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四·心臟部二 (8)

回本書目錄

集之四·心臟部二 (8)

1. 證治大法

七八日後漿足,身復壯熱,便秘煩渴,腹脹喘急,前胡枳殼湯。漿足,禁用此方,另立湯飲在後。

益元透肌散,專治壅熱痘證,服羌活散郁湯後,壅證悉開,氣血和平,見點三四日後不肥大者、不成漿者、用之,則能勻氣解毒,透肌達表,領出元陽,助痘成漿,而易結膿窠也。加減與保和湯同論,漿足之後,另有保嬰百補湯在後。

即太乙保和湯去生地、紅花,加蟬蛻、鼠黏子、陳皮。

上,水一鍾,加燈心十四根,棗二枚,煎六分,溫服。

保嬰百補湯,專治痘瘡八九日漿足之後,別無他證,並以此方調理氣血,資養脾胃,不拘實、熱二痘,皆可服之,惟氣虛證八九日後,本方加黃耆二錢、官桂少許,若有別證,在審虛實隨證加減而已。

當歸,芍藥,地黃,白朮,人參,茯苓,山藥,甘草

上,水一鍾,棗二枚,煎六分,溫服。

〔陳氏惟主溫補〕〔陳〕痘瘡未出已出之間,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速與十一味木香散治之。如已出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謂之表虛,速與十二味異功散治之。如已出之間,其瘡不光澤,不起發,根窠不紅,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是表裡俱虛也,速與十二味異功散送下七味肉豆蔻丸治之。(丹溪云:木香、異功散二藥,治寒的當,若虛而不寒者,禍不旋踵。

)如瘡始出一日至十日,渾身壯熱,大便黃,是表裡俱實也,其瘡必光澤,必起發,必飽滿,必易靨,而不致損傷,若無他疾,不宜服藥。表裡俱實者易出易靨,表裡俱虛者易出難靨,表虛難出,裡虛難靨,隨證治之。張巽之《治痘要法》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全用異功散救之,甚至薑、附、靈砂亦可用。若止裡虛,減官桂,若止表虛,減肉豆蔻,不減官桂、丁香。

若能食便秘而陷伏倒靨者,為裡實,當用錢氏及丹溪下法。若不吐瀉,能食為裡實,裡實而補,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表實,表實而用表藥,則潰爛不結痂。凡痘,但見癍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裡俱虛也。

〔丹〕讀前人之書,當知其立言之意,苟讀其書而不知其意,求適於用,不可得也。痘瘡之論,錢氏為詳,歷舉源流,經絡分明,表裡虛實,開陳施治之法,而又證以論辨之言,深得著書垂教之體,學者讀而用之,如求方圓於規矩,較平直於準繩,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可為無窮之應用也。

今人不知致病之因,不求立方之意,倉卒之際,據證檢方,謾爾一試,設有不應,並其書而廢之,不思之甚也。近因《局方》之教久行,《素問》之學不講,抱疾談醫者,類皆喜溫而惡寒,喜補而惡解利,忽得陳氏方論,皆用燥熱補劑,其辭確,其文簡,歡然用之,翕然信之,遂以為錢氏不及陳氏遠矣。

白話文:

[證治大法]

痘疹發病後七八天,漿液充足,身體又發高燒,出現便秘、口渴煩躁、腹脹、呼吸急促等症狀,可以使用前胡枳殼湯治療。但如果漿液已經充足,就不能再用這個方子,需要用後面另外提供的湯藥。

益元透肌散,專門治療痘疹壅熱的症狀。服用羌活散郁湯後,如果壅塞的狀況已經解除,氣血平和,看到痘疹出現三四天後沒有變大,沒有形成漿液,可以使用這個藥。它可以調和氣血、解除毒素、疏通皮膚表層、引導陽氣,幫助痘疹形成漿液,並且容易結痂。它的加減方法和保和湯的加減方法相同。漿液充足之後,後面會另外介紹保嬰百補湯。

太乙保和湯,去除生地和紅花,加入蟬蛻、鼠黏子、陳皮。 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加上燈心十四根,紅棗兩顆,煎煮至六分,溫服。

保嬰百補湯,專門治療痘疹發病八九天後,漿液已經充足,沒有其他症狀時,可以用這個方子來調理氣血、滋養脾胃。無論是實證或熱證的痘疹都可以服用。如果屬於氣虛證,在發病八九天後,可以在這個方子中加入黃耆二錢、肉桂少許。如果有其他症狀,則需要根據虛實情況隨證加減。

藥材組成:當歸、芍藥、地黃、白朮、人參、茯苓、山藥、甘草 將以上藥材加水一碗,加上紅棗兩顆,煎煮至六分,溫服。

〔陳氏主要主張溫補〕 陳氏認為,痘疹在未發出來或剛發出來的時候,如果出現腹瀉、口渴、腹脹或呼吸急促等症狀,都屬於裡虛,應該立即用十一味木香散治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來,但是顏色不光澤、沒有突起、根部不紅潤,就屬於表虛,應該立即用十二味異功散治療。如果痘疹已經發出來,但是顏色不光澤、沒有突起、根部不紅潤,同時還伴隨腹瀉、口渴、腹脹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就屬於表裡俱虛,應該立即用十二味異功散,配合七味肉豆蔻丸一起服用。(丹溪說:木香和異功散這兩種藥,如果用於治療寒證是適合的,但如果用於治療虛證但不屬於寒證的情況,可能會很快導致不良後果。)

痘疹從出現到十天內,如果全身發高燒、大便黃色,說明屬於表裡俱實,這時痘疹通常會光澤、突起、飽滿、容易消退,不會造成損傷,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就不適合服藥。表裡俱實的痘疹容易發出也容易消退,表裡俱虛的痘疹容易發出但難以消退,表虛的痘疹難以發出,裡虛的痘疹難以消退,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張巽之在《治痘要法》中提到,嘔吐腹瀉、食慾不振屬於裡虛;痘疹凹陷、倒伏、顏色灰白屬於表虛;如果兩種情況都出現,就屬於表裡俱虛,應該全部使用異功散來治療,甚至可以使用生薑、附子、靈砂等藥材。如果只是裡虛,就減少肉桂的用量;如果只是表虛,就減少肉豆蔻的用量,不要減少肉桂和丁香的用量。

如果能進食但是便秘,且痘疹凹陷倒伏,屬於裡實,應該使用錢氏和丹溪的瀉法。如果不嘔吐腹瀉,能進食,也屬於裡實。裡實的情況下如果使用補藥,會導致結癰毒。如果痘疹顏色紅潤、活潑、突起,屬於表實,表實的情況下如果使用治療表證的藥,會導致潰爛無法結痂。凡是痘疹剛出現斑點的時候,就要避免使用葛根湯,以免導致表裡俱虛。

〔丹溪的觀點〕 閱讀前人的著作,應該了解他們立言的用意。如果只是讀書而不知道其中的含義,就無法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關於痘疹的論述,錢氏的描述最為詳細,他列舉了痘疹的起源、經絡分布、表裡虛實,以及治療方法,並且運用論證的方式加以說明,深入體現了著書立說的本質。學者讀後如果能理解並運用,就像使用圓規畫圓、用準繩取直一樣,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應用無窮。

現在的人不了解疾病的原因,不探求藥方的用意,在倉促之際,只是根據症狀查找藥方,隨意嘗試,如果沒有效果,就連同那本書一起拋棄,這是沒有經過深入思考的表現。《局方》的藥方流傳已久,但《素問》的學說卻不被重視。那些生病了才找醫生的人,往往喜歡溫補的藥,而討厭清熱瀉下的藥。突然得到陳氏的方論,發現使用的都是燥熱的補藥,而且文辭簡潔明確,就欣然使用並深信不疑,認為陳氏比錢氏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