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1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七·脾臟部(上) (12)

1.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乾嘔而無物,宜香薷飲。〔薛〕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厚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瞤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

白話文:

在炎炎的夏日或秋日,小孩子容易出現「熱吐」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吐出黃色的黏液、額頭發熱、手腳心發熱、小便量減少或顏色發紅。這種情況通常是胃部熱氣過盛導致的,也可能是因為吃了太多甘甜燥熱的食物,或母親的飲食過於油膩,導致胃熱積滯。

如果孩子出現「乾嘔」的症狀,也就是沒有吐出任何東西,只是不斷乾嘔,這也可能是熱吐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香薷飲」來治療。

薛氏認為,小兒「熱吐」多是因多食甜膩、火爆食物或母親飲食膏粱厚味所致。胃經積熱或夏季暑熱內伏於胃 могут вызвать эту болезнь. Если у ребенка судороги, лихорадка и жажда, это значит, что жар повредил энергию желудка. В этом случае сначала используют порошок «сян жу», а затем отвар «чжу жу».

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錢氏〕玉露散(方見吐瀉)

白話文:

如果嘔吐物是乳黃色的,而且無法消化吸收,這是胃經有熱引起的,先用瀉黃散治療,然後再用人參安胃散。如果嘔吐物是酸臭的,這是乳食停留在胃腸道內引起的,使用保和丸治療。如果嘔吐物不消化,這是胃氣虛弱引起的,使用異功散治療。如果嘔吐,吃得少,腹部疼痛想按壓,這是脾氣虛弱引起的,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治療。所有的症狀,都應該檢查手指的溫度,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的用瀉黃散治療,寒的用理中湯治療,不熱不寒的,用異功散來調理。

香薷散,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轉筋拘急,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白話文:

香薷散,用於治療寒熱證狀不適,飲食失調,或是由於外感風寒暑邪所引起的上吐下瀉、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肌肉痙攣、疼痛嘔吐、四肢冰冷等症狀。

香薷(一兩),茯苓,白扁豆(炒),厚朴(薑汁製。各五錢)

白話文:

香薷(6公克),茯苓(3公克),白扁豆(炒過)(3公克),厚朴(用薑汁製成)(3公克)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湯,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水煎煮後,加入半杯冷酒服用,立即見效。

竹茹湯,用於治療胃受到邪熱影響,出現心煩、喜歡冷飲、持續嘔吐的症狀。

葛根(七錢半),半夏(炮,半兩),甘草(炙,三錢)

上,每服一二錢,入竹茹棗許大,薑水煎取清汁,微冷,細細服。加茯苓三錢尤妙。

白話文:

葛根(7錢半),半夏(炮製過的,半兩),甘草(炙過的,3錢)

〔錢氏〕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轉過度者,宜服。

白話文:

錢氏藿香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有發熱,面部發紅,嘔吐,咳嗽,還有食物轉化的過快的人,宜服用。

麥門冬(去心,焙),半夏曲(炒),甘草(炙。各半兩),藿香(一兩用葉),石膏(半兩)

白話文:

麥門冬(去掉心,用火焙過),半夏曲(炒過),甘草(烤過。各半兩),藿香(一兩,用葉子),石膏(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本事》麥門冬散,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冬,半夏,人參,茯苓(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湯氏〕清膈飲子,治小兒伏暑嘔吐。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到一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滿,飯前溫熱服用。

麥門冬散可以治療小兒嘔吐且脈象數而有熱的症狀。配方包括麥門冬、半夏、人參、茯苓(各二錢)以及甘草(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和三片薑一起煎煮至五分滿,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每日可服用兩到三次。

清膈飲子用於治療小兒因伏暑引起的嘔吐。

香薷,淡竹葉(各一兩),白茯苓,人參,半夏,檀香,甘草(炙。各半兩),白粳米(一合)

上㕮咀。薑煎,溫服。大小加減。

《聖惠》麥門冬散,治嘔吐不止,心神煩熱。

白話文:

香薷、淡竹葉(各 30 克),白茯苓、人參、半夏、檀香、甘草(炙。各 15 克),白粳米(60 克)

麥門冬(焙),淡竹茹(各半兩),甘草(炙),人參,茅根,陳皮(去白、焙,各一分)

白話文:

  • 麥門冬(焙):培過的山藥

  • 淡竹茹(各半兩):半兩的淡竹茹

  • 甘草(炙):炙過的甘草

  • 人參:人參

  • 茅根:茅草的根部

  • 陳皮(去白、焙,各一分):去除白色部分並培過的陳皮,用量為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薑少許,煎五分,稍熱頻服。量大小加減。

治嘔吐心煩熱,蘆根粥

生蘆根(二兩),粟米(一合)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薑蜜少許食。

白話文:

將蘆根和粟米用水兩大盞煎煮至一半,去掉渣滓後,放入米做成粥,加入少量的姜和蜜食用。

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杯水,加入少許姜,煎煮到五分量,稍微熱一點時頻繁服用。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

用於治療嘔吐、心煩熱的症狀。

大順飲,解冒暑毒煩渴,吐瀉腹痛,發熱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黃少,口乾汗多。

白話文:

順飲,可以解除暑熱引起的毒氣煩渴,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神昏迷,或流鼻血、吐血,以及大腸下血,小便黃色而少,口乾多汗等證狀。

細面(二十兩),生薑(十六兩),赤茯苓(去皮),粉草(各五兩)

白話文:

  • 細面(20 兩):這是指研磨成細粉的小麥麵粉。

  • 生薑(16 兩):這是指新鮮的生薑根。

  • 赤茯苓(去皮):這是指茯苓的根莖,已經去掉了外皮。

  • 粉草(各 5 兩):這是指粉草的根莖。

上,先以生薑方切如綠豆樣,石缽內杵爛,入面再杵勻,攤作薄片,烈日中曝乾,赤茯苓、粉草二味細銼,同前薑面片或曬或焙,合研為末。每服二錢,新汲井水,無時調服。或溫熟湯。

白話文:

首先將生薑切成綠豆大小,在石缽中搗碎,加入麵粉並搗勻,攤成薄片,放在烈日下曬乾。將赤茯苓和粉草兩味藥材切碎,與生薑片一起曬乾或烘乾,然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 2 錢,用新汲取的井水送服,沒有時間限制。也可以用溫熱的湯送服。

綠豆飲,解誤服劑熱之毒,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對證藥劑。

白話文:

綠豆湯,可以解除誤服熱性藥物的中毒,煩躁悶亂,或者嘔吐,或者口渴難耐,應該先喝綠豆湯,然後再服用對症藥物。

綠豆粉(一兩),淨黃連,乾葛,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綠豆粉(60公克),黃連,葛根,甘草(各30公克)

上,除綠豆粉外,餘三味共為細末,入乳缽同綠豆粉杵勻。每服半錢至一錢,溫豉湯調服。

白話文:

除了綠豆粉之外,把其餘三種藥材打成細粉,放在乳缽與綠豆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半錢至一錢,用溫豉湯送服。

益元散,治熱吐面赤氣粗,小水短少,傷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薑汁調,燈心湯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濟生》竹茹湯,治熱吐,口渴煩躁。

橘紅,乾葛,甘草,麥門冬,竹茹,生薑

上,水煎服。熱甚者,加薑連。

白話文:

益元散,適用於治療因熱引起的嘔吐、面色紅赤、呼吸急促、小便量少等症狀,特別是對於因暑熱導致的嘔吐效果更佳。

配方為滑石六錢、甘草一錢。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後,用生薑汁調和,配合燈心湯服用。如果嘔吐嚴重,可以用井花水送服。

《濟生》竹茹湯,適用於治療伴有口渴煩躁症狀的熱性嘔吐。

配方包括橘紅、乾葛根、甘草、麥門冬、竹茹以及生薑。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飲用。若熱症特別嚴重時,可額外加入姜黃連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