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3)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23)
1. 傷寒失音
茅先生傷寒失音語不得方
金毛狗脊,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能語
桂(指面大)
上,含桂口中,漸漸聲音如舊。
白話文:
2. 鼻
張渙按:小兒肺氣通於鼻,氣為陽,若氣受風寒,停滯鼻間則成鼻塞,氣寒使津液不收則多涕,若冷氣久不散,膿涕結聚,使鼻不聞香臭則成齆鼻,若挾熱則鼻乾,皆妨害乳食。〔薛〕巢氏云:鼻乃肺之竅,皮毛腠理乃肺之主,此因風邪客於肺而鼻塞不利者,宜用消風散。或用蔥白七莖,入油膩粉少許,擂攤絹帛上,掌中護溫,貼囟門。
白話文:
張渙說:小兒肺氣通於鼻子,氣屬陽性,如果受到風寒之邪,就會在鼻腔中停滯,造成鼻塞。寒氣使得津液無法收斂,因此會產生大量的鼻涕。如果寒氣無法散去,鼻涕就會變成膿性,積聚在鼻腔中,使人聞不到香臭,這就是齆鼻。如果夾雜熱邪,就會造成鼻腔乾燥。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小兒的餵食。〔薛〕巢說:鼻子是肺的竅道,皮膚腠理是肺所主。這是因為風邪侵襲肺臟,導致鼻塞不通暢,需要使用消風散來治療。也可以用七根蔥白,加一點油膩粉,搗碎後敷在絹帛上,用掌心溫暖,貼在囟門上。
因驚僕氣散,血無所羈而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肝散,後用地黃丸。上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氏地黃散。
白話文:
由於受驚嚇、心氣耗散,血液失去約束而導致鼻子出血時,使用異功散加上柴胡、山梔。如果左臉青紫兼有紅赤,先用柴胡清肝散,後用地黃丸。如果面部上半部分發紅,是肺和大腸有實熱,使用瀉白散。如果鼻子的顏色發紅,是脾胃有實熱,使用瀉黃散。如果鼻子的顏色微微發紅,是脾經虛熱,使用異功散加上升麻、柴胡。如果鼻子的顏色深黃,使用《濟生》中的犀角地黃湯,後用楊氏地黃散。
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頦間色赤,用四物湯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唇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初病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秘結,作渴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元氣已虧,食少發熱,口乾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白話文:
-
臉色淡白色,用六君子湯治療。
-
下巴部位顏色發紅,用四物湯加入山梔治療;發紅嚴重,用五淋散治療。
-
小便顏色發紅,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治療。
-
嘴脣顏色發白,用六君子湯治療。長期未治癒,用麥門冬飲子治療。
-
如果是新發疾病,元氣未虧,飲食正常,發熱、壯熱,大便祕結,口渴想喝水,睡覺時眼睛不閉合,都屬於形體、病氣都很充實,應該治療邪熱之氣。
-
如果疾病持續較久,元氣已經虧損,飲食減少、發熱,口乾想喝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睡覺時眼睛張開,都屬於形體、病氣都很虛弱,應該以補益正氣為主要治療方法。
3. 鼻塞
〔演山〕凡產牙兒,三朝、五日、六晨、一臘,忽然鼻塞,吻乳不能,開口呼吸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時,不知持上兒子,鼻中出息,吹著兒囟,或以水浴洗,用水溫冷,不避風邪,所以致兒鼻塞。宜與通關膏敷之,消風散服之。或有驚悸作熱,杜薄荷散與服。通關膏用白殭蠶、豬牙皂角、荊芥、香附子、川芎、細辛等分為末,蔥白同研,敷囟至妙。
白話文:
新生兒在出生後三、五天、六個早上或一個月內,突然鼻子不通,無法吸奶,張嘴呼吸,大多是因為乳母在睡覺時,不知道要抱著孩子,孩子的鼻息噴出來,吹到囟門,或者用冷水給孩子洗澡,沒有避開風寒,所以導致孩子鼻子不通。應該用通關膏敷在囟門,服用消風散。如果孩子有驚悸發熱,就服用薄荷散。通關膏是由白僵蠶、豬牙皂角、荊芥、香附子、川芎、細辛等量磨成粉末,與蔥白一起研磨,敷在囟門效果最佳。
消風散,治胎熱胎寒,兼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疼,目眩旋暈,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癢瘡癮疹,小兒虛風。
白話文:
消風散,可以治療胎熱胎寒,還可以治療諸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疼痛、眩暈、鼻塞多涕、皮膚頑麻、瘙癢瘡疹、小兒虛風等疾病。
茯苓,川芎,羌活,荊芥穗,防風(去蘆),藿香,殭蠶(炒),蟬蛻(去嘴爪),甘草(炙),厚朴(制),陳皮(去白。各等分)
白話文:
茯苓、川芎、羌活、荊芥穗、防風(去除外殼)、藿香、炒過的殭蠶、去除嘴和爪的蟬蛻、炙甘草、加工過的厚朴、去除白色的陳皮(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五分,茶清調下,薄荷湯亦可。急慢驚風,乳香、荊芥湯調下。或加雄黃,名雄風散。
薄荷湯,治鼻塞不通及夾驚傷寒,極熱變蒸。
白話文:
將藥碾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茶水調服,薄荷湯也可以。如果是緊急的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服。或者加入雄黃,稱為雄風散。
薄荷葉(五錢),羌活,全蠍,麻黃(去節),甘草,殭蠶(炒。各一錢),天竺黃,白附子(各二錢半,煨)
白話文:
-
薄荷葉(五錢)
-
羌活、全蠍、麻黃(去節)、甘草(各一錢)
-
殭蠶(炒。各一錢)
-
天竺黃、白附子(各二錢半,煨)
上為末。薄荷湯調下。熱極生風加竹瀝少許。一方,有柴胡、臺芎、桔梗、茯苓,無全蠍、殭蠶、天竺、白附。
〔張渙〕,辛夷膏
白話文:
上藥研細粉,以薄荷湯沖服。如果熱象十分嚴重,可酌加少許竹瀝。另有一種方法,使用柴胡、臺芎、桔梗、茯苓不用全蠍、殭蠶、天竺、白附子。
辛夷葉(一兩,洗焙乾),細辛,木通,香白芷,木香(各半兩)
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研)
白話文:
辛夷葉(一兩,洗後焙乾),細辛、木通、香白芷、木香(各半兩)
上件,用羊髓、豬脂各二兩,同諸藥相和,於石器中慢火熬成膏赤黃色,放冷,入龍腦、麝香各一錢,拌勻,每用少許塗鼻中。若乳下嬰兒,奶母吹著兒囟鼻塞者,只塗囟上。
《張雞峰方》治囟開不合,鼻塞不通。
白話文:
上述的藥物,使用羊髓、豬脂各兩,與其他藥物混合,在石器容器中以慢火熬煮成膏狀,呈現赤黃色。待冷卻後,加入龍腦、麝香各一錢,攪拌均勻。每次使用少量塗抹在鼻中。如果是乳房下方的嬰兒,其母親口鼻呼氣使孩子囟門閉塞,則只塗抹在囟門上。
上,以天南星大者一枚,微炮為末。以淡醋調塗緋帛上,以貼囟上。炙熱手,頻熨之。
白話文:
用天南星中較大的那一枚,略微烘烤為粉末。用淡醋調和,塗在緋色絲帛上,然後貼在囟門上。用炙熱的手,頻頻熨燙它。
莊氏治小兒鼻塞方
上,以槐葉為末,用乳母唾調,厚塗囟上。
〔吉氏〕,蔥涎膏,治兒生三五日,鼻塞氣急,飲乳之時啼叫不止。
蔥葉,豬牙皂角(為末,去皮。各七條)
上,爛研,同皂角末成膏。貼囟門上,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