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33)
集之七·脾臟部(上) (33)
1. 收澀
雙金飲,治下痢赤白,晝夜頻數,及泄瀉經久。
大罌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透、候乾,一兩),大川芎(銼碎,醇醋炒透,候乾,半兩)
上二味,再曬或焙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占米清湯空心調服,或溫蜜湯下。
萬金散,治水瀉下痢久不瘥者。
罌粟殼(去蒂,二兩,一兩銼碎醋蜜炒,一兩生用),甘草(不去節,二兩,一兩炙,一兩生用),陳皮(去白,二兩),烏梅(和核,一兩)
上,碎。每服二錢,熱湯一盞,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上以盞蓋定,候澄清去滓,空心溫服。
神效散,治赤白痢晝夜頻數,食減腹痛,小便不利。
罌粟殼(去蒂,銼碎,梗,蜜炙炒),白芷,烏梅(和核。各一兩),乳香,撫芎(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白話文:
雙金飲,治療拉肚子,大便帶有紅色或白色黏液,不論白天晚上都頻繁跑廁所,以及長期腹瀉不止的症狀。
藥材組成: 大罌粟殼(去掉蒂,切碎,用蜜水拌炒至透,等乾燥,一兩)、大川芎(切碎,用酒醋拌炒至透,等乾燥,半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再次曬乾或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用米湯在空腹時調服,或是用溫熱的蜜水送服。
萬金散,治療水瀉腹瀉,久病不癒的症狀。
藥材組成: 罌粟殼(去掉蒂,二兩,其中一兩切碎後用醋和蜜拌炒,另一兩直接使用)、甘草(不去節,二兩,其中一兩炙烤過,另一兩直接使用)、陳皮(去掉白色內膜,二兩)、烏梅(連核,一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熱水,稍微煮開兩次,連同藥渣一起倒入碗中,再用小碗蓋住,等澄清後去掉藥渣,空腹時溫服。
神效散,治療大便帶有紅色或白色黏液,白天晚上都頻繁跑廁所,食慾減退、腹痛、小便不順暢的症狀。
藥材組成: 罌粟殼(去掉蒂,切碎,連同梗一起,用蜜炙炒)、白芷、烏梅(連核。各一兩)、乳香、撫芎(各半兩)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空腹時溫服。
2. 補養
補中益氣湯虛熱)四君子湯吐瀉)六君子湯吐瀉)異功散吐瀉)參苓白朮散(不乳食)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錢),半夏,人參,甘草(炙),白朮,黃連(炒。各一錢),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各五分),陳皮,茯苓,柴胡,澤瀉(各三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四分,食遠服。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這個方子主要處理因為虛弱導致的發熱。
四君子湯:這個方子主要處理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或腹瀉。
六君子湯:這個方子也是主要處理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或腹瀉。
異功散:這個方子也是主要處理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或腹瀉。
參苓白朮散:這個方子處理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特別是嬰兒不肯吃奶的情況。
升陽益胃湯:
黃耆(8克),半夏,人參,炙甘草,白朮,炒黃連(各4克),獨活,防風,白芍藥,羌活(各2克),陳皮,茯苓,柴胡,澤瀉(各1.2克)。
以上藥材,加入兩碗水,生薑三片,紅棗兩顆,煎煮至剩約四分之一的量,在飯前服用。
3. 瀉痢兼證
4. 渴
《巢氏病源·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穀利,津液枯竭,腑臟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若小便澀,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
茅先生以為食傷脾胃所致,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一日後,下調中飲(三方俱不乳食),夾乳香散(瀉)、龍涎膏(渴)調理即愈。《千金》單搗冬瓜汁飲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
龍骨,甘草(炙),大黃,赤石脂,石膏,桂心,寒水石,栝蔞根(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合二沸,去滓,最兒大小服之。
《外臺》,麥門冬湯,療少小夏月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四分),枳實(炙),黃芩,人參(各三分),龍骨(六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溫服。
《外臺》櫸皮飲子,療小兒渴痢。
梁州櫸皮(十二分),栝蔞,茯苓(各八分),人參(六分),粟米(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量大小與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痢渴不徹,肚脹不能食方
訶梨勒皮(六分),桑葉(十分,炙、末)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服之。亦治大人。《子母秘錄》小兒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嘔逆方
上,炙楮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楮葉,使水綠色,然後去葉,以木瓜一個,切內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
《聖惠》黃耆散,治小兒痢渴,心胸煩悶、不欲飲食。
黃耆(銼),麥門冬(去心,焙),黃芩(各三分),烏梅肉(三枚,微炒),龍骨(一兩),白朮,黃連(微炒,去須。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黃芩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訶梨勒(煨,用皮),樗株皮(各半兩),栝蔞根,黃連(去須),當歸(銼、微炒。各三分),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當歸散,治小兒痢渴,腹內疼痛不止。
當歸(銼,微炒),黃連(微炒,去須),黃耆(銼。各三分),乾薑(炮裂,銼),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龍骨散,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白龍骨(一兩),胡黃連(半兩),茯神,人參(去蘆頭),茅根(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藍葉散,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藍葉(二分),赤茯苓(一分),赤石脂(一兩),黃連(微炒,去須),冬瓜仁,醋石榴皮(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量大小,分減服之。
地榆散,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地榆,白茯苓,黃柏(微炙,銼。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連散,治小兒痢渴,煩熱吃水不知足。
黃連(去須,微炒),牡蠣(燒為粉。各半兩),烏梅肉(微炒),甘草(炙微赤,銼),訶梨勒(煨,用皮。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櫸皮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櫸株皮(一兩),栝蔞根,白茯苓(各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粟米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甘草散,治小兒痢,渴不止。
甘草(炙微赤,銼),烏梅肉(微炒。各一兩),訶梨勒(二枚,煨,用皮)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芩丸,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黃芩,栝蔞根,黃連(去須,微炒),當歸(銼,微炒。各三分),臭樗株皮(炙微黃,銼),訶梨勒(煨,用皮。各半兩),烏梅肉(五枚,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局》人參散,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躁渴不解。
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各一兩),木香,甘草(炙,銼),藿香葉(各一分),乾葛(銼,二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
《嬰孺》子芩湯,治小兒大熱,痢兼渴,憎寒。
子芩,枳殼(炒),黃柏(各四分),石膏(十二分),竹葉(切,一升),櫸皮(十分),人參(七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六合,七歲兒,為三服,四五歲兒,為四服,以次,量與之服。
栝蔞湯,治小兒有熱不調,渴痢。
栝蔞,知母,茯苓(各八分),甘草,黃柏(各四分),人參(六分),黃芩,櫸皮(各十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五六歲兒,為三服。
冬瓜湯,治小兒渴不止,痢不住。
冬瓜(切,八合),栝蔞(十二分),茯苓,知母(各八分),麥門冬(五分,去心),粟米(二合半)
上,水五升,煮一升四合,新布絞去滓,量兒與之。
〔張渙〕健胃散,治泄瀉身熱煩渴。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製,炙香熟),川黃連,肉豆蔻(各一兩),縮砂仁,乾薑(炮),白朮(炮),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碧香丹,治小兒吐利後,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成疳。
天竺黃,龍骨,不灰木(燒赤,放冷),赤石脂(各一兩,為末),鐵粉,定粉,鉛白霜,細蛤粉(各一兩,並細研)
上件,通拌勻,入麝香半兩同研勻,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兩粒。
用蚫螺兒兩個研細,沸湯浸,水沉極冷化下。大渴即與服,神驗。
《寶鑑》竹茹丸,治小兒渴瀉。
黃連(一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一兩,二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了茱萸)
上件為末,薄糊為丸,如蘿蔔子大。每服十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人參白扁豆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吐瀉渴水,及小兒虛熱煩躁。
人參,白扁豆(去皮,炒熟),白朮,茯苓(各一兩),罌粟子,甘草(炙),山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用二錢,水一中盞,入姜二片,棗半個,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腹疼痛,加紫蘇煎。小兒虛熱,加薄荷同煎。
《吉氏家傳》治五痢吃湯不徹,肚脹不食方
訶子皮,桑白皮(各六錢)
上,水二升,煎三合服之。立瘥。
〔吉氏〕六神丸,治疳瀉渴飲無度。
木香,丁香,豆蔻(以麵裹。此三味入慢火煨,候面熟為度),使君子(去殼),訶子(去核。各半兩),蘆薈(一兩)
上件為末,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