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6)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6)
1. 龜背
《聖惠》坐兒稍早,為客風吹脊,風氣達髓,使背高如龜,雖有藥方,多成痼疾,以灸法為要。〔錢〕兒生下客風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龜背,治之以龜尿點節骨。取尿之法,當安龜在蓮葉上,後用鏡照之,其尿自出,以物盛之。〔張〕嬰兒生後一百八十日,始髇骨成,方能獨坐,若強令兒坐之太早,即客風寒吹著兒背及脊至骨,傳入於髓,使背高如龜之狀,以松藥丹療之。
〔張〕,松藥丹,治龜背病。
松花(洗,焙乾),枳殼(去瓤,麩炒),獨活,防風(去蘆叉。各一兩),川大黃(炮),前胡,麻黃(去根節)桂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聖惠》麻黃丸、多芍藥,少前胡。一方,多檳榔、訶皮。一方,無松花,有當歸,煮麵糊丸,名枳殼防風丸。
《聖惠》灸法,當灸第三椎骨節下兩旁各一寸半肺俞穴,又第五椎骨節下兩旁各一寸半心俞穴,又第七椎骨節下兩旁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如小麥大,三五壯即止。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無全效之功。(《顱囟經》云:符殿直之孫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世〕龜背在百日內不治。
白話文:
小孩子太早坐立,是因為受到外來的風邪吹到背部,風邪侵入脊髓,導致背部隆起像烏龜殼一樣。雖然有藥方可以治療,但大多會變成難以根治的疾病,所以最重要的是用灸法治療。
小孩出生後,外來的風邪侵入背部,然後到達骨髓,就會形成龜背。可以用龜尿塗抹在脊椎骨節的地方治療。取得龜尿的方法,是把烏龜放在荷葉上,然後用鏡子照射烏龜,龜就會自己排尿,再用東西接住龜尿。
嬰兒出生一百八十天後,骨頭才會長好,才能獨自坐立。如果強迫嬰兒太早坐立,就會讓外來的風寒吹到背部和脊椎,進入骨髓,使背部隆起像烏龜殼。可以用松藥丹來治療。
松藥丹,是用來治療龜背的藥方。
藥材包含:松花(洗淨,烘乾)、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獨活、防風(去除蘆頭和枝叉,各一兩)、川大黃(炮製過)、前胡、麻黃(去除根部和節),桂心(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用稀粥送服,可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增減劑量。《聖惠方》的麻黃丸,是芍藥比較多,前胡比較少。還有一個藥方,是檳榔和訶子皮比較多。另一個藥方沒有松花,有當歸,用煮過的麵糊製成藥丸,叫做枳殼防風丸。
《聖惠方》的灸法,要灸第三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半的肺俞穴,還有第五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半的心俞穴,以及第七節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半的膈俞穴。用小兒的中指一節作為一寸的標準,艾炷像小麥那麼大,灸三到五壯就停止。這個方法多次使用,十個病人大概有一兩個有效,但也不是全部有效。(《顱囟經》記載,符殿直的孫子紹熙在辛亥年春天用灸法治療就有效。)
世俗認為,龜背在一百天內不治療就難以治癒。
2. 脫肛
〔曾〕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閉結不通,肺虛寒,則腸頭出露,有因痢久裡急後重,努力肛開,為外風所吹,或伏暑作瀉,腸滑不禁,或稟賦怯弱,易於感冷,亦致大腸虛脫。
凡小兒所患瀉痢,皆因暑濕風熱乘脾胃虛而得,蓋風屬木,木勝則制土,土主脾胃,虛而受制,又濕喜傷脾,因虛受濕,不能分別清濁,水穀交雜,則為洞泄,洞泄既久,大腸亦虛,大腸乃手陽明燥金,而土虛不能生金,金氣既虛,則傳送之道亦虛,又為風冷所襲,故肛門脫而不收。
法宜補脾溫胃,使金得受母之益而氣實,宜藿香飲(不乳食)、勻氣散(疝)、平胃散(不乳食)主之,次則內投固腸之劑,用健脾飲(不乳食)養臟湯(痢)服餌,外以敷貼之法,用伏龍肝散敷之,及萆麻膏貼囟門,使引氣上,令其自收,如收盡,仍以水洗去其膏。
及有邪熱積滯於大腸,未經疏滌,亦成此疾,其肛門色紅而軟,肺脈浮數,右手指紋紫見,身微有熱,時或煩躁,先投清肺飲(嗽)疏解,次用薄荷散、蟠龍散為治,間服萬安飲亦佳。〔薛〕巢氏云:實熱則大便秘結,虛寒則肛門脫出,此多因吐瀉脾氣虛,肺無所養,故大腸之氣虛,脫而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或四君子為主。
若脫出緋赤,或作痛者,血虛而有熱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四物、牡丹皮,微者或作痛者,氣虛而有熱也,佐以四君、牡丹皮。大凡手足指熱者屬胃氣熱,手足指寒者屬胃氣寒。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瀉利得之者,亦可服瀉利之藥,然後用槐花等藥。
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朴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以豬脂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
《全嬰方》用澀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塗即消,並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礬、腦子末之敷上,更用荊芥、防風等項洗之。用生栝蔞根者效。
【內服】
張渙蕪荑丹,治小兒久痢頻並,大腸虛冷,肛門脫出。
白蕪荑(微炒),鱉甲(塗酥炙黃,去裙襴),蝸牛皮(炙令焦黃),磁石(燒,醋蘸七遍,細研水飛。各一兩),蚺蛇膽,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妙應散
莨菪子(淘去浮者,炒令黑色),天台烏藥(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白麵(一分),龍腦(半錢)
上件都拌勻。每服一字,蜜湯調下,乳食前。
〔曾氏〕,薄荷散,治陽證脫肛。
薄荷(和梗),骨碎補(去毛。各半兩),金罌刺根(七錢半),甘草(二錢半)
白話文:
[脫肛]
在中醫的觀點裡,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肛門是大腸的出口。如果肺有實熱,就會導致大便閉結不通;如果肺氣虛寒,腸頭就會外露。脫肛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長期腹瀉、裡急後重,用力過度使肛門鬆弛,受到外風吹襲;或是因為暑熱導致腹瀉,腸道滑利無法控制;也可能是因為體質虛弱,容易受寒,導致大腸虛弱而脫出。
小兒的腹瀉,多半是因為暑濕風熱侵襲脾胃虛弱所致。風屬木,木過旺就會剋制土,而土對應脾胃,脾胃虛弱被剋制,加上濕邪容易傷害脾臟,虛弱又受到濕邪影響,無法分辨清濁,導致水穀不分,就形成腹瀉。長期腹瀉會使大腸也變得虛弱。大腸屬於手陽明燥金,但土虛不能生金,金氣虛弱,傳輸的功能也虛弱,又受到風寒侵襲,因此肛門脫出而無法收回。
治療上,應該要補脾溫胃,讓金能得到土的滋養而氣足。可以使用藿香飲(不哺乳)、勻氣散(疝氣)、平胃散(不哺乳)等方劑為主。接著,內服固腸的藥方,如健脾飲(不哺乳)、養臟湯(痢疾),外用敷貼的方法,使用伏龍肝散敷在患處,並用蓖麻膏貼在囟門,引導氣機上行,讓肛門自然收回。如果收回後,仍然要用水洗去藥膏。
另外,若大腸有邪熱積滯,沒有及時疏通,也會導致脫肛。這種情況下,肛門會呈現紅色且柔軟,肺脈浮數,右手食指上的指紋呈現紫色,身體會微微發熱,有時會煩躁不安。此時,應先使用清肺飲(咳嗽)疏散邪熱,接著使用薄荷散、蟠龍散等方劑來治療,間歇服用萬安飲也可以。
薛氏的觀點認為,實熱會導致大便秘結,虛寒則導致肛門脫出。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吐瀉導致脾氣虛弱,肺臟沒有得到滋養,造成大腸氣虛,脫出下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或四君子湯為主來治療。
如果脫出的肛門呈現鮮紅色,或有疼痛感,屬於血虛有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四物湯、牡丹皮;如果只是稍微脫出或疼痛,屬於氣虛有熱,可以用四君子湯佐以牡丹皮。一般來說,手腳指頭發熱代表胃氣有熱,手腳指頭發冷則代表胃氣寒冷。湯氏認為,治療脫肛導致大腸從糞門脫出的情況,可以用蔥湯熏洗,使其軟化後慢慢推回。如果是因為腹瀉導致的脫肛,也可以先服用止瀉藥,然後使用槐花等藥物治療。
還有人用單味五倍子煎湯,加入朴硝熏洗,可以使肛門收縮。也有人將真蒲黃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豬油拌勻,敷在肛門上幫助收回。
《全嬰方》中,使用澀腸散治療脫肛,如果同時有痔瘡腫痛,可以使用黃丹、滑石等分,用井水調勻塗抹,即可消腫。也可以用鉛白霜半錢,冰片半字,用好酒調勻敷在腫脹處,效果很好。黃連解毒湯也可以服用。用苦參湯洗滌也有效。另外,也有人使用密陀僧、白礬、冰片末敷在患處,再用荊芥、防風等藥洗滌。使用生栝蔞根也有效果。
【內服藥方】
- 張渙蕪荑丹:治療小兒長期腹瀉、大腸虛冷、肛門脫出。
- 藥材:白蕪荑(微炒)、鱉甲(塗酥炙黃,去裙襴)、蝸牛皮(炙令焦黃)、磁石(燒,醋蘸七遍,細研水飛。各一兩)、蚺蛇膽、黃連(去須,微炒。各半兩)。
- 製法: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用軟飯搓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
- 用法:每次服用十粒,用粥送服,根據小孩年齡大小增減藥量,飯前服用。
- 妙應散:
- 藥材:莨菪子(淘去浮者,炒令黑色)、天台烏藥(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入)、白麵(一分)、龍腦(半錢)。
- 製法:將以上藥材拌勻。
- 用法:每次服用一字,用蜜湯調服,飯前服用。
- 曾氏薄荷散:治療陽證脫肛。
- 藥材:薄荷(和梗)、骨碎補(去毛。各半兩)、金罌刺根(七錢半)、甘草(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