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30)
集之二·肝臟部 (30)
1. 眼目
〔薛〕經曰: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常主也。又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白睛屬肺,黑睛屬肝,瞳人屬腎,上下胞屬脾,兩眥屬心,而內眥又屬膀胱。五腑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心實熱也,用導赤散,赤微者心虛熱也,用生犀散。
肝主青,青甚者肝熱也,用瀉青丸,淡青者肝虛也,用地黃丸。脾主黃,黃甚者脾熱也,用瀉黃散,淡黃者脾虛也,用異功散。目無睛光,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肝腎俱不足也,用地黃丸加鹿茸。晝視通明夜視罔見者,因稟陽氣衰弱,遇夜陰盛則陽愈衰,故不能視也,用沖和養胃湯。
凡赤脈翳物從上而下者屬足太陽經,用東垣選奇湯。從下而上者屬足陽明經,用《局方》流氣飲。蓋翳膜者,風熱內蘊也,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於外,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於內,邪氣既深謂之陷翳,宜升發之,退翳之藥佐之。若上眼皮下出黑白翳者屬太陽寒水,從外至內者屬少陽風熱,從下至上綠色者屬足陽明及肺腎合病也。
疳眼者,因肝火濕熱上衝,脾氣有虧,不能上升清氣,故生白翳,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遂至損目,用益氣聰明湯、茯苓瀉濕湯及四味肥兒丸。目閉不開者,因乳食失節,或過服寒涼之藥,使陽氣下陷不能升舉,故目不開,用柴胡復生湯。若胃氣虧損,眼睫無力而不能開者,用補中益氣湯。
暴赤腫痛者,肝火熾盛也,用龍膽瀉肝湯。多淚羞明者,肝心積熱也,用生犀散。亦有肝腎虛熱者,用地黃丸。風沿爛眼者,膈有積熱也,用清胃散。時時作癢者,濃潰生蟲也,用點藥紫蘇膏。眼睫連札者,肝經風熱也,用柴胡清肝散。若生下目黃壯熱,大小便秘結,乳食不思,面赤眼閉者,皆由在胎時感母熱毒所致,兒服瀉黃散,母服地黃丸。若乳母膏粱積熱,致兒目黃者,令母服清胃散。
若肢體、面目、爪甲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者,難治。又有痘疹後餘毒未盡,上侵於目者,屬腎肝虛也,用滋陰腎氣丸。前證多宜審治其母,兼調其兒。
初生眼不開
胎赤(並見初生門)
白話文:
《醫經》說: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在,也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重要場所,神氣也在這裡主導。又說,所有經脈都與眼睛相連,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注入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因此,眼白屬於肺,黑眼珠屬於肝,瞳孔屬於腎,上下眼瞼屬於脾,內外眼角屬於心,而內眼角又與膀胱有關。五臟對應五種顏色,各有其功能。心主紅色,紅色過重表示心火旺盛,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紅色輕微表示心火虛弱,可以用生犀散來治療。
肝主青色,青色過重表示肝火旺盛,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青色淡表示肝虛弱,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脾主黃色,黃色過重表示脾火旺盛,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黃色淡表示脾虛弱,可以用異功散來治療。眼睛沒有光澤,或是眼白多而黑眼珠少,表示肝腎都虛弱,可以用地黃丸加上鹿茸來治療。白天視力正常,晚上視力模糊,是因為身體陽氣衰弱,晚上陰氣旺盛,陽氣更加衰弱,所以看不見,可以用沖和養胃湯來治療。
凡是紅色血絲或翳狀物從上往下長,屬於足太陽經的問題,可以用東垣選奇湯來治療。從下往上長,屬於足陽明經的問題,可以用《局方》流氣飲來治療。翳膜的產生,是因為體內有風熱積聚。邪氣剛產生時稱為熱翳,浮在表面;邪氣穩定下來稱為冰翳,沉在內部;邪氣深入稱為陷翳,應該用升提發散的藥物,再輔助退翳的藥物。如果上眼皮長出黑白翳,屬於太陽寒水的問題;從外向內長,屬於少陽風熱的問題;從下往上長出綠色翳,屬於足陽明經和肺腎同時生病。
患有疳眼,是因為肝火和濕熱向上衝,脾氣虛弱,無法將清氣上升,所以產生白色翳膜,睫毛閉合睜不開,眼屎和眼淚像糊狀,時間久了會流膿,最終損害眼睛,可以用益氣聰明湯、茯苓瀉濕湯和四味肥兒丸來治療。眼睛閉合睜不開,是因為飲食不當,或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陽氣下陷無法上升,所以眼睛睜不開,可以用柴胡復生湯來治療。如果胃氣虛弱,眼睫毛無力而無法睜開眼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眼睛突然紅腫疼痛,是肝火旺盛,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經常流淚怕光,是肝心積熱,可以用生犀散來治療。也有肝腎虛熱的情況,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風邪引起的爛眼,是胸膈有積熱,可以用清胃散來治療。眼睛時常發癢,是膿液潰爛生蟲,可以用紫蘇膏來點眼。眼睫毛經常黏在一起,是肝經有風熱,可以用柴胡清肝散來治療。如果新生兒出生時眼睛發黃且發熱,大小便不通暢,不思乳食,臉色紅赤,眼睛閉合,都是因為在母胎時感染了母體的熱毒所導致,小孩可以服用瀉黃散,母親可以服用地黃丸。如果乳母飲食過於肥膩,積熱導致嬰兒眼睛發黃,應讓母親服用清胃散。
如果身體、面部、指甲都發黃,小便像塵土顏色,就難以治療。也有痘疹痊癒後餘毒未消,向上侵犯眼睛的情況,屬於腎肝虛弱,可以用滋陰腎氣丸來治療。以上這些症狀,多半要仔細診治母親,同時調理嬰兒。
新生兒出生時眼睛睜不開,以及胎赤(詳見初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