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53)
集之八·脾臟部(下) (53)
1. 疳積
上為末,水化酥,丸如粟米大。每服兩丸,倒流水送下。又水化一丸注於鼻中,須臾眉上白,蟲出便安,青難治。
豆蔻散,治疳積或冷利,腹大腳小,身熱面無顏色。
肉豆蔻(二個),胡黃連(一錢),使君子(四枚),青黛,楝根,蕪荑,厚朴(薑汁,炙),甘草(炙。各半兩),麝香(少許),夜明砂(一錢半,別研)
上末。每服一錢或半錢,蜜水或粥飲調下。
知母散,治諸般疳積,肚脹無時瀉痢,或時壯熱,狀如瘧疾,大效。
知母,青皮(去白焙乾秤),柴胡(各二錢),甘草(炙),紫參(各三錢),訶子(煨熟用肉,三枚)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五分煎至三分,溫服。有熱則退,有痢則除,有結則通。
《正傳》,經驗檳榔丸,治小兒疳病,積氣成塊,腹大有蟲等證。其效如神。
檳榔(一兩),三稜(燎去毛,切,醋炒),蓬莪朮(醋炒),青皮(去穰,麩炒黃色),陳皮(去白),雷丸,乾漆(炒煙盡),麥糵面(炒),神麯(炒黃色),山楂肉(各半兩),鶴蝨(略炒),木香(不見火),甘草(炙),胡黃連(各三錢),蕪荑(水洗淨,二錢半),良薑(陳壁土炒,二錢),砂仁(一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薑湯下。
白話文:
疳積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酥油,製成小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兩顆,用倒流的水送服。另外,將一顆藥丸用水化開,滴入鼻孔中,過一會兒如果眉毛上出現白色,就表示蟲已排出,病就好了。如果出現青色,就比較難治療。
豆蔻散
可以治療疳積,或是因寒冷引起的腹瀉,症狀是肚子大、腿細、身體發熱、臉色蒼白。
藥材包含:肉豆蔻(兩個)、胡黃連(一錢)、使君子(四枚)、青黛、楝樹根、蕪荑、厚朴(用薑汁炙烤)、甘草(炙烤,各半兩)、麝香(少許)、夜明砂(一錢半,另外研磨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半錢,用蜂蜜水或稀粥調服。
知母散
可以治療各種疳積,症狀是肚子脹氣、不定時腹瀉、有時發熱,症狀像瘧疾一樣,效果很好。
藥材包含:知母、青皮(去除白色部分,烘乾後秤重)、柴胡(各二錢)、甘草(炙烤)、紫參(各三錢)、訶子(煨熟後取肉,三枚)。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五分煎煮至三分,溫熱服用。有發熱就退熱,有腹瀉就止瀉,有腸道堵塞就疏通。
《正傳》經驗檳榔丸
可以治療小兒疳病,症狀是積滯成塊,肚子大,有蟲等。效果非常好。
藥材包含:檳榔(一兩)、三稜(燒掉毛後切片,用醋炒)、蓬莪朮(用醋炒)、青皮(去除瓤,用麥麩炒至黃色)、陳皮(去除白色部分)、雷丸、乾漆(炒至沒有煙)、麥芽麵(炒過)、神麯(炒至黃色)、山楂肉(各半兩)、鶴蝨(略炒)、木香(不見火)、甘草(炙烤)、胡黃連(各三錢)、蕪荑(用水洗淨,二錢半)、良薑(用陳年土炒,二錢)、砂仁(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糊狀做成丸子,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空腹用淡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