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5)

回本書目錄

集之八·脾臟部(下) (5)

1. 肺疳

楊氏云:由乳食不調,壅熱傷肺所致也,肺主乎氣,鼻乃肺所通,其氣不和,則風濕乘虛,客於皮毛,入於血脈,故鼻下兩傍,赤癢瘡濕,名為鼻疳,其瘡不痛,汁所流處,隨即生瘡,亦名疳䘌。外證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瘡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泄痢頻並是也。錢氏,主補脾生肺,以益黃散主之。

楊氏,以清肺飲、化䘌丸、錢氏阿膠散主之。薛氏,用清肺飲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曾氏,用補肺散。

地黃清肺飲,治肺熱疳䘌,咳嗽氣逆,多啼,壯熱惡寒。

桑白皮(炒,半兩),紫蘇,北前胡,防風,赤茯苓,黃芩,當歸,天門冬(去心),連翹,桔梗,生地黃,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井水煎,食後服。次用化䘌丸。

化䘌丸

蕪荑,蘆薈,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川黃連,蝦蟆灰(各等分)

上為末,豬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臨臥,杏仁煎湯下。其鼻,常用熊膽泡湯,小筆蘸洗,俟前藥各進數服,卻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地榆、黃連、蘆薈等分,雄黃少許,細末,入鼻斂瘡。

補肺散,治久患咳嗽,肺虛氣促,有痰噁心。

阿膠(一兩半,銼、炒),白茯苓,馬兜鈴(去老梗),糯米(各半兩),杏仁(二十一粒,湯泡,去皮尖),甘草(四錢,炙)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溫服。

〔張渙〕,麝香丹,治小兒肺疳,皮毛枯燥,咳嗽上氣。

胡黃連(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紫蘇子(微炒),五味子(各一分),乾蟾(一枚,塗酥、炙微黃。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麝香(細研),蘆薈(細研),硃砂(細研。各一分)

上件一處拌勻,以棗肉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靈砂丹,因嗽成疳,最宜服之。

人參(半兩,去蘆),甜葶藶(研),五靈脂,胡黃連(各一分。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辰砂(半兩,細研),麝香(細研),蘆薈(細研),杏仁(麩炒,去皮尖。各一分)

上件一處拌勻,以粳米飲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五靈脂丹,久嗽恐成疳,常服尤佳。

五靈脂(半兩),蟾頭(一枚,塗酥炙微黃),蟬殼(微炒),款冬花(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青黛(細研),雄黃(細研。各一分)

上件藥一處拌勻,糯米飲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不拘時候,量兒大小加減。

《萬全方》治小兒肺疳不欲乳食,時復腹痛。胡黃連丸

胡黃連,當歸(焙微炒),訶梨勒皮,木香(各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穰,焙),紫蘇子,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各一分),麝香(一錢,研入)

上件搗,羅為末,用粟米飯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國材〕,肺疳方

真珠(七十粒),辰砂(半錢),人參,甘草(各二錢),麝香(半字),輕粉(五錢匕),白附子(一個)

上件,先將人參、甘草銼碎炒熟,白附子炮碾末,次研入真珠、辰砂、麝香、輕粉勻畢。每服半錢或一字,用金銀薄荷煎湯調服,日進一服,食後。只三服,其肺疳立愈。

〔莊氏〕第三候,鼻下赤爛,愛揉眼,兼血痢,是肺疳,乃因吃著乘熱物或病奶所損心肺,加之咳嗽,更以服涼冷藥過多,便上熱下冷,漸漸昏沉,日夜煩哭。

龍腦,硃砂(各一分),釣藤,玄參(各一兩),胡黃連(炮,半兩),麝香(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黃米大。米飲下三丸至五丸。

治小兒頭項細,心腹脹滿,皮膚干皺,毛髮焦黃,鼻下赤爛,口舌生瘡,瀉痢不止,日漸羸瘦。

大蟾(一個,去四足,劈開腹、去肚腸,入胡黃連一兩,和在內,線縫合,以濕紙三重裹,用泥固濟四面,令乾,微火,出陰氣,更用炭三斤,燒令通赤,即焦,候冷,淨去泥土,細研如粉),麝香,熊膽,蘆薈(各半兩)

上,一處細研如泥,麵糊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三丸,乳汁亦得,三歲以上加丸。

理小兒五疳八痢,腹脹羸瘦,頭髮焦乾,口鼻生瘡。

黃連,白蕪荑(與黃連同炒焦),夜明砂(用水淘五次,焙。各一兩)

上為末,豶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三丸至五丸,不計時候,麥門冬熟水下。如久患疳氣服藥無效,或腹脹氣促不能飲食,米飲下,取出疳蟲,即瘥。(莊氏第八候用此方。)

白話文:

楊氏指出:這是由於飲食不節制,導致體內熱氣過盛,進而傷害到肺部所引起的。肺部掌控氣息,鼻子是肺部氣息的通道,一旦肺部氣息不順暢,風濕就會趁虛而入,侵襲皮膚和血液,因此在鼻子兩側會出現紅腫、搔癢和濕疹,這種情況被稱為「鼻疳」。這種疹子不會疼痛,但疹子流出的液體會在接觸到的地方形成新的疹子,又稱為「疳䘌」。此外,患者還會有咳嗽、呼吸困難、高燒、畏寒、皮膚起雞皮疙瘩、鼻腔潰瘍流鼻涕、咽喉不適、下巴潰爛、氣脹、毛髮乾枯、腹瀉頻繁等症狀。錢氏認為應從補脾養肺的角度治療,使用「益黃散」來主導治療。

楊氏建議使用「清肺飲」、「化䘌丸」和錢氏的「阿膠散」來治療。薛氏則使用「清肺飲」來清肺,「益氣湯」來養肺。曾氏則使用「補肺散」。

「地黃清肺飲」用於治療因肺熱引發的疳䘌、咳嗽、呼吸困難、多啼哭、高燒畏寒。具體配方包括:炒桑白皮、紫蘇、北前胡、防風、赤茯苓、黃芩、當歸、天門冬、連翹、桔梗、生地黃、甘草等。每次服用二錢,以井水煎煮,飯後服用。接著再服用「化䘌丸」。

「化䘌丸」的成分包括:蕪荑、蘆薈、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黃連、川黃連、蝦蟆灰等。將所有成分磨成粉末,用豬膽汁和糕點的糊狀物製成芝麻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或睡前,用杏仁煎湯送服。鼻部可用熊膽浸泡的水,用小筆蘸取清洗。待上述藥物服用幾次後,再使用青黛、當歸、赤小豆、瓜蒂、地榆、黃連、蘆薈等量,加上少量雄黃,研磨成細粉,塞入鼻孔以收斂瘡口。

「補肺散」用於治療長期咳嗽、肺虛氣短、有痰且惡心。具體配方包括:阿膠、白茯苓、馬兜鈴、糯米、杏仁、甘草等。每次服用二錢,以一碗水煎煮至剩七分,不分時間溫服。

「張渙」的「麝香丹」用於治療兒童肺疳、皮毛乾燥、咳嗽和上氣。具體配方包括:胡黃連、半夏、紫蘇子、五味子、乾蟾、麝香、蘆薈、硃砂等。將藥材混合均勻,以棗肉和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到七粒,以米湯送服,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靈砂丹」適用於因咳嗽而引發的疳症。具體配方包括:人參、甜葶藶、五靈脂、胡黃連、辰砂、麝香、蘆薈、杏仁等。將藥材混合均勻,以粳米湯和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以人參湯送服,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五靈脂丹」適用於長期咳嗽可能轉變為疳症的情況,經常服用效果更佳。具體配方包括:五靈脂、蟾頭、蟬殼、款冬花、青黛、雄黃等。將藥材混合均勻,以糯米湯和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以人參湯送服,不限時間,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萬全方》提供了一個治療兒童肺疳、不願吃奶、偶爾腹痛的「胡黃連丸」。具體配方包括:胡黃連、當歸、訶梨勒皮、木香、青橘皮、紫蘇子、杏仁、麝香等。將藥材混合均勻,以粟米飯和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粒,以粥湯送服,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

「張國材」的肺疳方,具體配方包括:珍珠、辰砂、人參、甘草、麝香、輕粉、白附子等。將藥材混合均勻,先將人參、甘草切碎炒熟,白附子烘烤碾成粉末,再加入珍珠、辰砂、麝香、輕粉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半錢或一字,用金銀薄荷煎湯調服,每天一次,飯後服用。只需服用三次,肺疳症狀即可得到改善。

「莊氏」提到,若孩子鼻下紅爛、喜揉眼睛,同時伴有血痢,這可能是肺疳。這是因為食用了熱氣食物或病奶,對心肺造成損傷,加上咳嗽,如果服用過多涼性藥物,會導致上熱下冷,孩子會變得昏睡不醒,日夜煩躁哭泣。

「龍腦」、「硃砂」、「釣藤」、「玄參」、「胡黃連」、「麝香」等成分,可製成藥丸,用蜂蜜煉製,大小如黃米。每次服用三到五粒,以米湯送服。

對於治療兒童頭頸纖細、心腹脹滿、皮膚乾燥皺紋、毛髮焦黃、鼻下紅爛、口腔潰瘍、瀉痢不止、逐漸消瘦的症狀,具體配方如下:將一個大蟾蜍去除四肢,剖開腹部,去掉內臟,放入一兩胡黃連,縫合後,用濕紙包裹三層,外面塗上泥巴,待乾燥後,用微火燒去陰氣,再用三斤炭火燒至通紅,待冷卻後,去除泥土,研磨成細粉。再加上麝香、熊膽、蘆薈等成分,混合均勻,用麵糊製成如芝麻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粒,以米湯或母乳送服,三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丸子數量。

對於治療兒童五疳八痢、腹部脹滿、體弱消瘦、頭髮乾枯、口鼻生瘡,具體配方包括:黃連、白蕪荑(與黃連同炒焦)、夜明砂(用水淘洗五次,烘烤)。將藥材混合均勻,用豶豬膽汁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粒,不限時間,以麥門冬熟水送服。對於長期患有疳症、服藥無效,或者腹部脹滿、氣短無法進食的情況,可用米湯送服,可以排出疳蟲,病情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