不要加熱。其他五種成分烘乾後,與沉香等成分一起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牽牛子粉末均勻混合。將巴豆切碎,在乳缽內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與之前的藥物粉末一起研磨均勻。用煮好的麵糊丸劑,大小約麻仁。每次服用 17 粒,用濃鬱的煎蔥湯等待溫熱,然後在黎明前空腹服用。

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證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白話文:

如果水腫沒有完全消除,那就停藥一天,減少到每天服用13丸,之後再減少到9丸,最後減少到7丸,湯劑的服用方法與之前一樣。症狀好轉後就停止服用,仍服用南星腹皮散。如果只有腹部腫脹得厲害,還能吃東西,精力也很好的人,可以加甘遂末同丸服用,以取得療效。但要忌諱有甘草的藥餌,因為會起相反的作用。

演山翁治法,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食毒氣腫(腹肚腎蠱脹急),傷寒虛氣入腹腫,瀉痢虛氣入腹腫,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

白話文:

演山翁治病的方法:

  1. 由於受濕而腫脹(腳、手、臉、腹部虛浮腫脹)。

  2. 由於食物中毒而腫脹(肚子、腎臟脹痛)。

  3. 由於傷寒而虛氣入腹而腫脹。

  4. 由於腹瀉而虛氣入腹而腫脹。

這四種疾病的病因不同,但都是由虛弱引起的。

受濕:是指脾胃受到濕冷之邪,久而化不掉,導致氣浮,四肢、頭面都腫脹。

食毒氣:是指脾胃受到寒積之邪的傷害,毒氣滯留在胃脘,導致虛氣入腹成為腫脹。

傷寒:是指由於瀉下太早,乘虛入腹成為腫脹。

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無減半乾薑,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復矣。

白話文:

腹瀉日久,脾氣也虛弱,所以導致浮腫。上面應當使胃氣調和,臟腑充實,才能消除浮腫,先服四味理中湯,不要減少半量乾薑,加入白朮、桑白皮一同煎服。傷寒引起的虛腫,再加入枳實。有喘氣的,加入淡豆豉。腹瀉引起的虛腫,服用正氣調胃湯。胃氣既壯,用救生丹利之,浮腫就會消退。再調理補益臟腑,用觀音散,就能恢復正常。

氣虛腫(亦名氣蠱)、血虛腫(亦名血蠱)、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症傷得之,飢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

白話文:

氣虛腫(又名氣蠱)、血虛腫(又名血蠱)、榮衛俱虛腫(又名氣血蠱),是小兒常見的急症,前人對此病的認識較少,但腫脹的發生,都是由於榮衛之氣不順暢,臟腑怯弱,導致氣血阻塞於三焦,流注到全身各處,表裡俱虛,邪正相錯,所以才導致腫脹。四大浮腫,腹部膨滿,多是由於飲食不潔、飲食不節、身體受傷、飢飽不均所致,積累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這種疾病。

病由虛得,或則妄亂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盛,是謂壞證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與塌其氣),明者調之(正榮衛也),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白話文:

疾病是由於虛弱引起的,或由於亂下藥,導致虛上加虛,病根無法去除,疾病越來越嚴重,這是病危的徵候。聰明的醫生會感到害怕而不敢下藥,庸醫卻魯莽地採用攻伐的治療方法。兩種醫生不同,治療起來確實很難。聰明的醫生會慎重考慮,好醫生會仔細診斷,有疑惑的醫生會暫緩治療(懷疑病情嚴重,不宜攻下,只暫時瀉其氣),明智的醫生會進行調理(調和榮衛)。先調和榮衛的順暢,然後服用分氣飲劑以散去瘀滯,這樣疾病就會痊癒了。

榮衛飲子,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榮衛飲子》是一種調整和補養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甚至喘急的飲劑,適用於此類症狀的嬰孩服用。

川當歸,熟乾地黃(淨洗),人參,白茯苓,川芎,白朮,甘草(炙),白芍藥,枳殼(炒、別制),黃耆(蜜炙),陳皮

上件等分,㕮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白話文:

  • 川當歸:又名當歸、土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熟乾地黃:又名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涼血止血、益精養髓的功效。

  •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

  • 白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尿消腫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風止痙的功效。

  •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化痰止瀉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 白芍藥:具有養血調經、緩中止痛、涼血散鬱的功效。

  • 炒枳殼:具有理氣健胃、化痰消滯、寬中下氣的功效。

  • 蜜炙黃耆:具有補氣益中、健脾益胃、益氣固表的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醒脾開胃的功效。

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礙,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並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

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均,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白話文:

評論說:血溫熱在脈中流動,稱為榮;氣順暢調和在經絡中運行,稱為衛,所以榮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陰陽互相安然,循環不止,從幼兒到成人,不離開呼吸,沒有絲毫阻礙,脈搏條理和順,氣也就通順。呼吸之間,脈搏不應停止,氣有違逆阻滯,流注於經絡,隱藏於臟腑,百病都由此而開始,這個方劑非常好,即使幼兒也可以服用,以壯其根本,使血榮氣衛,順暢且和諧,腑寒臟虛,溫暖且強壯。

分氣飲子,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白話文:

分氣飲子:用於治療小兒身體腫脹,呼吸困難、急促,連坐或躺著都會感到不適,四肢浮腫,飲食會嘔吐,精神睏倦愛睡覺。

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甘草(炙),陳橘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穰、切,炒),川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

白話文:

五味子:具有補腎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虛勞、盜汗、口渴等症。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

白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泄瀉、脾胃虛弱等症。

甘草(炙):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

陳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

桑白皮:具有清肺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痰多等症。

草果(去殼):具有溫中止痛、散寒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冷痛、泄瀉等症。

大腹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泄瀉、水腫等症。

枳殼(去穰、切,炒):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消化不良、咳嗽痰多等症。

川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

紫蘇:具有發汗解表、理氣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氣喘等症。

蘇子:具有理氣寬中、降逆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

半夏曲: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惡心嘔吐等症。

上,等分,㕮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兼八味理中丸煎服。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白話文:

上藥,按照等分比例,然後研碎。每次服用二大錢匙,加水一小杯,生薑二小片,半個棗子,煎煮到剩下一半,去掉渣滓,隨時服用。另外,再服用八味理中丸煎劑。以上藥物,適宜用救生丹來通利腸胃。

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幹,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也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即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白話文:

古語有云:清爽和渾濁不混淆,邪氣和純正不交雜,上焦接受了清涼之氣,下部感受溫暖之氣,氣滯就會減少升降,血虛就會多流注,即使是嬰兒的脈搏,在呼吸之間,也應徐徐應指,不違背規律的,也如同成年人一樣運行,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差異。然而,如果氣血停滯,脈搏就會出現遲緩或急促,如果過多或不足,就會產生疾病。善於治療的人,會幫助鬱結之氣疏通,逆行之氣順暢,停滯之氣流通,滯留之氣下降,調理之法,首先應該讓氣順暢,一般來說,嬰兒氣順就容易治療,這裡的分氣,與分水穀之分不同,聰明的人要明白這一點。

大效神功救生丹,治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腹脹急,沖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由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白話文:

「大效神功救生丹」是一種中藥,用於治療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腹脹急、沖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祕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於小兒積聚、瘀滯已久,導致榮衛不順造成的。因此,使用「大效神功救生丹」可以起到推去邪氣,改善榮衛運行,緩解症狀的作用。

雄黃(另研),硃砂(各一分),巴豆(二十一粒,去殼),乾薑(二錢)

白話文:

雄黃(另研)、硃砂(各一錢),巴豆(二十一粒,去殼),乾薑(二錢)

上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搜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並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白話文:

將米醋一碗倒入鍋中,加入巴豆、生薑,一起煮至醋乾。將生薑取出,丟棄不用。將巴豆榨出油,和雄黃、硃砂一起研磨均勻,加入適量的雪花膏,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一歲的人服用三顆藥丸,用少量的酒浸泡赤芍藥,一起服用。

薛氏治法,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胕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

白話文:

根據薛氏的醫治方法,經典上說:至陰是指腎水,少陰是指冬天脈象,其本源在於腎,其末端在於肺,都是水液積聚。又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閉合不利,所以水液聚集,水液因而從其類聚,在上下流溢到皮膚,所以雙腿腫脹、腹部增大,並且以上出現喘息、喘不過氣且不能躺著的症狀,標本皆病。

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氾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咳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

白話文:

丹溪說:只有腎虛不能運行水分,脾虛不能制約水分,脾胃相合,脾胃又是飲食的水穀之海,因為虛弱而不能轉化,因此使腎水氾濫,反過來可能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受到阻塞,經絡壅塞,水分滲透到皮膚,充滿肌肉而發腫。症狀表現為:上下眼瞼微腫,肢體沉重,氣喘咳嗽、心悸、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膚薄而光澤,用手按壓後形成坑洞,手舉起來後,立即就恢復原狀。

古方有十種論證,又有濕氣、毒氣、傷寒後、瀉痢後、氣血虛者之五種,及疳氣、症積、鎖肚、胸膈作膨、蛔、氣虛、冷積者之七脹,亦當詳之。其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痢後者,脾氣虛也。

白話文:

古方有十種論證,另有濕氣、毒氣、傷寒症狀後、瀉痢症狀後、氣血虛弱者等五種論證,以及疳氣、症積、鎖肚、胸膈發炎、蛔蟲、氣虛、冷積等七種脹氣,也應該詳加探討。受到濕氣的人,是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都會腫脹。吃了有毒的東西,是脾臟受到損傷,毒素積累在胃裡。傷寒症狀後立即腹瀉的人,是邪氣趁虛而侵入。瀉痢症狀後的人,是脾氣虛弱。

皆宜先調胃氣,吹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裡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裡也,宜下之。腰以上腫,宜利小便,腰以下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

白話文:

所有腫脹疾病都應該先調理脾胃之氣,吹法可以治療水腫。關於七種脹病,都是由血氣不足、臟腑虛弱、表裡俱虛、邪正相混亂所致,以至於四肢浮腫、腹肚膨脹,應該先調理榮衛之氣,分別陰陽,治療方法應該補益中氣、祛除濕氣、利尿。凡是身體有熱的,水濕在體表,可以用發汗法治療。身體沒有熱的,水濕在體內,可以下法治療。腰部以上腫脹,應該利尿;腰部以下腫脹,應該發汗,這是仲景的治療方法。

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證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

白話文:

如果全身都腫脹,煩躁口渴,小便又紅又澀,大便祕結,這是陽水;全身都腫脹,不口渴,大便溏瀉,小便清澈通暢,這是陰水;陽水症狀合併陽症的,脈搏一定浮而數;陰水症狀合併陰症的,脈搏一定沉而緩;氣好像陷下,應使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果腹部脹氣,少加木香調節。如果早晨寬鬆,晚上急促,這是陰虛,早晨服用四物湯,加黨參、白朮,晚上服用加減腎氣丸。

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者,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金匱》加減腎氣丸

白話文:

如果早上病症嚴重、傍晚症狀減輕,屬於陽氣虛弱,早上服用六君子湯,晚上服用加減腎氣丸。如果早上和晚上症狀都嚴重,陰陽皆虛弱,服用八珍湯為主。如果真的陽氣虛弱,早上服用八味地黃丸,晚上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肚子脹滿,四肢腫脹,手腳冰冷,飲食難以消化,或大便腹瀉,呼吸時氣息寒冷,這是真的陽氣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正常運作,而水液氾濫,緊急服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只有調理補益脾土,才能讓更多人活下來。

熟地黃(八兩),乾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白茯苓,牡丹皮(各三兩),肉桂,附子(炮),車前子(炒),牛膝(酒微炒。各一兩)

白話文:

熟地黃(400公克),乾山藥、山茱萸(各200公克),澤瀉、白茯苓、牡丹皮(各150公克),肉桂、附子(炮製過)、車前子(炒過的)、牛膝(以米酒稍微炒過。各50公克)

上,各另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丹〕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

山梔(炒),桑皮(炒。各一錢),黃芩(二錢半),白朮,蘇梗(各一錢半)

上㕮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湯〕,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陳皮,蘿蔔子,甘草(炙。各半兩),木香(炮,七分)

上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又方

白話文:

【丸劑】 將白文舉兒五歲時的病症,描述為全身及臉部浮腫、尿頻。此處提供的是以下配方:

  • 山梔子(炒):一錢
  • 桑皮(炒):一錢
  • 黃芩:二錢半
  • 白術:一錢半
  • 蘇梗:一錢半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以米糊調和成丸狀,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約三十到四十丸,空腹時於餐前,以白開水送服。

【湯劑】 這是一個用於消除腫脹、調理氣機的方子:

  • 赤小豆:半兩
  • 陳皮:半兩
  • 蘿蔔子:半兩
  • 甘草(炙):半兩
  • 木香(炮):七分

以上藥物研磨成粗粉,以薑棗煎煮後服用,根據症狀大小適量調整。

【另一個方子】 這是一個未完全提供的方子,具體內容未能完整獲取。

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炒),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

上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

白話文:

  • 白朮(炒):炒過的蒼朮,具有健脾、利水、燥濕等功效。

  • 木香(炮):炮製過的木香,具有理氣、止痛、散寒等功效。

  • 甘草(炙):炙過的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等功效。

  • 茴香(炒):炒過的茴香,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等功效。

  • 青皮(各半兩):青皮,即橘皮的青色外皮,具有理氣、化痰、燥濕等功效。

  • 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三十粒巴豆,去除外膜,與青皮一起炒,炒好後將巴豆去除不用。巴豆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但本方中使用巴豆主要是為了增強通便效果,炒後去除巴豆,可以避免巴豆的毒性。

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

白話文:

使用錢氏益黃散,加入木香,去掉丁香,加入蘿蔔子,去掉訶子,研磨成粉末,根據情況增減用量,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