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五·心臟部三 (14)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五·心臟部三 (14)

1. 涕唾稠黏

〔薛〕陳文宿先生云:瘡痘涕唾稠黏,身熱鼻乾,大便如常,小便黃赤,用人參清膈散。如痰實壯熱,胸中煩悶,大便堅實,臥則喘急,用前胡枳殼散。竊謂前證若肺胃實熱,氣鬱痰滯,或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煩渴飲冷,宜用人參清膈散表散外邪,疏通內熱,使邪不壅滯。若毒蘊臟腑,大便秘結,用前胡枳殼散疏導其里,調和榮衛,使邪自解散。

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參蘇飲發散外邪,庶元氣不傷,痘瘡輕而易愈。

人參清膈散(痘咳嗽),前胡枳殼湯(痘喘),惺惺散參蘇飲(俱痘初熱)

白話文:

陳文宿先生說,如果長瘡或出痘時,鼻涕和口水變得濃稠黏膩,身體發熱,鼻子乾燥,大便正常,小便黃赤,可以用人參清膈散來治療。如果痰液很多,身體壯熱,胸口煩悶,大便乾硬,躺下就喘得厲害,可以用前胡枳殼散來治療。

我認為,前面說的症狀如果是肺胃有實熱,氣鬱結、痰液阻滯,或者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口渴想喝冷飲,應該用人參清膈散來疏散體表的外邪,疏通內部的熱,使邪氣不會阻塞。如果毒素積聚在內臟,導致大便秘結,可以用前胡枳殼散來疏導體內,調和身體的氣血,使邪氣自然消散。

如果出現咳嗽有痰,鼻涕多,鼻塞不通暢,應該用惺惺散或參蘇飲來發散體表的外邪,這樣可以保護身體的元氣不受損害,痘瘡也能比較輕微而容易痊癒。

人參清膈散可以用於治療痘瘡引起的咳嗽,前胡枳殼湯可以用於治療痘瘡引起的喘,惺惺散和參蘇飲都可用於治療痘瘡初期的發熱。

2. 失音(參形氣條看)

海藏云:痘疹初出後,聲音洪亮,形病而氣不病也。痘疹未發,聲音不出,形不病而氣病也。瘡疹既發,聲音不出,形氣俱病也。氣病宜補肺散加黃耆。形氣俱病宜用八風湯或涼膈散去硝黃主之。小兒稟賦素弱者,宜預服十奇散。

補肺散

阿膠(一錢半,炒成珠),牛蒡子(炒,三分),馬兜鈴(半錢),甘草(二分半),杏仁(三粒,去皮尖),糯米(一錢,炒),加生黃耆(五分)

上為末,分二服。水一小盞,煎六分,食後,時時與之。

八風散(即八風湯)

藿香(半兩,去土),白芷,前胡(去蘆。各一兩),黃耆,甘草(炙),人參(各二兩),羌活,防風(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薄荷少許,煎湯調服。

涼膈散(發熱),十奇散(即十宣散見起發)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肺屬金主聲,中有二十四空,凡發諸語言者,皆其空中之氣鼓動也,五行金空則鳴,實則啞,瘡疹之火起於心,上熏於肺,肺氣脹郁,故竅塞而無聲也,以導赤散(心)合甘桔湯(咽喉)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參平肺散。若津液不足,虛火熏蒸者宜用地黃丸(腎)。

有毒歸腎而失聲者,經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瘡黑陷伏,則毒入腎,邪氣上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出,開闔不利,故猝啞也。

有喉舌潰爛而失聲者,咽喉者,所以司呼吸,納飲食,發音聲,猶管龠也,毒火上熏,咽喉先受,賁門、會厭、舌齶之位,皆瘡所聚,初出之時,失於調治,以致咽喉腫塞,管龠窄狹,舌本強硬,呼吸不能,飲食不入,音聲不出矣。此上二證,治之則難。

若七日後痘瘡成漿之際而失音者,乃氣喉有痘,初出細小不覺,及至肌表之痘成漿,喉中之痘亦成漿,其毒壅盛,則氣出管龠窄狹,故所出之聲不清,而為咽啞也。大率七日前失音者併為逆證,七日後而有者不治自愈,蓋外痘結痂則喉之痘自痊故也。當用甘桔湯服於已發未發之前,所以清其氣道,使毒不犯,此預治之法,不可不知。

若痘瘡靨後而失音者,餘毒過盛,上攻於咽,以致腫痛乾澀,聲音不出,宜甘露飲(咽喉)甘桔防風湯(咽喉)天花散、玄參升麻湯(咽喉)主之。

天花散,治痘疹後失音。

天花粉,桔梗,茯苓,訶子,石菖蒲,甘草(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用水調在碗內,小竹七莖,小荊芥七莖,縛作一束,點火就碗內煎,臨睡服,每服一錢。

清肺散,治患痘咽乾聲啞。

麻黃(一錢五分),麥門冬,桔梗(各二錢),知母,荊芥,天花粉(各一錢),訶子,菖蒲(各八分)

上銼。分為二服,入竹瀝薑汁,水煎服。

梔子菖蒲湯,治小兒痘證,因熱毒生風,喑啞不語。

梔子(一錢三分),石菖蒲,紫草茸(各一錢二分),山豆根,生犀,黃連(各一錢一分),羌活,木通,白殭蠶,杏仁,韭子,鼠黏子(各一錢),升麻,蟬蛻,薄荷(七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紫河車散,治小兒痘瘡,毒氣不解,上攻咽喉,聲音不出,舌頰生瘡,遏逆煩悶,潮熱面赤。

紫河車(即金線重樓),茜根,貫眾(各三錢),白芍藥,甘草(炙。各五錢)

上,每服三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一方,有牛蒡子。

噙化丸

薄荷葉(二兩),訶子肉(七錢),桔梗(一兩),甘草(七錢),栝蔞皮穰(一兩),白殭蠶(炒,七錢),風化硝(五錢),黍黏子(炒,一兩)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噙化燕津。兒小不能噙,則調化,頻抹其口中。

白話文:

失音

(參考形氣條的內容)

  • **王海藏說:**痘疹剛開始出現時,聲音洪亮,這是身體生病而氣沒有生病。痘疹還沒發出來,聲音卻發不出來,這是身體沒病而氣病了。痘疹已經發出來了,聲音也發不出來,這是身體和氣都病了。氣病了應該用補肺散加上黃耆來治療。身體和氣都病了,應該用八風湯或涼膈散去掉芒硝和黃使用。如果小孩體質原本就比較虛弱,應該事先服用十奇散來預防。

  • 補肺散

阿膠(炒成珠狀,約6克)、牛蒡子(炒過,約1克)、馬兜鈴(約2克)、甘草(約1克)、杏仁(去皮尖,約3粒)、糯米(炒過,約4克),再加上生黃耆(約2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分成兩次服用。用水一小杯,煎煮至剩下一半,在飯後隨時餵給小孩。

  • 八風散(即八風湯)

藿香(去除泥土,約15克)、白芷、前胡(去蘆頭,各約30克)、黃耆、炙甘草、人參(各約60克)、羌活、防風(各約9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4克,用少量薄荷煎湯調服。

  • 涼膈散(用於發熱)、十奇散(即十宣散,內容見起發篇)

  • **因為心火過旺而影響肺導致失音的情況:**肺屬金,主管聲音,肺中有二十四個孔竅,所有說話的聲音都是這些孔竅中的氣流鼓動產生的。五行中,金屬空虛則能發出聲音,如果實了反而會啞。痘疹的火從心臟開始,向上熏蒸肺臟,導致肺氣鬱結,所以孔竅被堵塞而發不出聲音。可以使用導赤散(針對心)配合甘桔湯(針對咽喉)再加上炒過的牛蒡子來治療,或者使用人參平肺散。如果體內津液不足,虛火上炎,則應該用地黃丸(針對腎)來治療。

  • **因為毒邪侵入腎臟導致失音的情況:**醫書上說:足少陰腎經,向上連接舌頭,再連接橫骨,最後到達會厭。會厭是聲音的門戶,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橫骨是神氣使用的地方,主管舌頭的活動。如果痘瘡出現黑陷的情況,表示毒邪已經進入腎臟,邪氣向上侵犯會厭,導致會厭不能活動,發聲的機能也無法正常運作,開合不利,所以突然發生啞聲。

  • **因為咽喉潰爛導致失音的情況:**咽喉是負責呼吸、進食和發出聲音的通道,就像管樂器一樣。毒火向上熏蒸,咽喉最先受到影響,噴門、會厭、舌頭等地方都會長瘡。如果剛開始沒有及時治療,就會導致咽喉腫脹堵塞,通道變得狹窄,舌頭變得僵硬,呼吸困難,無法進食,聲音也發不出來。以上這兩種情況,治療起來都比較困難。

  • **如果痘瘡出現七天後才失音:**這是因為氣管裡面也長了痘,剛開始痘很小沒有注意到,等到皮膚上的痘瘡開始化膿時,氣管裡的痘也開始化膿,毒素聚集,導致氣體通行的管道狹窄,所以發出的聲音不清晰,變成啞音。一般來說,痘瘡發出來七天前就失音,屬於逆症,七天後才出現失音,大多會自己痊癒,因為皮膚上的痘瘡結痂後,氣管裡的痘瘡也會自己痊癒。應該在痘瘡發出來之前就服用甘桔湯,以清理氣道,避免毒素侵犯,這是一種預防的方法,一定要知道。

  • **如果痘瘡消退後才失音:**這是因為毒素過多,向上侵犯咽喉,導致咽喉腫痛乾澀,無法發出聲音。應該使用甘露飲(針對咽喉)、甘桔防風湯(針對咽喉)、天花散、玄參升麻湯(針對咽喉)來治療。

  • 天花散, 治療痘疹後失音。

天花粉、桔梗、茯苓、訶子、石菖蒲、甘草(各約15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水調在碗中,用七根小竹條和七根小荊芥紮成一束,點火在碗裡煎煮,臨睡前服用,每次服用約4克。

  • 清肺散, 治療痘瘡導致的咽喉乾燥、聲音沙啞。

麻黃(約4.5克)、麥門冬、桔梗(各約6克)、知母、荊芥、天花粉(各約3克)、訶子、菖蒲(各約2.4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兩次服用,加入竹瀝和薑汁,用水煎服。

  • 梔子菖蒲湯, 治療小孩痘瘡,因熱毒產生風邪,導致聲音嘶啞說不出話。

梔子(約4克)、石菖蒲、紫草茸(各約3.5克)、山豆根、生犀、黃連(各約3.3克)、羌活、木通、白殭蠶、杏仁、韭子、鼠黏子(各約3克)、升麻、蟬蛻、薄荷(各約2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煎服,在飯後服用。

  • 紫河車散, 治療小孩痘瘡,毒氣無法消散,向上侵犯咽喉,導致聲音發不出來,舌頭和臉頰長瘡,心煩悶熱,潮熱面紅。

紫河車(即金線重樓)、茜根、貫眾(各約9克)、白芍藥、炙甘草(各約15克)。

每次服用約9克,加生薑一片,用水煎服。另一個方子裡,有牛蒡子。

  • 噙化丸

薄荷葉(約60克)、訶子肉(約21克)、桔梗(約30克)、甘草(約21克)、栝蔞皮穰(約30克)、白殭蠶(炒過,約21克)、風化硝(約15克)、黍黏子(炒過,約3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芡實般大小。含在口中慢慢融化,讓津液浸潤喉嚨。如果小孩太小不能含,可以用水調開,頻繁塗抹在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