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幼科》~ 集之三·心臟部一 (14)

回本書目錄

集之三·心臟部一 (14)

1. 積熱

久熱也,疳熱亦久,但兼面黃、吃炭土、鼻下爛也。《三因》小兒積熱者,表裡俱熱,遍身皆熱,頰赤口乾,小便赤,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子利動臟腑則熱去,既去復熱者,內熱已解、而表熱未解也,當用惺惺散紅綿散、加麻黃微發汗,表熱乃去,表熱去後又發熱者何也。世醫到此,盡不能曉,或再用涼藥,或再解表,或以謂不可醫,誤致夭傷者甚多。

白話文:

長期發燒,消化系統的熱積也長期存在,但兼具面黃、吃木炭、吃泥土,鼻孔下腐爛的症狀。《三因方》提到小兒積熱,裡、外都發熱,全身都發熱,兩頰發紅嘴很乾,小便發紅,大便焦黃。起初以四順清涼飲去促進臟腑的活動,這樣熱就會消散,熱已消退但又發熱的,是內熱已經消解,但外部的熱還沒有消除,應當使用惺惺散、紅綿散,加上麻黃稍微發汗,外部的熱便會消散。外部的熱消散後又發熱是什麼原因呢?一般醫生到這裡,都無法瞭解,有的再用涼藥,有的再清熱解表,有的認為無法治療,因此誤致夭折的很多。

此表裡俱虛,氣不歸元,而陽浮於外,所以再發熱,非熱證也,只用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用銀白散。〔曾〕積熱,眼胞浮腫,面黃足冷,發熱從頭,至肚愈甚,或聞飲食之氣,噁心及腸疼嘔吐。治法,詳載傷積論中。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表裡虛弱,氣息不歸於臟腑,而陽氣浮泛在體表,所以會再次發燒,這不是熱證,只需用六神散放入粳米中煎煮,來調和胃氣,這樣陽氣就會收斂回歸臟腑,身體就會涼下來,熱重的患者,可以使用銀白散。

積熱:眼皮腫脹,臉色發黃,腳發冷,發熱從頭部開始,到腹部愈來愈嚴重,或者聞到飲食的香氣,就感到噁心,並且腸痛嘔吐。治療方法,詳見《傷積論》中。

按:曾氏所謂積熱,乃指腹中有癖而熱,與久積之積不同,不妨並存之。

清涼飲子(裡熱),惺惺散(痘疹)

紅綿散

白殭蠶(炒,二兩),天麻(生用,一兩),南星(切薄片,油浸黃,二兩),蘇木節(另研,二兩半)

白話文:

  • 白殭蠶(炒熟,二兩)

  • 天麻(生用,一兩)

  • 南星(切成薄片,油浸黃,二兩)

  • 蘇木節(另研,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紅綿少許,同煎至六分,溫服。凡小兒風熱,頭目不清,並宜服之。若傷寒有表證發熱者,每服入去節麻黃末五分。有裡熱心燥渴者,入滑石末半錢,同煎服之。

白話文:

以上的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藥一錢,加一小杯水,加入少許紅色的棉絮,一起煎到六分熟,溫熱後服用。凡是小朋友患有風熱感冒,頭腦不清醒,都適合服用這帖藥。如果患有傷寒,有表證、發熱的症狀,每次服用藥物時,加入去節麻黃末五分。如果有裡熱、心煩、口渴的症狀,加入滑石末半錢,一起煎服。

神散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白茯苓、乾山藥、白朮、白扁豆、甘草(炙。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姜二片,同煎至五分,服。此藥用處甚多,治胃冷,加附子。治風證,加天麻。治痢。加鶯粟殼。

白話文:

這藥材要研磨到非常細。每次服用一錢,用一小碗水,加一個棗,兩片姜,一起煮到五分熟,然後服下。這藥用途廣泛,胃寒,可以加附子。頭風,可以加天麻。痢疾病,可以加殼。

白散

乾山藥,白朮,白茯苓(各半兩),人參,白扁豆,知母,甘草(炙),升麻(各等分)

白話文:

  • 乾山藥、白朮和白茯苓(各半兩)

  • 人參、白扁豆、知母和甘草(炙)

  • 升麻(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小盞,棗一枚,生薑二片,同煎,溫服,不拘時候。

桃枝丸,疏取積熱及結胸。又名,桃符丸,。

白話文:

桃枝丸,能疏通積聚的熱氣和解除胸中結實。又名桃符丸

巴豆霜,大黃黃柏(各一錢),輕粉,硇砂(各半錢)

白話文:

巴豆霜、大黃、黃柏(各 3 公克),輕粉、硇砂(各 1.5 公克)。

上細末,麵糊丸,粟米大。煎桃枝湯下。一晬兒五七丸,五七歲二三十丸。未晬兒二三丸,臨臥服。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將藥末做成粟米般大小的丸藥。用煎煮過的桃枝湯送服藥丸。每天早晚各服用五至七粒藥丸,五七十歲的人服用二十至三十粒藥丸。如果沒有發燒,則一天服用二至三粒藥丸,在睡覺前服用。

梔豉飲子,治小兒畜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

梔子仁(七枚),豆豉(半兩)

上用水三盞,煎至二盞,看多少服之,無時。或吐不吐,立效。

梔子湯,治小兒積熱心臟,小便赤腫,口內生瘡。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梔子仁、木通、當歸尾、白芷(各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麥門冬煎湯送下。

三黃丸(裡熱)

〔曾〕,玉露飲,治頰赤咽乾,心煩躁,睡不穩,身熱頭痛。兼中暑發渴昏悶,小便不通,驚氣入腎,夢中咬牙,加金珠散,薄荷湯、空心調服。

白話文:

【方劑名稱】:玉露飲

【方劑功效】:治療臉頰紅赤、咽喉乾澀、心煩意亂、睡眠不安穩、身體發熱、頭痛。兼治中暑發渴、昏悶、小便不通、驚嚇之氣侵入腎臟、夢中咬牙。若有這些症狀,可加入金珠散、薄荷湯,空腹時服用。

寒水石(中有細紋手可碎者),石膏(潔白堅硬而有牆壁者。各一兩),甘草(三錢,曬乾,天陰火焙)

白話文:

寒水石(看起來有細紋,手可以捏碎的),石膏(潔白堅硬並附著在牆壁上的。各取一兩),甘草(三錢,曬乾後,陰天以火烤乾)。

上,除前二味外,甘草銼曬或焙,同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溫湯,無時調服。或麥門熟水。

益元散,解暑毒,利小便,理煩渴,除驚悸。

滑石(六兩),粉草(一兩,細銼)

上二味,或曬或焙,研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熱水,無時調服。涼水亦可。

萬安飲,推陳致新,除邪輔正,和益脾胃,宣通氣血,調順飲食,疏解風寒,寧心化痰,去煩理熱,不拘證在表裡,並宜可投。常服,百病不生,真元益固,補養諸虛,亦有奇驗。此與《宣明論》當歸飲相類不遠,治法最多,其藥品之外惟加枳殼半夏

人參(去蘆),當歸(酒洗),大黃(生用),柴胡(去蘆),枳殼(去瓤炒),半夏(炮裂),芍藥(洗淨),黃芩,防風(去蘆),甘草(十味各一兩),滑石末(六兩)

白話文:

人參(去除蘆頭),當歸(用酒清洗),大黃(生用),柴胡(去除蘆頭),枳殼(去除果肉,炒到顏色變深),半夏(磨成粉,炒裂),芍藥(清洗乾淨),黃芩,防風(去除蘆頭),甘草(以上十味藥材各取一兩),滑石末(六兩)。

上銼。除滑石末臨入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加棗一枚同煎。

調胃散桃枝丸取積熱後服之。

人參(三錢),白朮(二錢半),甘草(炙),白茯苓,鶯粟子(各一錢),白附子(半分),藿香丁香(各半錢)

白話文:

人參(15克),白朮(12.5克),甘草(炙),白茯苓,鶯粟子(各6克),白附子(3克),藿香,丁香(各3克)

上為末。紫蘇湯下半錢或一錢。