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五·心臟部三 (15)
集之五·心臟部三 (15)
1. 嗆水
《難經》云: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病痘之人,毒火上熏於肺,灼於胃,肺與胃之上口,皆有瘡而傷矣,水入則嗆者,賁門傷則水不得入嗌,入會厭、會厭掩而不內,故氣逆噴出而嗆也。食入則吐者,賁門傷則門戶隘塞,食物不能直奔於胃,緩則汨汨而下,急則阻而吐出矣,此其惡候,鮮有生者。
其或舌上有瘡爛破如蜂窠之狀,舌痛強硬,不能為用延納水穀,亦使水入則嗆,食入則吐,待舌瘡平,則安矣。咽以咽物,喉以候氣,咽居後而通於胃,喉居前而通於肺,肺無下竅,加橐籥然,能受清虛之氣,而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懸乳,名曰會厭,凡物入口,則舌抵上齶,舌抵上齶則會厭必掩其喉,故水穀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會厭,則木強不利開闔矣,乾物間可入咽,而水飲或漏入喉,所以嗆也,嗆者、猶云錯喉,氣須藥補,湯藥不入,則無補法,故不可治。〔翁〕七日以前痘色紅紫而兼此證者,乃火氣炎上,熱毒壅塞故也。
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證者,乃氣血虛弱,肺胃受傷故也。二者俱是逆證。七日以後,外痘蒸長光潤而有此證者,是內證亦長,故致如此,外痘結痂,則內證亦靨矣,不治自愈。善治者,當察毒盛之痘於其咽喉乾燥之先,而用甘桔湯、解毒湯加麥冬、栝蔞皮穰、牛蒡子、玄參、荊芥之類,以清氣道,不使熱毒有犯,則自能免此患矣。
袁氏治嗆逆歌曰:痘中嗆逆最凶危,沉香濃汁杏仁推,遠把蜂糖多和水,按經煎透濾渣隨,欲服晨時加好乳,湯中溫熱漸調之。余每詳察,痘嗆者,乃元氣耗鑠,梟炎上升,故致嗆逆,准恪後方。
人乳一鍾,人參一錢,桔梗一錢,枇杷葉三片,共煎,濾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雖效,總不若此方之屢見捷也。
白話文:
《難經》說:會厭是吸氣的門戶,胃是賁門。長痘瘡的人,毒火往上熏到肺,灼燒到胃,肺和胃的入口處都長了瘡而受傷了。水喝下去會嗆到,是因為賁門受傷,水無法順利進入咽喉,反而進入會厭,會厭因為受傷無法蓋住氣管,所以氣逆噴出導致嗆咳。吃飯會吐,是因為賁門受傷,門戶狹窄,食物不能直接進入胃,緩慢的話就慢慢地往下流,緊急的話就被阻擋而吐出來,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很少有能活下來的。
有的人舌頭上長瘡,潰爛破裂像蜂窩一樣,舌頭疼痛僵硬,不能正常使用來吞嚥水和食物,也會導致喝水嗆到,吃飯就吐,等到舌頭上的瘡好了,就會康復。咽是用來吞嚥食物的,喉是用來呼吸的,咽在後方,通向胃,喉在前方,通向肺。肺沒有向下開口的孔道,像個風箱一樣,只能接受清淨的空氣,不能接受有形的物質。喉嚨上方有個像懸掛的乳頭狀的東西,叫做會厭,凡是東西進入口中,舌頭就會頂住上顎,舌頭頂住上顎,會厭就會蓋住喉嚨,所以水和食物只能進入咽部,而不會進入喉嚨。如果痘瘡長在會厭上,會厭就會變得僵硬,無法順利開合。乾燥的食物勉強可以進入咽部,但是水或飲料可能會漏入喉嚨,所以會嗆到,嗆到就像是走錯了路一樣。氣虛需要藥物補養,但是湯藥喝不進去,就沒有辦法補養了,所以這種情況很難治療。翁氏說,痘疹發作七天前,痘疹顏色呈現紅紫色,同時有這種嗆咳的症狀,是因為火氣往上衝,熱毒壅塞的緣故。
痘疹顏色灰白,沒有隆起,同時有這種嗆咳的症狀,是因為氣血虛弱,肺和胃都受損了。這兩種情況都是病情逆轉的表現。痘疹發作七天後,外面的痘疹長得光滑潤澤,同時有這種嗆咳的症狀,表示內在的病症也在發展,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外面的痘疹結痂了,內在的病症也會消退,不治療也會自己好。善於治療的醫生,應該在病情達到高峰期,患者咽喉乾燥之前,使用甘桔湯、解毒湯,再加上麥冬、栝蔞皮穰、牛蒡子、玄參、荊芥之類的藥物,來清理呼吸道,避免熱毒入侵,這樣就能避免發生這種情況。
袁氏治療嗆逆的歌訣說:痘疹中嗆逆最危險,沉香濃汁加杏仁,遠多加蜂蜜兌水,按照藥方煎煮過濾殘渣,早上服用時加些好乳,湯藥溫熱漸漸調理。我每次仔細觀察,痘疹嗆咳,是因為元氣耗盡,火氣上衝,所以導致嗆咳,應該採用後面的藥方。
人乳一杯,人參一錢,桔梗一錢,枇杷葉三片,一起煎煮,過濾藥渣,服用人乳。或是用沉香磨成粉加入人乳服用,雖然有效,但總不如這個藥方屢次見效。
2. 吐利
〔萬〕瘡疹吐利,常候也,經曰:諸嘔吐暴注,皆屬於熱。蓋三焦為水穀傳化之道路,熱火內迫,則傳化失常,而吐利並作,火性燥動,迅欻故也。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上吐下利。又,裡氣上逆而不下則吐,氣下而不上則利。瘡疹初發熱時有吐利者,不可驟止,令邪氣上下得出也,吐利久不止,方可治之,更宜消息。
〔薛〕《痘疹方》云:痘疹吐瀉,蓋因脾胃不和,飲食不調,煩渴嘔吐泄瀉,並用白朮散(渴),然瘡疹皆賴脾土,脾土實,則易出易靨,萬物得土氣溫暖而生,吐瀉則傷脾土,遂有更變之證,夏月中暑煩渴,瀉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驚加)藿香。傷食吐瀉,用小異功散(吐瀉)。
手足並冷者,用益黃散(脾)、豆蔻丸(泄利)。頂陷灰白,用木香散(渴)。瘡正出而吐瀉者,或見血者,俱為逆證,難治。竊謂前證雖因脾胃不和,然邪實上焦,則宜吐,邪實下焦,則宜瀉,如吐瀉噯腐吞酸,皆宜宣發,但微甚不同耳。張翼之云:若痘疹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合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見形),甚至薑、附、靈砂亦可用。若止裡虛去官桂,止表虛減肉豆蔻。
若能食便秘倒靨為裡實,勿補,當用錢氏及丹溪法下之,皆為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補則潰爛不結痂。凡痘見癍,便忌葛根湯,恐發表虛也,如有更變,當隨證治之。〔張〕吐瀉有冷熱二證,吐而不渴,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此冷證也,益黃(脾)、理中輩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亦妙。
既吐且渴,雖瀉而手足心熱,面赤,居處喜冷,此熱證也,五苓散(驚)竹葉石膏湯(痘渴)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熱煩渴,腹滿而喘,大小便澀,面赤悶亂,錢氏云此當利小便,不瘥者,宣風散(痘發熱)下之。《百問方》用香蘇飲,吐加半夏、茯苓、白芍。瀉加白朮、茯苓。
煩躁嘔吐渴瀉者,亦熱也,白朮散(渴)最當,紫草木香湯亦可。
理中湯
人參,白朮,乾薑,白茯苓,甘草節(各等分)
上㕮咀。用水一盞,煎五分,不拘時服。如惡寒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每帖二錢半。
香蘇飲,治小兒痘疹作瀉。
香附子,陳皮,紫蘇,川芎,甘草,白芷(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生薑蔥白煎,或白水煎。瀉加白朮、茯苓,嘔加茯苓、白芍藥。
紫草木香湯,治痘出不快,大便泄利。
紫草,木香,茯苓,白朮(各等分),甘草(減半),一方,無甘草。
上銼散。入糯米百粒,水煎服,每帖三錢。紫草能利大便,白朮木香佐之。脾氣虛者加人參。
人參胃愛散,治痘瘡已發未發,吐瀉不止,不思飲食,或吐逆等證。
人參,藿香,紫蘇,甘草(炒),丁香,茯苓,木瓜(各等分),糯米
上,每服三錢,薑棗水煎。
初發熱,自利而吐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更詳審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黃或青綠者,其氣臭者,皆熱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熱治之,乃內虛也,四君子湯加訶子肉及益黃散(脾)。一云:痘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四君子湯加砂仁、橘紅,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霜丸(癖)。發熱時吐瀉不止,身熱口渴者,四苓散加黃連、淡竹葉煎服(五苓)去桂是也。
黃芩加半夏湯
黃芩(一錢半),甘草(炙,一錢),白芍藥(酒拌曬九次,三錢),半夏(湯泡七次,二錢),生薑(一錢),大棗(二枚)
上銼細。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渴、去半夏,加枇杷葉去毛炙二錢,蘆根、茅根、各三錢。
中和散,治中焦停寒,或夾宿食。
厚朴(一錢),白朮(八分),乾薑(四分),甘草(三分)
上銼細。作一服,加生薑一片,水煎,稍熱服。
起脹灌膿時吐利並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黃散、理中湯,胃熱者黃芩半夏湯調四苓散。
靨後吐瀉,亦分冷熱,冷者亦宜益黃、理中輩,熱者四苓散、竹葉石膏湯(痘渴)加橘皮,或竹茹湯亦可。
竹茹湯
橘紅,半夏,白茯苓,黃連(姜炒,各一錢),甘草(五分),竹茹(一團),葛根(一錢五分)
上,水一鍾,生薑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溫服,分二帖。
和中湯,虛吐不止。即鎮胃止吐湯加人參。
人參,茯苓,甘草(各五分),白朮,半夏(各八分),陳皮,藿香,砂仁(各一錢)
上,用生薑水煎服。
藿香正氣散,治初熱乾嘔。
藿香,紫蘇,大腹皮,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半夏,厚朴,白芷
上,薑棗煎服。
凡瘡痘已經大吐大瀉之後,上下俱脫,即當用大補之劑,縱有他證,皆以虛論,庸醫每不顧人元氣,用藥克削,而致夭枉者,滔滔皆是,可恨也!
白話文:
標題:[嘔吐與腹瀉]
內容:萬氏指出,瘡疹病程中的嘔吐和腹瀉是很常見的症狀。根據古籍記載,突然的嘔吐和嚴重的腹瀉通常由熱引起。三焦是食物消化和轉化的通道,如果熱力過盛,會導致消化系統運作失常,引發嘔吐和腹瀉。火屬性燥熱,所以反應迅速。若病邪在上焦,只會出現嘔吐;若病邪在下焦,只會腹瀉;若病邪在中焦,則同時嘔吐和腹瀉。此外,如果體內氣向上逆流而無法下降,就會嘔吐;若氣向下而無法上升,就會腹瀉。瘡疹初期伴隨發熱和嘔吐腹瀉,不要立即阻止,讓邪氣可以通過嘔吐和腹瀉排出體外。只有在嘔吐和腹瀉持續不退時,才應進行治療,且應視病情輕重調整治療方式。
薛氏引用《痘疹方》表示,瘡疹引起的嘔吐和腹瀉,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飲食不規律,或是煩渴、嘔吐、腹瀉,這時應使用白朮散。然而,瘡疹的恢復高度依賴於脾胃健康,脾胃強壯,瘡疹就容易癒合。萬物得以在溫暖的土壤氣息中生長,而嘔吐和腹瀉會損傷脾胃,導致病情變化。夏季中暑煩渴,腹瀉或腹痛,或是肌肉抽搐,可以使用五苓散,再加入藿香。若是因為飲食過量導致嘔吐腹瀉,應使用小異功散。
對於手腳冰冷的患者,應使用益黃散和豆蔻丸。若頭頂凹陷,顏色灰白,則使用木香散。若瘡疹正處於爆發期卻出現嘔吐腹瀉,或出現出血現象,都是逆證,難以治療。然而,這些症狀雖然源自脾胃不協調,但如果病邪集中在上焦,應考慮催吐;若病邪集中在下焦,則應考慮瀉下。如嘔吐腹瀉伴有噯氣和胃酸反流,都應進行治療,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張翼之提到,若瘡疹患者嘔吐腹瀉且食慾不佳,代表體內虛弱;若瘡疹凹陷、顏色灰白,代表體表虛弱。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代表表裡俱虛,應使用十二味異功散來救治。若病情嚴重,也可使用薑、附、靈砂。若只出現體內虛弱,去掉官桂;若只出現體表虛弱,減少肉豆蔻的用量。
若患者食慾旺盛但便祕,且瘡疹凹陷,代表體內實火,不應補養,而應使用錢氏和丹溪的療法來排解。因為食慾旺盛代表體內實火,若實火狀況下進行補養,可能導致癰腫。若瘡疹紅潤凸起,代表體表實火,若在此情況下進行補養,可能導致瘡疹潰爛不愈。一旦瘡疹出現斑點,應避免使用葛根湯,以免表虛。若有其他病情變化,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張氏指出,嘔吐和腹瀉可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情況。若嘔吐後不口渴,腹瀉且手腳冰冷,面色蒼白,這是寒性症狀,應使用益黃散或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上木香和豆蔻。若嘔吐後口渴,即使腹瀉,但手腳心熱,面色紅潤,喜歡待在涼爽的地方,這是熱性症狀,應使用五苓散或竹葉石膏湯,再加上橘皮。若劇烈嘔吐且身體發熱、口渴、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大小便困難,面色紅潤,感到悶熱,錢氏認為應利尿,若無效,可使用宣風散。
對於煩躁、嘔吐、口渴和腹瀉,也可能是熱性症狀,白朮散最適合,紫草木香湯也可以。
接下來是一些藥方:
-
理中湯:由人參、白朮、乾薑、白茯苓和甘草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若畏寒,可加入附子,改稱附子理中湯。
-
香蘇飲:由香附子、陳皮、紫蘇、川芎、甘草和白芷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若腹瀉,可加入白朮和茯苓;若嘔吐,可加入茯苓和白芍。
-
紫草木香湯:由紫草、木香、茯苓和白朮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紫草能利大便,白朮和木香有助於調節脾氣。若脾氣虛弱,可加入人參。
-
人參胃愛散:由人參、藿香、紫蘇、炒甘草、丁香、茯苓和木瓜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適用於瘡疹已發或未發,嘔吐和腹瀉不止,食慾不佳,或嘔吐等症狀。
-
黃芩加半夏湯:由黃芩、炙甘草、酒拌曬九次的白芍藥、湯泡七次的半夏、生薑和大棗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口渴,可去除半夏,加入炙過的枇杷葉、蘆根和茅根。
-
中和散:由厚朴、白朮、乾薑和甘草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適用於中焦寒滯或夾帶宿食的情況。
-
竹茹湯:由橘紅、半夏、白茯苓、姜炒黃連、甘草、竹茹和葛根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適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
-
和中湯:由人參、茯苓、甘草、白朮、半夏、陳皮、藿香和砂仁組成。用水煎煮後服用。適用於虛弱的嘔吐。
-
藿香正氣散:由藿香、紫蘇、大腹皮、陳皮、桔梗、甘草、茯苓、半夏、厚朴和白芷組成。加入薑棗煎煮後服用。適用於初期發熱和乾嘔。
總之,在瘡疹病程中,嘔吐和腹瀉是常見的症狀,應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在嘔吐和腹瀉後,應使用補養的藥物,即使有其他症狀,也應視為虛弱狀態。許多醫生往往忽略人體的元氣,使用藥物削減,導致病情加重,這是令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