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22)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22)

1. 口瘡

天竺黃,鬱金(無,山梔仁代),茯神(去皮根),甘草(四味各半兩),硼砂,牙硝,白芷,川芎,殭蠶(去絲),枳殼(麩炒微黃。各二錢半),硃砂(水飛,二錢),麝香(一字),蟬殼(十五枚,洗,去泥土嘴足)

上,除硼砂、牙硝、硃砂、麝香四味,乳缽細杵,餘九味、焙乾為末,同入乳缽內,再杵勻。每服半錢或一錢,溫薄荷湯無時調服。或麥門冬湯。

地黃膏,治口內舌上生瘡作痛,飲食難進,晝夜煩啼。

山梔仁,綠豆粉(各一兩半),粉草(六錢)

上,或曬或焙,為末,用生地黃爛杵取汁一兩半,好蜜一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銚中水煮成膏,稠糊相似,候冷,亭分入前藥末,同在乳缽內再杵勻,丸芡實大。每以一丸至二丸,麥門冬熟水無時化服。兒大者每用一丸,納口內含化,或以新汲水調點舌上。

回陽散(吐瀉),黑錫丹(大科頭痛),參苓白朮散(不能食),調元散(解顱)

〔薛〕諸疳口瘡,因乳哺失節,或母食膏粱積熱,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其證,口舌齒齦如生瘡狀,若發熱作渴飲冷,額間色赤,左寸脈洪數者,此屬心經,先用導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黃丸滋腎水。若寒熱作渴,左頰青赤,左關脈弦洪者,屬肝經,先用柴胡梔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黃丸生肝血。

若兩腮黃赤,牙齦腐爛,大便酸臭,右關脈洪數,按之則緩者,屬脾經,用四味肥兒丸治脾火,以五味異功散補脾氣。若發熱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脈洪數,按之澀者,屬肺經,先用清肺飲治肺火,用五味異功散補脾胃。若發熱作渴,兩頦黧色,左尺脈數者,屬腎經不足,先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次用補中益氣湯以生肺氣。

又有走馬疳者,因病後脾胃氣血傷損,虛火上炎,或痘疹餘毒上攻,其患甚速,急用銅碌散、大蕪荑湯,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腮腫,重則牙齦蝕露,頰腮透爛。若飲食不入,喘促痰甚,此脾胃虛而肺氣敗也。頰腮赤腐,不知痛者,此胃氣虛甚而肉死也。並不治。

經云:手少陰之經通於舌,足太陰之經通於口,因心脾二經有熱,則口舌生瘡也。當察面圖部位,分經絡虛實而藥之。若元氣無虧,暴病口生白屑或重舌者,用亂髮纏指,蘸井花水揩之,或刺出毒血,以柳花散敷之,上若腫脹或有泡者,並令刺破,敷前散,或以青黛搽之,刺後又生,又刺。若唇吻坼裂者,用當歸膏調柳花散敷之。

若元氣虧損,或服寒涼之藥,或兼作嘔少食者,此虛熱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若泄瀉作渴者,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若腹痛惡寒者,脾胃虛寒也,用六君、薑、桂。若因母食酒面煎爆者,用清胃散。若因母飲食勞役者,用補中益氣湯。肝脾血虛者,用加味逍遙散。

白話文:

[口瘡]

粉末藥方:

將天竺黃、鬱金(若無,可用山梔仁代替)、茯神(去除根部外皮)、甘草,這四種藥材各取半兩,另外準備硼砂、牙硝、白芷、川芎、殭蠶(去除絲)、枳殼(用麩炒至微黃),這六種藥材各取二錢半,以及硃砂(用水飛法處理過)二錢、麝香少許(一字)、蟬蛻(洗淨,去除泥土、嘴和腳)十五枚。

除了硼砂、牙硝、硃砂和麝香這四味藥材,將剩下的九味藥材用乳缽仔細搗碎,然後將這九味藥材烘乾磨成粉末,接著將硼砂、牙硝、硃砂、麝香也加入乳缽中,再次搗均勻。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溫熱的薄荷湯在任何時間調服,或者用麥門冬湯送服。

地黃膏:

這個藥膏是用來治療口內或舌頭上生瘡疼痛,導致難以進食、白天晚上都煩躁哭鬧的情況。

準備山梔仁、綠豆粉各一兩半,粉草六錢。

將上述藥材曬乾或烘乾後磨成粉末,然後用新鮮生地黃搗爛取汁一兩半,加入好蜜一兩半,用薄瓦器盛裝,放入銅鍋中隔水煮成膏狀,使其濃稠像糊一樣,待冷卻後,將之前磨好的藥粉加入,再用乳缽搗均勻,搓成芡實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到二丸,用麥門冬煮的熟水在任何時間化開服用。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每次服用一丸,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或者用新打上的水調開塗在舌頭上。

其他相關藥方:

  • 回陽散:用於治療吐瀉。
  • 黑錫丹:用於治療劇烈頭痛。
  • 參苓白朮散:用於治療食慾不振。
  • 調元散:用於治療囟門不能閉合。

薛氏的觀點:

各種嬰幼兒的口瘡,是因為哺乳方式不當,或者母親吃了過於肥膩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熱,或是哺乳母親情緒不佳、肝火旺盛所導致。其症狀表現為口舌、牙齦像長瘡一樣,如果伴隨發熱、口渴想喝冷飲、額頭發紅、左手寸脈洪大而跳動快速,這屬於心經的問題,應先用導赤散來清除心火,然後用地黃丸滋養腎水。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口渴、左邊臉頰青紅色、左手關脈弦而洪大,這屬於肝經的問題,應先用柴胡梔子散清除肝火,然後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肝血。

如果兩腮黃紅色、牙齦潰爛、大便酸臭、右手關脈洪大而跳動快速,但按壓時又較為緩和,這屬於脾經的問題,用四味肥兒丸來治療脾火,再用五味異功散來補養脾氣。

如果發熱咳嗽、右腮發紅、右手寸脈洪大而跳動快速,按壓時又感覺澀滯,這屬於肺經的問題,應先用清肺飲治療肺火,再用五味異功散補養脾胃。

如果發熱口渴、兩下巴呈灰黑色、左手尺脈跳動快速,這屬於腎經不足,應先用六味地黃丸滋養腎水,然後用補中益氣湯來補養肺氣。

還有一種叫做走馬疳的疾病,是因為生病後脾胃氣血損傷,虛火上炎,或者是痘疹的餘毒上攻所致,病程發展極快,應立即使用銅碌散、大蕪荑湯,輕微的會導致牙齦腐爛、嘴唇和腮幫腫脹,嚴重的會導致牙齦潰爛外露、臉頰腮幫穿孔潰爛。如果出現飲食困難、呼吸急促、痰液很多,這是脾胃虛弱、肺氣衰敗的表現。臉頰腮幫紅腫潰爛,但卻不感到疼痛,這是胃氣虛弱到極點、肌肉壞死的表現,這種情況難以治療。

醫書上說:手少陰心經的經脈通於舌頭,足太陰脾經的經脈通於口,因為心經和脾經有熱,所以口舌會生瘡。應該仔細觀察面部不同部位的變化,分辨經絡的虛實情況來用藥治療。

如果元氣沒有虧損,突然發生口內出現白色屑狀物或舌頭腫大等情況,可以用頭髮纏在手指上,沾取井花水擦拭,或者刺破患處擠出毒血,再敷上柳花散,如果患處腫脹或者有水泡,應刺破後再敷上柳花散,或者塗抹青黛,如果刺破後又長出,就再次刺破。如果是嘴唇乾裂,可以用當歸膏調和柳花散塗抹。

如果元氣虧損,或是服用過於寒涼的藥物,或是伴隨有嘔吐、食慾不佳的情況,這是虛熱,應該使用五味異功散,並加入升麻、柴胡。如果出現腹瀉口渴的情況,這是脾胃虛弱,應該用七味白朮散。如果腹痛怕冷,這是脾胃虛寒,應該用六君子湯,並加入薑和桂枝。如果是因為母親吃了酒、麵、煎炸等食物所導致,應該用清胃散。如果是因為母親飲食勞累所導致,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肝脾血虛,應該用加味逍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