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二·肝臟部 (29)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二·肝臟部 (29)

1. 驚癱鶴膝

〔曾〕肝者,東方青龍木也,其動則應於風,病則主驚駭。諸熱引肝風,有風則生痰,有痰亦作搐,小兒驚風之際,手足動掣,當聽其自定,然後療之,免生異證,或父母見其病勢可畏,從而按伏之,豈知筋者、肝之合也,臨病發時,若按束其手足,則筋不舒伸,遂至經絡為風所閉,終為廢人。

白話文:

肝臟的屬性是東方屬青龍的木,依照五行學說會受風的影響,生病時,容易受到驚嚇,受到風邪影響又容易產生痰,痰又會產生抽搐,小兒患驚風時,手腳會不自主抽動,此時應讓其自行停止後再予以治療,如此一來可以避免產生其他疾病。或者因為父母看到孩子的病情可畏,急忙壓住孩子的身體,殊不知筋屬於肝臟。如果在發病時壓住他的手腳,筋骨無法舒展,導致經絡被風閉住,最後成為殘廢。

《內經》曰:頑弱名緩風,疼重名濕痹,又有四肢痿痹不仁,致手足稍脹痛不堪忍者,此風毒之氣使然,故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凡小兒心悸不常,及遍身腫痛,或手足不隨,此為驚癱候也,若治之稍遲,至臂、腕、膝、脛、骨節之間,流結頑核,或膝大而腫,肉消骨露,如鶴膝之狀,或為癱為癤,此名鶴膝候也。

白話文:

《內經》說:頑固無力的病症叫做緩風,疼痛而沉重的病症叫做濕痹,還有一種病症是四肢痿軟麻木,導致手腳稍微腫脹、疼痛難忍,這是風毒之氣造成的,所以流傳的說法是:風邪侵入肌表所引起的疾病就是這樣。凡是小孩心悸不正常,以及全身腫痛,或者手腳不靈活,這是受到驚嚇而痙攣的症候,如果治療稍稍遲緩,就會累積到手臂、手腕、膝蓋、小腿、骨節之間,結聚頑固的核塊,或者膝蓋腫大腫脹,肌肉消散露出骨頭,就像鶴的膝蓋一樣,或者變成痙攣或癤癰,這就是鶴膝風的症候。

以上形證,並宜發汗為先,使腠理開通,則風熱可除,有濕亦去,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倍加麻黃,水薑蔥煎服,微得汗為度,或以麻黃發散尤佳,次防己湯、祛風散及獨活湯加桑寄生投服,並防風湯或黑虎丹、作小丸子間服,使風不生而痰不作,則其疾易愈。若為癰為癤疼重者,用黑牽牛半生半炒,略研碎,前無灰酒調下五苓散,以除流注之寒濕,則腫毒可消。

白話文:

以上症狀,都應該先發汗,讓皮膚毛孔打開,風熱就能消除,濕氣也能去除。可以用百解散和㕮咀五苓散,再加倍的麻黃,用薑和蔥熬水煎服,微微出汗就好。或用麻黃發汗更佳。之後再服用防己湯、祛風散以及獨活湯加上桑寄生。還要服用防風湯或黑虎丹,做成小丸子間隔服用,以防風生痰成。這樣一來,這種疾病就容易痊癒了。如果變成腫瘤或瘡癤疼痛加劇,可以用黑牽牛一半生,一半炒,稍微研碎,用前無灰酒調和服用五苓散,可以消除流注的寒濕,腫毒就可以消除了。

如大腑閉而不通,此是風熱內蘊,其右腮紅紫,及右手三部脈浮而實滑,宜五和湯,或當歸散、枳殼丸治之。其加減之法,尤在臨機審處,若泥一方,非良醫也。前證,更宜間服排風湯。

白話文:

如果體內臟腑閉塞不通,這是風熱內蘊所致。這個時候,患者的右臉頰會呈現紅紫色,右手三部的脈象會浮而實滑。這時應使用五和湯、當歸散或枳殼丸來治療。至於具體加減用藥的方法,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判斷。如果死板地只使用一種藥方,那就不算是一位好的醫生。上述證狀,還應間隔服用排風湯。

〔薛〕鶴膝風者,其腿漸細,其膝愈粗,狀如鶴膝,是以名之。此因稟腎經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則膝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者用大防風湯為主,佐以益氣養榮湯。膿成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

白話文:

薛立齋說:鶴膝風患者,他的小腿漸漸變細,而膝蓋卻越來越粗,形狀就像鶴的膝蓋,因此而得名。這是由於先天的腎經不足,而後天外邪侵襲而引起的疾病,初期時膝蓋內側疼痛,外表沒有變化,伸展或彎曲都很困難,如果在一個或兩個月內,腫脹發紅並且化膿,這樣是可以治癒的。如果腫硬發白而不化膿,那就很難治癒。剛開始發作時,主要使用大防風湯,輔以益氣養榮湯。膿腫形成後,主要使用補中益氣湯,輔以大防風湯。

切勿用十宣、流氣、等藥,若不潰、不斂,或發熱等證者,須調補脾胃為善,否則必變敗證矣。

大防風湯,治鶴膝風,腫痛不消,或潰而不斂。

白話文:

千萬不要使用十宣、流氣這類藥物,如果出現不潰瘍、不收口,或者發燒等症狀,應該調理補充脾胃,否則必定會轉變成惡化的情況。

大防風湯,用於治療鶴膝風,症見腫痛不消退,或者已經潰瘍卻不易收口。

附子(炮),牛膝(酒炒。各一錢),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杜仲(去皮,薑製),川芎,肉桂(去皮),黃耆(炒),熟地(自制),芍藥(炒,各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上,每服三五錢,水煎,仍量兒大小用之。

獨活寄生湯

白話文:

  • 附子(炮製過的),牛膝(用酒炒過的,各一錢),

  • 白朮,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

  • 杜仲(去皮,用薑汁炮製過的),川芎,肉桂(去皮),黃耆(炒過的),熟地(自己製作的),芍藥(炒過的,各一錢五分),

  • 甘草(一錢)。

獨活,桑寄生,杜仲(炒),細辛,牛膝(酒炒去土),秦艽,茯苓,白芍藥(炒),桂心,川芎,防風,甘草,人參,熟地黃,當歸(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空心,乳母同服。

白話文:

獨活、桑寄生、杜仲(炒)、細辛、牛膝(用酒炒過,去除土)、秦艽、茯苓、白芍藥(炒過)、桂心、川芎、防風、甘草、人參、熟地黃、當歸(各等分)。

益氣養榮湯(瘰癧),百解散(驚),五苓散(驚),麻黃湯(傷寒)

白話文:

  • 益氣養榮湯:用於治療瘰癧(一種頸部淋巴結腫大疾病),具有益氣養血的功能。

  • 百解散:用於治療驚嚇引起的疾病,具有舒緩神經、鎮靜安神的功效。

  • 五苓散: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驚厥,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化濕的作用。

  • 麻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防己湯,治感冒風濕之氣失於解表,流注兩足,疼痛至兩膝,浮腫不能屈伸,傳成癱瘓。

白話文:

防己湯:用於治療感冒風濕之氣沒有及時驅散,導致病氣流注到兩足,疼痛一直到兩側膝蓋,腫脹不能彎曲伸直,最終發展為癱瘓。

防己(去黑皮),麻黃(去節存根,功全表裡,銼碎,湯泡,濾過,焙乾用),薄桂(去粗皮。各半兩),赤芍藥,赤茯苓(去皮),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銼片,火炒至微黃。各一兩),甘草(炙,七錢半)

白話文:

防己(去掉黑皮),麻黃(去掉節,保留根,藥效可達表裡,將其切碎,用湯泡軟,濾過,焙乾後使用),薄桂(去掉粗皮。各半兩),赤芍藥,赤茯苓(去皮),蒼朮(用米湯浸泡一夜,去掉粗皮,濾出,切片,炒至微黃。各一兩),甘草(炙甘草,七錢半)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蔥一根,煎七分,空心熱服。或入薤白同煎。

祛風散,治卒暴中風,不能言全,口眼喎斜,驚癱搐掣,痰實煩躁,神昏有熱,睡臥不穩。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使用兩錢,加一碗水,兩片生薑,一根蔥,煎煮至七分滿,空腹時趁熱服用。也可以加入薤白一起煎煮。

祛風散,用於治療突然發作的中風,症狀包括不能完全說話,口眼歪斜,驚厥抽搐,痰多煩躁,神智不清且有熱感,睡眠不安穩。

防風(去蘆),南星(生用),甘草(生用),半夏(制),黃芩(各一兩)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葦),南星(新鮮使用),甘草(新鮮使用),半夏(加工後),黃芩(各一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獨活湯,治驚癱鶴膝及中風濕,日久致腰背手足疼痛,晝輕夜重,及四肢痿痹不仁。

白話文:

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碗半,加上三片姜,用小火煮到剩七分滿,不論時間,溫熱服用。

獨活湯,用於治療驚嚇導致的癱瘓、膝蓋病變以及中風濕氣,長時間引致的腰背和手腳疼痛,白天輕微夜晚加重,還有四肢麻木無力的症狀。

川獨活(黃色、如鬼眼者佳,半兩),當歸(酒洗),白朮,黃耆(蜜水塗炙),薄桂(去粗皮),川牛膝(酒洗,各二錢半),甘草(炙,三錢)

白話文:

  • 川獨活(黃色的,且像鬼的眼睛,品質好的纔可以使用,半兩)

  • 當歸(用酒清洗)

  • 白朮

  • 黃耆(塗上蜂蜜烘烤)

  • 薄桂(去除粗糙的樹皮)

  • 川牛膝(用酒清洗,各二錢半)

  • 甘草(烘烤,三錢)

上件,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薤白一根,煎七分,空心熱服,或無時。

防風湯(驚)

黑虎丹,治諸般風證。

白話文:

準備好藥材,切成小塊。每次使用兩錢,加一杯水,生薑兩片,薤白一根,煎煮至剩下七分滿,空腹時趁熱服用,或隨時服用。

防風湯(用於治療驚訝引起的症狀)

黑虎丹,用於治療各種風症。

草烏(去黑皮,一兩生用),川烏(去黑皮,生用),甘草(各七錢半),麻黃(不去根節),甘松,熟乾地黃(淨洗),藿香葉,白芷,油煙墨(燒存性),豬牙皂莢,川芎,當歸,何首烏,南星(生用),殭蠶(去絲),赤小豆,羌活,白膠香,木鱉子(去油。各半兩)

白話文:

草烏(去黑皮,一兩生用):中藥,為毛茛科植物草烏的根。

川烏(去黑皮,生用):中藥,為毛茛科植物川烏的根。

甘草(各七錢半):中藥,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

麻黃(不去根節):中藥,為麻黃科植物麻黃的莖。

甘松:中藥,為脣形科植物甘松的根。

熟乾地黃(淨洗):中藥,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經加工後製成。

藿香葉:中藥,為脣形科植物藿香的葉。

白芷:中藥,為傘形科植物白芷的根。

油煙墨(燒存性):中藥,為油煙經燒製後留下的產物。

豬牙皁莢:中藥,為豆科植物皁莢的果實。

川芎:中藥,為繖形科植物川芎的根。

當歸:中藥,為繖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何首烏:中藥,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根。

南星(生用):中藥,為天南星科植物南星的塊莖。

殭蠶(去絲):中藥,為鱗翅目昆蟲家蠶的幼蟲,經特殊處理後製成。

赤小豆:中藥,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種子。

羌活:中藥,為菊科植物羌活的根莖。

白膠香:中藥,為橄欖科植物白膠香的樹脂。

木鱉子(去油。各半兩):中藥,為旋花科植物木鱉子的種子,經去油後使用。

上件,銼碎,或焙或曬,研為細末,糯米粉煮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丸,稍空心,用淡薑湯下。兒小者,丸作粟谷大,治法如前。

五和湯(熱),當歸散(熱),枳殼丸(大便秘)

白話文:

把上等草藥碾碎,或用文火烤或放在太陽下曬,研磨成細末,再用糯米粉熬成米糊做成藥丸,藥丸的大小要是麻仁一樣大。每次服用三十丸到五十丸,或七十丸,稍等空腹時,用淡薑湯送服。如果是兒童,就把藥丸做成粟米大小,治療方法與上面相同。

排風湯,治中風狂言,失音不語,精神昏困,驚癱鶴膝等證,及腫疾才愈後偶感外風,滿面遍體虛浮,並宜可服。

白話文:

排風湯可以治療中風導致的胡言亂語、失聲不語、精神昏沉、驚恐癱瘓、腿腳像鶴膝一樣彎曲等症狀,以及腫病痊癒後偶爾受到風寒入侵,導致面部和全身浮腫的情況,都適合服用。

白蘚皮,白朮,白芍藥,薄桂(去粗皮),防風(去蘆),川芎,當歸(酒洗),杏仁(湯泡,去皮尖),甘草(炙。各半兩),川獨活,麻黃(去根節),白茯苓(去皮。各七錢半)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白話文:

  • 白蘚皮

  • 白朮

  • 白芍藥

  • 薄桂(去除粗皮)

  • 防風(去除蘆葦)

  • 川芎

  • 當歸(用酒清洗)

  • 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皮尖)

  • 甘草(炙烤,各半兩)

  • 川獨活

  • 麻黃(去除根節)

  • 白茯苓(去除皮,各七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