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八·脾臟部(下) (37)
集之八·脾臟部(下) (37)
1. 走馬疳
三黃散,治腎疳崩砂候。
牛黃,大黃,生地黃,木香,青黛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匕,熟水調服。
人參散,治腎疳潰槽候
肉豆蔻(炮),胡黃連,人參,杏仁(炒),甘草(炙)
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匕,小者只半錢,溫熟水調服。
檳榔散,治腎疳宣露候。
木香,檳榔,人參,黃連,甘草(炙)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者半錢,熟水調服。
黃耆散,治腎疳腐根候。
黃耆(蜜炙),牛黃,人參,天麻,全蠍(炒),杏仁(炒),白茯苓,川當歸,生地黃(洗),熟乾地黃(洗)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者半錢匕,煎天門冬熟水調服(麥門冬亦得。)
地骨皮散,治腎疳齦齶牙齒肉爛腐臭,鮮血常出。
生乾地黃(半兩),真地骨皮,細辛(各一分),五倍子(炒令焦,二錢重)
上件為細末。每用少許敷之,頻有功效。吃不妨。
議曰:《本經》所載疳證有五,謂五臟所受,故得其名,今述腎疳一臟有五證候者,最為要急,不可同常。此疾共陳有五種候敷,迅疾可畏,乃知走馬之號不誣,初發之時,兒孩口臭上干,胃口氣息臭郁。漸進損筋,齦肉生瘡,或腫或爛,其齒焦黑。又進從牙槽內發作瘡疱,破潰膿爛。
又進熱逼筋脈,時時血出,其熱注久,牙齦腐壞,槽寬齒脫。六七歲孩,落盡不復更生,豈可治療,今以妙方,宜速與傳變而理,不待疾作而後藥也。
茅先生硃砂膏,治小兒驚積驚熱。
硃砂(半兩),硼砂,馬牙硝(各三錢),真珠末(一錢),玄明粉(二錢,並別研),龍腦,麝香(各一字)
上件各為末,於一處拌和合用,好單角起,不久其藥自成膏。如小兒諸般驚,用藥一黃豆大,常用金銀薄荷湯少許化開下。如遍身潮熱,用甘草煎湯下。狂躁惡叫,用生地龍自然汁化下。一臘及一月日內小兒,不便下藥,可用藥使乳調,塗在奶上,令牙兒吃奶吮下。
〔茅先生〕,牛黃膏,治小兒膈熱及諸熱,鎮心解毒。
川鬱金(半兩,用皂角三寸、巴豆七粒、水一碗、銚內煮乾,不用皂角、巴豆),馬牙硝,甘草(炙。各半兩),硃砂(一錢),硼砂,寒水石(各一分),龍腦,麝香(二味,隨意入)
上件為末,煉蜜為膏,芡實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熟水化下。
天竺黃散,治小兒諸熱。
天竺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茯苓(去皮),麥門冬(各半兩),蟬蛻(去足),全蠍(去土,十四個),白殭蠶(各十四個),甘草(一兩,炙),硃砂(一分),龍腦,麝香(隨意所入)
上件各淨洗,研、羅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蜜熟水調下。
三解牛黃散,治小兒潮熱、實熱。
白殭蠶,全蠍(去土炙),防風,白附子,川黃芩,桔梗,川大黃,甘草(炙),白茯苓,人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
白話文:
三黃散,治療因腎臟問題引起的牙齦潰爛、牙肉像沙子一樣鬆動的病症。
藥材:牛黃、大黃、生地黃、木香、青黛,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用溫開水調服。
人參散,治療因腎臟問題引起的牙齦潰爛、牙肉凹陷如槽的病症。
藥材:肉豆蔻(炮製過)、胡黃連、人參、杏仁(炒過)、甘草(炙烤過),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小孩子減半,用溫開水調服。
檳榔散,治療因腎臟問題引起的牙齦外露、牙肉腫脹的病症。
藥材:木香、檳榔、人參、黃連、甘草(炙烤過),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小孩子減半,用溫開水調服。
黃耆散,治療因腎臟問題引起的牙齦腐爛、牙根壞死的病症。
藥材:黃耆(用蜂蜜炙烤過)、牛黃、人參、天麻、全蠍(炒過)、杏仁(炒過)、白茯苓、川當歸、生地黃(洗過)、熟地黃(洗過),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小孩子減半,用煎煮過的天門冬水或麥門冬水調服。
地骨皮散,治療因腎臟問題引起的牙齦、牙床、牙齒肉腐爛發臭,且經常出血的病症。
藥材:生地黃(半兩)、真地骨皮、細辛(各一分)、五倍子(炒焦,二錢重),磨成細末。每次取少量敷在患處,頻繁使用,效果很好。此藥可以吞食,不會有影響。
說明:古籍《本經》記載的疳症有五種,是因為五臟都可能受病,所以得名。這裡描述的腎疳,雖然只涉及一個臟腑,卻有五種病症,情況非常緊急,不能當作普通病症看待。這種病進展迅速且可怕,所以稱為「走馬疳」。初期症狀是孩童口臭,胃部氣味也難聞。隨著病情發展,會損害筋骨,牙齦長瘡,或腫脹或腐爛,牙齒會焦黑。再進一步,牙槽內會長出瘡疱,破潰流膿。再進一步,熱毒侵入筋脈,經常出血,熱毒積聚久了,牙齦會腐壞,牙槽寬大,牙齒脫落。六七歲的孩子,牙齒脫落後不會再長出新牙,那時就無法治療了。所以,必須使用妙方,迅速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嚴重才用藥。
茅先生硃砂膏,治療小兒驚嚇積滯、驚恐發熱。
藥材:硃砂(半兩)、硼砂、馬牙硝(各三錢)、珍珠末(一錢)、玄明粉(二錢,另外研磨)、龍腦、麝香(各一字)。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混合後會自然凝結成膏狀。小兒各種驚嚇病症,取黃豆大小藥膏,用少量金銀花薄荷湯化開服用。如全身潮熱,用甘草煎湯服用。如狂躁哭鬧,用生地龍自然汁化開服用。未滿月或一個月內的嬰兒,不方便直接用藥,可用藥膏調和乳汁塗在乳頭上,讓嬰兒吸吮服用。
茅先生牛黃膏,治療小兒膈熱及各種熱症,能鎮靜心神、解毒。
藥材:川鬱金(半兩,用皂角三寸、巴豆七粒、加水一碗,在鍋中煮乾,不用皂角、巴豆)、馬牙硝、甘草(炙烤過,各半兩)、硃砂(一錢)、硼砂、寒水石(各一分)、龍腦、麝香(二味,可隨意添加)。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成藥膏,如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麥門冬溫開水化開服用。
天竺黃散,治療小兒各種熱症。
藥材:天竺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茯苓(去皮)、麥門冬(各半兩)、蟬蛻(去足)、全蠍(去土,十四個)、白殭蠶(各十四個)、甘草(一兩,炙烤過)、硃砂(一分)、龍腦、麝香(隨意添加)。將所有藥材洗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用蜂蜜溫開水調服。
三解牛黃散,治療小兒潮熱、實熱。
藥材:白殭蠶、全蠍(去土炙烤過)、防風、白附子、川黃芩、桔梗、川大黃、甘草(炙烤過)、白茯苓、人參、川鬱金(用皂角水煮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