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五·心臟部三 (17)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五·心臟部三 (17)

1. 收靨證治

回漿散,治痘不收漿結痂。

何首烏,白芍藥,黃耆,人參,甘草,白朮,白茯苓

上,姜水煎服。

象牙散,治同上。

人參,黃耆,白朮(各一錢),甘草(七分),茯苓(一錢半),何首烏(二錢)

上,加糯米二錢,棗二枚,水煎,調下象牙末一錢。

〔潰爛〕痘瘡過期不收,遍身潰爛者,此與癍爛不同,乃熟太過也,其候不同。或因天寒失於蓋覆,使瘡受凍而不收者,宜內服五積散(初熱),外用乳香燒煙於被內熏之。或因天熱,過求溫暖,使瘡被蒸而不收者,宜內服人參白虎湯(見形),或五苓散(驚),外減去衣被,令少清涼,以天水散(即六一散)撲之。

或大便秘結,內外極熱,毒氣散漫,無陰氣以斂之而不收者,宜內服宣風散(痘發熱),或三黃丸(熱),四順清涼飲(熱),外用膽導法(大便秘)以敗草散襯之。或泄瀉氣虛,脾胃弱,津液少,肌肉虛而不收者,宜內服陳氏木香散(瀉),外用敗草散。或因渴飲冷水過多,以致水漬脾胃,濕淫肌肉而不收者,內服五苓散。

如因食少氣虛而不收者,人參白朮散(渴)去葛根、加桂主之。以上諸證,以法治之,已潰者結薄痂,未潰者結痂,方為佳兆。若痂皮俱不結者,成倒靨矣。痘已成膿之後,過期不靨,以致潰爛,膿汁淋漓,不可著席,黏惹痛疼者,用敗草散或蕎麥粉以絹袋盛,於身體上撲之,更多布席上,襯臥尤佳,面上欲不成瘢䵟者,用滅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敗草散

多年屋上爛茅草,擇淨者為末,摻之,牆上爛草亦佳,以多受風露之氣,故能解痘瘡毒。

蕎麥粉

蕎麥一味,磨取細面,痘瘡破者,以此敷之,潰爛者以此遍撲之,絹袋盛撲,以此襯臥尤佳。

滅瘢救苦散

蜜陀僧,滑石(各二兩),白芷(半兩)

上為細末。濕則乾摻之,干則好白蜜調敷。

百花膏

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時時以鵝翎刷之,瘡痂亦易落無痕。

【倒靨】痘子初出,磊落成個,後來長大作膿,始相連串,外雖相串,皮下猶一個是一個,至於結痂,腫消膿干,現出初來本形,所以收藏斂束,要完全堅厚,覆成個數為貴。或根腳相通,皮肉盡串者,結痂之時,亦要乾淨,無有淫濕及濺破者,次也。若未成痂者潰爛,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倒靨也。

痘毒當靨不靨,復入於裡者,謂之倒靨,此死證也,元氣素怯,又不食,常自利者,陳氏木香散(瀉)、異攻散(出不快),死中求活聖藥也。如原無泄瀉,大便久秘,今添腹脹喘呼,此毒盛,薄蝕元氣,復入於裡,宜急下之,排毒散。若不急下,則腸胃不通,榮衛不行,益加喘滿躁悶而死矣。

若毒入里,忽然自利者,此人脾胃素強,毒氣難留,故自利,須看利下之物,如利痂皮膿血者,毒氣得出為順,不可止之,待利盡膿血自愈。如利水穀者,此毒氣反驅水穀,脾虛不能制之,其證為逆,不可治也。

白話文:

收靨證治

回漿散,治療痘瘡久不結痂。

藥方:何首烏、白芍藥、黃耆、人參、甘草、白朮、白茯苓。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生薑水煎煮後服用。

象牙散,功效與回漿散相同,治療痘瘡久不結痂。

藥方:人參、黃耆、白朮(各一錢)、甘草(七分)、茯苓(一錢半)、何首烏(二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加糯米二錢、紅棗二枚,用水煎煮後,調入象牙末一錢服用。

潰爛:痘瘡過了時間還不收口,全身潰爛,這與斑疹的潰爛不同,是因為痘瘡熟透了,情況不同。有時是因為天氣寒冷,沒有做好保暖,導致痘瘡受凍而不收口,這種情況應該內服五積散(針對初期發熱),外用乳香燒煙在被子裡燻。有時是因為天氣熱,過度保暖,導致痘瘡被悶蒸而不收口,這種情況應該內服人參白虎湯(針對有膿水),或五苓散(針對驚厥),外減少衣物,讓身體稍微涼爽一些,再用天水散(即六一散)撲在患處。

有時是因為大便乾燥,體內外都很熱,毒氣散漫,沒有陰氣來收斂導致痘瘡不收口,這種情況應該內服宣風散(針對痘疹發熱),或三黃丸(針對熱症),四順清涼飲(針對熱症),外用膽汁導瀉法(針對大便秘結),再用敗草散墊在患處。有時是因為腹瀉導致氣虛,脾胃虛弱,津液不足,肌肉虛弱而導致痘瘡不收口,這種情況應該內服陳氏木香散(針對腹瀉),外用敗草散。有時是因為喝過多冷水,導致水液停留在脾胃,濕氣侵蝕肌肉而導致痘瘡不收口,這種情況應該內服五苓散。

如果因為食量少導致氣虛而不收口,可以用人參白朮散(針對口渴),去掉葛根,加入肉桂來治療。以上各種情況,如果能按照方法治療,已經潰爛的會結薄痂,還沒潰爛的會結痂,這才是好的徵兆。如果痂皮完全不結,就變成倒靨了。痘瘡化膿後,過了時間還不結痂,導致潰爛,膿液淋漓不斷,不能碰到床鋪,黏在身上會疼痛,這種情況可以用敗草散或蕎麥粉,用絹袋裝好,撲在身上,多撲一些在床鋪上,墊著睡會更好,臉上想避免留下疤痕的,可以用滅瘢散和百花膏塗抹。

敗草散

用多年屋頂上的爛茅草,選取乾淨的,磨成粉末,撲在患處。牆上的爛草也可以,因為它吸收了更多的風露之氣,所以能解痘瘡的毒。

蕎麥粉

單用蕎麥,磨成細麵,痘瘡破了的,用這個敷。潰爛的,用這個全面撲在患處,用絹袋裝好撲在患處,墊著睡會更好。

滅瘢救苦散

藥方:蜜陀僧、滑石(各二兩),白芷(半兩)。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濕的時候就用乾粉撲,乾的時候就用蜂蜜調和後塗抹。

百花膏

用石蜜(蜂蜜)不拘多少,略加溫水調和,時常用鵝毛刷塗在患處,瘡痂也容易脫落,不會留下疤痕。

倒靨:痘瘡剛開始長出來,一顆顆很分明,後來長大化膿,開始連成一片,雖然表面連在一起,皮下還是一顆顆獨立的,等到結痂時,腫脹消退,膿液乾涸,顯露出原本的樣子,所以收斂要完全堅厚,覆蓋住原有的數量才是好的。如果痘瘡的根部連通,皮肉全部連在一起,結痂時也要乾淨,沒有濕潤或破裂,這樣也還可以。如果還沒結痂就潰爛了,已經結痂的也只是嫩皮,這就是倒靨。

痘毒應該要收斂卻不收斂,反而進入體內,就稱為倒靨,這是死亡的徵兆。如果患者原本就元氣虛弱,又不吃東西,常常腹瀉,可以用陳氏木香散(針對腹瀉)、異攻散(針對痘疹發不出來),這是死中求活的良藥。如果原本沒有腹瀉,大便長期乾燥,現在又出現腹脹喘氣,這是毒氣太盛,侵蝕元氣,又進入體內,應該趕快攻下,用排毒散。如果不趕快攻下,腸胃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會更加喘滿煩躁而死。

如果毒氣進入體內,突然開始腹瀉,這是因為患者的脾胃原本比較強壯,毒氣難以停留,所以導致腹瀉,要看排出的東西,如果是膿血痂皮,這是毒氣排出,是順的,不要阻止它,等膿血排盡自然會好。如果排泄物是水穀,這是毒氣驅趕水穀,脾虛不能控制,這種情況是逆症,無法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