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2)
集之六·心臟部四 (2)
1. 厥逆
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厥者,冷也,又甚於逆。四肢者,諸陽之本,常宜和暖,如指頭微寒者,陽氣衰也(陽氣起於十指之端),足心冷者,陰氣勝也(陰脈集於足下而趣於足心)。如瘡本焦黑,煩渴頓悶,喘促而厥逆者,此陽毒內陷,熱氣逆伏,手足為之冷,所謂熱深厥亦深,火極似水者。如瘡本灰白,泄利而厥逆者,此元氣虛憊,陰陽不相順接,而手足為之冷也。
瘡疹之候,頭常欲涼,足常欲溫,故頭溫足冷者不治。厥逆乃瘡家惡證也。
如因熱深而厥者,大便不通,三乙承氣湯(便悶)主之。瘡黑者,百祥丸、牛李膏主之(俱見黑陷)。如因泄利氣虛而厥者,陳氏木香散(瀉)、異功散(出不快)主之。但十指頭微寒者,四君子湯(不能食)理中湯(吐利)並加桂主之。痘瘡發熱,手足卻宜和暖,雖云足屬腎,要涼,涼非冷也,只與常人同,遍身皆熱,而此同常人,故稱涼,亦和暖之意,非真冷也。
若手足冷,由其人曾多吐瀉,脾臟虛怯,脾主四肢,所以冷,冷為惡候,不可單用發表,反損脾胃,宜和中、發表兼用。痘出以脾胃為主,又宜急與術作湯以飲之,不可因循空談廢事也,先以黃耆建中湯(腹痛)加防風、羌活,或四君子湯加黃耆、桂枝、防風以發之,發後以四君子湯加黃耆、白芍藥、當歸、桂心以補脾胃,養氣血,而助痘瘡之成就也。
如瘡始出,手足便冷者,其人先有吐利,四肢者皆稟氣於胃,脾胃氣弱,不得至經,理中湯加桂主之。
參附湯,治痘疹陽氣虛寒,咬牙寒戰,手足並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無妨,但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
二神散,治傷冷體寒,肢冷腹痛,口氣冷,難發難壯,暫用。
丁香(九粒),乾薑(一錢,煨)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湯送下。蓋被片時,令脾胃溫暖,陰反陽回,則痘變順矣,量兒大小輕重用之。
白話文:
所謂的「厥逆」,指的是四肢冰冷不溫的狀況。「逆」是指四肢不溫暖,「厥」則是寒冷,而且比「逆」更嚴重。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通常應該溫暖。如果只是指尖稍微冰冷,表示陽氣衰弱(陽氣從十指尖端開始)。如果腳心冰冷,表示陰氣旺盛(陰經脈聚集在腳底並通往腳心)。
如果瘡瘍本來是焦黑色的,而且出現煩躁口渴、精神恍惚、呼吸急促等症狀,同時伴隨厥逆,這是陽毒內陷,熱氣逆伏所致,使得手腳冰冷,這就是所謂「熱深厥亦深」,就像火燒到極點反而看似水一樣。如果瘡瘍本來是灰白色的,而且出現腹瀉和厥逆,這是因為元氣虛弱,陰陽不協調,導致手腳冰冷。
長瘡疹時,頭部通常喜歡涼爽,腳部通常喜歡溫暖。因此,頭部溫熱、腳部冰冷,代表病情危險。厥逆是瘡疹患者病情惡化的徵兆。
如果因為熱邪深重而導致厥逆,而且大便不通,應該使用三乙承氣湯(用於大便不通暢)來治療。如果瘡瘍呈現黑色,應該使用百祥丸、牛李膏(這兩者都用於治療瘡瘍黑色內陷)來治療。如果因為腹瀉氣虛而導致厥逆,應該使用陳氏木香散(用於腹瀉)、異功散(用於排便不暢)來治療。如果只是十個指尖稍微冰冷,應該使用四君子湯(用於食慾不振)或理中湯(用於嘔吐腹瀉),並加入桂枝來治療。長痘瘡發熱時,手腳應該保持溫暖,雖然說腳屬於腎,應該涼爽,但這個涼爽不是指冰冷,而是像一般人一樣,全身都發熱,但腳部也是溫暖的,所以稱之為「涼」,也是溫暖的意思,不是真的寒冷。
如果手腳冰冷,是因為這個人曾經多次嘔吐腹瀉,導致脾臟虛弱。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會冰冷。這種冰冷是病情惡化的徵兆,不能單純使用發散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應該同時使用調和脾胃和發散的藥物。痘瘡的治療重點在於脾胃,所以應該立即使用術作湯來服用,不要因為拖延而耽誤病情。可以先使用黃耆建中湯(用於腹痛)加入防風、羌活,或者四君子湯加入黃耆、桂枝、防風來發散邪氣。等邪氣發散後,再使用四君子湯加入黃耆、白芍藥、當歸、桂心來補養脾胃,滋養氣血,幫助痘瘡的生成。
如果瘡瘍剛開始長,手腳就冰冷,表示這個人之前有過嘔吐腹瀉。四肢的氣血都來自於胃,如果脾胃氣虛弱,氣血就不能到達經脈,應該使用理中湯加入桂枝來治療。
參附湯,可以用於治療痘疹陽氣虛寒,出現咬牙、寒戰、手腳冰冷,或者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喝熱水也不覺得燙等症狀。可以使用獨參湯加入炮製過的真附子,每劑先加入一錢,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逐漸增加,甚至加到四五錢,或者等量使用也可以。目的是為了運化陽氣,如果已經出現脫證,則無法治療。
二神散,可以用於治療因受寒而體質虛寒,導致四肢冰冷、腹痛、口氣冷,痘瘡難以發出和壯大的情況,可以暫時使用。
配方:丁香(九粒),乾薑(一錢,煨過)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白開水送服。服用後蓋上被子片刻,使脾胃溫暖,陰氣回轉陽氣恢復,這樣痘瘡就會順利生長。劑量可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病情輕重調整。
2. 眼目
〔萬〕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發熱之初,觀其兩目,神倦不欲開者,痘也。目中汪汪若水者,疹也。諸瘡皆發於心,故候見於目也,目赤者,熱甚也,心惡熱,急解之。經曰:肝通竅於目。瘡疹發熱目連札者,肝有風也,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札也。目直視者,肝有熱也,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眄,故目直也。
得心熱則搐者,風火相摶也。痘瘡發搐,此其常候,但瀉心肝上之火,搐止則吉,搐不止則凶。《針經》曰: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肉之精為餉束裹擷。痘瘡之毒,發於五臟六腑,毒之甚者,眼必受之,古人留護眼之法,其意深矣。
凡瘡出太甚,兩眼常出淚者,肝熱也,此時眼中無瘡,但內服瀉肝火之藥,蓋眼中之痘,常在收靨不齊之後有之。如瘡入目成膚翳者,切不可用點藥,損睛破瞳,成廢人矣。痘瘡收後目不可開者,肝熱則目澀不敢開,明暗皆然,心熱見明則合,暗處則開,謂之羞明,此有餘熱在心肝也。如瘡未成膿,腫去目開者,瘡已過期。
收靨不齊,目閉不開者,瘡壞欲變。目上竄者,心絕也。直視不轉者,腎絕也。非泣而淚自出者,肝絕也。微瞑者,氣脫也。血貫瞳子者,火勝水竭。皆死候也。護眼法,見見形證治。
痘毒入眼,而虛弱者不宜涼劑,俟靨後治之,雖有目翳,切不可用點藥,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臟和平,翳當自去,若誤用點藥,則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丹〕如痘傷眼,必用山梔、赤芍、決明、歸鬚、連翹、防風、桔梗、升麻,小劑末之調服,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完復,則自明矣。
〔張炳〕治瘡疹後毒氣攻眼,或生翳膜赤黑之類。宜用四物湯加荊芥、防風煎服,兼用黑豆皮、穀精草、海蛤、甘草等分,為末,用熟豬肝切片蘸服,神妙。(一方,治痘毒目翳,用江西蛤粉、黑豆皮、甘草、密蒙花等分,為末調服)。
〔丹〕痘後生翳,數服效。用葳靈仙仙靈脾等分,洗淨,不見火與日,為細末,每服隨時,宜第三次米下。
〔錢氏〕,黃柏膏,痘初出塗面,護眼(方見證治大法)。調肝散治瘡疹太盛,服之不入眼(方見痘密)。羊肝散(即下密蒙散,方見活人法)。
蟬蛻散,治癍瘡入眼,半年已里者,一月取效。
豬羊蹄甲(二兩,入罐子內,鹽泥固封,燒、存性),蟬蛻(去土,取末,一兩)
上二味,研入羚羊角細末二分,拌勻,每服一字,百日外兒一二分,三歲三四分,漿水或新水調下,日三四、夜一二,食後。一年以上者不治。
治瘡疹入眼,。
馬屁勃,蛇皮(各半兩),皂莢子(十四粒)
上,入小罐子內,鹽泥封固,燒存性,研細。溫酒調下三錢,食後。
治瘡疹入眼或翳。
栝蔞根(半兩),蛇皮(二錢)
上,為細末。用羊肝一個批開,入藥末二錢,麻線纏定,米泔煮熟,頻與食之。兒未能食肝,乳母多食之。
又方
用蟬蛻末,以水煮羊肝湯調服二三錢。
〔海藏〕地黃散,治小兒心肝壅熱,目赤腫痛,生赤翳,或白膜遮睛,四邊散漫者尤易治。若暴遮黑睛者,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瘡疹入眼。
熟地黃,當歸(各一分),黃連,大黃(煨),防風,羌活,生犀(末),蟬蛻(去土),木賊,穀精草,白蒺藜,沙菀蒺藜(各一錢),生地黃,木通,甘草(各一錢半),玄參(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量兒大小加減,煎羊肝湯,食後調下,日三夜一。忌口將息,大人亦治。
東垣云:治痘瘡風熱,毒翳膜暈遮睛。以瀉青丸治之,大效。初覺易治。
云岐用竹葉湯和沙糖水,化下瀉青丸二丸,漸至微利,神效。
癍入眼。用決明、撥雲、密蒙花、通聖蛤粉散之類,然無出此書。(海藏云,莫若病時隨經而取,不使毒氣轉入眼中為尤妙,然眼有五輪,亦當求責,此言、為失治者說也)。
決明散,治瘡痘疹入眼。海藏云:此少陽太陰之劑。
決明子,栝蔞仁(各半兩),赤芍藥,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令勻。每服二錢,生米泔調下,臨臥服。
撥雲散,治瘡痘入眼,及生翳。
用桑螵蛸真者、一兩,炙令焦,細研,搗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泔調下。
密蒙花散,治小兒痘瘡入眼,及無辜疳氣入眼。
密蒙花(三兩),青葙子,決明子,車前子(各一兩)
上末,拌勻。用羊肝一大片薄批糝上,濕紙裹,煨熟,量多少,空心服之。(錢氏、海藏云,即羊肝散)
通聖散,治疹痘瘡入眼,及生翳。
白菊花(如無,甘菊代之,然不如白菊好),綠豆皮,穀精草(去根,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柿幹一個,米泔水一盞,同煎,候米泔盡,只將柿干、去核食之,不拘時,日三枚。日近者五七日,遠者半月,取效。
蛤粉散,治小兒,瘡子入眼。
穀精草,蛤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一錢匕,豬肝一兩許批開,摻藥捲了,用竹箬裹,麻線縛定,水一碗,煮令熟,入收口瓷瓶、熏眼,候溫取食之。日作,不過十日退。
眼閉不開者,肝經熱也,用消毒救苦湯(痘大法)子母同服,或先用柴胡麥冬散(餘毒),次用四物湯(失血)加山梔亦可。目赤腫痛者,亦柴胡麥冬散,並穀精散治之。倪氏維德《啟微集》治痘疹餘毒不解,未滿二十一日,上攻眼目生翳,眵淚俱多,紅赤腫閉者,亦用消毒救苦湯治效。如痘稠密,面腫目閉,未收靨而眼忽先開者凶。
元氣虛損,脈數促,致令目睛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時人謂風證,謬甚,但只露白而無他證,急以保元湯加陳黃米主之,七日之後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無一生,無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
洗肝明目散
當歸,川芎,防風,山梔仁,龍膽草,柴胡,木賊,羌活,密蒙花(各等分)
上,銼為末。每服一錢,淡沙糖水調服。
蟬殼明目散,治眼目風腫,及生翳膜等疾。
蟬殼(去足翅),地骨皮,黃連(宣州者,去須),牡丹皮,白朮,蒼朮(米泔浸,切、焙),菊花(各一兩),龍膽草(五錢),甜瓜子(半升)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荊芥煎湯調下,食後、臨臥各一服。治時疾後餘毒上攻眼目甚效,忌熱麵炒豆醋醬等物。
蟬蛻散
蟬蛻,密蒙花,黑豆殼,綠豆殼,明月砂(各等分)
共為細末。每用一錢,以豬羊肝一片批開,入藥末在內,麻扎定,米泔煮熟,
頻與食肝飲湯。
密蒙花散,治痘入目,翳膜遮睛。
密蒙花,菊花,石決明,白蒺藜,木賊,羌活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茶清調下。
兔糞散,治痘入眼。
兔糞,炒黃為末,用蟬蛻、木通、甘草、煎湯,頓服。亦可煉蜜為丸,酒送下三五十丸。
兔糞丸,治痘入眼,或生翳障。
兔糞(炒,四兩),石決明(煆),草決明,木賊(去節),白芍藥,防風(各一兩),當歸(五錢),穀精草(二錢)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荊芥湯送下。
吹耳丹
輕粉,飛丹
為細末。左眼翳吹右耳,右眼翳吹左耳,只吹一二次。
又方,加雄黃麝香少許。外用石燕子一對,檳榔一對,二味磨水,常服。
洗肝散
大黃,梔子,防風,薄荷葉,當歸,川芎,羌活(各等分)
上銼散。每用三錢,水一盞,煎六分。不得煎熟,空肚涼服。
防風散,痘疹後風熱上攻,目赤腫流血,及痘風瘡。
荊芥穗,當歸,川芎,防風,赤芍藥,防己,梔子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作湯煎服亦可。
加味四物湯,瘡毒入目,血熱不散,兩眥皆赤,兼治瘡癤。
當歸,川芎,白芍藥,防風,生地黃,荊芥(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分作二三次服。
羌活防風散,日三服,一切翳障皆可磨去。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木賊,綠豆皮,荊芥(各三錢),蟬蛻,穀精草,蛇蛻,雞子殼(用內薄皮。各二錢)
上,為極細末。茶清調下,每服一錢,食後服。
秦皮散,治大人小兒風毒赤眼,痛癢澀淚,昏暗羞明。
秦皮,滑石,黃連(各等分)
上,每用半錢,湯泡,乘熱洗。
仙靈脾散,治痘疹入眼。
仙靈脾,葳靈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米湯調,食後下。
蒺藜散,治痘疹入眼。
蒺藜,甘草,羌活,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調服。如撥雲見日之效。
蟬菊散,治痘疹入目,或病後生翳障。
蟬蛻(淨洗),白菊花(各等分)
每服三錢,入蜜少許,水煎,食後服。
菊花散,治瘡疹入眼諸證。
白菊花,綠豆皮,密蒙花,旋覆花,穀精草,甘草(各一兩)
每帖二錢,用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煎水乾為度,取柿餅食之。五七日即效。
丹溪治痘後目翳,穀精草、蛇蛻、綠豆殼、天花粉為末,粟米泔浸,煮乾為度,食之。
浮萍散,治痘疹入眼,痛楚不可忍。
浮萍草陰乾為末,每服一二錢,用羊肝半片,入杯內以竹杖刺碎,投水半盞,絞汁調藥,食後服之。已傷者十服九效。
羚羊角丸,治小兒腎虛。宜肝腎明目。
羚羊角(取末),酸棗仁(去皮。各半兩),肉桂(不見火,五分),虎脛骨(醋炙黃,五錢),防風,當歸,黃耆(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食前溫水化下,日進三服。
羚羊角散,治肝臟實熱,眼目昏暗,時多熱淚。
羚羊角(鎊),羌活(去蘆),玄參,車前子,黃芩(去黑心),山梔仁,栝蔞(各五錢),胡黃連,菊花(各三分),細辛(去苗,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竹葉煎湯調服。
羚羊角飲子,治黑翳如珠,外障。
羚羊角,五味子,大黃,知母(各一兩),芒硝,防風(各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食後溫服。此方宜斟酌用之,不可輕率。
撥雲散,治小兒瘡疹後眼中生翳膜。
兔糞(二斤,如芒蘆花色者佳),蟬蛻,木通,白蒺藜(各二兩),甘草(一兩)
上,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白湯送下,日進三服。或煎濃湯服亦可。頻頻服之,以翳退盡為度,此方經驗極效。
兔糞檳榔方
向東西地方上一去不許回顧,尋取兔糞十四粒,檳榔用雌雄同磨,取不落地井花水調服,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