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三·心臟部一 (18)
集之三·心臟部一 (18)
1. 熱毒瘡瘍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按:前二方,善損中氣,傷陰血,若大人形病俱實,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恐芽兒臟腑脆嫩,不能勝此。經云:氣主噓之,血主濡之。氣者,胃中衝和之元氣,若胃氣一傷,不能噓濡消散,膿已成者不能腐潰,膿已潰者不能生肌收斂,因而難治,甚致不起,不可不慎也。
托裡消毒散,治胃經虛弱,或因克伐,致瘡不能潰散。瘡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自去,新肉自生。
人參,黃耆,當歸(酒拌),川芎,芍藥(炒),白朮(炒),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甘草(炙),連翹(各五分)
上,作二劑,水煎,徐徐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宜用此補托之。
人參(氣虛倍用),黃耆(炒),當歸(血虛倍用),白朮(倍用),茯苓,芍藥(酒炒。各五分),熟地黃(二錢,生者自制)
上,作兩三劑,水煎服。
八味茯苓補心湯,治心氣不足,血氣不和,而患瘡證。(薛制)
茯苓,酸棗仁(炒。各二錢),五味子(炒),當歸(各一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炒,一錢),菖蒲(五分),遠志(去心,六分),甘草(炒,五分)
上,作二三服,水煎。
〔外治〕
天烏散貼方
天南星,赤小豆,草烏,黃柏
上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用米醋調尤佳。
青露散,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
白芨,白蘞,白薇,白芷,白蘚皮,朴硝,青黛,黃柏,大黃,天花粉,青露葉(即芙蓉葉),老龍皮(即老松樹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調塗,留小孔,如干,再用生薑汁潤。
驚毒掩,治瘡癤初發,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蔥根(七個),木鱉子(七個),白芷(三個),巴豆(十四個),黃丹(二兩),香油(肆兩)
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攪,以白芷焦黑為度,用綿濾去滓,再入銚用文火熬,卻入黃丹,熬令紫黑色成膏為度。治諸般瘡癤,去膿收瘡口。
驚毒諸般腫痛掩子
蒲黃,大黃,黃柏,連翹,白芷,白芨,白蘞,真粉,牡蠣,丹參(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塗腫處。
敷藥鐵箍散,治一切瘡癤癰疽。
芙蓉葉,黃柏,大黃,五倍子,白芨
上為末。用水調搽四圍。
按:前方,乃寒涼解熱收斂之劑,或有用白蘞、商陸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蒼耳、金銀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烏、白芷、之類者,皆不分寒熱溫涼之雜餌。《內經》云: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又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留結為癰。
《外科精義》云:凡瘡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發於骨髓,蓋必有諸中,而後形諸外,故受證之經與所患之位,各有不同,豈宜一概外敷涼藥,惟脾胃無虧,血氣不和者,庶幾有效。若服化毒之類,脾胃復傷,血氣凝滯,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瘡之類,正欲宣拔其毒,若復用前藥,肌肉受寒,血氣凝滯,必致毒氣入內而不救。
白話文:
熱毒瘡瘍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搓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化開後吞服。
說明:前面提到的兩個藥方,容易損傷中氣,耗損陰血,如果成年人體質強壯、病情實在、脾胃功能強健或許可以使用,但兒童的臟腑嬌嫩,恐怕承受不住。中醫說:「氣的作用是使身體順暢,血的作用是滋養濡潤。」這裡說的「氣」指的是胃中的元氣,如果胃氣受損,就無法順暢地推動和滋養身體,已經化膿的瘡瘍就無法順利潰破,潰破後的傷口也無法長出新肉收口,因此會難以治癒,甚至有生命危險,不可不謹慎。
「托裡消毒散」適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或因為過度攻伐,導致瘡瘍無法潰破的情況。如果瘡瘍還沒形成就能消散,如果已經形成則能促使其潰破,腐肉自然脫落,新肉自然長出。
藥方組成:人參、黃耆、當歸(用酒拌過)、川芎、芍藥(炒過)、白朮(炒過)、茯苓(各一錢)、金銀花、白芷、甘草(炙過)、連翹(各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分成兩份,用水煎煮,慢慢服用。
「托裡散」適用於治療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瘡瘍無法隆起、潰破和收口,以及伴隨惡寒發熱的情況,此方具有補益和托舉的作用。
藥方組成:人參(氣虛者加倍用量)、黃耆(炒過)、當歸(血虛者加倍用量)、白朮(加倍用量)、茯苓、芍藥(用酒炒過,各五分)、熟地黃(二錢,新鮮的自行炮製)。
用法:將以上藥材分成兩三份,用水煎煮後服用。
「八味茯苓補心湯」適用於治療因心氣不足、血氣不和而導致的瘡瘍。(薛氏方)
藥方組成:茯苓、酸棗仁(炒過,各二錢)、五味子(炒過)、當歸(各一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炒過,一錢)、菖蒲(五分)、遠志(去心,六分)、甘草(炒過,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分成二三份,用水煎煮服用。
〔外用療法〕
「天烏散貼方」
藥方組成:天南星、赤小豆、草烏、黃柏,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粉末,用生薑自然汁調和後敷貼在患處,用米醋調和效果更好。
「青露散」適用於治療背部疔瘡及一切惡性瘡瘍,對於敷藥後腫脹不退的情況。
藥方組成:白芨、白蘞、白薇、白芷、白蘚皮、朴硝、青黛、黃柏、大黃、天花粉、青露葉(即芙蓉葉)、老龍皮(即老松樹皮)。 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細末,用生薑自然汁調和後塗抹在患處,留一個小孔,乾燥後再用生薑汁潤濕。
「驚毒掩」適用於治療瘡癤初起,敷上後即可消退,如果已經形成則能加速潰破。
藥方組成:蔥根(七個)、木鱉子(七個)、白芷(三個)、巴豆(十四個)、黃丹(二兩)、香油(四兩)。
做法:先將香油倒入鍋中,加入蔥根、木鱉子、白芷和巴豆,用猛火熬煮,邊煮邊用柳木篦攪拌,直到白芷焦黑為止,用棉布過濾去除殘渣,再將濾出的油倒入鍋中,用文火熬煮,然後加入黃丹,熬煮至膏狀呈現紫黑色。此藥膏可治療各種瘡癤,有助於去除膿液並收斂傷口。
「驚毒諸般腫痛掩子」
藥方組成:蒲黃、大黃、黃柏、連翹、白芷、白芨、白蘞、真粉、牡蠣、丹參(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塗抹在腫脹處。
「敷藥鐵箍散」適用於治療各種瘡癤、癰疽。
藥方組成:芙蓉葉、黃柏、大黃、五倍子、白芨。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後塗抹在患處周圍。
說明:以上藥方均為寒涼解熱收斂之劑,有的方子會使用白蘞、商陸根,有的會使用寒水石、天花粉,有的會使用蒼耳、金銀花,有的會使用芭蕉、赤小豆,有的會使用草烏、白芷等藥材,並未區分寒熱溫涼。中醫《內經》說:「先腫後痛的,是形體受傷導致氣的運行不暢;先痛後腫的,是氣的運行不暢導致形體受傷。」又說:「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會形成癰。」
《外科精義》說:「凡是瘡腫高而柔軟的,是發於血脈;腫脹在下而堅硬的,是發於筋脈;如果肉色不變的,是發於骨髓。疾病的發生必定有其內在原因,然後才表現在外,所以受病的經絡和患病部位各有不同,不應該一概而論地外敷涼藥。只有脾胃功能沒有問題,但血氣不和的人,敷用這些藥才可能有效。如果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使血氣凝滯,也不能使瘡瘍消散。至於疔瘡之類的疾病,正需要宣發毒氣,如果再使用上述藥物,肌肉受寒,血氣凝滯,反而會導致毒氣內陷而無法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