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9)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19)

1. 慢驚

〔潔〕慢驚者,陰證俱,臟受病,蓋小兒吐瀉病久,脾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名曰瘛瘲,似搐而不甚搐也。因脾胃虛損,故大便不聚,當去脾間風,先用宣風散導之,後用益黃散、使君子丸、平之,則其利自止,既已失治,則脾胃俱虛,致被肝木所乘,是為慢驚,當用溫補,羌活膏主之。〔垣〕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

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聖藥也。

今立一方,先瀉火補金,大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以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加白芍藥一錢,此四味皆甘溫能補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於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剋土,然後瀉風之邪。

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大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火、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之類、胃虛而成慢驚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誤矣。

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剋土,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更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致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海〕驚啼,手足瘛瘲,睡臥不穩,四君子加全蠍去尾尖毒炒,釣藤、白附子炒,等分,同煎。

脾胃虛弱,生風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曲、沒石子、等分,為細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服。〔丹〕頻吐瀉,將成慢驚,用錢氏白朮散加山藥、扁豆炒,肉豆蔻麵煨,各一錢,入姜一片,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去稍,白附子八分麵煨。驚而瀉,用參、苓、芍藥酒炒、白朮、姜煎,夏月加黃連、甘草、竹葉服之。

〔曾〕治慢驚者,考之古書,亦無所據,惟載陰癇而已。蓋慢驚屬陰,陰主靜而搐緩,故曰慢,其候皆因外感風寒,內作吐瀉,或得於大病之餘,或傳誤轉之後,目慢神昏,手足偏動,口角流涎,身微溫,眼上視或斜轉,及兩手握拳而搐,或兼兩足動制,各辨男左女右搐者為順,反此為逆。

口氣冷緩或囟門陷,此虛極也,脈沉無力,睡則揚睛,謂兩目半開半合,此真陽衰耗而陰邪獨盛,陰盛生寒,寒為水化,水生肝木,木為風化,木克脾土,胃為脾之府,故胃中有風,瘛瘲漸生。其瘛瘲證狀,兩肩微聳,兩手垂下,時復動搖不已,名為慢驚。

白話文:

慢驚,屬於陰證,是臟腑生病所導致。通常是小孩長期腹瀉嘔吐,脾胃虛弱所造成。如果沒有及早治療,就會變成慢驚,也叫做「瘛瘲」,看起來像抽搐但不嚴重。因為脾胃虛弱,大便不成形。這時應該先去除脾臟的風邪,先用宣風散來引導,再用益黃散、使君子丸來調和,大便自然就會止住。如果錯過了治療時機,脾胃會更加虛弱,導致肝木之氣趁虛而入,這就形成了慢驚,這時候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羌活膏是主要的藥方。

有人認為,閻孝忠編訂的錢氏方,用益黃散來補脾土是錯誤的。因為益黃散裡的丁香是辛熱的藥物,會助長火氣,火氣旺盛,脾土會更虛弱。青橘皮會瀉肺金,丁香辛熱會大量瀉肺與大腸。脾虛應該瀉它的兒子(指肺),現在脾胃已經虛弱,反而瀉它的兒子來助長火氣,會讓脾土更加虛弱,這無疑是會害死人的。如果是風木旺盛的證狀,右關脈會洪大,手掌和腹部皮膚會發熱,怎麼可以用助長火氣、瀉肺金的方式來治療呢?如果是寒水侵犯脾土,會出現嘔吐、腹痛、拉肚子拉出青白色物質等症狀,這時候益黃散才是特效藥。

現在我提出一個新的藥方,應該先瀉火補金,然後大補脾土,這才是神效的療法。用黃耆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五分,再加上白芍藥一錢。這四味藥都是甘溫的,可以補元氣,甘味可以瀉火。《內經》說:「熱在體內,要用甘味來瀉。」酸味可以收斂,白芍藥味酸性寒,寒可以瀉火,酸味可以瀉肝而大補肺金,這樣可以補到金土的位置,金氣旺盛,火氣就會虛弱,風木就沒有機會來剋脾土了,然後再去除風邪。

益黃散和理中丸這些養神的藥物,都是用來治療脾胃寒濕很嚴重的狀況,是很好的藥。但如果是脾胃有伏火、過勞、營養不足,或是吃了巴豆等熱性藥物,導致胃虛而形成的慢驚,使用這些藥物一定會害死人。慢驚風都是因為長期腹瀉導致脾胃虛弱而引起的,錢氏用羌活膏治療慢驚風是錯誤的。

脾虛是因為火邪侵犯了脾土,所以說「從後來的是虛邪」。火旺盛可以讓木氣更旺,木氣旺盛就會來剋脾土。應該在心經中用甘溫的藥來補脾土的根源,再在脾土中用甘寒的藥來瀉火,更在脾土中用酸涼的藥來補金,這樣可以讓脾土中的金氣旺盛,火氣衰弱,風木自然就會虛弱。

如果小孩出現驚啼,手腳抽搐,睡不安穩,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全蠍(去掉尾巴尖端的毒性後炒過)、釣藤、白附子(炒過),等量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脾胃虛弱、容易生風導致困倦,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炒過的半夏曲、沒石子,等量磨成粉,再加入少量冬瓜子一起煎煮服用。

如果小孩頻繁嘔吐腹瀉,快要變成慢驚,可以用錢氏白朮散加上炒過的山藥、扁豆,以及用肉豆蔻泥煨過的肉豆蔻,各一錢,加入一片生薑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已經出現慢驚的症狀,可以再加上細辛、天麻,各一錢,以及全蠍三個(去掉尖端),白附子八分(用麵煨過)。如果是驚嚇而導致腹瀉,可以用人參、茯苓、芍藥(用酒炒過)、白朮、生薑一起煎煮服用,夏天可以加上黃連、甘草、竹葉一起服用。

關於治療慢驚的藥方,查遍古書也沒有明確的依據,只有記載陰癇而已。慢驚屬於陰證,陰主靜,抽搐是緩慢的,所以稱為「慢」。它的症狀通常是因為外感風寒,內裡有嘔吐腹瀉,或是大病後、病情誤傳之後所導致。會出現眼神呆滯、精神昏沉、手腳輕微顫動、口角流涎、身體稍微發熱、眼睛向上看或斜視,以及兩手握拳抽搐,或同時兩腳也抽動。要分辨是男左女右抽搐為順,反之為逆。

如果口氣冷淡、微弱,或是囟門凹陷,這是極度虛弱的表現。脈象沉細無力,睡覺時眼睛半睜半閉,這表示真陽衰竭、陰邪獨盛。陰氣盛就會生寒,寒會化為水,水會生肝木,木會化為風,木會剋脾土。胃是脾的附屬器官,所以胃裡也會有風,抽搐會慢慢產生。抽搐的症狀是兩肩微微聳起,兩手下垂,時不時地搖動,這就叫做慢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