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集之七·脾臟部(上) (4)
1. 吐瀉
〔曾〕小兒吐瀉並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臍上一寸有分水穴)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
白話文:
(曾)小兒的嘔吐和腹瀉同時發作,稱為霍亂,有的人是先心痛後嘔吐,有的人是先腹痛後腹瀉,無論哪種情況都由中焦引起。上焦主納而不排,中焦主腐化水穀生成榮衛,灌溉全身,下焦分別水穀,主排泄而不攝納,脾臟位於中州,胃是水穀之海,乳汁進入胃中,脾臟能夠消化,隨後水穀分流(臍上一寸處有水分穴),傳化得當,怎麼會有嘔吐腹瀉的毛病呢?
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失宜,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
白話文:
所有小兒嘔吐、腹瀉,都是因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沒有完全發育,容易受到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侵襲,再加上調養護理不當,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清濁不分,互相混雜而引起的。
先腹瀉後嘔吐的,是脾胃虛寒,症狀是先腹瀉白色水樣大便,嘔吐不多,口氣緩慢,神色遲鈍,額頭出汗,脈象沉弱。這是脾胃虛寒的表現。
先嘔吐後腹瀉的,是脾胃有熱,症狀是呼吸急促,嘴脣發紅,嘔吐後臉色發紅,脈搏洪數,口渴想喝水。這是脾胃有熱的表現。
冷熱之分,要須詳審。〔婁〕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錢氏白朮散、和中散、主之。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主之。〔薛〕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吐瀉者,風木克脾土也,亦用前藥。若飲熱乳而瀉黃者,濕熱壅滯也,用四苓散。
白話文:
要仔細判斷是冷證還是熱證。嘔吐、腹瀉、昏睡,眼皮閉著的,是胃虛熱,可用錢氏白朮散、和中散來治療。嘔吐、腹瀉、昏睡,眼皮張著的,是胃實熱,可用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來治療。(薛氏說) 手腳冰涼,是脾氣虛寒。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後嘔吐、腹瀉,是風木克脾土引起的,也用前藥來治療。如果喝了熱奶後腹瀉,而且大便黃色,是濕熱壅滯引起的,要吃四苓散來治療。
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氣復傷也,用白朮散。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服克滯之劑,而腹中窄狹者,脾氣虛痞也,用六君子湯。若面黃瀉青,脾虛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瀉黃,心脾氣虛也,用六君炮薑、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內吐者,止宜調治其母,恐嬰兒臟腑脆弱,不勝藥餌故也。
白話文:
如果沒有好轉甚至逆轉了,是元氣再次受損,應服用白朮散。腹裡沉重下墜的人,是脾氣下陷,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服用了幫助消化的藥物後,肚子變窄小的,是脾氣虛痞,應服用六君子湯。如果又面黃又腹瀉,是脾虛同時肝氣過於旺盛,應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升麻、木香。如果多放屁且腹瀉黃色的,是心脾氣虛,應服用六君子湯加炮薑、升麻。如果剛出生半個月到十天內出現嘔吐,只需要調治產婦的身體即可,因為嬰兒的臟腑比較脆弱,承受不了藥物的刺激。
2. 夏秋治里
〔錢〕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並和胃,下用白餅子(癖),和胃用益黃散(脾)主之。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三天內如果出現嘔吐、腹瀉、發燒,而且不願意喝奶,大便裡有未消化的奶塊或呈現白色,這屬於傷寒,應該同時治療脾胃。可以使用白餅子方劑治療脾胃虛寒,益黃散方劑調理脾胃。
兒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肺,睡露睛喘氣。心,驚悸飲水。脾,困倦饒睡。肝,呵欠煩悶。腎,不語畏明。當先視兒兼藏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白話文:
嬰兒出生三天到十天後,吐瀉、身體發冷,不吃奶不進食,大便為青白色,奶食不消化,這是上焦有積食,下焦虛寒的緣故。此外,五臟兼見的證狀如下:肺,睡眠時眼睛張開,喘氣;心,驚悸,想喝水;脾,睏倦,喜睡;肝,打哈欠,煩悶;腎,不說話,怕光。應該首先觀察嬰兒兼藏的證狀,先瀉除有積食的上焦,滋補下焦的虛寒,如果脾虛,服用益黃散為主。這兩種證狀多發於秋夏。
五月夏至後,吐瀉身壯熱者,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方一名甘露散)
白話文:
五月夏至之後,出現嘔吐和拉肚子同時又全身發熱的人,這是熱病,因為小兒的臟腑十分中九分是熱的。或者由於傷於熱而乳食不消化,導致拉出深黃色的糞便。用玉露散作為主藥來治療。
寒水石(半兩,軟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生甘草(一錢),石膏(半兩,堅白而有牆壁,手不可析者,如無,以方解石代之,堅白似石膏,敲之段段皆方者是)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食後溫湯調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
白話文:
寒水石(半兩,質地柔軟、微青黑色,石頭中有細紋的),生甘草(一錢),石膏(半兩,潔白堅固、表面像牆壁,用手無法弄碎的,如果沒有,可以用方解石代替,方解石堅固潔白,敲碎後每個斷面都是方形的)
六月大暑後,吐瀉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廣親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並服之。
白話文:
在六月大暑之後,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身體發熱,以及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的狀況,嘔吐出未消化的食物,腹瀉則呈黃白色,有時會感到口渴,有時會想要吃乳汁,有時又不想吃乳汁,在吃東西之前服用少量的益黃散,吃東西之後服用大量的玉露散。廣親宮的五太尉,患有嘔吐、腹瀉不止的疾病,而且吃進去的米飯都沒有消化。其他的醫生都使用了溫性的藥物來治療,結果一天的時間就加重了喘息和嘔吐的情狀,而且病情也變得不穩定。錢氏說,應該使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傷熱在體內,使用了石膏湯三天後,病情就完全康復了。
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穀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也,醫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
白話文:
所有的醫生都說吐瀉很多,米飯又不能消化,應該補脾,為什麼要用涼藥?王醫生相信(別人的話)。所有的醫生都用了補脾的丁香散,三劑。錢醫生最後纔到,說不能服用這個藥,三天後必定腹脹身熱,喝水都會吐出來。三天後,果然像他說的。所以這樣的原因是,六月天很熱,熱氣積存在腹中,而導致想喝水,熱氣傷害脾胃,所以才會大吐瀉。醫生又用溫熱藥物治療,使上焦也熱,所以喘息而想喝水,三天後就會更嚴重。許多醫生都無法治癒。
復召錢至,見其熱證,以白虎湯(發熱)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硃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白話文:
接著又把錢某找來,見他發高燒,服了三劑白虎湯(治療發燒),再用白餅子催吐下之,一天減少二分藥量,第二天、第三天又各服二劑白虎湯,第四天用石膏湯一劑,和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為丸,用硃砂為藥衣,服用五丸,用竹葉湯送服後,高燒退了,病情安穩。
七月立秋後,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證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
白話文:
七月立秋後,病人腹瀉且體溫升高,內臟三分熱七分冷,不能喝奶,很愛睡覺,煩躁,喘氣急促,睡覺時眼睛睜開,嘴脣蒼白多呻吟,想大便,不覺得口渴。飯前服用較多的益黃散,飯後服用少量玉露散。廣親宮七太尉七歲,患有吐瀉,當時是七月,他不吃任何東西,昏睡、睡覺時感到煩躁、喉嚨哽塞乾嘔、大便不定時、不覺得口渴。眾多醫生認為是受驚嚇導致,因為昏睡是驚嚇的症狀。
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疳)補脾,石膏湯退熱,次日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
白話文:
錢醫生說,先補脾,再退熱,使用使君子丸(治療疳病)來補脾,石膏湯退熱,第二天又將水銀和硫磺研磨成粉末,用薑水調和,服用一小包。錢醫生說,凡是嘔吐腹瀉的患者,五月份內藥方九分治瀉,而補一分的藥方,八月份內藥方九分補,而瀉藥方一分的藥方,這種是脾虛引起的腹瀉,醫生如果錯誤治療,導致身體虛弱損傷,服用瀉藥就會死亡,所以應該補脾,如果使用使君子丸,恐怕藥效緩慢,已經留有溫和胃部,滋補脾臟的藥物來治療。醫生李先生說,吃什麼會嘔吐?錢醫生說,那是脾虛,體內津液不足,就會嘔逆。
曰何瀉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白話文:
什麼原因導致排出青褐色的水樣便?是因為腸胃極度虛弱,過於寒冷所致。用錢氏的方法治療後痊癒。
八月秋分之後,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身體發冷無力的情況,並且不能吃奶,伴有乾嘔和打嗝,排泄物為青褐色水樣便,應當補脾,使用益黃散來治療,不宜使用攻下法。
〔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白話文:
〔田〕凡是小兒在盛暑時吐瀉,邪熱在下焦則會瀉,在上焦則會吐,津液消失必定口渴,服用玉露散,即使嘔吐,也要時時給孩子喝一些,超過三天必定痊癒。如果體溫高脈搏大,小便黃色,則服用五苓散、益元散各半,用熱水調和,溫服。如果體溫低脈搏細,小便清澈,早上服用益黃散,下午服用玉露散。如果超過四、五天精神萎靡、身體虛弱,則宜服用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潔〕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白話文:
【解釋】如果有風引發的腹瀉,用防風、羌活(因為這是吐瀉,加上肝臟疾病的風痙攣抽搐拘急)。有熱引發的腹瀉,用黃連、黃芩、大黃(因為這是吐瀉,加上心臟疾病的全身發熱)。有寒引發的腹瀉,用附子(因為這是吐瀉,加上腎臟疾病的身體發冷,或者腳脛寒冷而抽搐)。有濕引發的腹瀉,用白朮、茯苓(因為這是吐瀉,加上臟腑脾臟疾病的嗜睡、身體沉重昏倦)。有肺臟疾病引發的腹瀉,用芍藥、桂心,安定喘息的麥冬、人參,嚴重的再加檳榔,大便不通再加大量黃(因為這是吐瀉,加上肺部疾病的咳嗽)。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痘發熱)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白話文:
更詳細的觀察疾病的性質,如果病情才剛發作就要立刻制止,若是延宕許久恐怕會併發腸風症狀,正確的做法是讓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積極治療,首先應該宣散風熱、導出毒邪,然後再用補益臟腑的藥物調治,此時宜服用益黃散。
〔曾〕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白話文:
曾經有一個小兒在盛夏初秋的夜晚,乘著風在外面玩耍,口渴後喝了很多水,又吃了很多生冷的水果,導致腸胃不適,突然嘔吐腹瀉,之後手腳都麻痺了,筋骨攣縮疼痛,疼痛難忍,神志也不安寧,醫生誤以為是驚證,對症下藥,但沒有效果。正確的診斷是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療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薛〕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
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白話文:
有一個幾歲大的孩童忽然染上吐瀉的疾病,起因是夏天或秋天在白天極熱的地方,脫下衣服乘涼,晚上睡覺時剛好吹到直接的風而致。總的來說,先是感受到炎熱,後來感受到寒冷,陰陽交搏,氣息衝擊中焦,這叫做霍亂。《活人書》一書用香薷散來調理治療,因為它能區分水谷,升降陰陽。又說:感覺很熱,又想喝水的,用五苓散來治療;感覺很冷,又不願喝水的,用理中丸來治療。詳細的解釋這個治療的方法,不就是想平復中焦的機能嗎?薛氏說:凡是暑天吐瀉,手腳指甲發熱,想喝冷水者,屬於陽證,應該用清涼的藥劑治療。
香薷飲,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疼痛,發熱煩悶。
白話文:
香薷飲,可以治療夏季和秋季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制、嘔吐腹瀉、心腹疼痛、發熱煩悶等症狀。
香薷(三兩),白扁豆,厚朴(各一兩半),生甘草(二兩)
白話文:
香薷(120公克),白扁豆,厚朴(各60公克),生甘草(80公克)。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車前子散,治暑月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煎煮後服用。
車前子散可用來治療夏天因中暑引起的霍亂、嘔吐和腹瀉,以及煩躁不安、不斷想喝水和小便不暢的情況。
白茯苓,豬苓,香薷,車前子(炒),人參(各等分)
白話文:
白茯苓、豬苓、香薷、炒車前子、人參(各等份)
上為末。燈心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治脾胃不和,寒熱往來,臟腑虛熱,霍亂吐瀉。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末。用燈心草煮的湯來調和服用。
不換金正氣散,用來治療脾胃功能不協調、忽冷忽熱的症狀、內臟虛弱發熱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厚朴(薑製),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米泔浸),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厚朴(用薑汁浸泡過),藿香,陳皮,半夏,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甘草(炙烤過),各味中藥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服。
二順散,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薑和棗煎水服用。
二順散可以治療中暑引起的霍亂、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口渴、小便紅赤且排尿困難,以及便血和腹痛。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官桂,乾薑,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末。每服半錢,不拘時,水調下,或水煎服。
白話文:
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甘草(炙)、桂枝、乾薑、杏仁(各一兩,去皮去尖,雙仁,炒香)
六和湯,治心脾不和,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咳嗽胸滿,頭目疼痛,嗜臥倦怠,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白話文:
六和湯,治療心脾不協調,氣息升降失常,霍亂嘔吐腹瀉,咳嗽胸腔悶脹,頭部和眼睛疼痛,嗜睡疲倦,以及陰陽不分,冒著夏季的暑熱,煩悶成痢疾,酒後口渴,心臟不適而畏懼飲食。
人參(去蘆),縮砂仁,甘草(炙),杏仁(泡去皮尖),半夏(湯煮透,銼,焙乾。各一兩),白扁豆(炒熟,銼去殼,一斤,碎切,爛杵,拌勻,釀、經一宿,焙乾),藿香,赤茯苓(去皮),木瓜(各二兩),香藿,厚朴(去粗皮,薑製,慢火焙乾。各四兩)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鹽半字同煎。
白話文:
-
人參(去掉須根)
-
縮砂仁
-
甘草(烤過的)
-
杏仁(泡過水並去掉皮與尖端)
-
半夏(用湯煮熟、切碎並乾燥,各一兩)
-
白扁豆(炒熟並去掉殼,切碎並且搗爛, 拌勻,釀製一夜,烘乾,一斤)
-
藿香
-
赤茯苓(去掉皮)
-
木瓜(各二兩)
-
香藿
-
厚朴(去掉粗皮,用薑片製成,以慢火烘乾,各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