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1. 吐瀉
〔曾〕小兒吐瀉並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臍上一寸有分水穴)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
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失宜,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
冷熱之分,要須詳審。〔婁〕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錢氏白朮散、和中散、主之。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主之。〔薛〕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吐瀉者,風木克脾土也,亦用前藥。若飲熱乳而瀉黃者,濕熱壅滯也,用四苓散。
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氣復傷也,用白朮散。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服克滯之劑,而腹中窄狹者,脾氣虛痞也,用六君子湯。若面黃瀉青,脾虛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瀉黃,心脾氣虛也,用六君炮薑、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內吐者,止宜調治其母,恐嬰兒臟腑脆弱,不勝藥餌故也。
白話文:
小孩子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這就叫做霍亂,有的先心痛然後才嘔吐,有的先腹痛然後才腹瀉,這些都是因為中焦功能失調引起的。上焦負責接收食物但不排出,中焦負責消化水穀,產生營養物質供給全身,下焦負責區分水穀,排出廢物不吸收。脾臟位於中焦,胃是水穀的倉庫,嬰兒喝奶進入胃後,脾臟能夠消化,然後水穀按照正常途徑(肚臍上方一寸有分水穴)傳輸轉化,如果這些都正常,怎麼會出現嘔吐腹瀉呢?
一般來說,小兒嘔吐腹瀉,都是因為身體的氣機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受到外界病邪侵襲,加上照顧不周,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虛弱,清濁不分而引起的。有的是先腹瀉後嘔吐,這是因為脾胃虛寒,通常先拉出清水,嘔吐量也不多,口氣微弱,精神萎靡,額頭有汗,脈象沉弱,這是屬於寒證。有的是先嘔吐後腹瀉,這是因為脾胃有熱,呼吸急促,嘴唇發紅,嘔吐時臉色發紅,脈象洪大且快,口渴想喝水,這是屬於熱證。
辨別寒熱的關鍵,一定要詳細仔細。如果嘔吐腹瀉還昏睡且眼睛睜著,是胃熱虛證,可以用錢氏的白朮散、和中散來治療。如果嘔吐腹瀉還昏睡但眼睛閉著,是胃熱實證,可以用錢氏的玉露散、河間的益元散來治療。如果手腳冰冷,是脾氣虛寒,可以用異功散加木香來治療。如果因為感冒引起的嘔吐腹瀉,是風邪侵犯脾土,也可以用之前的藥方。如果喝熱牛奶後拉出黃色糞便,是濕熱淤積,可以用四苓散來治療。
如果吃了藥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說明是元氣受損,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如果腹瀉時感覺肚子往下墜,是脾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吃了消食導滯的藥,反而覺得肚子脹滿不舒服,是脾氣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來治療。如果臉色發黃腹瀉呈青色,是脾虛肝氣乘虛而入,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木香來治療。如果經常打嗝且腹瀉呈黃色,是心脾氣虛,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升麻來治療。如果嬰兒出生半個月內出現嘔吐,應該先調理母親的身體,因為嬰兒的臟腑還很脆弱,可能承受不了藥物的刺激。
2. 夏秋治里
〔錢〕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並和胃,下用白餅子(癖),和胃用益黃散(脾)主之。
兒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肺,睡露睛喘氣。心,驚悸飲水。脾,困倦饒睡。肝,呵欠煩悶。腎,不語畏明。當先視兒兼藏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五月夏至後,吐瀉身壯熱者,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方一名甘露散)
寒水石(半兩,軟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生甘草(一錢),石膏(半兩,堅白而有牆壁,手不可析者,如無,以方解石代之,堅白似石膏,敲之段段皆方者是)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食後溫湯調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
六月大暑後,吐瀉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廣親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並服之。
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也,醫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
復召錢至,見其熱證,以白虎湯(發熱)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硃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七月立秋後,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
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疳)補脾,石膏湯退熱,次日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姜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
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潔〕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痘發熱)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曾〕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姜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薛〕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
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香薷飲,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疼痛,發熱煩悶。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車前子散,治暑月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小便不利。
白茯苓,豬苓,香薷,車前子(炒),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燈心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胃不和,寒熱往來,臟腑虛熱,霍亂吐瀉。
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米泔浸),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服。
二順散,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官桂,乾薑,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末。每服半錢,不拘時,水調下,或水煎服。
六和湯,治心脾不和,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咳嗽胸滿,頭目疼痛,嗜臥倦怠,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人參(去蘆),縮砂仁,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半夏(湯煮透,銼,焙乾。各一兩),白扁豆(炒熟,銼去殼,一斤,碎切,爛杵,拌勻,釀、經一宿,焙乾),藿香,赤茯苓(去皮),木瓜(各二兩),香藿,厚朴(去粗皮,薑製,慢火焙乾。各四兩)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鹽半字同煎。
白話文:
[對於夏季和秋季的疾病處理]
【錢】新生嬰兒在前三天出現嘔吐、腹瀉、高燒的情況,對母乳沒有胃口,大便呈現未消化的奶塊或是白色,這可能是感冒引起的,應採取下瀉療法以幫助排解體內毒素,同時調理胃部功能。下瀉可用白餅子(一種中藥),調理胃部則使用益黃散,主要針對脾臟問題。
如果嬰兒在出生三到十天內,出現嘔吐、腹瀉,身體溫度偏低,對母乳沒有胃口,大便呈現青白色,食物無法消化,這代表上焦實熱,下焦虛寒。此外,如果嬰兒的五臟有相關的症狀,如肺部問題:睡覺時眼睛半開,呼吸急促;心臟問題:驚嚇、喝水;脾臟問題:疲倦、嗜睡;肝臟問題:打哈欠、煩悶;腎臟問題:不說話、怕光。應先診斷嬰兒的五臟問題,先治療實熱的部位,再補充虛弱的部分。如果脾臟虛弱,使用益黃散。這些症狀通常在秋季和夏季較為常見。
從五月的夏至開始,如果嬰兒出現嘔吐、腹瀉,且身體溫度偏高,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熱度過高。嬰兒可能因為熱度影響,導致奶食消化不良,大便呈現深黃色。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玉露散進行治療。
六月大暑後,如果嬰兒嘔吐、腹瀉,身體溫度偏高,但實際上體內六分熱、四分冷。大便呈現黃白色,消化不良,可能有口渴的情況,或者喝奶,也可能不喝奶。在進食前,可以少量服用益黃散,進食後,則多服用玉露散。
七月立秋後,如果嬰兒嘔吐、腹瀉,身體溫度正常,但體內三分熱、七分冷。無法進食母乳,容易疲倦、想睡,感到悶亂,常常打嗝,睡覺時眼睛半開,嘴脣發白,頻繁打嗝,想要大便,但不會感到口渴。進食前,多服用益黃散,進食後,則少量服用玉露散。
八月秋分後,如果嬰兒嘔吐、腹瀉,身體冰冷,無法進食母乳,乾嘔,大便呈現青褐色。這種情況下,應補充脾臟,使用益黃散,但不可進行下瀉。
【田】如果嬰兒在酷暑中出現嘔吐、腹瀉,熱邪在下焦會引起腹瀉,在上焦會引起嘔吐。流失體液會導致口渴,使用玉露散,即使嘔吐,也要持續給予,通常三天後就會好轉。如果身體溫度高、脈搏大、小便呈黃色,可以使用五苓散和益元散各半,用熱水調和,溫暖服用。如果身體溫度低、脈搏細弱、小便呈青色,早晨服用益黃散,下午服用玉露散。如果超過四、五天仍然虛弱,可以考慮使用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潔】如果有風邪導致的腹瀉,可以使用防風、羌活(用於治療吐瀉伴隨肝病、抽搐、肌肉緊繃)。如果是由熱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黃連、黃芩、大黃(用於治療吐瀉伴隨心病、身體發熱)。如果是由寒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附子(用於治療吐瀉伴隨腎病、身體寒冷,或腳踝寒冷)。如果是由濕邪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白朮、茯苓(用於治療吐瀉伴隨脾臟問題,如嗜睡、身體沉重、昏沉)。如果是由肺部問題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芍葯、肉桂心、定喘麥冬、人參,嚴重者可加入檳榔,大便不通暢時可加入大黃(用於治療吐瀉伴隨肺部問題,如喘息、咳嗽)。
【曾】有個小孩在盛夏初秋時,晚上吹風,口渴喝水,過量食用生冷水果,刺激腸胃,突然暴吐暴瀉,導致四肢麻痹,肌肉抽搐疼痛,疼痛讓精神不安,被誤診為驚厥,這是錯誤的診斷。肌肉遇到寒冷會收縮,陽明經養宗筋,屬於胃和大腸。由於內部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外部又受風邪影響,導致吐瀉交替,胃氣虛弱,無法養護宗筋,也會導致肌肉緊張。這種情況下,口氣溫暖,面色蒼白,脈搏沉緩,用手按壓膝蓋和手腕下方,可以看到肌肉收縮,這是診斷的特徵。治療上,使用理中湯加半生半炮附子,用水和薑煮熟,空腹溫暖服用,根據虛實冷熱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薛】對於夏季的嘔吐和腹瀉,如果手指和腳趾熱,口渴想喝冷水,這屬於陽性症狀,適合使用清涼的藥物。如果手指和腳趾冷,口渴想喝熱水,這屬於陰性症狀,適合使用溫補的藥物。對於屬於陰性症狀卻誤用寒涼藥物的情況,如果死亡,手腳可能會變青暗,或者全身都可能如此。
【香薷飲】用於治療夏季和秋季腸胃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制,導致嘔吐、腹瀉、心腹疼痛、發熱、煩悶。
【車前子散】用於治療夏季熱月的霍亂、嘔吐、腹瀉、煩悶、不停喝水、小便不暢。
【不換金正氣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寒熱交錯、腸胃虛熱、霍亂、嘔吐、腹瀉。
【二順散】用於治療中暑、霍亂、嘔吐、腹瀉、煩悶、口渴、小便紅澀、便血、肚子疼。
【六和湯】用於治療心脾不和、氣不順暢、霍亂、嘔吐、腹瀉、咳嗽、胸滿、頭痛、嗜睡、疲倦、陰陽失調、暑熱、煩悶、腹瀉、醉酒、口渴、心悸、害怕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