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33)
集之四·心臟部二 (33)
1. 出見形色
凡痘瘡之出,不論疏密,而論磊落,若磊磊落落,如珠如豆,顆粒分明,尖圓緊實,雖密無妨,此謂出盡無留毒也。如黏聚成叢,模糊作塊,不分顆粒,恰如紅瘤,雖只一二處,未可言疏,此謂之伏,出未能盡,若待後者再出,則先者或陷而復隱,或癢而俱潰,成壞瘡矣,此猶淹延引日,久而後斃。若如蠶之殼,如蛇之皮,此氣至而血不榮也,謂之乾枯。
如蚤之咬,如蚊之嘬,此血至而氣不充也,謂之陷伏,不能引日,奄忽而死矣。痘瘡初出,與未病時皮色一般者善,若瘡太赤,根下皮色通紅,此血熱氣不管束也,後必起發太驟,皮嫩易破,癢塌而不可救,宜急解血分之熱,四物湯(失血)加升麻、地骨皮、紅花、紫草,或消毒飲、活血散(起發)合而飲之,待色少淡,急補氣分之不足,四君子湯(不能食)加黃耆、防風、木香,或調元湯(大法)、參苓白朮散(痘渴)合而飲之,仍用血氣二方相間而服,若成漿不破損者吉。服藥不效,反增瘙癢者,命也。
痘瘡初出,有四善,紅活明潤。緊實堅厚。尖圓布散。磊落稀疏。蓋痘子賴血以潤之,血活則其色如丹砂,如雞冠,若毒凝血聚,則遂成黑色,今頭焦黑者,乃榮血不能流行內外,毒氣壅遏,此證甚危,其人必大小便秘,喘急煩躁,宜用七物升麻丸(初熱)、當歸丸(便秘)、通關散(便秘)、三乙承氣湯(便秘),看輕重緊慢用之,以解里之急。得利後,以紫草飲、加味四聖散、調無價散,以解表之毒。
仍用胭脂塗法,瘡變紅活,以漸起發者吉。若更乾黑者凶。莊氏云:斑瘡倒靨而黑色者,謂之鬼瘡。痘子賴氣以束之,脾胃強氣實,則肌肉厚,皮膚堅,今痘皮嫩薄,溶溶如淫濕之狀,乃脾胃氣虛,其人必少食或自利,宜用十全大補湯(自汗)去生地黃,加防風、白芷,外用天水散(即六一散見初熱)蜜水調拂瘡上,以解表之濕熱,瘡若起發成漿者吉,漸變癢塌者凶。聞人氏云:瘡痘作癢,深為可慮。
能調和愛護,勿令有此,乃為上策。痘出如灰色白者,氣虛也,候齊後,以保元加木通、川芎、肉桂、最穩,用木通者,取通心氣也。出不紅活,淡色者,血虛也,保元湯中加酒製當歸、酒炒赤芍藥、及川芎。血熱者,仍加生地黃(薑汁拌曬)倍黃耆。痘出皮膚乾燥枯澀者,必難起脹,用溪中白石洗淨,燒紅,以井花水漬之,使濕氣蒸於痘上,頃間,光澤甚易起,又能闢穢。
一出與地皮相似,無臖起之意,乃是紅斑,急宜涼血解毒,宜羌活散加酒炒芍藥、紫草、紅花、蟬蛻、木通、糯米,連進數服,或以六一散、保嬰丹、紫草膏隨意用之亦可。癍退,以保元加木香、豆蔻煎服,以解紫草之寒,防其泄瀉,若夾疹,同此。如治稍遲,則變成黑癍,實難救矣。
白話文:
痘瘡(天花)發出來的樣子,重點不在於數量多寡,而是要看它們是否顆粒分明。如果痘子像一顆顆珍珠或豆子一樣,彼此獨立,邊緣清晰,尖端圓潤飽滿,摸起來緊實,就算數量多也沒關係,這表示毒素都發出來了,沒有殘留。反之,如果痘子黏成一團,模糊不清,像紅色的腫瘤,分不出顆粒,就算只有一兩顆也不能說是稀疏,這表示毒素還潛藏在體內,沒有完全發出來。如果等待之後再長出,先前的痘子可能會凹陷下去或消失,或者發癢潰爛,形成壞瘡,這樣拖延下去,時間久了可能會導致死亡。如果痘子像蠶的殼或蛇的皮一樣乾燥,表示氣血不足,無法滋養皮膚,這叫做「乾枯」。
如果痘子像跳蚤咬過或蚊子叮咬過的樣子,表示氣血不足,無法充足供應,這叫做「陷伏」,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死亡。剛開始發出來的痘子,顏色和未生病時的皮膚一樣最好。如果痘子太紅,而且根部的皮膚也通紅一片,表示血熱且氣無法控制,之後痘子會發得太快,皮膚變薄容易破裂,發癢凹陷而無法救治,應該趕快用藥來清除血分中的熱,可以用四物湯(如果失血)加上升麻、地骨皮、紅花、紫草,或是消毒飲、活血散(幫助發痘)一起服用,等到顏色稍微變淡後,趕快補氣,可以用四君子湯(如果食慾不振)加上黃耆、防風、木香,或是調元湯、參苓白朮散(如果口渴)一起服用,也可以交替服用補血和補氣的藥方。如果痘子化膿但沒有破裂,就是好的現象。如果吃藥沒效,反而更癢,那就是天意了。
剛開始發出來的痘子有四種好的徵兆:顏色紅潤有光澤;摸起來緊實堅厚;形狀尖圓而且散佈均勻;顆粒分明而且稀疏。痘子需要靠血液來滋養,如果血氣活絡,痘子的顏色就會像丹砂或雞冠一樣。如果毒素凝結,血氣淤積,就會變成黑色。現在痘子頂端焦黑,表示血液無法順暢運行,毒氣堵塞,這種情況很危險,患者一定會大小便不順暢,呼吸急促煩躁,應該用七物升麻丸(如果初起發熱)、當歸丸(如果便秘)、通關散(如果便秘)、三乙承氣湯(如果便秘)等藥方,根據病情輕重緩急來使用,以解決體內的問題。排便順暢後,再用紫草飲、加味四聖散、調無價散等藥方來清除體表的毒素。
還可以塗抹胭脂,如果痘子顏色轉為紅潤,並逐漸發出來就是好的現象。如果變得更乾燥發黑就不好。莊氏說:斑瘡凹陷且呈現黑色,叫做「鬼瘡」。痘子需要靠氣來約束,脾胃功能強健,氣血充足,肌肉就會厚實,皮膚也會堅韌。現在痘子的皮膚薄嫩,看起來濕濕的,像是過度潮濕的樣子,表示脾胃虛弱,患者一定會食慾不振或腹瀉,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如果自汗)去除生地黃,加上防風、白芷,外用天水散(就是六一散,見於初起發熱)用蜂蜜水調和後塗抹在痘子上,以清除表面的濕熱。如果痘子長大化膿,就是好的現象,如果逐漸發癢凹陷,就不好。聞人氏說:痘瘡發癢,是很值得擔憂的事情。
如果能好好調養保護,不讓痘子發癢,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果痘子呈現灰色或白色,表示氣虛,等痘子都發出來後,用保元湯加上木通、川芎、肉桂等藥方最穩妥,用木通的目的是為了疏通心氣。如果痘子發出來的顏色不紅潤,比較淡,表示血虛,可以在保元湯中加入用酒製過的當歸、用酒炒過的赤芍藥、川芎等藥。如果血熱,可以再加入生地黃(用薑汁拌過曬乾)和加倍的黃耆。如果痘子發出來時皮膚乾燥枯澀,表示很難長大,可以用溪水中潔白的石頭洗乾淨,燒紅後泡在井水中,讓水蒸氣蒸在痘子上,不久痘子就會變得有光澤,這樣也能去除穢氣。
如果痘子發出來時像皮膚一樣,沒有隆起的意思,只是紅斑,應該趕快用清涼的藥來涼血解毒,可以用羌活散加上用酒炒過的芍藥、紫草、紅花、蟬蛻、木通、糯米,連續服用幾帖,也可以用六一散、保嬰丹、紫草膏等藥方來治療。等到紅斑消退後,用保元湯加上木香、豆蔻煎服,以解除紫草的寒性,防止腹瀉,如果同時有疹子,也用相同的方法治療。如果治療稍晚,就會變成黑斑,很難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