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21)
集之二·肝臟部 (21)
1. 慢脾風
慢脾風之候,面青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身溫而四肢冷,其脈沉微,陰氣極盛,胃氣極虛,十救一二。蓋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脾風,若逐風則無風可逐,若治驚則無驚可治,但脾間痰涎,虛熱往來,其眼合者,脾困氣乏,神志沉迷,痰涎凝滯而已。
然慢脾之名,又曰虛風,小兒或吐或瀉之後,面色虛黃,因虛發熱,才見搖頭斜視,昏困額汗,身亦黏汗,聲沉小而焦,即脾風之證,不必皆因急慢風傳次而至,又當識之。又,慢脾之候,言脾而不言胃何也,蓋胃為腑屬陽,非若脾乃陰臟也,故小兒病傳在腑多自愈,在臟不可不治,蓋小兒純陽之氣,在腑為順,在臟為逆,古人皆理其臟,未言治腑也。
又,腎一臟,常主虛,不可攻治,若腎臟有患,但清心肺,緣心與腎,即既濟也,肺與腎,又子母也,無與腎藥及諸補藥也。慢脾惟吐與瀉,積與痢傳入,慢候其證變至速,虛又速也,治必循次平和,無令速愈之理,藥和且平,調脾養胃,不可過劑也,錢氏有黃土湯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以脾土為本也。
治法,大要生胃回陽,若眼半開半合,手足不冷,證候尚在慢驚,則勿用回陽,或已入慢脾而陽氣未甚脫者,亦未可即用硫黃、附子、等劑,手足漸暖,仍以醒脾散等調之。
曾氏用青金丹、天麻飲灌服,或六柱散、固真湯。
〔錢氏方〕
栝蔞湯
栝蔞(二錢),白甘遂(末,一錢),
上同於慢火上炒焦黃,研勻。每服一字,麝香、薄荷、湯調服。
上栝蔞湯,錢氏治慢驚法,脈有力者宜用,蓋濕痰積於膈中,使風火不得開發而身冷,故用栝蔞湯劫去濕痰,使風火得伸而身溫搐止,若脈無力者,不宜用之,便當補脾及溫白丸、羌活膏之類。
青州白丸子,治小兒驚風,大人諸風。
半夏(生,七兩),南星(生,三兩),白附子(生,二兩),川烏(生,半兩,去皮臍)
上為末。以生絹袋盛,井花水擺出,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於瓷盆中日曬夜露,至曉,撇去舊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曬,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乾後,如玉片。研細,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癱風,酒下。並無時。
異功散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食。(方見吐瀉。)
溫白丸,治小兒脾氣虛困,泄瀉瘦弱,冷疳洞利,及因吐瀉或久病,成慢驚瘛瘲。
天麻(生,半兩),白殭蠶(炒),白附子(生),天南星(銼,湯洗,焙乾。各一兩),乾蠍(去毒,一錢)
白話文:
慢脾風這種病症,會出現臉色發青、額頭冒汗、舌頭短縮、頭低垂、眼睛閉合睜不開,睡覺時會搖頭吐舌頭,常常嘔吐有腥臭味,嘴巴緊閉咬牙,手腳輕微抽搐但無法伸直,或者身體發冷或時冷時熱但四肢冰冷,脈象沉微無力,是體內陰氣過盛,胃氣極度虛弱的表現,這種情況下能救活的機率很低。這通常是由於慢驚風之後,嘔吐腹瀉損傷脾胃,病情發展到極點,最終都歸結於虛弱,而脾臟是受影響最大的,所以稱為脾風。如果想要驅風,其實沒有風可以驅趕;如果想要治療驚嚇,也沒有驚嚇可以治療。問題的關鍵在於脾胃間有痰液,虛熱會反覆出現。眼睛閉合是因為脾虛氣弱、神志不清,加上痰液凝滯所導致。
慢脾風又稱為虛風,有些小孩在嘔吐腹瀉後,會出現面色虛黃、因虛弱而發熱,接著就會看到搖頭斜視、昏睡、額頭冒汗、身體濕黏,聲音低沉微弱,這些都是脾風的症狀,並不是所有的脾風都是從急、慢驚風轉變而來的,這點需要注意。另外,慢脾風強調脾而沒有提到胃的原因是,胃屬於六腑,性質屬陽,不像脾臟是陰性臟器。小兒疾病如果侵犯到六腑通常容易自癒,但如果侵犯到臟器就必須治療。這是因為小兒的陽氣在六腑是順應自然,在臟器則會逆反,所以古人都是治療臟腑的問題,而較少提及治療六腑。
此外,腎臟這個器官,本身就容易虛弱,不適合用攻伐的方式治療。如果腎臟有問題,應該要清心肺的熱,因為心腎相通(心腎既濟),肺與腎則是母子關係,因此不適合使用針對腎臟的藥物或補藥。慢脾風多半是嘔吐、腹瀉、積食或痢疾等病症傳變而來,發病快速且惡化也很快。治療必須循序漸進,平和調理,不能追求快速見效。藥方應平和,主要調理脾胃,用藥劑量也不宜過重。錢乙先生的黃土湯利用土克水的原理,使木氣平和,風自然就停止,這也是以脾土為根本的治療方式。
治療原則主要是恢復胃氣、回陽固脫。如果病人眼睛半開半合,手腳不冰冷,病情還在慢驚風的階段,就不需要使用回陽的藥物。或者雖然已經進入慢脾風階段,但陽氣還沒有嚴重脫失,也不宜立即使用硫黃、附子等藥物。等到手腳漸漸溫暖後,再用醒脾散等藥物來調理。
曾氏會使用青金丹、天麻飲來灌服,或是使用六柱散、固真湯。
【錢氏方】
栝蔞湯
栝蔞(二錢),白甘遂(磨成粉,一錢)。
將以上兩味藥用小火炒至焦黃,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字,用麝香、薄荷湯調服。
這個栝蔞湯是錢乙先生治療慢驚風的方法,適用於脈象有力的人。這種情況是因為濕痰積聚在胸膈之間,阻礙風火的疏發,導致身體冰冷。使用栝蔞湯可以去除濕痰,使風火能夠伸展,身體就會回溫,抽搐也會停止。如果脈象虛弱無力,就不宜使用此方,而應該使用補脾的藥物,如溫白丸、羌活膏等。
青州白丸子,可以治療小兒驚風,以及成年人的各種風症。
半夏(生的,七兩),南星(生的,三兩),白附子(生的,二兩),川烏(生的,半兩,需去除皮和臍)。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生絹布袋裝好,用井水反覆搖晃,如果藥粉無法完全釋出,再用手揉捏,如有藥渣,要再研磨後放入絹袋,直到藥粉完全釋出。將藥水倒入瓷盆中,白天曬太陽,晚上露天放置,到隔天早晨,倒掉舊水,再倒入新的井水攪拌,反覆曬露。春天進行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之後取出藥粉曬乾,會像玉片一樣。再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粉煮粥清調勻,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薄荷湯送服。如果是癱風,可以用酒送服,沒有固定的服藥時間。
異功散具有溫中和氣的功效,可以治療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藥方內容可參考嘔吐腹瀉的相關章節)。
溫白丸,可以治療小兒因脾氣虛弱導致的虛弱消瘦、腹瀉、冷痢、以及因嘔吐腹瀉或久病導致的慢驚、抽搐等症狀。
天麻(生的,半兩),白殭蠶(炒過的),白附子(生的),天南星(切碎後用熱水洗過,烘乾,各一兩),乾蠍(去除毒性,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